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末梢血与静脉血进行常规检验的临床价值分析,以供参考研究。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从2014年10月~2015年12月于我院进行常规检验的患者中选取98例,通过动态随机分组分为2组,对照组49例进行常规检验的患者采用抽取末梢血方式进行检验,观察组49例进行常规检验的患者采用抽取静脉血方式进行检验,探究检验后相关指标的差异性。结果通过本研究中可以看出,在经过血常规检验后的相关指标比较中,观察组患者的相关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的相关指标结果存在较大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抽取静脉血进行常规检验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能够有效提高检验指标结果,从而促进治疗,可应用推广。

  • 标签: 末梢血 静脉血 血常规检验 临床价值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重症患者急性损伤(AKI)的发病情况及与预后有关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患者出现急性损伤的发生情况,并进行APACHE11评分,根据患者的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之间的各项参数;根据RIFLE修订标准将急性损伤患者分为三期,比较三期患者的预后。结果:ICU中重症患者的急性损伤的发病率为21.31%,死亡率为57.69%;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其平均年龄、APACHEⅡ评分较高.与存在基础疾病及MODS有关;在老年病人中急性损伤三期之间死亡率比较差异无明显性。结论:重症病人年龄越大,病情越重,AKI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

  • 标签: 重症患者 急性肾损伤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多花黄精多糖的离子液体-微波辅助提取最佳工艺及其抗氧化性。方法以多花黄精多糖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多糖提取工艺;通过检测多花黄精多糖对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研究其抗氧化性。结果离子液体-超声协同提取多花黄精多糖最佳工艺为粗制备的黄精粉末加入0.6mol/L的离子液体、提取温度47℃、超声功率220W、提取20min,提取率为12.31%(n=5)。结论离子液体-微波辅助提取方法提取多花黄精多糖稳定可行。

  • 标签: 黄精多糖 离子液体-超声辅助提取技术 抗氧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心衰合并房颤病患血浆脑钠肽的变化与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心衰合并房颤病患104例,按照患者并发症类型,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窦律组(50例)与房颤组(54例),分析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内皮水平、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①房颤组的LVEDD、LVEF指标高于窦律组,E/A低于窦律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房颤组病患的血浆脑钠肽水平高于窦律组,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③房颤组的内皮水平高于窦律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衰合并房颤病患的LVEF(左室射血分数)、血浆脑钠肽升高,通过对患者血浆脑钠肽进行检测,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其病情,为疾病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房颤 慢性心衰 血浆脑钠肽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海洛因中毒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对28例急性海洛因中毒患者的诊断治疗,总结其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结果:28例急性海洛因中毒患者26例治愈,2例死亡.结论:快速正确的诊断,及时应用纳洛酮及建立人工气道,机械辅助通气,能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

  • 标签: 急性海洛因中毒 中毒患者 诊断治疗 机械辅助通气 抢救成功率 治疗经验
  • 简介:目的:探讨隐匿性哮喘(concealedasthma,CA)患者血浆炎症标记物与肺小气道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连续确诊的(经支气管激发试验)隐匿性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n=30)行肺小气道功能测定,以ELISA方法测定其血中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6(IL-6)和IL-4水平。另选健康查体者(n=21)作为对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A急性发作期患者存在肺小气道功能减退(P〈0.05);血中CRP、IL-6及IL-4水平显著升高(P〈0.05),并与FEF25%-75%、FEF75%-85%呈负相关。结论:隐匿性哮喘患者存在肺小气道功能减退,血中炎症标记物水平显著升高,并与其小气道功能的减退呈负相关。

  • 标签: 隐匿性哮喘 C-反应蛋白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肺功能 小气道
  • 简介:摘要目的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血液透析导管感染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0年1月至2016年4月38例AASV血液透析患者导管感染情况,对其相关因素分析。结果38例AASV透析患者中,符合血液透析导管感染诊断标准的有26例,导管感染发生率为68.4%,导管留置时间、穿刺过程是否顺利、有无他处感染、是否糖尿病均为其导管感染的好发因素。结论AASV血液透析患者导管感染发生率较高,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可降低导管感染率,提高AASV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 标签: ANCA相关性血管炎血液透析 导管感染 误诊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短期持续胰岛索皮下注射治疗对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采用开放性、非随机、观察性的方法.对我科住院的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持续胰岛皮下注射治疗,观察该方法的疗效、安全性、达标时间及所需胰岛剂量.结果:经胰岛泵强化治疗后,全天血糖显著下降(P<0.01),血糖达满意的天数为6.12±3.08天.血糖达到良好控制时胰岛的剂量为0.78U·kg-1·d-1.基础量与餐前量的比例为47%:53%.无严重低血糖发生,共发生低血糖39次,低血糖发生率0.52%.结论:短期胰岛泵强化治疗有利于控制血糖,减少血糖波动,低血糖发生的次数及频率较低.

