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5 个结果
  • 简介:在临床上会遇到许多高热患者,对其护理离不开冰袋降温,但冰袋降温过程中容易出现冰袋滑脱的现象,影响了降温的效果。为此,本科自行设计出一种简单易行的四肢降温冰袋套,现介绍如下。

  • 标签: 降温冰袋 四肢 自制 冰袋降温 高热患者
  • 简介:[目的]比较神经内科危重症病人应用布洛芬混悬液药物降温与冰袋物理降温的效果,探讨更适合神经内科危重症病人的降温方式。[方法]比较单一使用布洛芬混悬液药物降温的神经内科危重症病人与单一使用冰袋物理降温的神经内科危重症病人降温效果,以及降温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布洛芬混悬液药物降温效果优于冰袋。[结论]布洛芬混悬液药物降温较冰袋物理降温更适用于神经内科危重症发热病人。

  • 标签: 神经内科危重症 发热 布洛芬混悬液 冰袋 降温 不良反应
  • 简介:将本院收治的发热患者54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使用温水浴、酒精浴进行物理降温。观察降温后0.5h、1h及2h体温下降及复升情况。经统计学处理,2种擦浴降温效果有显著性差异。结合2种擦浴降温原理、临床疗效、病员自身感觉和经济效益等,认为临床上行物理降温,应首选温水擦浴。

  • 标签: 温水浴 酒精浴 降温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冰片在小儿发热物理降温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5月门诊部出现发热情况住院的儿科患者83例进行研究,对照组41例采用普通冰袋贴敷,观察组42例,采用冰片进行降温。比较两组患儿体温变化及惊厥表现。结果:对照组出现惊厥表现9例(21.95%),高于对照组,结果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就诊时体温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3h后,观察组体温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冰片对于小儿发热情况有显著降温效果,其安全性高于药物治疗,作为贴敷于发热部位,可以急速有效地降低体温,且可减少热性惊厥现象的发生,降低颅内温度。

  • 标签: 冰片 小儿 物理降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急诊出诊时在抢救地点或“120”车上,为患者准备的皮肤消毒液一般是用无菌罐盛碘伏溶液,放在出诊箱的某个角落,携带极不方便。因为抢救地点在院外,车上途中颠簸,消毒液容易倒流出来浸渍出诊箱内的其他物品,给救治工作带来困难。为此,我们通过多次试验,总结出一种既能克服上诉困难又经济的方法,现报道如下。

  • 标签: 阿米卡星溶液 皮肤消毒液 再次 喷雾 碘伏溶液 患者准备
  • 简介:临床护理工作中,高热患者常需进行物理降温。传统的医用冰袋体积较大(35cm×22cm),物理降温时通常置于后枕部,但在前额、颈部、腋下、胭窝及腹股沟等大血管走行处放置不便,患者不愿接受。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用使用过的软包装输液袋制成冰袋,用于非头部物理降温,效果较好。1制作方法收集空的软包装输液袋(规格15cm×12cm),用注射器将自来水注入空袋内,抽净袋内空气,

  • 标签: 软包装输液袋 物理降温 冰袋 临床护理工作 高热患者 血管走行
  • 简介:目的:探讨10%盐水冰袋用于颅脑损伤致高热患者的降温效果。方法:将186例颅脑损伤致高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90例和对照组96例。实验组采用10%盐水冰袋行物理降温,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橡胶冰袋行物理降温。对两组降温效果进行比较,并记录降温后不同时间患者体温下降的情况。结果:两组病例冰敷冰枕后0.5h、1h降温效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冰敷冰枕后2h、3h降温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0%盐水冰敷冰袋降温效果好,持续时间长,患者感觉舒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颅脑损伤 高热 物理降温 冰袋
  • 简介:高热是ICU患者的常见症状,为减少和防止高热给患者带来的危害,选择适当可行的降温方法,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护理极为重要。我科2005年5月-2006年6月对31例高热患者应用中药煎剂保留灌肠降温,并与消炎痛栓塞肛降温法进行对照观察,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中药保留灌肠 ICU患者 高热患者 温中 消炎痛栓塞肛 降温方法
  • 简介:摘要:EHS常见于夏季剧烈运动的健康年轻人,尤其是参加夏季训练的运动员或部队官兵,病情更凶险,易被误诊和漏诊,若不及时处理,死亡率高达50%。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劳力型热射病快速降温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

  • 标签: 劳力型热射病 快速降温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改进护理流程,减少降温毯护建并发症发生的效果。方法随机将120例使用降温毯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流程,实验组采用改进的护理流程,比较两组疗效、压疮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使用降温毯患者冻伤、压疮发生率低,降温效果较好,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采用改进的护理流程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流程,减少了并发症发生,提高了降温效果,降低了死亡率。

