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神经速度在脑卒中瘫痪肢体功能恢复中的临床变化。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脑卒中偏瘫经康复治疗的22例患者,未经康复治疗的对照组22患者,运用神经速度分析肢体功能恢复过程中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神经速度的参数变化。结果脑卒中患者康复组和对照组神经速度的数值比较临床有明显的差异。结论神经速度是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评价中一个比较明确的神经电生理指标。

  • 标签: 神经传导速度 脑卒中后偏瘫 康复治疗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神经速度(NCV)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电生理特点。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6年1~12月在我院入住的54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有症状DPN22例,无症状DPN32,正常健康对照组30例,采用日本光电EMB-9200K型肌电图分别测定胫神经、腓总神经、腓肠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的感觉神经速度(SCV)。结果有症状DPN与无症状DPN的感觉神经速度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症状DPN与正常健康人对照组的感觉神经速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觉神经速度检测对DPN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 标签: 2型糖尿病 周围神经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对糖尿病并发腕管综合征患者的神经速度测定表现进行分析。方法使用美国牛津公司生产的OXFORMEDELICE5通道肌电-诱发电位仪进行检测,采用表面电极对每个患者检查对称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8条神经,共600条记录NCV。重点对正中神经进行分段检测。结果在所有患者中,发现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有106例,腕管综合征有37例,其中有腕管综合征临床体征者有15例,其余并无明显感觉手部不适;除了腕管综合征还有其他周围神经病变者有31例,单纯发现腕管综合征者有6例,在发现的腕管综合征患者中,年龄最小30岁最大84岁,平均54岁,男性12例,女性25例,糖尿病病程由1月至20年不等,平均9年。以正中神经感觉神经异常居多,有29例,其中6例完全无法引出,所有患者均有腕部以下段传导异常,运动神经异常19例,均为腕部有下段传导异常。结论糖尿病患者中并发腕管综合征的患者并不少见,神经速度测定可以及早发现糖尿病并发的腕管综合征,使患者能及时得到治疗。

  • 标签: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糖尿病 腕管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心脏起搏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选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5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时间为2015年1月-2016年8月,其均接受起搏器进行治疗,采用四级标测导管对其电生理情况进行标测,同时实施临时起搏电极导管干预,对其心脏起搏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3例宽QRS波群患者,其QRS在120ms及以上,其均为希氏束下阻滞;27例为窄QRS波群患者,其QRS在120ms以下。结论多数宽QRS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其阻滞部位主要为希氏束以下,而QSR较窄患者的阻滞则主要在希氏束以上。

  • 标签: 三度 房室传导阻滞 心脏起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B超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4月我院需要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下手术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征得患者同意后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40例,参照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麻醉方式,研究组采用B超定位下的麻醉方式,比较两组麻醉方式下患者的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麻醉操作时间、起效时间、疼痛消失时间以及镇痛的维持时间均明显少于参照组,对比P<0.05,研究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为优所占比例为67.5%,参照组患者麻醉效果为优者所占比例为47.5%,对比P<0.05,研究组患者的麻醉成功率为97.5%,参照组患者的麻醉成功率为80.0%,对比P<0.05。结论采用B超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更佳,明显提高了患者的阻滞效果,对其手术期间的管理也有积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中借鉴使用。