  • 标签: 胰岛素泵 强化治疗 型糖尿病 血糖控制 低血糖发生率 注射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浓度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患者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浓度,并与同期42例水肿型急性胰腺炎患者作比较。结果: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浓度水平显著高于水肿型急性胰腺炎患者(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含量变化与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病程演变关系密切;早期检测血浆D-二聚体浓度水平对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病情的判断与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 标签: 出血坏死型胰腺炎 D-二聚体 早期
  • 简介:摘要目的选观察氟比洛芬酯脂微球注射液联合指压按摩绞痛镇痛的效果,以期为绞痛的镇痛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所收治的急性绞痛患者120例进行研究,将所入选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中各40例。A组患者静脉注射50mg氟比洛芬酯脂微球注射液;B组患者采用指压按摩法治疗;C组患者给予50mg氟比洛芬酯脂微球注射液结合指压按摩法治疗。对比与观察3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效果及服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A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B组的为87.5%,经比较,此两组的治疗效果未见差异(P>0.05);C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与A组、B组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患者的镇痛持续时间为(14.6±4.2)h,B组患者的镇痛持续时间为(11.8±2.6)h,C组患者的镇痛持续时间为(21.3±1.2)h,各组之间的镇痛持续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发生轻度不良反应发生率(12.5%)高于B组(0)、C组(5%)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微球注射液联合指压按摩不仅增强了治疗效果和镇痛的持续时间,还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肾绞痛 氟比洛芬酯脂微球注射液 指压按摩法 镇痛效果
  • 简介:1病例摘要患者女,80岁.因反复头晕3年,心悸气促1年,加重1周于2001年11月26日入院.患者既往有阿-斯综合征病史.入院诊断:高血压病Ⅲ期,高血压性心脏病,快速型心房纤颤,心功能Ⅳ级.入院第二天的21时35分,患者突然出现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随即呼吸停止,心电图呈室颤.立即实施胸外心脏按压术、人工呼吸;同时施行纤支镜辅助气管插管术,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建立静脉通道;心电监护;电击除颤以及急救药物治疗.患者经过施行连续1小时50分钟的心肺复苏术及反复进行电击除颤16次、先后共给予肾上腺针16mg、阿托品针1mg、2%利多卡因针100ml、5%碳酸氢钠注射液250ml等药静注后,最终在23时25分恢复连续的窦性心律.并冰帽降温,甘露醇及速尿交替脱水,及使用激素等药防治脑水肿;并及时使用相应药物控制血压、心律失常、防止肾功能衰竭、应激性溃疡、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等.患者于次日凌晨0时10分恢复自主呼吸,5时10分神志转清.

  • 标签: 例报告 停复苏 复苏小时
  • 简介:目的:研究血管加压联合肾上腺对心脏骤停的疗效。方法:64例呼吸心跳骤停患者随机分为肾上腺组(对照组)和血管加压索联合肾上腺组(治疗组)各32例,观察自主心律恢复时间、1h有效率、24h有效复苏成功率。结果:对照组、治疗组自主心律恢复时间分别为(20.5±4.5)min、(8.5±3.5)min、1h有效率分别为38%、72%;24h有效复苏成功率分别为13%、44%。治疗组的自主心律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1h有效率、24h有效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对心脏骤停患者,在标准心肺复苏(CPR)中,联合应用血管加压和肾上腺,可有效缩短自主心律恢复时间,提高1h有效率和24h有效复苏成功率。

  • 标签: 心脏骤停 血管加压素 肾上腺素 心肺复苏
  • 简介:绞痛是门、急诊常见病症,我们观察了绞痛时应用曲马多及哌替啶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现报告于下.

