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对我院2004—10~2005—10采用硬化剂治疗鼻腔海绵血管3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例均为男性,年龄23~39岁,病程4~11个月。起病为血管发生侧渐重性鼻阻塞伴鼻出血。每次出血量10~30ml,用卫生纸、棉球填塞后血止,不规律或间隙性头痛各1例。检查:1例左鼻腔2例右鼻腔可见新生物,色红或暗红,质软,触之易出血,未能窥及新生物蒂部。副鼻窦薄层CT;左鼻腔1例为3.5cm×2.8cm大小,2例右鼻腔分别为5.0cm×3.0cm、5.4cm×3.5cm大小的新生物,软组织密度影,新生物侧上颌窦均有积液,新生物周边骨质均未见吸收象。病理检查报告均为鼻海绵血管

  • 标签: 鼻肿瘤/治疗 血管瘤 海绵状/治疗 硬化溶液/治疗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鞍旁海绵血管MR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并分析其误诊原因。方法选取时间2013年12月-2017年11月,在我院进行检查治疗的26例鞍旁海绵血管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住院病历奇偶数法分为对照组(n=13)和实验组(n=13),对照组给予常规MR扫描检查,实验组则给予手术病理组织活检,对比临床诊断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在颈动脉内侧以及颈动脉外侧病变部位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较高,其中对照组误诊脑膜2例以及垂体腺瘤4例,P<0.05,并且对MR扫描检查的影像特点进行分析。结论针对鞍旁海绵血管患者,应用MR检查对典型影像学特征的敏感性较高,但对于不典型疾病特征的诊断准确度较差,需辅助进行手术病理检查确诊,因此,在临床诊断中需严格掌握血管的影像学特点,以便进行疾病鉴别诊断,降低误诊发生率。

  • 标签: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 MR影像特点 误诊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眼眶内海绵血管经下睑结膜入路摘除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0例眼眶内海绵血管患者,术前经眼CT或MRI联合眼部多普勒超声检查已经确认。位于鼻下、颞下及正下方肿瘤采用外眦角切开联合下睑结膜入路;对于眶内侧及鼻上方肿瘤采用外眦角切开联合下睑结膜入路及泪阜处结膜入路,减轻眶内压力,便于暴露肿瘤.结果20例眼眶内海绵血管全部完整取出,无并发症出现,无瘢痕形成,眼部美观。结论眼眶内海绵血管经下睑结膜入路摘除,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基本无瘢痕形成,美容效果好。

  • 标签: 下睑结膜入路 眼眶 海绵状血管瘤
  • 简介:摘要目的在颅内海绵血管的诊断过程中应用CT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评价CT和核磁共振成像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疑似颅内海绵血管患者,共计30例,2013年5月~2017年5月是此次研究的时间阶段,先后予以单一的CT诊断、单一的核磁共振成像诊断、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将不同的诊断方式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以此评价CT和核磁共振成像的诊断意义。结果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诊断颅内海绵血管的准确性、特异度、敏感性均相对更高,P值小于0.05。结论在颅内海绵血管的诊断中予以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能够大大提高诊断方式的准确性、特异度、敏感性,具有十分典型的影像学表现。

  • 标签: CT 核磁共振成像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诊断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螺旋CT在小肝癌与血管的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小肝癌患者24例。对小肝癌患者与血管患者的CT特点进行总结,分析各自的CT特点。结果小肝癌平扫发现病灶31个,27/34为低密度,4/34为高密度;血管平扫发现病灶27个,24/32为低密度,3/32为高密度;小肝癌增强扫描门脉期以及延迟期的低密度病灶明显多于动脉期(P<0.05),且多于血管的门脉期和延迟期(P<0.05)。结论根据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不同特点,对于区别小肝癌和血管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重视。

