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治疗消化道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2015年5月-2018年3月期间接诊的60例消化道肿瘤患者为观察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30例,内镜黏膜切除)、研究组(30例,内镜黏膜下剥离),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手术时间、病灶平均直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愈性切除率,以及整块切除率、纵向边缘阴性率、横向边缘阴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的应用效果显著,利于消化道肿瘤患者病灶切除效果的提高,其预后良好,值得使用。

  • 标签: 消化道肿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开环式微创痔上黏膜切除吻合治疗痔疮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混合痔手术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两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外切内扎,而试验组应用开环式微创痔上黏膜切除吻合。统计两组痔疮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数据提示,试验组患者经过开环式微创痔上黏膜切除吻合治疗中的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别显著存在,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出现局部疼痛、出血、感染等不良反应人数均少于对照组。存在可见差别,P<0.05。结论临床应用开环式微创痔上黏膜切除吻合治疗痔疮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不仅能有效的减少患者中的出血量,还能缩短患者的术后康复时间,保证了患者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开环式微创痔上黏膜切除吻合术 痔疮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痔上黏膜环形错位套扎(EPH)与痔上黏膜环切钉合(PPH)治疗痔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80例痔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PH组和PPH组,各40例。EPH组给予痔上黏膜环形错位套扎治疗,PPH组给予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治疗。统计对比两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术后VAS评分、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EPH组手术时间短于PPH组,且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少于PPH组(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PH组并发症发生率1.03%较PPH组9.28%低(P<0.05)。结论与PPH手术相比,痔上黏膜环形错位套扎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EPH PPH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治疗消化道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本院2015年12月~2017年11月收治的消化道病变患者112例,其中食管病变27例、结肠病变32例、胃部病变53例,均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治疗,分析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结肠病变患者2例和胃部病变患者5例中转开腹手术,其余患者经内镜治疗成功,内镜治疗成功率为93.8%。消化道病变患者的手术时间为(52.4±16.7)min。消化道病变患者的病变直径为(2.9±0.8)cm。消化道病变患者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是治疗消化道病变的有效方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内镜 黏膜 剥离 消化道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食管平滑肌瘤行胃镜黏膜下剥离治疗的可行性。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方法进行37例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取的食管平滑肌瘤患者,所有患者行胃镜黏膜下剥离治疗。就患者手术完成时间、中出血、术后恢复指标(包括术后住院时间、愈合时间、生存质量)和食管平滑肌瘤治疗效果、创面出血、食管狭窄等的出现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胃镜组患者手术完成时间、中出血、住院时间、愈合时间均分别为60.14±2.13min、45.02±1.24ml、7.01±1.04d、3.10±0.12月。胃镜组食管平滑肌瘤治疗效果为94.59%,其中,优有23例,良12例,差2例。37例患者中,有1例创面出血,1例切口感染,1例食管狭窄。发生率为8.11%。术后患者生存质量94.02±4.53分优于术前63.24±4.91分,P<0.05。结论食管平滑肌瘤行胃镜黏膜下剥离治疗的可行性高,可加速患者康复,减少手术创伤,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治愈率高,安全有效。

  • 标签: 食管平滑肌瘤 胃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 可行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效果。方法研究时间2016年5月--2017年10月,研究对象60例本院收治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按照入院日期单双号将其分为实验组(n=40)、对照组(n=40),给予实验组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切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复发率、治疗效果、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临床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效果显著,复发率较低,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早期胃癌 癌前病变 复发率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传统混合痔切扎与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治疗混合痔的效果情况。方法抽选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混合痔患者80例开展本次研究,样本收集时间为2015年6月1日至2017年1月4日期间,依据治疗措施将其分为两组,接受传统混合痔切扎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用时与出血量等均少于对照组,疼痛评分较对照组低,切口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患者72小时内出血、肛缘水肿、肛门狭窄以及肛门溢液发生概率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较低,P<0.05。结论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治疗混合痔的疗效可观。

  • 标签: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 传统混合痔切扎术 混合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与外剥内扎治疗重度痔疮的效果。方法将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期间我院接收的82例重度痔疮患者随机分成观察和对照两组(n=41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结果观察组治疗时手术时间(13.68±3.52)分钟、愈合天数(4.41±1.14)天和手术出血量(5.58±0.66)毫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时的手术时间(20.66±5.58)分钟、愈合天数(10.66±2.38)天和手术出血量(16.68±5.52)毫升(P<0.05)。结论对重度痔疮患者使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进行疾病的治疗,对于患者疾病问题的改善有着极大的帮助,值得推广。