  • 标签: 曲马多用于 用于肾 绞痛镇痛
  • 简介:目的:研究血清心肌酶在诊断肺炎支原体肺炎急性期息儿是否有心肌损害的参考价值。方法:测定40例肺炎支原体息儿血清心肌酶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CPK-MB)、乳酸脱氢酶(LDH)和谷草转氨酶(AST)的变化,对其中心肌酶异常的19例息儿在恢复期进行复查。并与40例健康儿童作对照。结果:急性期血清心肌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恢复期血清心肌酶明显下降,CPK-MB,LDH仍高于对照组(分别是P〈0.01,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急性期可有不同程度的心肌损害,血清CPK-MB作为支原体肺炎心肌损害的生化指标特异性强,治疗支原体肺炎时应注意心肌损害。给予保护心肌治疗。

  • 标签: 肺炎支原体肺炎 心肌酶 儿童
  • 简介:目的:观察比较持续皮下胰岛输注(CSⅡ)治疗后的2型糖尿病患者改用诺和锐30和诺和灵30R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经CSⅡ治疗后血糖达标(空腹血糖〈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mmol/L)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诺和锐30组和诺和灵30R组各30例,观察12周内两种不同治疗方案患者空腹血糖(FBG)、早餐后2h血糖(2hPBG)、胰岛剂量变化及低血糖发生的情况。结果:诺和锐30组全天所需药物的剂量较诺和灵30R减少约10%(P〈0.05)。结论:诺和锐30能减少胰岛的用量;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 标签: 胰岛素类似物 预混 血糖控制 2型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左卡尼汀补充对血浆游离肉碱(freecarnitine,FC)水平影响,以期为早产儿左卡尼汀补充治疗提供一个参考指标。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新生儿科生后2天、5天补充左卡尼汀(10mg/(kg.d))的99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同期无左卡尼汀补充的65足月儿作为对照,于生后1天、3天和7天采集足跟末梢血,用串联质谱技术测定FC,分析早产儿早期血浆FC随日龄变化特征。结果无左卡尼汀补充的足月儿血浆FC水平呈逐渐降低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足月儿相比,早期早产儿血浆FC保持在出生时的水平。同时研究还发现,出生当天早产儿血浆FC较足月儿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产儿通过合理的补充左卡尼汀,能够使其血浆游离肉碱维持在出生时的水平,从而为早产儿脂肪酸代谢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 标签: 左卡尼汀 游离肉碱 早产儿 串联质谱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穿刺髓核微型切除术联合臭氧注射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7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两组,采用经皮穿刺髓核臭氧注射治疗19例(A组),联合髓核微型切除组28例(组),分别于术后立即、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评定其治疗效果。结果A组有效14例(73.7%),B组有效25(89.3%),两组病例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穿刺髓核微型切除术联合臭氧注射,利用经皮穿刺髓核微型切除术的不同作用,其疗效优于单用注射臭氧髓核消融术,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较好联合技术。

  • 标签: 椎间盘移位 髓核微型切除术 臭氧
  • 简介: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血浆白细胞介-8(IL-8)的动态变化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发病6小时内的AMI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用放免法测定患者溶栓后0.5、1、2、4、12、48小时及1周血浆IL-8的变化.结果:48例患者中36例再通,12例未通.两组溶栓后血浆IL-8水平在溶栓后0.5、1、2、4、12、48小时均有统计学差异,于48小时达峰值.结论:①IL-8参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和心肌缺血再灌注的过程,血浆IL-8浓度能反映心肌梗死区域的炎症与损伤程度.②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灌注后血浆IL-8浓度较未灌注者低,溶栓再灌注挽救心肌而减轻的炎症反应程度足以抵消再灌注炎症损伤.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IL-8动态变化及峰值浓度不是判断溶栓再通情况的较好指标.

  • 标签: 血浆 IL—8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白细胞介素-8 细胞因子
  • 简介:目的:观察奥尔芬-75(双氯芬酸钠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治疗急性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7年4~10月接诊的150例输尿管结石所致急性绞痛病例随机分为A、B、C组,A组单用奥尔芬-75治疗;B组采用奥尔芬-75和654-2联用治疗;C组采用盐酸曲马多和654-2联用治疗;用药后30min进行疗效比较。结果:绞痛缓解的总有效率:A组为96%,B组为100%,C组为50%。结论:奥尔芬-75针在急性绞痛治疗中有较高疗效,和654-2联用能显著加快缓解疼痛的起效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肾绞痛 奥尔芬-75 654-2 盐酸曲马多
  • 简介: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FFA)水平和胰岛抵抗(IR)的关系。方法:选择GMD患者(观察组)及正常孕妇(对照组)各30例,测定两组的体重指数(BMI)、甘油三酯(TG)、空腹胰岛(FNS)、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及餐后2h血糖(PG)及FFA;以稳态模型(HOMA)计算评价IR。结果:GDM患者的血脂及糖代谢紊乱,FFA显著增高,与HOMA—IR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GDM患者存在血脂及糖代谢紊乱,FFA明显增高,与IR的发生密切相关。

  • 标签: 妊娠期糖尿病 游离脂肪酸 胰岛素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