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腔性脑梗死后眩晕症患者的临床护理方式进行探讨分析。方法根据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的2-例腔性脑梗死后眩晕症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研究组12例使用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8例使用常规护理,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共有6例痊愈,4例显效,1例有效,临床有效率是91.67%;对照组有1例痊愈,2例显效,2例有效,临床有效率是62.5%。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腔性脑梗死后眩晕症患者临床中接受合理的护理干预能够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可以在临床中进行推广使用。

  • 标签: 腔隙性脑梗死 眩晕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腔性脑梗塞CT与核磁共振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7月~2017年2月于我院治疗的170例腔性脑梗塞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85例,观察组85例。对照组给予CT检查;观察组给予核磁共振检查。比较两组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在基底、脑干部、额叶部位检出的病灶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优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检查时间、检查费用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腔性脑梗塞的患者,采取核磁共振检查的检出率高于CT检查,但CT检查较核磁共振检查的时间更短,成像清晰,检查费用更低廉,选择何种诊断手段,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经济实力综合考虑。

  • 标签: 腔隙性脑梗塞 CT检查 核磁共振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就护患无沟通方法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在2017年1--12月收治的128例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参照组(n=64)予以常规护理方案,实验组(n=64)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护患无沟通方法,对比二组患者的不良情绪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经不同护理方案后,实验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参照组(98.44%>87.50%),两组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护理中,采用护患无沟通方法,对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均有一定帮助,值得推广。

  • 标签: 护患无隙沟通 心血管内科 焦虑 抑郁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T和MRI应用于早期腔性脑梗死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随机抽选本院自2016年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50例早期腔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实施CT和MRI检查诊断,分析两种检查检出率。结果50例患者经CT检查后,发现123个病灶;经MRI检查后,发现450个病灶;当病灶直径大于5mm,CT可检查出119个病灶;MRI可检查出259个病灶;当病灶直径小于5mm时,CT检出4个,检出率3.3%(4/123);MRI检出191个,检出率42.4%(191/450),两种检查检出率对比,P<0.05。结论在早期腔性脑梗死诊断中,MRI相较于CT检查诊断检出率较高,其能清晰的监测出微小病灶,为早期诊治提供有利依据,提高治疗效果,可作为早期诊断腔性脑梗死常用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早期腔隙性脑梗死 CT MRI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合并腔性脑梗塞容易误诊为颈椎病的临床症状。方法实验基础数据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合并腔性脑梗塞患者6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各项症状,分析出现误诊的原因。结果误诊原因分析可见,对于该疾病的误诊包括多方面的原因,治疗不及时以及诊断不当是其中主要原因,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腔性脑梗塞容易误诊为颈椎病在临床中误诊概率较高,对患者的治疗造成延误,需要对误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原因,后期进行预防,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 标签: 糖尿病合并腔隙性脑梗塞 颈椎病 误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前列地尔注射液在腔性脑梗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某医院2015年06月~2018年06月间收治50例腔性脑梗患者进行实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和纤维蛋白原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腔性脑梗临床效果较好,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腔隙性脑梗 临床疗效 前列地尔注射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微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并评价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84例腔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存在脑微出血分为研究组39例,经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示存在脑微出血和对照组(45例,未见脑微出血)。收集两组生化指标,明确独立危险因素;并评价两组患者认知功能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甘油三酯、空腹血糖、肌酐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胆固醇为(4.19±0.95)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96±0.87)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同型半胱氨酸为(14.15±4.51)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16±2.48)μmol/L,差異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同型半胱氨酸为脑微出血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组患者平均认知功能评分为(23.15±2.4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56±1.2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790,P<0.01)。结论脑微出血患者独立危险因素为同型半胱氨酸,脑微出血可诱发认知功能障碍。但是,由于本次研究样本量较小,应在扩大样本基础上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脑微出血 危险因素 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椎间手术中硬膜外麻醉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到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行椎间手术的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数字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局部麻醉,试验组采用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下床时间,并对两组患者T0、T1、T2、T3和T4各时点的麻醉药物用量和疼痛程度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下床时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试验组患者需静脉辅助舒芬太尼用量较少,并且患者的痛觉反应更好,两组数据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手术中硬膜外麻醉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并减少舒芬太尼的用量,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椎间孔手术 硬膜外麻醉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眼底动脉硬化分级和腔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改变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到2017年4月诊治的82例腔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都行神经影像、眼底照相、颈动脉超声检查,并行眼底动脉硬化分级,检测血压、血糖、胆固醇三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面积等指标,分析眼底动脉硬化分级和脑血管改变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共164眼行眼底照相,有158眼出现眼底动脉硬化,占比96.3%;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眼底动脉硬化和斑块面积、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病灶数、受累部位数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眼底动脉硬化分级和腔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改变相关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其分级的严重程度可提示脑血管病变情况。

