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应用品管圈活动降低急诊抢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应用效果。方法医院成立品管圈小组,对本院在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发生的42例急诊抢救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综合分析,探究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应对的措施,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在开展品管圈活动之前急诊抢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为0.42%,开展品管圈活动后降低为0.19%,活动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全员的质量管理能力均显著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对于保障急诊抢救护理的质量具有积极意义,能够有效减少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有效提高圈员的综合管理能力。

  • 标签: 品管圈 降低 急诊抢救护理不良事件 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住院患者中应用预警性护理管理对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和投诉的控制作用。方法以300例住院患者为对象,按照随机综合平衡法分为参照组和预警性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管理和预警性护理管理,对比坠床、跌倒、院内感染发生,投诉和满意度。结果预警性组坠床、跌倒、院内感染发生均远低于参照组,且前者投诉远低于后者,总满意远高于后者,对应比较均可见统计学差异(P<0.05);2组护理满意度分布情况对比也可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住院患者实施预警性护理管理能够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和投诉,改善其满意度。

  • 标签: 预警性护理管理 住院患者 护理不良事件 投诉率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介入治疗与保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再住院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15年4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随机分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予以保守治疗,实验组予以介入治疗。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其前壁心肌梗死的心脏事件发生、再住院与生存更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年下壁心肌梗死的心脏事件发生、再住院与生存差别不大,P>0.05。结论介入治疗与保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下壁心肌梗死效果相当,但治疗前壁心肌梗死则是前者更佳。

  • 标签: 介入治疗 保守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护理干预对慢性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慢性尿毒症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不同护理路径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n=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则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以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行不同的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的脑出血、脑梗死、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律失常、高血压、以及肌肉痉挛等诸多不良情况均高于观察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不利满意程度明显差于观察组满意程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慢性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行综合性护理干预可以取得较为显著的护理成效,并且有效的减少了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病,改善了患者的满意度以及预后质量,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 标签: 不同护理干预 慢性尿毒症 血液透析 心脑血管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精细化护理对新生儿重症肺炎合并呼衰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影响。方法抽取新生儿重症肺炎合并呼衰患儿103例,随机分组,对照组(51例)与研究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行精细化护理,比较效果。结果在血气分析指标、机械通气总时间、不良情况发生以及满意度的比较上,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新生儿重症肺炎合并呼衰患儿行精细化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荐。

  • 标签: 精细化护理 新生儿 重症肺炎合并呼衰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接受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当中,无缝隙护理管理的实际应用效果以及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方法选择我院在2017年4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98例接受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为分析对象,将其随机均分成参照组与观察组,分别给予两组患者常规护理及无缝隙护理管理,对比两组患者对于护理工作满意度以及出现的不良事件。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参照组,且出现不良事件的例数少于参照组,具体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针对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的护理,应用无缝隙护理管理的效果较好,该方案值得推广。

  • 标签: 连续性血液净化 无缝隙护理管理 不良事件 满意度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知晓不良事件发生受到针对性护理干预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70例分组。对照组行常规例,观察组行针对性护理干预。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行针对性护理千预,能提高患者知晓、降低不良事件发生

  • 标签: 高血压 糖尿病 针对性护理千预 知晓率 不良事件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龄晚期胃癌患者给予替吉奥胶囊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方法选取我院从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收治90例接受治疗的胃癌患者,对照组45例患者,给予患者进行奥沙利铂治疗,实验组45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患者进行替吉奥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在治疗后,实验组有效率为91.1%,对照组有效率为73.3%,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为15.56%,对照组不良发生为13.33%,实验组略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不具有差异性。结论给予患者进行替吉奥胶囊治疗,安全性高,疗效好,不良反应发生低,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 标签: 替吉奥胶囊 放射性治疗 胃癌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医疗不良事件发生与上报情况差异性。方法:随机选取 1500例次住院患者展开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问卷调查,同时收集医护维度的事件上报数据结合分析,对比不良事件发生与上报情况的差异性。结果:在本次 1493份有效问卷当中,发生有 1次及以上不良事件患者共 147人,各类不良事件总例数 156次,发生为 10.45%。调查显示本次实际上报占 59.62%( 93/156)。内、外科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未见显著性差异,外科患者的不良事件上报显著高于内科患者( P<0.05)。外科患者发生皮肤的不良反应,输液反应,院内感染,插管事件,用药剂量、方法错误的事件发生相比内科患者显著更高,内科系统收治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较高。结论:对于当前医务工作者的自身认识以及不良事件发生、上报处理流程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外科应当关注围手术期治疗的各项医护工作,在内科患者的治疗中应当关注药品的用法与配伍方法,把握好各药物的使用指征。

