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手段对急性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9月到2020年9月收治的 输注同型悬浮红细胞患者20例进行研究,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10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10例,给予综合护理。比较两种护理手段对 输注同型悬浮红细胞患者的价值。结果:观察组的症状缓解情况优于对照组,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综合性护理 输注同型悬浮红细胞 急性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预防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晚期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及护理。方法对我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100例晚期小细胞肺癌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8周以上的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统计不良反应情况,并探讨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经治疗后,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24例,稳定50例,进展25例。总缓解率25.00%,疾病控制率75.00%。经吉替尼片治疗的患者,出现40例皮疹,14例腹泻,3例肝功能损害,1例口腔溃疡,13例胃肠道反应;经厄洛替尼片治疗的患者,出现47例皮疹,19例腹泻,1例肝功能损害,1例口腔溃疡,16例胃肠道反应。结论晚期小细胞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可能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临床中应重视对患者的护理,加强临床监测,从而减轻药物毒副作用,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 标签: 晚期 非小细胞肺癌 分子靶向药物 不良反应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晚期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及护理。方法:对我院 2018年 2月至 2019年 2月 100例晚期小细胞肺癌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 8周以上的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统计不良反应情况,并探讨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经治疗后,完全缓解 1例,部分缓解 24例,稳定 50例,进展 25例。总缓解率 25.00%,疾病控制率 75.00%。经吉替尼片治疗的患者,出现 40例皮疹, 14例腹泻, 3例肝功能损害, 1例口腔溃疡, 13例胃肠道反应;经厄洛替尼片治疗的患者,出现 47例皮疹, 19例腹泻, 1例肝功能损害, 1例口腔溃疡, 16例胃肠道反应。结论:晚期小细胞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可能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临床中应重视对患者的护理,加强临床监测,从而减轻药物毒副作用,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 标签: 晚期 非小细胞肺癌 分子靶向药物 不良反应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索拉尼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要点与护理措施。方法对10例使用索拉尼口服化疗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与护理,尤其是手足综合征、皮肤反应的预防与护理及高血压的护理和消化系统症状的观察与护理。结果治疗期间,仅1例前列腺癌患者在服药8个月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主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手足综合征8例,消化道症状7例,疲劳7例,血压升高6例,皮肤反应3例。结论索拉尼除具有与其他化疗药物相似的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全身反应等,还包括手足综合征、皮肤反应、血压升高及腹泻等;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使患者顺利完成治疗。

  • 标签: 索拉非尼 不良反应 护理 观察
  • 简介:盐酸厄罗替尼(Erlotinib),商品名为特罗凯(Tarceva)系小分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阻断细胞内受体中的三磷腺苷(ATP)结合位点,阻止下游信号的传递而产生抑制肿瘤作用。目前厄罗替尼被中国SFDA批准用于含铂方案治疗失败的晚期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许多不能耐受常规细胞毒化疗药物治疗的老年病人或体能状况极差的病人在使用该类药物后其预后得到了改善。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药物疗法 皮肤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气道高反应与屋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全身不良反应的相关。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变应鼻炎、变应鼻炎合并支气管哮喘两组患儿进行组胺支气管激发试验,测定其气道高反应,常规实施标准化屋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并观察治疗过程中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变应鼻炎合并哮喘组有气道不良反应者较变应鼻炎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气道高反应等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道高反应与标准化屋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中的全身不良反应有相关

  • 标签: 屋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 气道反应性 不良反应 儿童
  • 简介:肾裂伤可分为部分肾裂伤和肾全层裂伤.手术治疗是闭合肾裂伤首选方法,尤其对青少年患者应最大限度地保留肾脏[1].由于肾裂伤常合并其它脏器损伤,病情重,并发症多,对护理工作有较高的要求.我院2000年1月~2003年12月共收治闭合肾裂伤患者18例,其中16例采用手术治疗,保肾成功.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标签: 裂伤 闭合性 非手术治疗 患者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厄洛替尼是一种选择表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I),其分别在2004年11月、2005年10月和2007年3月被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局(FDA)、欧洲药品评价局(EMEA)及中国食品和药品监督局(SFDA)批准用于既往至少一种化疗方案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小细胞肺癌(NSCLC)病人的治疗。该药最大的副反应是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大于50%)。然而,皮肤毒性作用(如痤疮样皮疹)的有无及其严重程度与癌症的缓解率、无进展生存期以及总生存期呈显著正相关,

  • 标签: 皮肤不良反应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表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治疗 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 欧洲药品评价局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手术室正暗示语言在全麻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方法:纳入本院手术室2021年1月~2022年12月的接受全麻手术的患者12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4例。对照组予常规手术室护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手术室正暗示语言。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术中焦虑水平的评价和比较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T)。   结果:实施手术室正暗示语言后,观察组患者手术前及术中焦虑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手术室 正性暗示语言 非全麻手术患者 焦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改善患者在接受心脏直视术后出现反应高热的症状。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接收的23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共有116人,对照组共有117人。对照组的患者采取常规冰袋冷敷的方式降温,而观察组的患者则接收预防综合降温措施。经过一段时间的对比,了解两种患者反应高热症状的情况以及其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患者接收预防综合降温措施以后,其温度大体持恒,没有反复出现温度变化。对照组的患者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降温的目的,但是持续五分钟左右温度继续升高。并且对照组的患者温度均超过了38.5℃,而观察者的患者体温则保持在38.5℃之内。结论:通过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能够有效避免患者的体温过高,影响到其心脏承受能力,使其术后恢复受损。

