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感染性疾病治疗中激素和免疫调节剂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出本科室2016年8月到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64例严重脓毒症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试验组I与试验组II均32例,试验组I运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治疗,试验组II运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联合胸腺肽α1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比试验组I和试验组II患者治疗后的PCT、CRP水平,试验组II比试验组I低,差异均显著(P>0.05);对比试验组I和试验组II患者治疗后的APACHE-II、SOFA评分,试验组II比试验组I低,差异均显著(P>0.05);试验组I患者治疗后死亡17例,死亡率为53.1%;实验组II患者治疗后死亡13例,死亡率为40.6%;实验组II的死亡率比实验组I低,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感染性疾病治疗中激素和免疫调节剂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值得推行与应用。

  • 标签: 感染性疾病 严重脓毒症 激素 免疫调节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ANA和自身免疫肝病相关抗体联合检测对自身免疫肝病诊断的价值。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29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组(PBC组)和53例非自身免疫肝病组的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MA)、抗核抗体(ANA);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11例自身免疫肝炎组(AIH组)和53例非自身免疫肝病组的血清抗平滑肌抗体(ASMA)、抗核抗体(ANA)和肝抗原抗体(SLA)。结果PBC组的AMA(96.5%),ANA中的核膜型、着丝点型、核多点型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自身免疫肝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BC组1例AMA阴性者ANA为核膜型;AIH组的ASMA(90.9%)、ANA中肌动蛋白型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自身免疫肝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A、ASMA对自身免疫肝病诊断有意义,ANA的某些核型对自身免疫肝病诊断有提示指导意义,故联合检测能提高自身免疫肝病检出率。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肝病 抗核抗体 抗线粒体抗体 抗平滑肌抗体
  • 简介:目的探讨并分析慢性丙型肝炎患者(CHC)治疗过程中出现甲状腺自身抗体(TA)特点及TA与甲状腺功能预后间关系。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0年7月-2016年9月我院以干扰素α(INF-α)为基础抗病毒治疗的CHC患者115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中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成桥本甲状腺炎(HT)组(HT组)、弥漫性甲状腺肿(GD)组(GD组)以及未进展成自身免疫甲状腺疾病组,另选择本院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感染伴发AITD患者8例为HBV伴发AITD组,合作医院无肝炎病毒感染的单纯AITD患者47例为单纯AITD组。比较各组及甲状腺功能不同转归(缓解组、恶化组)CHC患者TA包括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抗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滴度差异情况。结果①115例CHC患者随访过程中24例(20.9%)发生AITD,5例(4.3%)为GD,19例(16.5%)为HT,GD组、HT组、及未进展成AITD组患者TA水平间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②HBV伴发AITD组及单纯AITD组TA水平与GD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与H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缓解组(15例)患者TPO-Ab、TRAb均值显著低于恶化组(9例)(P<0.05),缓解组TG-Ab均值略低于恶化组(P>0.05)。结论应用INF-α治疗的CHC患者易诱发AITD,并且TA在不同种类AITD患者中存在各自特点,TPO-Ab、TRAb较TG-Ab可能在患者临床调整治疗方案调整和甲状腺功能预后判断方面更加敏感。

  • 标签: 慢性丙型肝炎 甲状腺功能异常 甲状腺自身抗体 桥本甲状腺炎 Graves病
  • 简介:摘要自身免疫肝病属于自身免疫疾病,该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且病情复杂,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降低其生活质量。随着医学和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身免疫肝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其诊治也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主要论述自身免疫肝病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旨在提高自身免疫肝病的治愈率。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肝病 药物治疗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老年自身免疫肝炎患者临床检验特点。方法选取本院(在2016年3月-2018年1月)收治的130例自身免疫肝炎患者,按照不同年龄分为老年组(65例,年龄大于或者等于60岁)和非老年组(65例,年龄小于60岁)。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免疫学指标、生化指标。结果老年组患者合并甲状腺炎者显著低于非老年组患者(P<0.05)、老年组患者合并干燥综合征者、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者显著高于非老年组患者(P<0.05),两组研究对象的白细胞水平、红细胞水平、血小板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谷草转氨酶水平、肌酐水平、尿素氮水平、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高于非老年组(P<0.05),老年组患者谷丙转氨酶水平显著低于非老年组(P<0.05)。结论老年自身免疫肝炎患者与非老年免疫肝炎患者的免疫学指标未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老年 自身免疫性 肝炎患者 临床检验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身免疫脑炎的治疗效果及鉴别诊断,提高治疗有效率及减少患者误诊率。方法选取本院46例自身免疫脑炎患者分为参照组及观察组。参照组对患者应用激素治疗。观察组对患者应用免疫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再选取本院46例病毒性脑炎患者为病毒性脑炎组。结果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为91.302%,参照组为73.91%,两组进行对比,差异大(P<0.05)。在亚急性发病率、血清和脑脊液自身免疫抗体阳性率以及脑脊液蛋白质含量正常率方面相比较,自身免疫脑炎要比病毒性脑炎高,差异较大(P<0.05)。结论对自身免疫脑炎患者进行鉴别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用免疫球蛋白联合激素进行治疗,效果较理想,而且有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治疗 鉴别诊断 自身免疫性 脑炎
  • 简介:血小板输注无效是指患者在输注血小板后,其血小板计数未见有效提升,临床出血症状未见改善。目前,临床判断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依据为输注前、输注后1h、输注后24h时患者的血小板计数。