  • 标签: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 外剥内扎术 重度痔疮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评价内镜下套扎治疗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症(Mallory-Weisssyndrome,MWS)急性出血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52例MWS伴活动性出血患者应用内镜下套扎(研究组)及内镜下止血夹放置(对照组)治疗进行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以止血效果、操作时间、术后再出血风险作为评价指标,并记录不良事件。结果研究组患者均止血成功,对照组成功止血25例。手术时间研究组8-15分钟(10±2),对照组10-19分钟(14.6±1.9),对照组有4例病人发生术后出血,再次行内镜下成功止血。研究组无术后出血病例。患者院后随访3-6个月,无再出血病例。结论内镜下套扎是一种治疗MWS的安全、有效的止血方式,是MWS急性出血的首选治疗方式,但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的评估。

  • 标签: 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症 内镜下止血术 内镜下套扎术 内镜下止血夹放置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消化内镜下黏膜剥离采用程序化护理配合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实施消化内镜下黏膜剥离患者92例进行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50),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程序化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生活质量评分比对照组高,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在消化内镜下黏膜剥离患者中运用采用程序化护理配合方法治疗,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缩短,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提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运用。

  • 标签: 消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程序化护理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住院部2016年01月01日至2017年06月01日收治80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即对照组给予开放性手术治疗(40例)、观察组给予内镜黏膜下剥离(40例)。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2.50%,P小于0.05,统计学存在明显差异;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小于0.05,统计学存在明显差异。结论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治疗效果显著,不仅可以有效的减少并发症,并且还能降低复发率,对预后起到改善作用,临床上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早期胃癌 癌前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改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与传统手术治疗中重度痔疮的疗效。方法按照入院顺序抽取我院自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重度痔疮患者86例,分为M组(n=43)和N组(n=43)。N组进行传统手术治疗,M组进行改良PPH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N组的临床指标比较,M组的较优;与N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M组的较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重度痔疮患者进行改良PPH治疗,治疗疗程显著缩短,并且出现的不良反应极少,值得借鉴和推广。

  • 标签: 改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hemorrhoid PPH) 传统手术 重度痔疮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与开腹手术治疗肝硬化导致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的肝硬化导致的消化道出血患者7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将入选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给予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对照组给予开腹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观察两组患者的一般手术情况、手术前后的免疫球蛋白M(IgM)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64.3±44.2)min、(298.2±28.5)ml、(2.1±0.8)d、(2.2±1.1)d、(4.1±1.3)d、(8.9±2.8)d,对照组分别为(214.3±51.9)min、(423.6±32.9)ml、(3.8±1.4)d、(4.0±1.3)d、(7.4±2.9)d、(14.5±4.8)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的IgM、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研究组的IgM、CRP水平分别为(1.41±0.18)g/L、(20.78±13.45)mg/L,对照组分别为(0.85±0.09)g/L、(46.56±25.65)m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治疗硬化导致消化道出血,对患者的损伤较小,患者术后恢复快,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较小,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 标签: 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肝硬化 消化道出血 腹腔镜 开腹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分析宫腔镜电切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伴不孕生殖的疗效及对妊娠率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90例黏膜下子宫肌瘤伴不孕生殖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治疗方式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实验组患者治疗方式为宫腔镜子宫肌瘤电切。结果对比两组黏膜下子宫肌瘤伴不孕生殖患者数据,实验组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有效率为86.64%,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妊娠率为75.56%,对照组的妊娠率为62.22%,实验组用宫腔镜子宫肌瘤电切治疗后效果明显比对照组好;实验组下腹疼痛2例,骶尾骨疼痛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9%,对照组下腹疼痛3例,骶尾骨疼痛2例,月经量过多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黏膜下子宫肌瘤伴不孕生殖患者进行宫腔镜电切治疗有显著的效果,可以有效提高妊娠率,减少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宫腔镜电切术 黏膜下子宫肌瘤 不孕生殖 妊娠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PJO)的治疗中应用后腹腔镜断性肾盂成形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将我院收治的80例UPJO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以开放性手术治疗,观察组以后腹腔镜断性肾盂成形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指标,对比两组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中出血量比较观察组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UPJO的治疗中应用后腹腔镜断性肾盂成形治疗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微创、恢复快、预后好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 腹腔镜 离断性肾盂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传统鼻中隔黏膜下切除和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治疗鼻中隔偏曲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鼻中隔偏曲治疗的病患98例,并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病患,给予对照组病患传统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给予研究组病患鼻内镜下三线减张,对比两组病患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病患在经过不同的治疗方式之后,研究组病患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病患总体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治疗鼻中隔偏曲中采取鼻内镜下三线减张相较于传统的鼻中隔黏膜切除手术,鼻内镜下三线减张对病患造成的手术创伤更小,还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 鼻中隔偏曲 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术 治疗效果差异。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对肝脏血流动力学及肝脏功能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32例行择期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的门静脉高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观察术前及术后肝动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门静脉内径、肝动脉内径、肝动脉流速峰值、肝动脉流速谷值、肝动脉阻力指数,采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和吲哚青绿排泄试验(ICGR15)评价肝脏功能,中测定自由门静脉压力。结果术后肝动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门静脉内径、肝动脉内径、肝动脉流速峰值、肝动脉流速谷值、肝动脉阻力指数均呈逐渐变化的趋势,肝动脉血流量、肝动脉流速峰值、肝动脉流速谷值逐渐升高,门静脉血流量、门静脉内径、肝动脉内径、肝动脉阻力指数逐渐降低,术后8周内各指标变化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后、脾切除后、断流后自由门静脉压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切除后、断流后均较开腹后降低(P<0.05),术后MELD和ICGR15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8周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MELD与肝动脉血流量、肝动脉流速峰值呈负相关(P<0.05),ICGR15与肝动脉血流量、肝动脉流速峰值、肝动脉流速谷值呈负相关(P<0.05),MELD和ICGR15均与门静脉血流量、肝动脉阻力指数、自由门静脉压力变化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可有效改善门静脉高压血流动力学及肝脏功能。

