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孕龄〈28周的早产儿一般被称为“有生机儿”。由于“有生机儿”各方面发育都未完全,病死率极高。2008年2月我科收治1例有生机儿,伴极低体重、窒息和吸人性肺炎,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标签: 精心护理 生机 吸人性肺炎 极低体重 积极治疗 早产儿
  • 简介:摘要:每个人都会有老去的那一天,而免疫衰老在人类衰老历程中极其重要,一般体现在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逐渐退行性改变,导致机体长久位于对细菌和病毒的易感状态,且会导致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高血压、中枢神经系统退变、哮喘、肌萎缩等老年病和一些衰老常见状况。本文对免疫衰老和导致老年病的相关分子机制进行综述,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免疫衰老 老年病 研究进展 发生机制
  • 简介:摘要: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机制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健康问题。该研究旨在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机制及预防方法。研究发现,慢性肾脏疾病引发的肾性疾病在透析患者中常伴随高血压、高脂血症和慢性炎症,进一步加重心血管负担。此外,透析过程本身也可导致体液和电解质紊乱,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为预防心血管疾病在液体透析患者中的发生,应采取多种综合措施,包括严格监控透析过程、合理管理高血压和高脂血症、改善炎症状态、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以及心血管药物治疗等措施。综上所述,深入研究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机制并采取综合预防措施是关键,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健康状况。

  • 标签: 血液透析 心血管疾病 慢性肾脏疾病 高血压 高脂血症 炎症 预防措施
  • 简介:目的调查公共卫生机构护理管理现状,并提出可行的完善对策。方法采用质性研究设计,以三角交叉检视法,对某市公共卫生机构144名疾病控制中心护士进行现况调查,收集有关消毒隔离、一次性无菌医疗物品使用的注意事项、医疗废物处置、职业防护的知晓率及执行情况。结果消毒隔离知晓率为79.8%;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使用注意事项知晓率为44.5%;医疗废物处置知晓率为59.1%;职业防护知晓率为37.5%。结论公共卫生机构护理人员消毒隔离意识淡薄,对相关制度执行力差。公共卫生机构应设立护理督察机构,加强护理人员疾病控制知识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制度执行力,有效控制隐性医源性感染,保障人民健康。

  • 标签: 公共卫生机构 护理管理 医源性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镇中心卫生院开展艾滋病防控工作的有效模式。方法:将本镇村民视为调查对象,对2020年3月到2020年9月的目标人群展开定性普查。将目标人群对本次试点调查的活动满意率进行统计;对比本镇村民(包含外出务工人员)在调查活动前后对艾滋病的认知度、商业性行为(匿名)占比、安全套使用比例(匿名)。结果:艾滋病防控工作开展的前后,相应数据对比有明显的差异,工作后村民相应认知度提高、商业性行为降低、安全套使用比例提高,前后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

  • 标签: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艾滋病 防控工作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总结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的发生机制以及其诊疗进展,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回顾和案例分析,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文献和临床资料,来探讨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的发生机制以及其诊疗方法。结果:研究发现,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的发生主要与手术过程中的血管损伤和血液供应障碍有关。对于该并发症的治疗,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关键。近年来,新的诊疗方法如介入治疗、药物灌注等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结论: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是心脏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机制主要是血管损伤和血液供应障碍。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关键,近年来新的诊疗方法如介入治疗、药物灌注等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探讨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的发病机制以及其诊疗的优化方案。

  • 标签: 非阻塞性肠系膜缺血 心脏外科手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传染病疫情预防工作已经成为近年来我国公共卫生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比,研究社区公共卫生机构在此类工作中的作用。方法:针对公共卫生服务建设标准存在显著差异的不同地区进行对比探讨,在2021年1月-2022年6月期间分别选取农村社区(对照组)、城市社区(研究组)进行研究,比较社区居民发生传染病的情况以及对免疫知识的知晓情况。结果:在免疫知识的知晓情况方面,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存在明显优势(p<0.05);研究组社区发生传染病的概率明显较少(p<0.05)。结论:社区公共卫生机构在预防传染病疫情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视社区公共卫生机构的防控作用的同时也需要将农村社区公共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全面提升,使得传染病疫情预防工作更加全面有效地展开。

  • 标签: 社区公共卫生机构 传染病 疫情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癌并发甲状腺癌患者的发生机制及术后护理策略研究。方法 从2022年1月至2023年11月,我院共收治了28名乳腺癌合并甲状腺癌的患者,将这些患者随机分配到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4名。在手术后,观察组接受了优质的护理服务,而对照组则接受了标准的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患者在护理后的心理状态评分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 接受优质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后的心理状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 对乳腺癌合并甲状腺癌的患者在术后实施护理干预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优质护理不仅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还能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 标签: 乳腺癌 甲状腺癌 护理
  • 简介:目的分析探讨综合护理千预应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血液科2015年9月-2017年2月收治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2),干预组(n=26),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综合护理干预,分析2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护理满意度96.15%高于对照组(77.27%)(P〈0.05),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7.70%)低于对照组(18.19%)(P〈0.05)。结论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应用综合护理,能够促进患者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 标签: 再生障碍性贫血 综合护理
  • 简介:总结77例接受辅助生殖治疗再生育女性的心理特点和护理。接受辅助生殖再生育治疗女性的焦虑情绪受生育目的、胎儿性别期望、治疗效果等因素影响,需加强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相关知识宣教,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

