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深静脉导管尖端培养的病原微生物流行特征及其耐药性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所有临床科室送检的4281例次深静脉导管标本的病原结果及其耐药性特点。结果:4281例次深静脉导管标本中,754例次的标本检出病原菌,阳性率为17.6%,其中检出多种病原菌占10.2%。共检出835株病原菌,革兰阳性(G+)菌、革兰阴性(G-)菌及真菌分别占37.0%、44.8%和18.2%。烧伤病房检出率最高,其次为普外科、心胸外科及ICU。5种最常见的病原菌分别是鲍曼不动杆菌(18.0%)、表皮葡萄球菌(13.4%)、金黄色葡萄球菌(12.0%)、铜绿假单胞菌(9.7%)及白念珠菌(7.5%)。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极高。第一次送检的阳性标本主要为G+菌,而第二次及以后阳性标本的病原从G+菌为主逐渐转为以G-菌为主。结论:深静脉导管病原菌分布较以前有所改变,目前以鲍曼不动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极高,预防导管定植、导管相关感染的措施亟需普及。

  • 标签: 深静脉导管 耐药性 病原菌 鲍曼不动杆菌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硬化分期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198名正常对照组、171例慢性乙肝组患者、144例肝硬化患者和164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患者血清中GP73水平,计算GP73检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及GP73检测对肝硬化诊断的灵敏度与特异度。检测慢性乙肝组和肝硬化组的乙肝病毒(HBV)-DNA载量和HBeAg水平,并对肝硬化组进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检测及Child—Pugh分级,分析以上指标与GP73水平间的相关性。结果:正常对照组、慢性乙肝组、肝硬化组和肝癌组的中位GP73水平分别为40.80ng/mL、42.49ng/mL、83.46ng/mL和45.19ng/mL,肝硬化组GP73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慢性乙肝组(P〈0.01)。GP73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2,以72.5ng/mL作为临界值,GP73检测诊断肝硬化的灵敏度为63.2%,特异度为90.O%。随着Child—Pugh评分升高,肝硬化患者的GP73水平升高,在Child—Pugh分级A、B、C3组间具有统计差异(p〈0.01)。肝硬化组血清GP73水平与肝纤维化指标ApoA、TB、α2M、GGT间显著相关(r=0.648,r=0.788,r=0.620,r=0.595,P均〈0.01);慢性肝病(慢性乙肝和肝硬化)中GP73水平与HBV—DNA载量及HBeAg间亦相关忙0.717.P〈0.05)。结论:血清GP73水平在肝硬化患者代偿期即升高.而随着肝硬化的进展.其呈显著上升趋势,且与HBV活动相关。因此,GP73可作为肝硬化诊断及慢性肝病进展期病情监测的新指标。

  • 标签: 肝硬化 GP73 血清标志物 监测
  • 简介:目的:验证和评价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核分枝杆菌DNA(TB-PCR)和临床-病理-影像综合评分系统在结节与菌阴性结核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TB-PCR检测和临床-病理-影像综合评分,分析鉴别病理活检报告为“结节或增殖性结核”的91例患者.并通过随访验证诊断准确率,评价2种鉴别诊断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①TB-PCR检测结果,91例患者中77例结核分枝杆菌DNA为阴性,14例阳性,阳性率为15.4%。而这77例TB-PCR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患者中.随访后仍维持诊断为结节者74例,结核2例,无法确定诊断者1例;14例TB-PCR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患者中,随访后仍维持诊断结核3例,结节8例,无法确定诊断3例。TB-PCR检测结果与随访后诊断一致的病例共77例(结核3例、结节74例),诊断明确率为84.6%(77/91),而诊断结节的准确率达93.9%(77/82)。②临床。病理.影像综合评分结果,91例患者中经评分诊断为结节者80例。诊断为结核者11例。80例评分诊断为结节的患者中,随访后仍维持结节诊断者75例.结核1例,无法确定诊断者4例。在11例评分诊断为结核的患者中.随访后诊断仍维持结核诊断者4例,结节7例。评分结果与随访后诊断一致的病例共79例(结核4例、结节75例),诊断明确率为86.8%(79/91),诊断结节的准确率达97.56%(80/82)。结论:TB-PCR检测和临床.病理.影像综合评分系统对于结节与菌阴性结核间的鉴别诊断均具有较高的诊断明确率和准确率。

