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复方苍术消毒合剂煮蒸法进行空气消毒的最佳工艺。方法以细菌杀灭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法,考察消毒剂量、煮蒸时间、蒸发速度和浸泡时间对空气消毒效果的影响,并与传统燃烧法进行比较。结果消毒剂量对细菌杀灭率有显著性影响(p〈0.05),最佳消毒工艺为:消毒剂量4.2g/m3,浸泡时间90min,煮蒸时间60min,蒸发速度2500ml/h.煮蒸法的细菌杀灭率明显优于燃烧法(p〈0.05)。结论优选得到的煮蒸法消毒工艺细菌杀灭率明显优于燃烧法,操作简便可控,消毒后空气舒适清新,值得推广。

  • 标签: 复方苍术消毒合剂 煮蒸法 细菌杀灭率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鼻胆管套取方法与留置时间对患者生理影响的相关因素。方法2019年1月至2019年3月在某医院实施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的116例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X线透视下分别采取导丝套取导丝法及导丝套取尿管法进行鼻胆管口鼻转换。比较两组导丝或尿管进入口咽部及导丝圈的一次成功率及次数、导丝圈套取导丝或尿管的一次成功率及次数、导出鼻胆管的一次成功率及次数、操作时间、刺激程度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研究组62例,导丝进入口咽部的一次成功率93.55%(58/62)、平均置入1.06±0.25次,进入导丝圈的一次成功率95.16%(59/62)、平均置入1.05±0.22 次,一次套取成功率98.39%(61/62)、平均套取1.02±0.13次,导出鼻胆管一次成功率100.00%(62/62),平均操作22.56±4.43s,刺激程度评分1.18±0.43分,并发症发生率9.68%(6/62),包括:恶心6例,呕吐1例,黏膜出血1例。对照组54例,尿管一次置入成功率72.22%(39/54)、平均置入1.35±0.62次,进入导丝圈的一次成功率81.48%(44/54)、平均置入1.22±0.50 次,一次套取成功率87.04%(47/54)、平均套取1.13±0.34次,导出鼻胆管一次成功率96.30%(52/54)、平均导出1.04±0.19次,平均操作52.96±13.60s,刺激程度评分1.44±0.66分,并发症发生率18.52%(10/54),包括:恶心6例,呕吐3例,黏膜出血2例。两组相比,研究组导丝进入咽喉部的置入次数、进入导丝圈的置入次数、套取导丝的次数、操作时间、刺激程度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鼻胆管导出次数低于对照组,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 简介:系统化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护理临床业务和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工作模式^[1]。这一工作模式,使护理人员的角色由传统的生活照顾和治疗的协助者,发展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整体护理的实施者。建立新的护士角色,实施新的护理模式,已成为广大护理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 标签: 系统化整体护理 护士角色 社会医学模式 现代护理观 护理工作者 护理程序
  • 简介:护理工作中对痰液黏稠、干燥排痰困难的患者,目前常规采用翻身、叩背、咳嗽、雾化吸入和吸痰等辅助排痰措施[1,2].然而,由于昏迷患者失去咳嗽反射能力,加上不能实施雾化吸入,呼吸机的加温湿化能力有限,引起痰液干燥,吸痰困难,因而,气管内注入湿化液为气道湿化排痰的主要手段.长期机械通气患者入院后住院多达数10d甚至过百天,每天需吸痰10多次.为更好地排痰和保持气道通畅,使患者呼吸功能稳定,本文作者以优化排痰效果,更好为病人服务为出发点和归宿,广泛查找有关资料,比较几种文献报道,结合实际情况,在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1例长期机械通气患儿气道湿化吸痰方法进行改进,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长期机械通气患者 湿化吸痰 气道湿化 正交试验 患儿 排痰困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儿肺炎使用雾化吸入治疗时结合护士全程护理干预模式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8月儿科就诊的86例小儿肺炎患儿,均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全程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全部患儿使用雾化吸入治疗,全程组结合护士全程护理干预模式,对照组结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儿血气分析、肺功能、临床症状。结果:全程组PaO2、FVC、FEV1、PEF高于对照组,PaCO2、肺部啰音消失、退热时间、咳嗽咳痰消失、X胸片恢复正常低于对照组,差距有意义(P<0.05)。结论:针对小儿肺炎,在使用雾化吸入治疗时,结合护士全程护理干预模式,患儿血气指标与肺功能指标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可快速消退,其干预效果显著。

  • 标签: 小儿肺炎 雾化器 吸入治疗 护士全程护理干预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佩戴固定矫正的正畸患者应用实施口腔精细护理模式时对其形成牙菌斑及釉质脱矿的效果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正畸治疗与护理的患者,共计498例,按照所有患者开始治疗的先后时间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应用常规护理干预和口腔精细护理模式,同时对两组患者的牙菌斑指数及牙面釉质脱矿水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牙菌斑指数与牙面釉质脱矿水平明显更低。组间数值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对佩戴固定矫正的正畸患者应用实施口腔精细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口腔情况和护理效果,同时减少患者形成牙菌斑与牙面釉质脱矿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程度,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口腔精细护理模式 固定矫正器 正畸 牙菌斑指数 牙面釉质脱矿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口腔正畸主要是通过各类矫正方法调节患者颌骨面部、牙齿以及神经肌肉,改善患者面部外形、牙齿排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咀嚼能力,随着我国居民口腔保健意识的不断提升,使口腔护理工作成为各大医院关注的焦点,因此本文分析椅旁四手护理模式对固定矫正正畸患者牙菌斑及釉质脱矿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自我院西区正畸科在2021年6月-2022年6月期间进行固定矫正治疗的50例患者,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牙菌斑及釉质脱矿发生情况。结果:常规护理组护理满意度为80%,牙菌斑及釉质脱矿发生率为16%,而精细四手操作护理组护理满意度为96%,牙菌斑及釉质脱矿发生率为4%,P<0.05,组间存在对比性。结论:对固定矫正正畸患者实施口腔椅旁精细四手操作护理模式显著降低出现牙菌斑及釉质脱矿的情况。

