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使用口咽通气管在非确定人工气道吸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1年3月在ICU治疗的102例需无创吸痰的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采用经口咽通气管吸痰法吸痰.对照组采用传统无创吸痰法吸痰.比较两组每日吸痰次数、吸出痰量、双肺呼吸音改善情况、血氧饱和度、体温变化、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例数等.结果观察组能减少吸痰次数,明显改善肺部情况,降低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发生率,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与传统无创吸痰比较,经口咽通气管辅助吸痰效果好,并发症少,明显降低耗材,减轻护理工作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口咽通气管 吸痰 人工气道
  • 简介:介绍了疾病不确定感理论的内涵及研究现状,结合临床理论应用实践,对该理论在我国的应用状况进行了分析

  • 标签: 疾病不确定感理论 应用 思考
  • 简介:乳腺癌是严重危害妇女健康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我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并且发病年龄呈现出日益年轻化的趋势,发病高峰年龄在45~50岁,比西方国家平均提前10—15年。肿瘤的特性、手术的创伤、女性性征的改变以及放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使得乳腺癌患者不能预测疾病的发展过程和预后,这些因素可能导致患者缺乏确定与疾病相关事物的能力,即疾病不确定感。疾病不确定感是患者疾病经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显著影响患者的心理调节和适应能力甚至疾病的结局,增加患者在患病过程中的压力。

  • 标签: 疾病不确定感 乳腺癌患者 恶性肿瘤 发病高峰年龄 女性性征 适应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风湿免疫患儿家长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在2022年6~12月期间,随机选取60例风湿免疫患儿的家长进行实验分析,通过发放疾病不确定感父母量表(PPUS)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统计调查结果。结果:患儿家长疾病不确定感总分和应对方式总分分别为(98.14±10.40)分、(32.95±8.15)分。应对方式得分与家长的年龄和文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在消极应对方式得分方面,无职业者得分较高,与复杂性、信息缺乏性维度呈现负相关关系;在积极应对方式方面,与疾病不确定感总分、复杂性维度得分呈现正相关关系,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患儿家长的不确定感水平不断升高,则运用积极应对方式更多,护士要有针对性地提供护理服务,协助儿童父母制定恰当的应付方法,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减少不确定情绪,保持儿童的身心健康。

  • 标签: 风湿免疫 患儿家长 疾病不确定感 应对方式
  • 简介:目的观察“123”健康教育模式对COPD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COPD稳定期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实施1本疾病健康教育交流手册、2次多媒体视频信息支持、3次面对面情感沟通的健康教育,于入院第1天和出院前1d分别采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进行测评.结果应用“123”健康教育模式后,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应用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23”健康教育模式避免了传统健康教育模式的局限性,操作性强,具备浓厚的趣味性、针对性、个性化等特点,可使COPD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降低.

  • 标签: “123”健康教育模式 疾病不确定感
  • 简介:目的探讨信息支持对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方法将60例肝癌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治疗及护理;干预组患者除接受一般治疗及护理外,同时接受一系列信息支持干预。对2组患者入院时、术前、出院前均采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进行疾病不确定感测量,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组的患者在接受信息支持后,手术前1d和出院前1d的疾病不确定感都比入院时显著降低,而对照组的手术前1d的疾病不确定感与入院时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对肝癌介入治疗患者进行一系列信息支持干预措施,能明显降低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

  • 标签: 信息支持 肝癌 介入治疗 疾病不确定感
  • 简介:摘要:①目的探讨信息支持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②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抽取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共60例。前30例患者为对照组,后30例患者为实验组。采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对60例患者于入院时、手术前、出院前进行调查。实验组患者接受与疾病和康复相关的信息支持。对照组只接受病房护士提供的健康指导。③结果实验组在手术前以及出院时的疾病不确定感均比入院时明显下降(P<0.0 5);与入院时相比,实验组在手术前和出院时的疾病不确定感的下降幅度远超过对照组的下降幅度(P<0.0 5)。④结论对围手术期乳腺癌患者提供系统性的信息支持,能显著降低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

  • 标签: 乳腺癌根治术 疾病不确定感 信息支持
  • 简介:[目的]探讨和分析直肠癌术后病人疾病不确定感与手术方式、住院经验及患病时间长短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现象学研究法,通过访谈法和观察法两种方式,对30例直肠癌术后3年内出院病人进行访谈,对38例直肠癌术后住院病人进行观察,记录访谈和观察内容,并加以归纳和分析。[结果]直肠癌术后病人疾病不确定感与手术方式、住院经验及患病时间长短具有相关性。手术方式与直肠癌术后病人疾病不确定感的相关性最大。[结论]医务人员及其家属应了解医疗因素对直肠癌术后病人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给予正确、及时的教育和干预,降低其疾病不确定感,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 标签: 直肠癌 疾病不确定感 医疗因素
  • 简介:目的观察疾病不确定感对初诊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研究其规律性。方法选择2008年1-12月新检出的133例高血压患者,采用Missals疾病不确定感量表和Morisy服药依从性调查问卷进行评估,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值、疗效和服药依从性等指标。结果疾病不确定感量表得分偏高组平均年龄高于得分偏低患者;治疗后血压乎均值和疗效各指标较得分偏低组差(P〈0.05);服药依从性各指标低于得分偏低患者(P〈0.05)。结论初诊高血压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明显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服药依从性。护理人员应注意对初诊高血压患者进行不确定感评估,为患者提供各种相关知识和信息支持,降低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从而提高其治疗的依从性和效果。