  • 标签: 结节病 菌阴性结核病 结核分枝杆菌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评分系统
  • 简介:目的:探索针对诱导性组织因子(TF)高表达的靶向抑制的方法,探讨针对TF启动子-247~-230区域的诱骗寡核苷酸对U937-PR9细胞中PML/RARα融合蛋白诱导的TF表达是否存在竞争性抑制作用。方法:采用诱骗寡核苷酸技术,模拟TF启动子-247~-230的序列.人工合成该片段的双链DNA.转染U937-PR9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监测转染效率并确定最佳电转浓度.通过实时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技术.比较转染前后加Zn“组与不加Zn^2+组的TF表达水平变化。结果:流式细胞术显示.10μmol/L电转浓度下能够实现高效转染.标记的寡核苷酸在细胞内能够稳定存在72h。未转染对照组中,加Zn^2+诱导后TF表达明显上升:转染组中.加Zn^2+诱导的TF表达水平与不加Zn^2+组几乎没有差异。结论:特异性诱骗寡核苷酸对TF诱导性高表达存在靶向的竞争性抑制作用.该方法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TF高表达引发的并发症提供了靶向治疗的新思路。

  • 标签: 诱骗寡核苷酸 组织因子 PML RARα融合蛋白 U937-PR9
  • 简介:目的:应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APL)小鼠模型研究白血发病过程中白血细胞和正常造血细胞增殖、定位和迁移的特点。方法:采用小鼠白血移植实验及流式细胞术,监测其白血发病过程中,骨髓和脾脏中白血细胞和正常长期造血干细胞、免疫细胞组分的动态变化。结果:在APL模型小鼠的白血发病过程中,骨髓中正常粒单系造血祖细胞在发病晚期呈现下降趋势,正常长期造血干细胞和共同淋巴祖细胞在发病晚期也明显下降。与之相反,在白血发病过程中,脾脏正常长期造血干细胞未见明显下降,并呈现定位迁移或代偿增生的趋势,发病晚期,正常长期造血干细胞、共同淋巴祖细胞数量均显著上升。结论:白血发病过程中正常长期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及免疫细胞在细胞数量和造血器官的定位发生显著变化,提示造血微环境可能参与白血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 标签: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造血微环境 造血干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弥漫性肺淋巴管瘤(diffusepulmonarylymphangiomatosis,DP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观察1例DPL患者的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分析其开胸肺活检病理形态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患者为青年男性,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咯血和乳糜胸;胸部CT显示双肺多发结节影、网格影;病理示肺组织内淋巴管增生和扩张,免疫组化显示淋巴管内皮细胞CD31和D2-40阳性染色。结论:DPL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表现均缺乏特征性,双肺多发结节状和网格状阴影伴乳糜胸是其主要特点,明确诊断依赖于肺活检病理诊断。

  • 标签: 弥漫性肺淋巴管瘤病 诊断 鉴别诊断
  • 简介:目的:观察阿糖胞苷(Ara-C)诱导白血细胞株U937自噬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细胞计数仪计数.测得不同浓度Ara-C处理U937细胞后24h和48h的生长抑制率: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并应用蛋白印迹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p62及P13K-Akt-mTOR通路的蛋白水平。结果:细胞计数发现,不同浓度Ara-C作用的各组细胞生长均受到明显抑制。Ara-C处理细胞24h后.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可见细胞质中出现大量双层膜包裹形成的自噬体,内含细胞器或细胞质;蛋白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LC3-Ⅱ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同时Akt-mTOR通路受到明显抑制。结论:Ara-C能够抑制白血细胞株U937细胞增殖.其通过抑制Akt-mTOR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发生自噬.为Ara-C抗肿瘤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 标签: 阿糖胞苷 自噬 急性髓系白血病 机制
  • 简介:目的:探讨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期糖尿(GDM)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3152例单胎妊娠孕妇.按孕前BMI分为A组(〈18.5kg/m^2,39例)、B组(18.5-23.9kg/m2,2808例)、C组(24.0-27.9kg/m2,246例)和D组(≥28.0kg/m2,59例1.比较各组GDM发生率,并分析孕24周前及整个孕期孕妇的体重增长对GDM发病率及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3152例孕妇中发生GDM者共216例,A、B、C、D这4组的GDM发生率分别为5.12%、6.52%、9.34%、13.55%,B组与D组间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B、C、D组中,孕24周前体重增长≤6kg者与体质量增长〉6kg者的GDM发生率差异比较均有统计意义(P均〈0.005)。随访到分娩的GDM患者共111例,均为A、B组.A组1例,B组110例。B组按整个孕期体重增加量分为B1组(增加〈12kg)、B2组(增加12~16kg)和B3组(增加〉16kg),发现其子痂前期发生率、剖宫产率、巨大儿发生率及产后出血率均随体重增长而增加;3个亚组间比较,剖宫产率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1。结论:孕前肥胖(BMI≥28kg/m2)和孕24周前体重快速增长是GDM发生的重要因素.而控制GDM患者的孕期体重增长在一定范围内.可能会降低母婴并发症。