  • 标签: 医疗不良事件 上报情况 差异性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观察老年房颤患者实施华法林与阿司匹林抗栓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本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来自2016年2月~2018年4月治疗的老年房颤90例患者,通过抽签法将90例患者分成接受阿司匹林抗栓治疗的45例参照组与实施华法林治疗的实验组45例,将两组患者经不同药物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对比。结果经不同药物治疗后,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参照组患者临床指标数据对比P>0.05,两组数据对比不具备价值及意义;实验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指标与参照组患者临床指标数据对比P<0.05,两组数据对比具备价值及意义。结论老年房颤采用华法林或阿司匹林抗栓治疗,均不会造成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安全可靠,但华法林药物可有效控制患者脑卒中发生的几率,可作为抗栓治疗的首选药物。

  • 标签: 华法林 阿司匹林 抗栓治疗 老年房颤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急诊消化内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应用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22日至2018年4月22日期间我院上消化道出血100例患者(实施奇偶数分组模式),对照组的50例患者进行常规止血药物治疗,观察组的50例患者进行急诊内镜治疗。结果观察组病死(0.00%)、不良反应(2.00%)、再出血(2.00%)、止血有效率(98.00%)、住院费用(3154.28±65.39)元、平均输血量(314.28±12.53)ml、住院时间(5.63±1.75)d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实施急诊内镜治疗效果明显,可降低不良反应。

  • 标签: 急诊 消化内科 上消化道出血 效果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神经系统疾病住院患者中老年患者营养不良风险、营养不良发生及营养治疗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1月-2018年4月脑病科老年住院患者200例,对其营养情况进行分析。统计老年患者营养不良发生及营养治疗情况,并对其生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共200例患者接受调查,存在营养不良风险者50人,营养不良者91人,其中接受营养治疗患者44人。营养不良患者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明显降低,接受营养治疗患者血红蛋白和前白蛋白有所改善,白蛋白改善不明显。结论神经系统疾病老年患者营养不良发生较高,营养治疗偏低,营养治疗对营养不良患者的营养状况有明显改善。

  • 标签: 营养风险 营养支持 营养不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手术室标本管理中的应用。方法使用PDCA循环对我院手术室的病理标本进行管理,将PDCA实施前后的病理标本管理差错发生进行对比。结果实施PDCA循环法管理方法,我科抽查了2017年1月及3月的标本登记信息,共抽查标本登记177例,并与病理科及时沟通,发现手术标本管理差错为16.9%(登记差错无数量差错),抽查2017年3月标本登记信息,共抽查151例,标本管理差错为12.2%(登记差错无数量差错)。标本送检及时准确。结论手术室实施PDCA循环法有效提高了手术室全体人员对标本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手术室重视每日标本登记、标本核对以及标本交接,并对发生差错的问题进行全科讨论,优化了值班人员标本登记流程,更改标本柜布局,设置病理性废物专用收集盒,标本登记本添加核查者签名等措施,实施双人核对签名杜绝了差错发生

  • 标签: PDCA循环 标本管理差错 改进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氨茶碱与多索茶碱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效果以及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择来我院就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98例、2016年11月22日到2017年11月11日),通过就诊顺序单双号分组(分2组)。分别给予氨茶碱、多索茶碱治疗,对比2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肺功能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短于对照组,肺功能情况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较为显著。结论多索茶碱治疗支气管哮喘效果显著,安全有效,可推广。