  • 标签: 螺旋CT 小肝癌 肝小血管瘤 鉴别
  • 简介:对高位肛瘘误诊阴囊血管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男,53岁。于2010-12-21T17:59因发现阴囊肿物,痒1月余。入院。患者于2010-11中旬开始无明显诱因下发现阴囊出现一黄豆大淡红色圆形圆顶丘疹,少许渗液,微痒,逐渐增大如拇指头大小肿物,时有少量脓液渗出,无尿液溢出,

  • 标签: 直肠瘘/诊断 误诊 血管瘤/诊断 阴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诊断肌内血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3月收治的15例手术及病理确诊为肌内血管的患者,将病理结果与超声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在这15例病例中,8例超声诊断为肌内血管与病理诊断相符,其中2例超声误诊为淋巴,5例误诊为脂肪,误诊率达46.7%。结论肌内血管超声检查中易被误诊,总结肌内血管在超声检查中的特殊声像图,同时结合CT、MRI等其他辅助检查,分析病史和临床表现,能提高超声对肌内血管的诊断水平,对临床治疗有指导价值。

  • 标签: 超声 肌内血管瘤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咽喉部血管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16年2月到2018年2月选取我院中治疗的咽喉部血管的患者100例,根据使用治疗药物不同分为两组,其中实行博来霉素的患者为对照组,实行平阳霉素的患者为实验组。结果对照组的患者的生活质量小于实验组,两组之间的比较具有较大的差别(P<0.05)。对照组的头痛,恶心,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大于实验组,两组之间的比较具有较大的差别(P<0.05)。对照组的治疗效果小于实验组,两组之间的比较具有较大的差别(P<0.05)。结论在咽喉部血管的治疗过程中使用平阳霉素注射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不良反应,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平阳霉素注射 咽喉部 血管瘤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肝脏血管与肝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诊断当中,患者接受CT扫描诊断的具体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75例肝脏占位性疾病患者为相关对象,所有患者都需要接受CT扫描诊断与MRI扫描诊断,对比患者接受两种方法诊断后的肝脏肿瘤诊出情况。结果患者接受CT扫描诊断与MRI诊断的肝脏血管与肝脏肿瘤诊出例数贴近,两种诊断方法的相关数据在对比后不存在差异(P>0.05)。结论在肝脏肿瘤、肝脏血管患者的病情诊断中,CT扫描诊断的效果较好,该方案值得在临床当中应用。

  • 标签: 肝脏肿瘤 CT 肝脏血管瘤 MRI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周围浅表血管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以我院2016年3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45例经临床病理检查确诊为周围浅表血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将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总结超声检查特点,分析临床应用价值。结果不同类型的周围浅表血管患者有着不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总符合率为88.89%。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周围浅表血管的有效途径,诊断符合率较高,且可较为准确的对肿瘤进一步分型,临床应用价值突出。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周围浅表血管瘤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普萘洛尔片剂治疗婴幼儿血管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间我院接收的68例婴幼儿血管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普萘洛尔片剂治疗,动态性观察和记录治疗后患儿血管颜色、体积变化以及不良反应情况,随访24个月,统计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结果治疗后68例患者中近期疗效达到Ⅵ级者42例,Ⅴ级14例,Ⅳ级5例,Ⅲ级3例,近期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治疗后24个月,所有患儿的疗效均达到了Ⅴ或以上,治疗总有效率为1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2%,但症状较轻微,未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结论对婴幼儿血管患儿采用普萘洛尔片剂治疗,所得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婴幼儿血管瘤 普萘洛尔片剂 不良反应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Gd-EOB-DTPA增强表现。方法对行Gd-EOB-DTPA增强扫描的经病理学证实为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的1例病人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MRI检查见V段一类圆形异信号影,边界清楚。病灶在静脉注射Gd-EOB-DTPA后动态增强扫描时,动脉期见轻度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多发强化血管影,门静脉期强化程度减退,信号低于周围实质,并可见强化的假包膜影,平衡期呈低信号,在20min特异期,病灶呈明显的低信号。结论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的Gd-EOB-DTPA增强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在鉴别肝脏占位时,具有较高的价值。