  • 标签: 体外受精 女性 心理特点 护理
  • 简介:摘要:消毒供应室是医院重要科室,工作内容主要包含了对医疗用品及器械的清洗、消毒等,不会与患者直接接触,但其工作质量与医院感染控制有着紧密联系,如若医疗器械清洗不合格,或是消毒不彻底等,就会引发院内感染问题,在加剧患者病情的同时,也增加了死亡的可能性,故强化全程质控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工本文主要围绕消毒供应室对再生医疗器械的全程质控管理进行了探讨、分析,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消毒供应室 再生医疗器械 全程质控管理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实施医护团队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6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实验组:医护团队护理模式。收集分析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护理后的SAS评分、SDS评分更低,生活质量评分更高,临床症状改善所需时间更短(P<0.05)。结论:医护团队护理模式可以有效促进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症状改善,促进生活质量提升,缓解负性情绪,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再生障碍性贫血 医护团队护理模式
  • 简介:摘要:为了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性病防治服务水平,本研究针对生殖健康职业化建设背景下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了性病防治服务策略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研等方式,系统梳理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性病防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了包括加强人力资源建设、优化服务流程、完善考核激励机制等一系列策略建议,以期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措施、加强基层性病防治能力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生殖健康职业 基层卫生医疗机构 性病防治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健康教育路径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护理中的研究。方法:选取该院2020年3月到2023年5月收治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50例进行研究,平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25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25例,在此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比较两种护理手段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价值。结果:观察组(96.00%)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60.00%);不良事件发生率(8.00%)低于对照组(16.00%),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健康教育路径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 应用研究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延续护理模式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17年 10月 -2018年 10月在我院治疗的 8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 2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接受延续性护理,对比两组生存质量。结果 :①观察组生理功能( 77.5±12.1)分、心理健康( 73.4±10.9)分、躯体疼痛( 72.3±10.1)、情感角色( 73.5±11.0)分、社会功能( 72.8±10.1)分、生命力( 72.4±9.8)分、总体健康( 72.9±8.8)分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② 护理后观察组健康知识水平( 68.7±4.0)分,对照组健康知识水平( 54.9±5.1)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③观察组满意 26例,较满意 11例,护理满意度 92.5%;对照组满意 10例,较满意 19例,护理满意度 72.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延续护理模式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显著,值得肯定。

  • 标签: 再生障碍性贫血 延续护理模式 生存质量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延续护理模式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17年 10月 -2018年 10月在我院治疗的 8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 2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接受延续性护理,对比两组生存质量。结果 :①观察组生理功能( 77.5±12.1)分、心理健康( 73.4±10.9)分、躯体疼痛( 72.3±10.1)、情感角色( 73.5±11.0)分、社会功能( 72.8±10.1)分、生命力( 72.4±9.8)分、总体健康( 72.9±8.8)分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② 护理后观察组健康知识水平( 68.7±4.0)分,对照组健康知识水平( 54.9±5.1)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③观察组满意 26例,较满意 11例,护理满意度 92.5%;对照组满意 10例,较满意 19例,护理满意度 72.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延续护理模式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显著,值得肯定。

  • 标签: 再生障碍性贫血 延续护理模式 生存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牙周组织再生术与口腔正畸联合治疗牙周炎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研究期(2020年6月-2021年5月)内,入组观察对象80例,均为牙周组织再生术与口腔正畸联合治疗的牙周病患者,以随机数字法进行分组,对不同组患者分别应用常规护理(对照组,n=40)与优质护理(观察组,n=40),比较不同护理模式对患者牙周健康情况、口腔保健行为的影响。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牙周菌斑指数、牙周袋探诊深度以及牙龈出血指数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护理满意度评分对比,观察组患者(92.88±4.56分)高于对照组患者(83.97±3.58分),(p<0.05)。结论:将优质护理干预融入牙周组织再生术与口腔正畸联合治疗牙周炎患者,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口腔健康情况,提高护理满意度指标,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 标签: 牙周组织再生术 口腔正畸 牙周炎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预见性护理针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感染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抽取自我院收治的94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经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研究对象均分,参比组、研究组各46例,选取时间段为2021年10月至2023年4月。予以参比组常规护理,予以研究组预见性护理。对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进行比对。结果:研究组出血、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较于参比组更低(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相较于参比组更高(P<0.05)。结论:针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其出血、感染发生几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再生障碍性贫血 感染
  • 简介:近年来,国内外应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使本病预后得到明显改善,我院血液专科采用法国PasteurMerier公司生产的马的ATG治疗6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Ⅱ型的病人,取得了较满意疗效,有效率为50%。护理上必须做好心理护理,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副反应,使病人顺利完成治疗。

  • 标签: 再生障碍性贫血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优质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3年4月在本院收治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患者。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联合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的自理能力、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干预后,两组患者自理能力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提高,观察组患者的自理能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护理中,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自理能力、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优质护理 健康教育 再生障碍性贫血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