  • 标签: 妊娠期糖尿病 孕前体质量指数 孕期体质量增长 妊娠结局
  • 简介:目的:分析并发急性/亚急性间质性肺炎(acute/subacuteinterstitialpneumonia,A/SIP)的临床无肌皮肌炎(clinicallyamyopathicdermatomyositis,CADM)患者的生存率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1月至2010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79例并发A/SIP的CADM患者.以其首次收治时间分为历史组和晚近组。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用COX回归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晚近组患者的半年生存率(63.8%)明显高于历史组(38.1%,P=0.023)。与历史组比较,晚近组生存状况的改善主要发生在SIP患者中(P=0.018)。单因素分析发现,晚近组中并发感染(P=O.019)和接受大剂量激素(P=0.018)治疗者较历史组少;而联合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包括环磷酰胺/霉酚酸酯/环孢素(P=0.0017)或单用环孢素(P=0.003)],先于低氧血症前使用者(P=0.006)的例数增加。COX回归分析发现,并发感染(RR=2.635,95%CI:1.091,6.364)、接受大剂量激素冲击(RR=3.109,95%CI:1.432,6.751)为预后不良因素,而免疫抑制剂先于低氧血症前使用[RR=0.435,95%CI:0.194,0.971)为预后有利因素。结论:本研究数据显示,早期及时联合中低剂量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有助于提高CADM-A/SIP患者的生存率.而合并感染是影响此类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

  • 标签: 临床无肌病皮肌炎 急性 亚急性间质性肺炎 生存分析 预后
  • 简介:Survivin蛋白是人类凋亡抑制因子家族中的一员.具有抗凋亡及调节细胞有丝分裂的双重功能。大量研究证明.survivin与肿瘤的发生、发展间关系密切,对肿瘤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深远意义。在该基础上.

  • 标签: 靶向治疗 SURVIVIN 肿瘤
  • 简介:1993年,VictorAmbrose的实验室在秀丽隐杆线虫中首次发现miRNA。与此同时.GaryRuvkun的实验室鉴定了首个miRNA的靶标基因。这2个重要的发现共同确认了一种新的转录后基因调节机制。在过去几年中.miRNA的研究蓬勃发展,我们也开始从一个新的层面上理解基因组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微小RNAS 缺血再灌注损伤
  • 简介:21-三体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新生儿染色体异常疾病.其发病主要是由于患者比正常人多出现了一条21号染色体而造成。随着母体外周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游离胎儿DNA、游离胎儿RNA等不同胎儿遗传物质的发现和基因分析方法的进步.为无创产前筛查和诊断提供了新的途径.开创了无创产前检测胎儿21-三体的一个新时代.本文就目前无创产前检测胎儿21-三体的研究方向、方法途径及其临床应用前景进行归纳和综述。

  • 标签: 21-三体综合征 产前检测 无创检测
  • 简介:目的:探讨早孕期采用2次超声法判断双胎绒毛膜性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33例在我院产科检查及分娩的双胎妊娠孕妇的临床资料。孕5-10周(早孕早期)进行第1次超声检查,判断双胎绒毛膜囊、羊膜囊数目:孕11~13周(早孕晚期)进行第2次超声检查,并参考第1次超声结果判断双胎绒毛膜囊、羊膜囊数目。比较早孕早期单次超声法和早孕期2次超声法判断双胎绒毛膜性的准确率。结果:33例双胎妊娠孕妇分娩后经胎盘病理检查.证实双绒毛膜囊双羊膜囊双胎者为20例.单绒毛膜囊双羊膜囊双胎者为11例.单绒毛膜囊单羊膜囊双胎者为2例。早孕早期单次超声法判断双胎绒毛膜性的准确率为78.78%(26/33).早孕期2次超声法判断双胎绒毛膜性准确率为93.93%(31/33)(P〈O.05)。结论:早孕期2次超声法可弥补早孕早期单次超声法判断双胎绒毛膜性的不足,且具有更高的判断准确率。