  • 标签: B超定位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神经刺激仪
  • 简介:摘要 : 目的:分析 B 超联合神经刺激仪行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 效果,以期为相关工作或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以我院 2018 年 8 月—— 2019 年 9 月选取的 83 例实施上肢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参照、实验两组,分别运用 B 超引导进行臂丛神经阻滞、利用 B 超联合神经刺激仪开展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及临床有关时间指标。 结果:实验组麻醉总有效率与参照组相比,明显较高 ( P < 0.05 ) ;实验组阻 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疼痛消失时间、麻醉操作时间与参照组相比,显著较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价值 ( P< 0.05)。 结论:在开展 臂丛神经阻滞 麻醉中 B 超联合神经刺激仪 的实践效果较为斐然,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臂丛神经阻滞 神经刺激仪 B 超 麻醉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腘窝坐骨神经、股神经和隐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需进行膝部以下手术的患者66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阻滞腘窝坐骨神经、股神经的方式,实验组采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腘窝坐骨神经、股神经阻滞的方式,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在操作时间方面,实验组手术时间稍长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起效时间(5.64±1.76)min明显短于对照组(13.29±2.99)min;比较两组镇痛效果满意情况,实验组满意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8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0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腘窝坐骨神经、股神经和隐神经阻滞具有操作简单、镇痛起效快、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的优势,对提高患者镇痛满意度、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有积极意义,作为一种更好的麻醉选择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 腘窝坐骨神经 股神经和隐神经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动态心电图对心房颤动伴有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价值。方法提取我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心房颤动患者80例,对所有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中有68(85%)例有1.5S以上的R-R间歇,平均间歇时间(2.45±0.18)S,其中包含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28例,且有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61例;Ⅰ度患者的R-R间隔(2.51±0.15)S,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间隔时间(2.21±0.28)S,统计学意义存在(t=5.3188,P<0.05)。Ⅰ度患者的心室率为(81.1±6.54)次/分,Ⅱ度患者的心率是(70.5±5.23)次/分,两组患者的心室率比较,Ⅱ度患者的心率是明显低于Ⅰ度患者的心室率,统计学意义存在(t=10.1789,P<0.05)。仍有8例患者的心室率超过83.5次/分。Ⅱ度传导阻滞患者在散点图上有明显特点,其条带形状大小一样,上界较为明显,下界则相反,并且分布较广,极其均衡。Ⅰ度患者以及Ⅲ度传导阻滞的患者比Ⅱ度传导阻滞患者的条带较窄,上界与下界无明显变化,包括分布与密度都没有明显特征。结论使用动态心电图对心房颤动伴有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进行诊断,相较于体表心电图诊断效果更好,提高了诊断有效率;促进了医学事业的发展,适用于临床推广。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心房颤动 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INB和TPVB复合全身麻醉对胸腔镜手术的影响。方法选取我们医院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胸腔镜手术病人80例,分为试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他们都用静吸复合全麻胸腔镜手术。其中试验组病人在诱导之前用胸椎旁阻滞,对照组病人在诱导之前用肋间神经阻滞。两组病人治疗时间都为五天。对比这两组病人成功的人数以及症状反应。结果经过统计试验组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对照组的VAS评分高于试验组,试验组病人的病情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施胸腔镜手术TPVB比INB麻醉作用强。

  • 标签: INB TPVB 胸腔镜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超声引导完全上肢神经阻滞臂丛神经入路麻醉的临床效果探究。方法选取我院66例上肢闭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单一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进行麻醉,研究组采用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复合选择性腋窝神经阻滞进行麻醉,对比两组麻醉效果。结果研究组操作时间、感觉、运动阻滞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超声引导臂丛神经复合选择性腋窝神经阻滞进行麻醉具有良好的效果,能有效缩短操作时间,达到完全上肢神经阻滞的目的,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超声引导 上肢神经阻滞 臂丛神经 麻醉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隐神经与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在踝关节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进行单侧踝关节骨折内固定手术的病人60例,ASA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随机分为2组B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隐神经与坐骨神经阻滞,A组为腰麻组;记录两组阻滞起效时间、阻滞维持时间、术中患者疼痛评分、芬太尼使用量及患者满意度;观察记录阻滞前(T0)、阻滞后10min(T1)、30min(T2)、术毕(T3)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ASA分级、手术时长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区域阻滞效果完善,两组芬太尼使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阻滞起效时间稍慢于A组(P﹤0.05),维持时间明显长于A组(P﹤0.01),且B组患者满意度比A组高(P﹤0.05);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A组患者血压、心率在T2、T3时间点较T0点数值有明显下降(P﹤0.05),B组患者各时间点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血压、恶心呕吐、尿潴留、腰背酸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多于B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隐神经与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应用于踝关节骨折手术,定位准确、操作简单,起效快,镇痛效果完善、血流动力学平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满意度高,是一种较好的麻醉选择。

  • 标签: 超声引导 隐神经 坐骨神经 踝关节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 B 超及 B 超结合神经刺激仪定位臂丛神经阻滞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行上肢手术治疗 69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 n=35 )、参照组( n=34 ),研究组选取 B 超结合神经刺激仪定位臂丛神经阻滞,参照组选取 B 超定位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临床效果。 结果:研究组麻醉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及疼痛消失时间与参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 P < 0.05 ); 研究组桡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神经痛觉阻滞完善率与参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研究组正中神经痛觉阻滞完善率与参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 P < 0.05 );研究组、参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 2.86% 、 8.82%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参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 P < 0.05 )。 结论: B 超结合神经刺激仪定位臂丛神经阻滞临床效果优于 B 超单独定位臂丛神经阻滞,其阻滞起效时间较快,疼痛消失时间更短, 神经痛觉阻滞完善情况较好,并发症发生较小,值得推广应用 。