  • 标签: 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钆塞酸二钠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小脑血管母细胞应用CT与MR影像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2月~2018年2月期间确诊为小脑血管母细胞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具有完整的CT与MR影像资料,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对两种检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进行比较。结果MR的准确性97.50%、灵敏度95.00%均高于CT,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意义,P<0.05。MR特异性66.67%高于CT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T与MR在小脑血管细胞诊断中均具有一定的诊断应用价值,但相比之下MR检查诊断的灵敏度高、漏诊率相对较低,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影像学依据。

  • 标签: 小脑血管母细胞瘤 CT MR 影像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脑动脉采取血管内栓塞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案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实施血管内栓塞术治疗的136例脑动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围手术期护理,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高于对照组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动脉采取血管内栓塞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案可提高治疗有效率,促进患者恢复,患者满意度高。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MR血管成像和CT血管造影在诊断颅内动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5月-2018年4月本院接诊的颅内动脉患者40例,对所有入选者都施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MR血管成像和CT血管造影检查,综合分析患者的检查结果,比较体直径等指标。结果本组40例患者检出肿瘤42个,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100.0%,明显比MR血管成像检查的诊断准确率85.0%以及CT血管造影检查的准确率87.5%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40例患者MR血管成像、CT血管造影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的体直径和颈宽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患者MR血管成像和CT血管造影检查的诊断准确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颅内动脉的临床诊断工作中,MR血管成像和CT血管造影检查法都能取得比较好的成效,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酌情选用。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MR血管成像 诊断价值 CT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10月间我院接收的颅内动脉患者94例,按照随机数字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血管内治疗,观察组采用显微手术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实践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74%,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8.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64%,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7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颅内动脉,显微手术效果要优于血管内治疗,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显微手术 血管内治疗 效果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脑动脉血管内栓塞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方法选入2013年11月到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脑动脉血管内栓塞手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的分组形式将其均分两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采用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护理之后的COS评分指标。结果经过COS评分,实验组评分指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动脉血管内栓塞手术治疗的过程中,采用围手术期护理措施能够帮助患者减少并发症及心理问题,加快康复速度。

  • 标签: 脑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大脑镰及矢窦旁脑膜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70例大脑镰及矢窦旁脑膜患者,实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impson脑膜切除分级中,I级者占71.43%(50/70)、II级者占17.14%(12/70)、III级者占11.43%(8/70)。病理学结果中,内皮细胞类型者占42.86%(30/70),纤维类型者占28.57%(20/70),砂粒类型者占7.14%(5/70),血管类型者占10%(7/70),恶性类型者占11.43%(8/70)。跟踪随访中,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均得以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大脑镰及矢窦旁脑膜治疗中,采用显微手术治疗,临床效果较佳,值得在大脑镰及矢窦旁脑膜治疗中予以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大脑镰及矢状窦脑膜瘤 显微手术 治疗效果
  • 简介:CT血管造影(CTangiography,CTA)又名螺旋CT血管造影(helicalCTangiographv,HCTA)或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是一项新的微创神经影像学技术,其通过静脉快速注射对比剂,采用螺旋CT或多排螺旋CT对颅脑进行连续薄层容积扫描,并由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处理,可快速、无创伤地显示脑血管的三维立体结构.CTA对颅内动脉的诊断及术前评估有很高价值,近年受到广泛重视和应用,本文对CTA在颅内动脉诊治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标签: CT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数据采集 图像重建 磁共振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与脑膜的CT、MRI鉴别诊断进行探讨,对其诊断特点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颅内血管外皮细胞与脑膜各45例,按照疾病类型将其分成颅内细胞组与脑膜细胞组,每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进行MRI结合CT检验,诊断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结果颅内细胞组与脑膜细胞组脑膜尾征、内钙化等临床指标差异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肿瘤外形、血管流空信号、肿瘤明显强化及内坏死囊坏死信号等临床指标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与脑膜的CT、MRI的诊断的临床表现不同,两者联合使用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确诊率,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值得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大力借鉴和推广。

  • 标签: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 脑膜瘤 CT MRI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