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肢端肥大症是一种成年人中罕见、慢性、致残性疾病,其致残率和死亡率高。它几乎均由分泌生长激素(GH)的垂体腺瘤引起。在骨骺闭合前发病者可以引起垂体性巨人症。在未治疗的个体中生存年限大约减少10年。

  • 标签: 肢端肥大症 生长激素(GH) 垂体腺瘤 骨骺闭合 生存年限 成年人
  • 简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70岁,女,因“面容改变10年,发现鞍区占位1个月”入院。既往高脂血症20年,高血压病6年,右束支传导阻滞6个月,均未行特殊治疗。人院查体:轮椅入室,面部长、宽,额头、眼睑纹理多;双侧鼻翼肥厚,舌体肥大,呈牛肉舌表现;下颌突出,上下牙槽反咬合,牙齿疏松;双手十指关节增粗,指尖圆钝;双足肥大,足趾关节粗大;腰椎叩击痛。

  • 标签: 肢端肥大症 高龄 循证医学 MDT
  • 简介:近年来,随着现代血液学的发展,对血栓前状态的研究已深入到分子水平。所谓血栓前状态是指血液有形成分和无形成分的生物化学和流变学发生了病理变化。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其发病率在我国尚无确切的统计资料,但是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下肢DVT形成的血流滞缓、高凝状态以及静脉内膜损伤三大因素至今仍被各国学者所公认。

  • 标签: 血栓前状态 下肢深静脉血栓 诊断 治疗 综述
  • 简介:目的研究下肢肌力和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膝关节过伸及下肢功能的改善。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康复科门诊进行康复治疗的15名脑血管疾病患者,平均年龄54.3岁。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予以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股四头肌(股内侧肌训练为主)、腘绳肌抗阻训练及膝关节控制训练,比较治疗前后两组间膝过伸角度、Fugl-Ma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MAS)、10m最大步行速度及平均步长、股四头肌、腘绳肌最大等长肌力,观察时间为6周。结果治疗组膝过伸角度减小8.1°(纠正率为68%,P<0.01);FMA评分增加14.43分,MAS平均降低1级,优于对照组(P<0.05);10m最大步行速度平均增加19.19m/min,平均步长增加14.11cm,较对照组增加显著(P<0.01)。治疗组股四头肌、腘绳肌肌力增长率为48.26%、48.08%(P<0.05),较对照组增加显著(P<0.01)。结论加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股四头肌、腘绳肌肌力及膝关节控制能力的锻炼,可有效改善膝关节过伸状态,提高下肢的活动能力。

  • 标签: 卒中 肌张力 膝过伸
  • 简介:糖尿病患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PAD)较非糖尿病患者患病率更高、进展速度更快、病变更严重。PAD的内科治疗一方面强调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全面干预,另一方面是针对间歇性跛行症状的药物治疗,其中己酮可可碱、西洛他唑、沙格雷酯、前列腺素E能改善行走距离,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糖尿病 下肢动脉病变 治疗 药物
  • 简介:目的:探讨高龄高血压患者双下肢动脉闭塞症(PAOD)的危险因素。方法入选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老年病科高龄高血压患者121例,收集临床资料,进行下肢动脉超声以及动态血压监测。根据下肢动脉超声结果将其分为PAOD组(n=49)和非PAOD组(n=72)。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性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高龄高血压患者PAOD发病率为40.5%。PAOD组年龄、冠心病发生率、血肌酐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较非PAOD组患者明显升高(P<0.05)。logistic回归表明年龄、冠心病、白昼平均收缩压(dDBP)、HbA1c是PAOD的独立危险因素。回归方程:PAOD=-12.169+0.131×年龄+1.341×冠心病-0.069×dDBP+HbA1c×0.692。结论高龄高血压患者PAOD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年龄、冠心病、dDBP、HbA1c是PAOD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老年人 高血压 动脉闭塞性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T2DM患者BMI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间的关系。方法1592例T2DM患者纳入研究。BMI(kg/m^2)分为4组:消瘦(BMI〈18.5)、正常体重(18.5≤BMI〈25)、超重(25≤BMI〈30)和肥胖(BMI≥30)。彩超检查,一侧或双侧出现下肢动脉斑块判断为下肢血管病变。结果916例(57.5%)T2DM患者伴发下肢血管病变。消瘦组、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下肢血管病变的阳性率分别为77.5%、59.2%、54.7%、52.7%,χ^2=10.52,P=-0.016,趋势检验P=-0.006。以正常体重为参照,使用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1(BMI分组、性别、年龄、病程)、模型2(模型1加上血脂、HbA1c)、模型3(模型2加上空腹C肽、CRP)校正后,消瘦是下肢血管病变的独立风险因素,OR值及95%CI分别为3.30(1.32~8.26)、3.65(1.43—9.28)、6.02(1.93~18.74),P均〈0.05。超重及肥胖较正常体重的下肢血管病变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空腹C肽在回归模型中未显示为下肢血管病变的风险因素或保护因素。结论T2DM中,消瘦患者较正常体重者有较高的下肢血管病变患病风险;超重和肥胖患者下肢动脉病变发生风险与正常体重者相似。

  • 标签: 体质指数 2型糖尿病 下肢血管病变
  • 简介:治疗策略制定及器具的限制是下肢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治疗需面临的两大难题.以导丝通过病变为基础的治疗策略需要介入医师良好地评估病变的性质,并能根据导丝的性能选择适合特定病变的导丝.从亲水涂层导丝到头端加硬导丝,近年导丝制造工艺的革新使得导丝的选择更多样.随着对病变性质的深入了解,介入医师对于不同CTO病变的治疗策略也开始出现相应的调整.本文通过复习已发表的文献资料,综述了目前市面上的主流导丝,并对下肢动脉CTO病变的临床治疗策略提出了建议.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导丝选择 治疗策略
  • 简介:目的总结老年危重急性动脉栓塞患者取栓术后的诊治经验,探讨持续性静脉滤过(CVVHD)治疗在此类患者动脉栓塞取栓术后改善预后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08年6月至2015年5月北京军区总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47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按照患者或家属意愿,根据是否采用CVVHD治疗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m=21)和对照组(Ⅳ=26)。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住院时间、住院期间死亡率等情况,重点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肾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术前出现肢体发绀、僵硬症状的比例更多(P〈0.05);治疗组患者血钾、肌酐及尿素氮恢复至正常所需的时间明显缩短(P〈0.05);治疗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缩短[(13.5±1.6)vs(18.2±2.1)d,P=0.043]、住院期间死亡率显著降低(9.5%vs19.2%,P=0.027)。结论老年危重急性动脉栓塞患者术后积极进行CVVHD治疗可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明显减少死亡率和术后住院时间,改善预后。

  • 标签: 老年人 急性动脉栓塞 连续性静脉滤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