  • 标签: 血小板无效输注 诊断 预防
  • 简介:摘要成人缓发型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是糖尿病中的一种类型,该病出现后的主要临床表现与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症状相似,在诊断与鉴别方面有着一定的难度。但是随着病程的不断发展,LADA患者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衰弱速度明显高于T2DM患者,从而表现出了区别于T2DM的临床症状。此外,LADA的临床特点与出现于青少年时期的1型糖尿病(T1DM)有许多相似之处。目前我国对于LADA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其危险因素相关的报道较少。因此,文章主要针对LADA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 标签: 成人缓发型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发病机制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对甲状腺良性疾病的病理确诊情况予以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甲状腺疾病患者病理检查结果。结果40例患者中2例经病理确诊为甲状腺癌,38例经病理诊断确诊为甲状腺良性疾病,包括单纯性甲状腺瘤肿、甲状腺炎、结节性甲状腺肿几种类型。40例患者的治疗方法包括甲状腺切除+局部淋巴结清扫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腺叶切除+峡部切除、甲状腺局部切除等。结论病理检查是非常重要的甲状腺良性疾病确诊手段。

  • 标签: 甲状腺良性疾病 病理确诊 价值
  • 简介:摘要作为全身性疾病的一种,风湿免疫疾病对身体内的各脏器都有着直接的影响,而风湿免疫疾病对血液系统伤害尤为严重。通过临床发现,虽然各类风湿免疫疾病都会给血液系统造成危害,但是最为常见的是类风湿关节炎,而风湿免疫疾病对血液系统的影响也相对较为复杂,并且多种多样,临床常见的是贫血、白细胞减少以及血小板减少,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相关医生应该充分重视风湿免疫疾病血液系统损害的严重性,并有效掌握相应的治疗措施,为患者减轻病痛的折磨。

  • 标签: 风湿免疫疾病 血液系统 损害 预防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环孢素A治疗小儿难治性免疫血小板减少症的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小儿难治性免疫血小板减少症患儿7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5例采用长春新碱治疗,观察组35例采用环孢素A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4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3%,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将环孢素A用于小儿难治性免疫血小板减少症治疗中可获得理想的临床效果,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环孢素A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长春新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身抗体检测对诊断自身免疫肝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50例自身免疫肝病患者。男34例,女16例,将其分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组28例和自身免疫肝炎组22例,对其自身杭体检测结果进行统计。结果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组,检出率为46.42%,自身杭体阳性例数有13例,自身免疫肝炎患者组,检出率为55.5%,自身杭体阳性例数的有12例。结论在自身免疫胜肝病诊断中自身杭体检测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同时在自身杭体检测中能及时发现病毒性肝炎,有效区分不同类型的肝病。

  • 标签: 肝硬化 自身免疫性肝病 自身杭体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抗凝是目前临床面临的重要问题,传统抗凝药物临床应用的局限性,决定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不断出现,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具有起效快,消除快,抗凝效果具有可预测性,无需常规监测等优点,本文对新型口服抗凝药物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现状进行综述。

  • 标签: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血栓栓塞性疾病 达比加群 利伐沙班 阿哌沙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儿科预防传染性疾病的控制对策。方法在本院儿科门诊和住院部2015年2月到2016年2月间接收的所有患病儿童中挑选出210人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通过家长抽签法把210名儿童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划分到对照组的105名儿童要接受护理人员为其提供的基础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的105名儿童则进行预防传染性疾病管理。然后对比对照组和观察组所有患病孩子在接受儿科医生治疗期间所出现的传染性疾病在医院内部感染的实际情况并展开分析。结果通过对比分析,观察组孩子在住院期间所产生的医院内部感染发病率要比对照组低很多P<0.05。结论患儿在医院儿科门诊和住院部接受治疗期间,护理工作人员应对其展开预防疾病感染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传染性疾病在医院内部感染的发病几率。