  • 标签: 氨茶碱 多索茶碱 支气管哮喘 不良反应发生率 对比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剖析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用PDCA循环管理法的效果。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本院接诊的300例跌倒高风险住院病患为研究对象,利用奇偶数字分组法,对300例入选病患进行分组实验组、对照组各有150例。实验组应用PDCA循环管理法,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管理法。观察两组跌倒意外事件发生情况,比较患者满意。结果实验组的跌倒发生为0.67%,明显比对照组的8.0%低,P<0.05。实验组的患者满意为99.33%,明显比对照组的87.33%高,P<0.05。结论对住院病患进行PDCA循环管理,可有效降低跌倒发生,改善预后。

  • 标签: PDCA循环管理 跌倒发生率 降低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过程中,应用康复护理的护理效果及对跌倒发生的影响,为临床骨科治疗奠定基础。方法将我院自2014年6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128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随机分组、予以不同的护理方案并观察护理效果及对跌倒发生的影响。结果予以不同护理方案后,采用康复护理的试验组患者的跌倒发生(7.81%,5/64)显著低于对照组(25.0%,16/64),差异显著(P<0.01)。采用康复护理的试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如身体、心理健康等,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临床护理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过程中,应用康复有助于跌倒发生的降低,并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应广泛推广。

  • 标签: 康复护理 骨质疏松性骨折 效果 跌倒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持续质量改进对降低难产并发症发生的作用。方法将我院2012年6月至2017年8月期间经阴道分娩的1200例产妇选为观察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即常规组(n=600)、观察组(n=600)。常规组产妇实施常规质量管理,观察组产妇实施持续质量改进管理,对2组产妇难产并发症发生、质量管理满意度进行统计比较。结果在难产并发症方面,观察组产妇发生低于常规组产妇,数据分别为0.17%、1.17%,组间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质量管理方面,观察组产妇满意度高于常规组产妇,数据分别为98.33%、90.0%,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对降低难产并发症发生的作用十分显著,同时还可以提高产妇质量管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借鉴与应用。

  • 标签: 持续质量改进 难产 并发症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护理干预降低产褥感染发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产妇,共计60例,按照序贯法分为2个实验小组,研究组、对照组,分别行全面护理、常规护理。观察组间产妇的产褥感染发生、乳腺炎发生、会阴伤口感染。结果研究组产妇的产褥感染发生、乳腺炎发生、会阴伤口感染与对照组相比均更低,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给予住院分娩产妇实施全面护理能够有效降低产褥感染发生、乳腺炎发生和会阴伤口感染

  • 标签: 护理干预 产褥感染 临床应用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血引起稀释性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对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进行输血的患者80例,统计对比输血前后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以及凝血功能。结果输血后患者体内的APTT、PT以及TT比输血前延长,而血小板与FIB比输血前明显降低(P<0.05);不同成分的血液使得患者发生不同的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P<0.05)。结论对失血的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在临床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对患者进行输血时需要密切的检测患者血小板的数量变化,对于患者的血小板功能以及凝血因子的凝血功能要进行及时的检测,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输血 稀释性凝血因子 血小板 不良反应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多索茶碱与氨茶碱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效果、不良反应发生及药学分析。方法将96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两组患者均进行氧疗、控制感染、支气管扩张剂及糖皮质激素等常规治疗,A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氨茶碱治疗,B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多索茶碱治疗。结果经过10d的治疗后,B组患者的FEV1、FEV1/FVC%、PaO2和PaCO2水平均显著优于A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9.17%和93.75%,B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为12.50%(6例)明显低于A组患者的33.33%(16例),差异显著(P<0.05)。结论多索茶碱治疗COPD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肺功能,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氨茶碱,且不良反应发生低,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 标签: 多索茶碱 氨茶碱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不良反应 药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