  • 标签: 门静脉高压 脾切除术 断流术 血流动力学 肝脏功能
  • 简介:目的:分析胃黏膜下肿瘤(gastricsubmucosaltumors,SMTs)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类病变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SMTs患者的CT资料,分析总结其特征表现。结果:39例SMTs患者中,间质瘤(gastricstromaltumor,GST)19例,影像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肿块,肿块实性部分增强后呈均匀或不均匀中度至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高于动脉期,17例GST长轴与胃壁垂直,14例表面覆盖完整黏膜,4例病变出现钙化,所有患者胃周未见肿大淋巴结;神经鞘瘤6例,表现为密度均匀的肿块,较少出血、坏死及囊变,仅2例患者病灶表面有小溃疡形成,增强后呈中度至明显强化,2例患者病灶周围出现肿大淋巴结;淋巴瘤8例,表现为范围较广的胃壁增厚而无梗阻,病灶长轴与胃壁平行,强化不明显,7例胃周出现肿大淋巴结;异位胰腺6例,表现为扁平状肿块影,增强后明显强化,强化方式与正常胰腺类似,1例见中央导管征。结论:SMTs病灶多在CT图像上有特征性表现,CT检查及多平面重组可清晰显示病灶的形状、大小、强化方式及胃腔内外情况等,对SMTs的诊断及鉴别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胃黏膜下肿瘤 计算机 X线断层扫描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普通胃镜活检(CFB)是筛查胃上皮瘤形成(GEN)的最常用的方法。我们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胃镜活检和内镜黏膜下剥离(ESD)诊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准确性。方法71名确诊胃上皮瘤形成患者在我院接受ESD治疗。我们回顾性的评估CFB和ESD病理结果特征。结果CFB和ESD样本之间的总体病理结果一致率为71.83%。51例行ESD治疗术后病理结果与内镜常规活检病理结果一致,16例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例诊断为早期胃癌。结论内镜活检诊断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时,其可能进展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甚至有些可能转变为癌的可能,这部分患者应采取积极的随访和治疗措施。

  • 标签: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ESD 普通胃镜活检
  • 简介:摘要目的对吻合器黏膜环切(PPH)治疗直肠黏膜脱垂的疗效进行分析探讨。方法以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6例直肠黏膜脱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患者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26例患者采用PPH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15%,对照组为95.00%,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直肠黏膜脱垂患者采用PPH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预后,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PPH 直肠黏膜脱垂 传统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