  • 标签: 固定矫正器 正畸 四手操作 口腔精细护理模式 牙菌斑 釉质脱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固定矫正正畸患者中应用口腔精细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纳入2022年3月——2023年5月,在我院实施固定矫正正畸患者78例为课题研究对象。以随机抽取的方式将其均等分成两组,即参照组(39例,选用常规护理干预)与研究组(39例,选用常规护理+口腔精细护理)。记录两种模式的护理效果,并通过指标数据的比较,分析其对牙菌斑及釉质脱矿的影响。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牙菌斑(PLI)指数与牙釉质脱矿(EDI)指数均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固定矫正正畸患者中应用口腔精细护理模式的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优势。

  • 标签: 口腔精细护理模式 固定矫正器 正畸 牙菌斑 釉质脱矿
  • 简介:对中层转换理论这个"元理论"的发展过程进行归纳,并对该理论的历史背景、目标、主要的概念以及衍生的一些应用理论进行描述和分析,并报道介绍中层转换理论在刚出院老年患者、心力衰竭患者和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情况,以期对未来中国护理理论的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中层转换理论 护理理论 护理应用 乳腺癌心理韧性模型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角色转换教学在妇产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对角色转换教学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介绍,结合妇产科护理教学的特殊性,分析了角色转换教学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团队合作以及培养综合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在妇产科护理教学中推广角色转换教学的建议,以期为提升妇产科护理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 标签: 角色转换教学 妇产科护理 实践能力 团队合作 综合素质
  • 简介:目的探讨患者血液透析过程透析前端输血对透析凝血的影响。方法对14例慢性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重度贫血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分别行常规血液透析(对照组)与常规血液透析并在透析过程中透析前端输血(观察组)各66例次,观察比较两种情况对透析外观凝血标准、透析血室容量下降率的影响。结果血液透析过程中,透析前端输血对透析凝血影响比常规血液透析不输血时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液透析过程,在透析前端输血存在一定的利弊,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体外循环促进凝血的因素等选择合适的输血途径。

  • 标签: 血液透析 输血 透析器 血液凝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角色转换在手术室护士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本次研究实习生的数量为40名,时间范围2022年9月份至2023年7月份,依据随机的方式分成了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名,参照组传统的带教模式,实验组提供角色转换的带教模式,分析在手术室护理教学中的效果。结果:实验组轮转生的各项成绩更佳,p<0.05。结论:在手术室护士护理教学中,通过角色转换的方式进行带教,可以提高学生的教学成绩,值得提倡。

  • 标签: 角色转换 手术室护士 护理教学
  • 简介:[目的]比较精密输液与普通输液安全性能。[方法]将400例需静脉治疗的住院病人随机分为精密输液组和普通输液组各200例,观察治疗期间两组病人排气成功率、出现回血、针头堵塞、局部皮肤反应等情况。[结果]精密输液组排气成功率明显高于普通输液组(P〈0.01);出现回血、针头堵塞、局部皮肤反应等现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普通输液组(P〈0.01)。[结论]精密输液可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和病人满意度,且保证了输液治疗的安全性。

  • 标签: 精密输液器 普通输液器 安全性能 回血 针头堵塞 皮肤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医护联和一体化护理用于起搏植入术后的价值。方法:对2020年1月-2023年2月本科接诊起搏植入术病人(n=62)进行随机分组,试验和对照组各31人,前者采取医护联合一体化护理,后者行常规护理。对比LVEF等指标。结果:关于LVEF这个指标,干预结束时:试验组数据(69.32±4.18)%,和对照组数据(60.34±5.92)%相比更高(P<0.05)。关于并发症这个指标:试验组发生率3.23%,和对照组数据29.03%相比更低(P<0.05)。结论:起搏植入术后用医护联合一体化护理,心功能改善更加明显,并发症发生率也更低。

  • 标签: 医护联合一体化护理 并发症 起搏器植入术 心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分离(转换)性障碍病人护理利用针对性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2019年4月-2020年6月选择我院收治的76例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病人入院之后进行专业检查,研究中把病人分组,分别利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对照组实施普通护理,研究中主要就病人护理之后的疗效情况和心理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病人显效、有效和无效的分别有13例、24例和1例,分别占本组人数的34.21%、63.16%和2.63%,病人焦虑和抑郁评分分别为(38.88±4.23)分和(37.62±5.57)分,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干预措施应用分离(转换)性障碍病人护理中优势明显,值得推广。

  • 标签: 针对性护理 分离(转换)性障碍 应用
  • 简介:折安瓿是护士每同重复多次的操作,因折安瓿导致护士手部受伤的事件时有发生。从2005年9月开始,我科使用自制的笔筒式安瓿折断,受到护上的欢迎,现介绍如下。

  • 标签: 安瓿折断器 制作 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