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免疫检验项目用于孕前产前检查中的效果及价值。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0月来我院接受孕前产前检查的孕妇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00例视作对照组,仅在产前检查中接受常规检查,另外100例视作观察组,在常规检查基础上联合进行免疫检验,比较两组产检质量。结果观察组高危妊娠检出率为15%,对照组检出率6%;干预后观察组高危妊娠发生率下降幅度12%,对照组下降幅度为2%。结论孕前产前检查中进行免疫检验价值明显,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孕前产前检查 免疫检验项目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肝硬化疾病诊断中应用生化检验项目的价值。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1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门诊体检的健康人员1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时间是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1月,检验并分析两组的生化项目。结果与对照组ALB、TP指标比较,观察组较低,与对照组DBL、TBL、AST、ALP、ALT、TBA指标比较,观察组较高,P<0.05,具统计学差异。结论生化项目的检验可为肝硬化患者病情的诊断提供科学、准确的临床依据,效果确切,值得借鉴。

  • 标签: 肝硬化 生化检验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肝硬化疾病诊断中生化检验项目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确诊的肝硬化患者75例作为Ⅰ组,全部患者均行血标本采集检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75例作为参照归为Ⅱ组,对比Ⅰ、Ⅱ两组患者相关生化指标和纤维化指标水平。结果Ⅰ组患者DBIL(直接胆红素)、TBIL(总胆红素)、ALT(丙氨酸基转移酶)、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P(碱性磷酸酶)、LN(层黏连蛋白)、HA(血清透明质酸)、Ⅳ-C(Ⅳ型胶原)和PC-Ⅲ(Ⅲ型胶原)水平均明显高于Ⅱ组(P<0.05);Ⅰ组患者ALB(白蛋白)、TP(总蛋白)和CHE(胆碱酯酶)水平均明显低于Ⅱ组(P<0.05)。结论生化指标检验可为医师诊断肝硬化疾病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肝硬化 诊断 生化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临床生化检验中溶血现象对生化检验项目产生的影响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7年3月份来我院进行体检的体检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抽取体检者的血液4ml,并将其分别放于A、B两个试管。其中,A试管作为观察样本,以震荡的方式使其出现溶血的情况;B试管作为对照样本,使用肝素抗凝。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析A、B试管的各项指标,比较和分析A、B试管临床生化检验指标情况。结果A、B两试管在丙氨酰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尿酸、葡萄糖、血钾之间的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B两试管在肌酐、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尿素氮之间的比较,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生化检验中溶血现象对生化检验项目产生的一定的影响,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因而们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标本出现溶血的情况,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溶血现象 生化检验项目 影响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在儿童保健服务项目中增加矫正儿童行为偏离服务的可行性,探讨建立以儿童保健医生提供服务的多元社区(基层)服务形式,将矫正儿童行为偏离知识向家庭普及,以促进儿童身体发育和心理行为全面发展。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哈尔滨市所辖的7个村,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1~3岁儿童采取横向对照与纵向监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本次研究初步探索出了增加矫正儿童行为偏离服务的服务方法及组织实施形式,初步整理出一套矫正儿童行为偏离的适宜方案。结论通过对社区(基层)儿童保健医生进行矫正儿童行为偏离知识培训是可以增加矫正儿童行为偏离服务工作的,儿童保健服务项目中增加矫正儿童行为偏离服务是切实可行的。

  • 标签: 儿童保健服务项目 矫正 行为偏离 可行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异位妊娠大出血输血治疗不良反应监测中常规凝血检验项目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度收治的93例采取出血输血治疗的异位妊娠大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7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作为观察组;另外46例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输血治疗前后的血常规指标、凝血指标。结果两组患者输血治疗前后的血常规指标,如PLT、RBC、HGB、HCT水平差异均不显著(P>0.05);两组患者输血治疗前的凝血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输血治疗后,观察组FIB水平低于对照组,TT、APTT、P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异位妊娠大出血输血治疗中采取常规凝血检验项目检查,可及时监测不良反应发生,监测价值大于血常规检查。

  • 标签: 异位妊娠 输血治疗 凝血检验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职业卫生风险评价在某化工企业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中的应用。方法对建筑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职业卫生管理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以及危害防护措施分析。结果在该企业项目建成正式投产之后,在生产当中,可能生产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二氧化氮、异丁烯、氨以及叔丁胺等。该项目具有着较高的自动化程度,工人主要通过巡检方式接触,每天的接触时间在1h左右。结论通过对职业病危害因素暴露以及危害情况的综合分析,即能够在实现风险等级确定的基础上以相关防护措施进行应对处理,能够对无类比资料在实际分析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较好的弥补。

  • 标签: 职业卫生风险评价 化工企业建设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