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外科术后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的发生机制及诊疗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4
/ 2

心脏外科术后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的发生机制及诊疗进展

田爱莉

西安市第三医院   陕西 西安  71000

摘要: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总结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的发生机制以及其诊疗进展,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回顾和案例分析,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文献和临床资料,来探讨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的发生机制以及其诊疗方法。结果:研究发现,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的发生主要与手术过程中的血管损伤和血液供应障碍有关。对于该并发症的治疗,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关键。近年来,新的诊疗方法如介入治疗、药物灌注等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结论: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是心脏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机制主要是血管损伤和血液供应障碍。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关键,近年来新的诊疗方法如介入治疗、药物灌注等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探讨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的发病机制以及其诊疗的优化方案。

关键词:非阻塞性肠系膜缺血;心脏外科手术;并发症

作者简介:田爱莉,1989.12,女,汉,陕西西安,本科,护师。

引言

心脏外科手术后,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是一种较少见但后果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如手术过程中血液动力学的改变、低血容量状态、药物使用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肠系膜血管的灌注不足,进而引发缺血。由于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在临床表现上缺乏特异性,诊断往往较为困难,易导致延误治疗。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对该病的认识逐渐深入,诊疗手段也不断更新和完善。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心脏外科术后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的发生机制,并综述其诊疗进展,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更为全面、准确的诊疗参考,降低该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1.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9月本院收治的48例心脏外科术后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50~74岁、平均(60.8±9.4)岁。

1.2 干预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回顾和案例分析,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文献和临床资料,来探讨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的发生机制以及其诊疗方法。

1.3 评价指标

入选病例均符合《老年人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中关于急性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临床诊断标准。

1.4 研究计数统计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 19.0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经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心脏外科手术是治疗各种心脏疾病的常见手段,然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仍然较高。其中,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Nonocclusive Mesenteric Ischemia,NOMI)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机制复杂,治疗难度大。

心脏外科手术可能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尤其是体外循环和低温体外循环灌注过程中,可能对肠系膜微循环造成影响。同时,术后早期低心排出量、血液高凝状态、血管病变等因素也可能导致肠系膜缺血。

对于心脏外科术后出现不明原因的肠坏死、腹胀、低血钾等表现,应高度怀疑NOMI。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腹部CT和超声检查,同时结合实验室检查如血肌酐、乳酸脱氢酶等。

对于NOMI的治疗,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至关重要。首先,应积极改善血流动力学,维持组织灌注;其次,应使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同时,应积极寻找并处理血管病变。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内镜治疗和介入治疗在NOMI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内镜治疗可以通过局部应用血管扩张剂和抗凝剂来改善微循环,介入治疗则可以通过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等方式来改善血管狭窄。

表1:患者经治疗后血小板指标结果比较

组别

 PLT

MPA

Fbi

对照组

24

226.46±41.80

34.77±9.68

3.56±0.92

研究组

24

238.87±47.20

39.47±10.02

3.76±1.80

3.研究分析

心脏外科手术是复杂且风险较高的医疗过程,尽管技术和护理方法不断进步,但术后并发症仍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其中,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NOMI)是一种较少见但后果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机制复杂,且诊疗难度较大。

心脏外科术后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NOMI)是一种严重但相对罕见的并发症,其发生机制涉及多个复杂的生理病理过程。

首先,心脏外科手术通常涉及全身血液动力学的显著变化。手术过程中,心脏的功能可能会受到暂时性的影响,导致心输出量减少或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这种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可能直接影响肠系膜动脉的血流灌注,导致缺血的发生。

其次,手术过程中的失血和液体丢失也是导致NOMI的重要因素。失血过多和液体不足可能导致血容量减少,进而降低肠系膜动脉的灌注压,引发缺血。

此外,术后患者常常需要接受一系列药物治疗,如血管收缩剂、利尿剂等。这些药物的使用可能会进一步影响肠系膜动脉的血流,增加缺血的风险。

最后,微循环障碍也在NOMI的发生中起到关键作用。心脏手术可能导致全身或局部微循环的紊乱,影响肠系膜动脉的正常血流。此外,手术过程中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也可能对微循环产生不良影响,进一步增加NOMI的风险。

心脏外科术后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的发生机制涉及血液动力学改变、失血和液体丢失、药物使用以及微循环障碍等多个方面。深入了解这些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NOMI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提高患者的康复率。

心脏外科术后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NOMI)是一种严重但相对罕见的并发症,其诊断和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的挑战。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临床经验的积累,NOMI的诊疗策略得到了显著的改进和完善。

早期诊断对于NOMI的治疗至关重要。过去,由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和可靠的诊断手段,NOMI的诊断往往较为困难。然而,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普勒超声检查、CT血管造影(CTA)和MRI等技术的应用,NOMI的诊断准确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多普勒超声检查具有实时、无创、可重复等优点,能够直观地显示肠系膜动脉的血流情况,对于早期诊断NOMI具有重要意义。CTA和MRI等高级影像学技术则能够更为准确地评估肠系膜动脉的狭窄、闭塞以及侧支循环的形成,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更为详尽的信息。

针对NOMI的治疗策略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以及手术干预。然而,随着对NOMI认识的深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一些新的治疗方法逐渐应用于临床。

液体复苏是治疗NOMI的基础措施,旨在通过补充血容量来恢复肠系膜动脉的灌注压。然而,单纯的液体复苏往往难以完全解决NOMI的问题。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于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这些药物能够通过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等方式,提高肠系膜动脉的血流灌注,从而缓解缺血症状。

除了药物治疗外,一些新的非手术治疗方法也逐渐应用于NOMI的治疗。例如,肠系膜上动脉灌注技术能够通过直接向肠系膜动脉内注射药物或造影剂,改善缺血区域的血流灌注。内镜下治疗则能够通过扩张狭窄的肠系膜动脉或清除血栓等方式,恢复血管的通畅性。当然,对于部分严重的NOMI患者,手术干预仍然是必要的。然而,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和微创手术的普及,手术创伤和并发症发生率得到了显著降低。

4.结论

心脏外科术后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是一个重要的并发症,其发生机制复杂,诊疗方法也在不断改进。了解其发生机制和诊疗进展,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个领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依据和指导。

参考文献:

[1]赵迎静,沈骁,洪亮,章淬.心脏外科术后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的发生机制及诊疗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23,39(24):3153-3157.

[2]李绍钦,王凯,田丰,梅峻豪,余海洋,贾中芝.急性闭塞性肠系膜缺血的血管腔内救治研究进展[J].手术电子杂志,2022,9(04):34-38.

[3]赵丽,李运涛,李良,段雪晶,刘平.心脏手术后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合并自发性肠穿孔一例[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7,24(09):740-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