  • 标签: 眼底动脉硬化分级 腔隙性脑梗死 脑血管改变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股沟径路闭神经阻滞的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行腹股沟径路闭神经阻滞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患者的手术类型为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按住院单双号顺序分为两组,26例研究组和24例对照组。研究组接受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对照组接受传统耻骨结节法神经阻滞。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尝试次数、大腿内收肌阻滞前及阻滞后20min的力量。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前大腿内收肌力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阻滞尝试次数、阻滞后20min大腿内收肌力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超声引导下腹股沟径路闭神经阻滞穿刺成功率高,阻滞效果好于传统耻骨结节法神经阻滞。

  • 标签: 超声 引导 神经阻滞 腹股沟径路闭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三胸腔镜与传统开胸手术肺叶切除联合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手术治疗肺癌的价值分析。方法选择肺癌患者90例为对象,依照其手术方式进行分组,分为A组、B组、C组,各有30例。A组行两法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联合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治疗,B组行三法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联合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治疗,C组行传统开胸手术肺叶切除联合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手术治疗。比较分析三组治疗效果。结果A组手术时间及胸管留置时间、淋巴结清扫情况均与B组、C组无差异性(P>0.05);A组手术出血量更低于B组、C组(P<0.05);A组的术后住院时间更短于B组、C组(P<0.05);A组手术后3日、手术后1个月、手术后6个月VAS评分更低于B组、C组(P<0.05)。结论传统开胸手术肺叶切除联合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手术治疗方法及三法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联合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方法比较,肺癌患者应用两法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联合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方法的效果更佳。

  • 标签: 两孔 三孔 胸腔镜 开胸手术 肺叶切除 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手术 肺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慢性宫颈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同时总结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选择的所有研究对象均为慢性宫颈炎患者,所有患者来自我院在2016年1月到2017年8月,本研究选择5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将所有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来我院同期进行体检的52例研究人员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探究宫颈炎的临床特征和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观察组的宫颈炎患者当中,宫颈糜烂39例,这是慢性宫颈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与其他情况进行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本研究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是否存在节育环、劳动状况和居住环境进行调查,能够发现两组研究对象存在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宫颈糜烂是慢性宫颈炎的主要临床特征,为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患者病情的发病率,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需要针对慢性宫颈炎的相关危险因素年龄、节育环、生活环境和劳动状况等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

  • 标签: 慢性宫颈炎 临床特征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股沟径路闭神经阻滞的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行腹股沟径路闭神经阻滞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患者的手术类型为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按住院单双号顺序分为两组,26例研究组和24例对照组。研究组接受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对照组接受传统耻骨结节法神经阻滞。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尝试次数、大腿内收肌阻滞前及阻滞后20min的力量。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前大腿内收肌力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阻滞尝试次数、阻滞后20min大腿内收肌力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超声引导下腹股沟径路闭神经阻滞穿刺成功率高,阻滞效果好于传统耻骨结节法神经阻滞。

  • 标签: 超声 引导 神经阻滞 腹股沟径路闭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间镜治疗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在医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1月期间诊治的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选取85例作研究对象,予以椎间镜手术治疗,评估本组患者治疗效果,并就本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感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本组患者手术优良率是96.5%;②手术前,本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是(7.1±1.2)分,高于手术后的(3.2±1.1)分(P<0.05)。结论椎间镜治疗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明显,不但能最大限度改善腰椎功能,还可消除疼痛感,值得借鉴。