  • 标签: 双胎 绒毛膜囊 超声诊断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3.0TMRI膀胱癌不同b值的弥散加权成像(DWI)表现和表观弥散系数(ADC),探讨高场强MRI最佳b值的选取。方法:对30例经病理证实为膀胱癌的患者进行MRI常规成像及DWI检查。梯度扩散因子b值分别取700s/mm2、1000s/mm2和1500s/mm2。观察膀胱癌不同b值的DWI表现,测量肿瘤信噪比(SNRC)、肿瘤对正常膀胱壁和尿液的对比信噪比(CNRCB、CNRCU)及测量不同b值时肿瘤的ADC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DWI可显示所有肿瘤病灶,呈偏高信号肿块影;随着b值增加,肿瘤SNRC下降,而CNRCB、CNRCU升高,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随着b值增加,肿瘤平均ADC值虽有减小趋势,但差异尚无统计意义(F=3.04,P〉0.05)。结论:当b值取1500s/mm2时,在不影响病灶显示的情况下可获得较高的对比信噪比和相对准确的ADC值,有助于膀胱癌的早期发现和准确分期。

  • 标签: 膀胱癌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 简介:目的:对分离自皮肤分泌物标本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毒力基因检测,初步探讨并分析这些毒力因子的分布与相应的皮肤种类及患者年龄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新华医院临床微生物实验室2010年12月至2012年4月从皮肤科患者的皮肤分泌物标本分离得到的100株不重复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这100株细菌的eta、etb、sea、seb、sec、seh、pvl和tst这8种毒力基因,并对其进行基因测序。结果:sec、seb、seh、sea、eta、tst、pvl、etb基因检出率依次为16%、15%、14%、12%、3%、2%、2%、1%。其中分离自特应性皮炎患者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毒力基因eta、sea、seb、sec、seh和pvl,分离自银屑病患者的菌株检出毒力基因seb、sec和tst,分离自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患者的菌株检出毒力基因eta、etb、sea、seb、sec和pvl,分离自湿疹患者的菌株检出毒力基因sea、seb、sec和seh,而分离自天疱疮及类天疱疮患者的菌株仅检出毒力基因sec。结论:分离自皮肤分泌物标本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各毒力基因的分布与相应的皮肤种类及患者年龄间有一定相关性。

  • 标签: 金黄色葡萄球菌 毒力因子 皮肤病 机制
  • 简介:目的:探讨服用阿司匹林者进行齿残根拔除前可不停药的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及合理的停药天数。方法:选取需接受单颗上颌牙残根拔除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90例(年龄50~80岁,服阿司匹林100mg/d,服药〉2周);根据患牙牙位分为前牙组、前磨牙组和磨牙组(每组术前不停药、停药3d和5d病例各10例)。拔牙术前以花生四烯酸(AA)为诱导剂.行光学比浊法血小板聚集率检测。根据拔牙创凝血分级表(由正常至出血较多分为I~Ⅲ级),评价并比较创面出凝血情况:分析阿司匹林引起的血小板聚集率变化与不同残根拔除后出血风险的联系:对存在出血风险的患者,探究采用AA诱导值判定术后出血风险的最佳诊断界值。结果:①前牙组病例均为I级:②前磨牙组中3例不停药病例为Ⅱ级,其余病例均为I级.AA诱导值的最佳出血诊断界值为11.5%;③磨牙组中4例不停药和1例停药3d病例为Ⅱ级,其余病例均为I级,AA诱导值的最佳出血诊断界值为16.5%。结论:接受单颗上颌牙残根拔除的服用阿司匹林者,前牙拔除后出血风险较低.术前可不停药:当前磨牙和磨牙组的AA诱导值分别≥11.5%和≥16.5%时,可估计拔牙后出血风险较低,术前可不停药;而AA诱导值分别〈11.5%和〈16.5%时,预计出血风险较高,术前需停药3d。

  • 标签: 阿司匹林 血小板聚集率 拔牙 出血 光学比浊法血小板聚集率检测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glycationendproducts,AGEs)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增殖的影响,探讨骨髓MSCs移植在合并糖尿的冠心病患者中疗效不佳的潜在机制。方法:应用不同浓度的AGEs—BSA(0、25、50、100、200μg/mL)分别对骨髓MSCs刺激6、12、24h,检测骨髓MSCs增殖及活性氧物质(reactiveoxygenspecies,ROS)累积情况;并观察AGEs对细胞信号通路P38磷酸化水平的影响。结果:AGEs可加速ROS生成,并呈剂量与时间依赖性地抑制骨髓MSCs增殖活性.该效应与AGEs诱导激活P38磷酸化水平相关;P38活性的抑制可逆转AGEs对骨髓MSCs增殖抑制的影响。结论:AGEs可能通过激活P38信号通路磷酸化,诱导骨髓MSCs中ROS蓄积,进而抑制骨髓MSCs的增殖能力,减弱了骨髓MSCs移植对于合并糖尿的冠心病患者的疗效。