  • 标签: 原发性高血压病 初诊 疾病不确定感 疗效 服药依从性
  • 简介:[目的]调查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疾病不确定感水平、来源及所采用的应对方式,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中文版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Jalowiec应对方式量表(JCS)以随机抽样法对98例C断病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CHF病人的疾病不确定感处于中等水平,乐观的应对方式使用较多,保守的应对方式使用较少;疾病不确定感与宿命、逃避两类应对方式呈正相关(P〈0.01),与面对、乐观、自我依赖、寻求支持4类应对方式呈负相关(P〈0.01或P〈0.05),与感情冲动、保守两类应对方式未发现相关性(P〉0.05)。[结论]护理人员应提供针对性的信息支持,降低疾病不确定感,帮助病人建立有效的应对方式,降低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心力衰竭 慢性 疾病不确定感 应对方式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索胃癌患者术后化疗不确定感现状,分析社会支持与疾病不确定感的相关性。 方法 应用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以及社会支持对2019年10月-2021年3月来我院的120名胃癌术后化疗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胃癌化疗患者术后对疾病不确定感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得分为85.32±13.11;社会支持水平相对较高,得分为47.54±6.44,疾病不确定感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0.43,p<0.01)。结论 疾病不确定感与社会支持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医护人员加强对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评估可降低患者的不确定感,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胃癌 术后化疗 疾病不确定感 社会支持
  • 简介: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减轻早产儿父母疾病不确定感及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20名接受住院治疗的早产儿父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名,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措施,观察组在常规干预措施基础上,增加信息支持、情感支持及群体支持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在早产儿住院第2天、出院时、出院第2周时的疾病不确定感、焦虑及抑郁评分。结果:早产儿出院时和出院第2周,观察组疾病不确定感、焦虑及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早产儿父母疾病不确定感、焦虑及抑郁状态,有助于提高早产儿的生活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早产儿父母 疾病不确定感 焦虑 抑郁
  • 简介:目的深入了解乳腺癌患者术后治疗期间疾病不确定感体验及应对方式。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5例乳腺癌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运用Colaizzi资料分析原则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提炼主题。结果15例受访者术后的疾病不确定感体验包括不明确症状的严重度及其意义、不明确治疗相关的各方面信息、难以预测疾病预后、对各类支持的不确定;主要应对方式包括主动寻求知识与信息、渴望并寻求社会支持、压抑或发泄或回避、调整与顺应。结论乳腺癌患者存在疾病不确定感体验并根据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医护人员应针对性地提供医疗信息及情感等方面的支持。

  • 标签: 乳腺癌 疾病不确定感 应对方式 质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 研讨健康教育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2020年2月-2021年11月收入的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健康教育,比较两组疾病不确定感、应对方式。 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回避、屈服评分低于对照组,面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健康教育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应对方式有积极影响。

  • 标签: 冠心病 老年 健康教育 疾病不确定感 应对方式
  • 简介:目的:了解糖尿病中高危足患者家属的疾病不确定感水平及其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自制的患者及家属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疾病不确定感家属量表(MUIS-FM)、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180名住院糖尿病中高危足患者家属进行调查,分析其家属疾病不确定感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结果:糖尿病中高危足患者家属疾病不确定感总分(82.80±9.623)分,4个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不明确性、复杂性、信息缺乏性、不可预测性。生存质量各维度得分中活力维度得分最低为(45.22±19.489)分,生理功能维度得分最高为(85.56±14.731)分;疾病不确定感总分及各个维度与生活质量的总体健康、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活力和精神健康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P<0.01)。结论:糖尿病中高危足患者家属的疾病不确定感会影响其生存质量,医护人员可通过减轻家属照护过程中的疾病不确定感程度,以提高患者家属的生活质量。

  • 标签: 糖尿病中高危足 家属 疾病不确定感 生存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同伴互动支持模式对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自我效能及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84例老年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同伴互动支持模式实施护理。干预前及出院后6个月应用自护能力量表、自我效能量表及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对两组自护能力、自我效能及疾病不确定感进行评价。并观察两组治疗依从性、并发症及满意率的差异。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自我效能评分、自护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不明确性、复杂性、信息缺乏性、不可预测性及总不确定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依从性、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同伴互动支持模式能有效提高老年T2DM患者自我效能,改善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并发症,有利于患者预后。

  • 标签: 同伴互动 糖尿病 自我效能 疾病不确定感 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