  • 标签: 臂丛神经阻滞 B 超 神经刺激仪 联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的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行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患者的手术类型为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按住院单双号顺序分为两组,26例研究组和24例对照组。研究组接受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对照组接受传统耻骨结节法神经阻滞。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尝试次数、大腿内收肌阻滞前及阻滞后20min的力量。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前大腿内收肌力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阻滞尝试次数、阻滞后20min大腿内收肌力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超声引导下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穿刺成功率高,阻滞效果好于传统耻骨结节法神经阻滞

  • 标签: 超声 引导 神经阻滞 腹股沟径路闭孔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在膝关节镜手术中采用股神经联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和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麻醉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开展膝关节镜手术的40例患者,将其随机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为观察组进行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为对照组进行股神经联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对比分析患者在麻醉后的麻醉起效和维持时间。结果在对两组患者进行不同的麻醉后,对照组患者的感觉、运动阻滞时间和感觉、运动恢复时间都要高于观察组,两组患者的麻醉起效和维持时间有明显的的差异且P<0.05,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研究得出,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开展膝关节镜手术有很好的积极作用,值得在临床麻醉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股神经 坐骨神经 蛛网膜下腔 膝关节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使用神经阻滞的方法在带状疱疹及其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治疗过程中的治疗作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1年2月~2013年8月我院的165例带状疱疹及其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三种不同方法的治疗,即A单一药物治疗,B单一神经阻滞治疗,C神经阻滞及药物联合治疗,对各种不同方法的治疗结果进行如实的记录,通过分析比较数据,评价三种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对临床治疗的结果进行研究,主要是应用一些统计学知识和一些对比的方法,对治疗的结果进行讨论分析说明应用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及其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比单一应用药物好P<0.01,单一神经阻滞的治疗效果与联合治疗的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神经阻滞对带状疱疹及其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有显著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神经阻滞 带状疱疹及其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神经痛 睡眠障碍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在上肢手术麻醉中使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分析。方法以我院上肢手术92例患者进行研究,将其分为两组进行研究,分组方式为住院的先后顺序,对照组实施常规定位下神经阻滞,研究组则给予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对两组的神经阻滞效果、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阻滞起效时间以及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麻醉后,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的神经阻滞效果较好、麻醉不良反应均较少,P<0.05;同时对比对照组,研究组的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阻滞起效时间较短,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较好,能够缩短阻滞时间、提高麻醉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超声引导下 臂丛神经阻滞 上肢手术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的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行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患者的手术类型为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按住院单双号顺序分为两组,26例研究组和24例对照组。研究组接受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对照组接受传统耻骨结节法神经阻滞。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尝试次数、大腿内收肌阻滞前及阻滞后20min的力量。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前大腿内收肌力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阻滞尝试次数、阻滞后20min大腿内收肌力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超声引导下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穿刺成功率高,阻滞效果好于传统耻骨结节法神经阻滞

  • 标签: 超声 引导 神经阻滞 腹股沟径路闭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对开胸手术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开胸手术治疗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8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在术后采取地佐辛联合格拉司琼进行镇痛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实施麻醉前采取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镇痛治疗,对比两组患的镇痛效果和术后并发症发病率。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术后2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的阵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患者术后48小时镇痛评分与对照组镇痛评分无差异,P〉0.05表示统计学无意义。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为10%,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为27.5%,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结论为采取开胸手术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镇痛,具有极高的镇痛效果,有效减轻患者疼痛,降低临床不良反应发病率,提高患者对镇痛效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超声引导 椎旁神经阻滞 开胸手术 镇痛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臂丛联合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本院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接收的92例锁骨骨折病患资料,分研究组(46例)、对照组(46例);对照组为颈浅丛的神经阻滞性麻醉,研究组为颈臂丛结合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对照组的心率为(100.03±4.13)次/min比研究组(86.32±2.14)次/min快(P<0.05);麻醉的优良率对照组是71.74%(33/46)比研究组97.83%(45/46)低(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率是6.52%(3/46),研究组是2.17%(1/46),两组比较不存在统计意义(P>0.05)。结论颈臂丛与神经阻滞联合应用于锁骨骨折的手术中麻醉效果佳。

  • 标签: 颈臂丛 神经阻滞 锁骨 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在下肢小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6年2月-2017年2月间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90例作为实验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分成两组,观察组患者45例使用右美托咪定+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方式,对照组45例则采用右美托咪定+腰硬联合麻醉方式,比较两组患者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完善时间,使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估两组患者术后2h、12h时等疼痛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完善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h、12h时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下肢小手术前采用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方式应用右美托咪定麻醉,镇静、阵痛持续时间更长,值得推广。

  • 标签: 股神经阻滞 坐股神经阻滞 腰硬联合麻醉 右美托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