  • 标签: 糖基化终末产物 间充质干细胞 活性氧族 P38信号通路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氯化钴(CoCl2)对H9C2心肌细胞的影响及其诱导化学性缺氧的最佳浓度和时间。方法:用100、300、600、900、1200μmol/L的CoCI2处理H9C2心肌细胞,建立化学性缺氧诱导心肌细胞损伤的实验模型,分别于12、18、24、36、48h用Hoechst33342细胞核染色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CCK-8试剂盒检测心肌细胞存活率;确定最佳诱导浓度600μmol/L后,分别于0、3、6、9、12、18、24、36、48h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蛋白的表达;确定最佳诱导时间后,用蛋白印迹法检测100、300、600、900、1200μmol/LCoCl2处理H9C2心肌细胞12h后HIF-1α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600~1200μmo1/L浓度范围内,CoCl2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H9C2心肌细胞的存活。600μmol/LCoCl2诱导12h后H9C2心肌细胞产生明显凋亡.诱导12~48h范围内.12h时H9C2心肌细胞表达的HIF-1α蛋白最高:100~1200μmoI/LCoCl2诱导H9C2心肌细胞12h.其中600μmol/LCoCl2诱导时H9C2心肌细胞表达的HIF-α蛋白最高。结论:CoCl2诱导H9C2心肌细胞化学性缺氧的最佳浓度为600μmol/L.此时最佳时间为12h。

  • 标签: 氯化钴 化学性缺氧 缺氧诱导因子1Α H9C2心肌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Blimpl基因突变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DLBCL)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基因测序方法检测1例DLBCL患者Blimpl基因的突变情况;用PCR扩增其Blimpl全长编码基因,并通过定点突变获得野生型Blimpl的全长编码基因。分别将野生型、突变型Blimpl的全长编码基因亚克隆至含有Flag标签的Flag-CMV4真核表达载体中,将重组质粒分别命名为Flag-Blimp1-wt和Flag-Blimp1-mut:采用PCR扩增获得人CIITA启动子,并将扩增片段插入PGL3-Basic荧光报告基因载体中.所有重组质粒均通过酶切鉴定并测序验证序列正确:将Flag-Blimp1-wt/mut分别与PGL3-CIITA-promoter共转染293T细胞.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报告基因载体的活性及Blimpl基因对其表达的调控.采用蛋/3印迹法检测融合蛋/3F1ag-Blimpl-wt与FIag-Blimpl-mut的蛋白表达差异。结果:成功构建野生型、突变型F1ag-Blimpl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及PGL3-CIITA-promoter报告基因载体;经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证实.构建的报告基因载体具有启动子活性。野生型Blimpl蛋白对其表达具有抑制作用,且该抑制作用与Blimpl的转染剂量呈正相关.而突变型Blimpl对其抑制功能明显减弱:蛋白印迹检测结果显示,突变型Blimpl蛋白明显低于野生型.结论:该例患者中Blimpl的突变影响了其转录抑制功能.可能是由基因突变导致Blimpl蛋白表达量的减少所引起。

  • 标签: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Blimp1 转录调控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
  • 简介:目的:观察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variantasthma,eVA)患者的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FFNO)变化及其与气流阻塞间的相关性。方法: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经支气管激发试验确诊的92例CVA成人患者.分别行常规肺功能、脉冲振荡肺功能和FENO检测。结果:92例CVA患者中44例的FENO〉50ppb,34例的F,NO为25~50ppb,仅14例F,N0〈25ppb。3组患者均无显著的气流阻塞,但均有轻度外周小气道障碍。脉冲振荡肺功能测试中,所有患者的呼吸总阻抗和共振频率均略有增高,同时反映外周气道阻力的外周气道阻抗及5Hz、20Hz粘性阻力差值(R5-R20)也出现显著增高。结论:FENO与气道高反应性密切相关,CVA患者的F-ENO水平普遍增高,且同时合并外周气道气流阻塞。FENO检测有助于CVA的临床诊断。

  • 标签: 咳嗽变异性哮喘 呼出气一氧化氮 慢性咳嗽 气流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