  • 标签: 椎间孔镜 青年 腰椎间盘突出症 疼痛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健康教育在小儿癫痫患者护理中应用的价值。方法采用数字随机法将2016年3月份——2018年3月份收治的小儿癫痫住院治疗的患儿108例分成两组,对照组实施优质护理,观察组组在此基础上对家长开展健康教育。对两组患儿家长护理前后进行相关护理知识掌握评分调查、患儿治疗依从率比较,并在出院前开展临床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接受护理后,两组家长的各项掌握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观察组家长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依从率为90.74%,较比对照组66.67%的治疗依从率有一定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家长护理满意度为96.30%,与对照组统计结果83.33%比较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健康教育在小儿癫痫患者护理中应用利于家长对疾病知识、影响因素、护理知识等方面有深入的认知,可以更好的配合护理人员开展工作并做好自身的家庭护理,患儿的治疗依从率显著的提高,家长的护理满意也大大提高,利于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小儿癫痫 健康教育 护理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椎间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患者实施术后护理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自2015年9月-2017年7月的45例椎间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术后给予相应的护理,分析其护理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术前、术后的疼痛评分。结果护理后,45例患者均在术后3-7d下床活动,8-12d出院,无并发症的发生,且术后患者的疼痛感评分明显低于术前,组间数据对比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椎间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对患者的影响较大,在术后给予有效的护理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疼痛,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椎间孔镜下 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 术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局麻在椎间镜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需择期行椎间镜手术治疗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复合局麻(Y组)和单纯局麻组(C组),每组40例。C组常规术前给予1%的利多卡因局部麻醉,Y组术前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1μ/kg,注药时间10min,再给予1%的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术中右美托咪定以0.5μg/(kg·h)泵入维持。观察两组患者给药前(T0)、手术开始时(T1)、手术开始后30min(T2)、手术结束时(T3)、手术结束后10min(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记录患者手术时间、疼痛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结果Y组患者术中镇静、镇痛效果优于C组,各时间点MAP和HR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p02均无明显下降。结论右美托咪定在椎间镜手术中具有良好的镇静、镇痛及降压作用,对呼吸影响小,患者感觉较舒适,手术满意度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椎间孔镜 镇痛 镇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安全教育在神经内科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中的重要影响与作用。方法以医院2017年1—5月首次住院的60例神经内科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配合神经内科健康教育。以医院在2017年6月—12月首次住院的的60例神经内科疾病老年患者作为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和神经内科健康教育,在此基础上对神经内科患者及其家属加强安全教育。对比两组患者对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患者住院天数以及对科室的满意度等。结果通过对比可知,观察组患者对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科室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其安全隐患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在神经内科患者护理过程中,加强安全管理有助于强化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提高患者及家属对临床护理的配合度,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医患纠纷,对于医疗事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安全教育 神经内科 临床护理 安全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椎间镜治疗向下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58例向下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椎间镜治疗,后随访1年。对比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功能改善情况、疼痛评分、运动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患者腰椎功能改善情况优于治疗前,疼痛评分低于治疗前,运动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高于治疗前,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椎间镜治疗向下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显著效果,预后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椎间孔镜 向下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疼痛评分
  • 简介:摘要为了分析人性化护理模式在耳鼻喉科护理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本文选取我院2017年2月至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90例耳鼻喉科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奇偶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5例患者。对照组耳鼻喉科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试验组耳鼻喉科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SAS评分和VAS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AS评分和VAS评分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患者的SAS评分和VAS评分分别为(3.32±0.84)和(19.25±3.26),对照组患者的SAS评分和VAS评分分别为(4.56±1.06)和(25.34±3.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总满意度为91.1%,对照组患者的总满意度为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对于耳鼻喉科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模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 标签: 人性化护理 耳鼻喉科 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