  • 标签: 心脏直视术 反应性高热 预防处理
  • 简介:联合化疗在晚期小细胞肺癌的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1997年以来,我科采用MIP(MMC、IFO、DDP)、TP(TAXOL、DDP)和DP(DOCETAXEL、DDP)3种不同化疗方案治疗晚期小细胞肺癌,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其毒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标签: 化疗 治疗 非小细胞肺癌 毒副反应 护理 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导致鼻胃肠管计划拔管相关因素。方法:现将2021年3月-2022年4月期间我院出现鼻胃肠管计划拔管的5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设定为观察组,同时将未出现鼻胃肠管计划拔管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其设定为观察组。对患者出现计划拔管的相关因素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影响观察组患者出现计划拔管因素包括意识情况、合作程度、使用镇静剂、基础疾病、导管数目以及Ramsay镇静评分相关,且两组以上指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致鼻胃肠管计划拔管的因素包括患者模糊意识状态、较差的合作度、未使用镇静剂、患有基础疾病、较多的导管数量和较低的Ramsay镇静评分,临床护理时,要关注患者以上状态,并给予针对护理,避免患者出现鼻胃肠管计划拔管。

  • 标签: 鼻胃肠管 非计划拔管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对患有小儿急性细菌感染腹泻患儿采用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此次研究后,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细菌感染腹泻患儿展开研究,并将其分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参照组40例)以及综合护理(研究组40例),鉴于护理方式不同,统计两组患儿临床不适症状改善时间、患儿家长满意度情况,并将数据整合后录入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以此判定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结果:两组包括止泻、大便性状恢复、食欲恢复、腹部不适消失在内的症状临床改善时间研究组综合用时较短,参照组用时较长;研究组家长满意率较高,参照组满意率较低;两组统计数据对比,结果P

  • 标签: 护理干预 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小儿急性细菌感染行腹泻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本院接受的急性细菌腹泻的小儿患者80例,依据患儿入院时间将其分为甲乙两组,分别采用常规、系统两种模式进行干预,对不同干预方式的效果比较。结果:研究结果显示,系统护理模式应用于该类患儿中后,乙组患儿护理效果及相关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甲组患儿,两组研究数据之间存在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患有急性细菌感染腹泻患儿实施系统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小儿 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近5年来发生的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探讨,究其原因,针对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从而有效减少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为输血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方法;以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近5年的输血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根据上报的输血不良事件找到本院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概况,依据概况找到对应措施。结果:2016年---2021年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输血共31294例,输血不良反应上报200例,发生率为0.64%,均为溶血性输血反应。其中出现发热反应的患者有7例,发生率为0.02%;出现过敏反应的患者有193例,发生率为0.62%。结论:输血不良反应中过敏反应是最常见的,严格遵守各项输血规章制度,加强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观察,科学合理规范的使用血液,能大大降低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输血  输血不良反应  干预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综合护理降低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气管插管计划拔管的效果。方法:将2022.01月-2023.09月我院收治的25例PICU气管插管患儿纳入研究,通过双盲法抽签方式分为试验组与参考组。参考组12例,应用行常规护理;试验组13例,应用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在采用综合护理后,其计划拔管发生率、家长满意度均优于参考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PICU气管插管患儿护理过程中,应用综合护理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计划拔管发生率,并提高家长满意度。

  • 标签: 综合性护理 PICU 气管插管 非计划性拔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采取自杀自伤行为的目的、动机及特征,为青少年自杀自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心理卫生中心自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收治的348例自杀自伤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对其采取自杀自伤行为的目的、动机及特点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结果:调查研究显示青少年自杀自伤行为发生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为控制父母的为 110例(32%),为发泄情绪的99 例(28%),为希望得到关心和关注的98 例(28%),为好玩的37例(10%);聚众自杀自伤行为 216例(62%)。研究发现青少年自杀自伤行为有如下特征:女性204 例(59%),女性青少年更容易采取自杀自伤行为;受到过同学欺凌的199例(57%),说明同学关系不融洽的更容易采取自杀自伤行为;选取上臂自伤的221例(64%),上臂方便实施。结论:青少年自杀自伤行为发生原因多种多样,但希望控制父母和发泄情绪的占比更重,因此对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很有必要,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对青少年的心理干预,引导其通过其他方式发泄情绪,减少自伤行为的发生。我们对青少年自杀自伤行为特点进行研究,让我们更加清楚其自杀自伤行为的目的、频率、方式、部位等,为我们实施干预提供了基础。

  • 标签: 青少年 非自杀性自伤 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改进语言沟通技巧对ICU护理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19年11月期间收治的ICU病房患者98例作为本文研究,将98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改进语言沟通技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质量评分。结果: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实验组患者的SAS评分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改善对比具有差异表示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患者的护患沟通评分、护理操作评分、心理护理评分、安全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对比具有差异表示统计学有意义。结论:为ICU病房患者实施改进语言沟通技巧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患者负面情绪的嘎斯汉,提高护理质量评分,促进患者机体的康复,为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改进非语言性沟通技巧 ICU病房患者 护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