  • 标签: 护理过程 降温毯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头部降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意识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术后高热时实施常规药物和物理降温,治疗6h后高热不退时给予头部降温,直至体温〈37.5℃时停止降温;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6h内对患者实施头部降温,当患者体温≤37℃,无反复发热持续72h后终止头部降温。比较两组患者的降温效果及意识状态好转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降温效果优于对照组,意识状态好转率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早期头部降温,能有效降低体温,尽快恢复患者的意识,对提高患者抢救的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颅脑损伤 中枢性高热 物理降温 意识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口气管插管患者使用冰水喷雾改善口渴的效果。方法:从2020年5月-2022年7月的经口气管插管患者中随机抽取92例,双盲法均分为A组(常规干预)和B组(常规干预+冰水喷雾),对比两组效果。结果:B组第一天不同时间点(M1、M2、M3、M4、M5、M6、M7)NRS评分低于A组(P<0.05);B组第二天不同时间点(M1、M2、M3、M4、M5、M6、M7)NRS评分低于A组(P<0.05);干预后唇舌口腔粘膜滋润程度评分:B组1分32例(69.57%)、2分14例(30.44%)高于A组的1分21例(45.65%)、2分6例(13.04%)(x2=5.385、4.088,p=0.020、0.040);B组3分、4分均为0例(0.00%)小于A组的3分5例(10.87%)、4分4例(8.69%)(x2=5.287、4.181,p=0.021、0.040)。结论:经口气管插管患者使用冰水喷雾改善口渴效果显著。

  • 标签: 冰水喷雾 经口气管插管 口渴程度 唇舌口腔粘膜滋润程度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柠檬水喷雾对缓解泌尿系患者术后口渴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围绕60名泌尿系患者进行,从2021年1月-2022年1月研究期内纳入观察,入组后对患者进行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一组实施柠檬水喷雾干预(观察组,n=30),一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对照组,n=30),对比不同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中患者口渴护理时间指标值低于对照组;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中患者口渴程度评分值低于对照组;同时口腔舒适度评分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泌尿系患者术后口渴实行柠檬水喷雾干预,能够有效缩短其口渴护理时间,改善口渴状态,提升口腔舒适度,效果显著,可参考应用。

  • 标签: 柠檬水喷雾 泌尿系患者 术后口渴
  • 简介:本院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自2013年以来利用保健空调冰垫替代常规橡胶冰枕应用于临床发热的患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具体如下。

  • 标签: 临床医疗 应用 冰枕 橡胶 空调 保健
  • 简介:临床发热是多种疾病的共有病理过程,其积极意义是机体致病因子的防御反应,增加机体抵抗力,又可作为疾病的诊断指标,但又有其消极一面,如导致消耗过度和重要器官损害。因此,临床对高热病人除进行病因治疗外,常采用药物方法进行对症治疗。对于降温效果的观测,教科书要求反馈降温后30min的体温,也就是以降温后30min为观察降温效果的时间。

  • 标签: 药物降温 高热病人 体温 同时间 机体抵抗力 降温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糠酸莫米松喷雾剂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观察。方法:研究伊始时间为2021年1月,结束时间为2022年2月,通过电脑程序作用下在该时间段内我院接受治疗的过敏性鼻炎患者560例作为入组成员,区分为了两个群组,分别为对照组统共280例使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进行治疗,以及观察组统共280例使用糠酸莫米松喷雾剂进行治疗,对患者最终产生的治疗成效进行两组组别之间的比较。结果:获得更高临床疗效的一个组别为观察组(P<0.05);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事件概率更高的一个组别为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患有过敏性鼻炎症状的患者而言,对其通过使用糠酸莫米松喷雾剂进行疾病治疗,能够获得与理想状态更为接近的治疗成效,拥有更高的用药安全性,是一种值得临床实际使用的方式。

  • 标签: 糠酸莫米松喷雾剂 过敏性鼻炎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灭菌注射用水口腔喷雾缓解麻醉恢复期患者术后口干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9月的麻醉恢复期患者120例,给予灭菌注射用水口腔喷雾,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在干预前、干预后进行评价,评估患者口干程度、咽喉舒适度以及并发症情况,判断口干改善效果。结果:干预后患者咽喉舒适度优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患者口干程度评分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干预前,(p<0.05),病患口干程度得到显著改善。结论:麻醉恢复期患者术后口干,采用灭菌注射用水口腔喷雾进行缓解,可改善口干症状,提高患者咽喉舒适度,且该方式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痔术后疼痛、出血、排便困难等并发症的预防方法。方法2005年5月-2006年5月108例混合痔患者按手术单双日随机分入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48例术后有便意时,立即用中药薰洗剂坐浴10min,然后予2%丁卡因肛周局部喷雾,5min后排便;对照组60例患者排便前不用中药蘸洗坐浴及2%丁卡因肛周局部喷雾,其他措施相同。结果试验组在排便困难、便时疼痛、出血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薰洗坐浴及2%丁卡因肛周局部喷雾预防痔术后并发症效果明显。

  • 标签: 中药 坐浴 丁卡因 并发症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