  • 标签: 儿科 预防控制对策 传染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环孢素治疗风湿免疫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风湿免疫疾病患者2015年10月到2017年1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随机纳入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以甲氨蝶呤作为对照组治疗药物,以甲氨蝶呤与环孢素作为试验组治疗药物。比较两组症状改善情况,并比较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结果试验组治疗后症状较对照组更轻,数据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治疗后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结论环孢素治疗风湿免疫疾病效果较好,能有效促使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临床价值较高。

  • 标签: 环孢素 风湿免疫疾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二维及彩色血流分析超声在肺周围性疾病中的鉴别诊断与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4月我院检查的140例肺周围性病灶,其中肺结核72例(包括结核性毁损肺)、肺炎44例、肺癌24例。分析病灶形态、内部回声、彩色血流分布、是否有钙化、是否伴胸腔积液、胸膜增厚的声像图特征,回访该组病例均符合临床或病理诊断。结果72例肺结核病灶的内部回声表现为液实混合型,除14例脏层胸膜下类圆形病灶无钙化外,其他均可见钙化灶,与肺炎、肺癌有着明显差异;44例肺炎病灶形态呈楔形,除3例结核性毁损肺外,以及血流分布呈树枝状,与肺结核、肺癌有明显差异;24例肺癌中均伴有壁层胸膜非均匀性增厚,且中量的胸腔积液,除14列类圆形的肺结核病灶外,形态也有一定的差异。结论超声通过胸壁软组织及胸腔积液作为透声窗,能清晰显示肺周围性病灶的声像图特征,分析二维及彩色血流,在肺结核、肺炎、肺癌中找出差异,提高诊断率,对临床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超声 肺周围性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综合防治模式在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中的作用。方法以2017年1月~2017年12月间邵家岭社区275名成年居民为研究对象,应用综合防治模式进行干预,比较干预前后居民相关疾病知识测评得分、健康生活常识测评得分,比较居民运动参与率。结果干预后,居民对相关疾病知识测评得分和健康生活知识测评得分显著提高,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居民运动参与率显著提升,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防治模式在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中应用效果理想,能更好保障居民健康与安全,值得推广。

  • 标签: 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综合防治模式 疾病知识测评得分 健康生活知识测评得分
  • 简介:参与血栓形成的因素十分复杂,包括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一些止血基因因子的变化与血栓形成明显相关,如蛋白C(PC)、蛋白S(PS)缺陷、莱顿五因子(FactorVLeiden)突变和凝血酶原G20210A突变等[1];另一些因子变化的病因虽尚不清楚,但其血浆中蛋白浓度的变化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包括FⅧ、FⅪ、FV等,其中FⅧ水平增高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目前最令人关注,因为其发生率和相对危险远高于PC、PS和抗凝血酶(AT)的缺乏.

  • 标签: 血浆凝血因子Ⅷ 血栓性疾病 心肌梗死 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标志着人类正式迈进基因组时代,而其得益于测序技术和设备的快速发展,以及费用的不断下降,才使针对个人的基因测序成为现实,人类由此进入精准医学时代。由于人体生殖细胞或受精卵的遗传物质在数量、结构或功能上发生改变(如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并引起上代向下代传递的疾病,称为遗传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大多属于罕见病,影响了世界总人口的约10%。

  • 标签: 遗传性疾病 精准医学 分子诊断 高通量测序 挑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自身免疫胰腺炎(AIP)超声表现,以及总结与胰腺癌的鉴别诊断要点,以为后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自2015年2月-2017年3月收治的AIP患者30例,均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分析其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并与同期收治的30例胰腺癌的表现进行比较。结果30例AIP中,常规超声表现为局灶性病变者20例,占66.67%;表现为胰腺弥漫性肿大者10例,占33.33%。30例胰腺癌常规超声均表现为胰腺低回声局灶性病变,均无全胰弥漫性病变。AIP患者中,胆总管下端狭窄者20例、胆囊壁及胆管壁增厚者20例、脾大者15例,而胰腺癌少见上述表现,两者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胰腺癌患者中,胰腺体尾部萎缩者18例、血管侵犯者16例、胰管扩张者26例。超声造影局灶性AIP增强早期呈低增强者7例、等增强者11例、高增强者2例;增强晚期呈低增强者7例,等增强者13例。10例弥漫性AIP呈实质均匀低增强。胰腺癌增强早期呈低增强者24例、呈等增强者4例、呈高增强者2例;增强晚期呈低增强者28例、呈等增强者2例。结论AIP患者超声表现可分为弥漫性或局灶性病变两种,而胰腺癌大部分均仅表现为局灶性病变一种。超声造影能够用于两者的鉴别中,AIP的胰外表现更具有特征性。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超声 胰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