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脑肿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2016-5到2017-6月收治的脑肿瘤患者102例为本次研究对象,参照组50例对患者实施药物治疗。研究组52例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4.23%比参照组78%的治疗有效率要高,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 标签: 脑肿瘤卒中 手术治疗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了垂体围手术期相关护理经验。方法收集2001年5月~2015年1月间天津市第四心医院收治的共42例垂体瘤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观察及处理的相关资料,对围手术期的护理情况及治疗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对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心理护理,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有关体征等,及早发现及处理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和减少后遗症,提高治疗效果,从而提高手术预后及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结果42例垂体患者围手术期均未发生死亡及失明等并发症,未发生严重的合并症。结论应重视垂体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通过相关护理经验,有利于促使整体质量得到提高,临床指导意义显著。

  • 标签: 垂体卒中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进院内应急流程对急性缺血性患者入院至静脉溶栓门-针时间(door-to-needletime,DNT)的影响。方法以2016年07月-2017年12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患者为实验组,采用改进后院内绿色通道应急流程。以2015年01月-2016年06月改善流程前rt-PA静脉溶栓的患者为对照组,评价两组患者的DNT时间。结果对照组DNT时间中位数(87.26±10.47)min,而实验组DNT时间(55.19±6.20)min,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通过院内中心多学科配合实施等一系列的改进措施,可优化急性缺血性患者急诊就医流程,减少rt-PA静脉溶栓的院内延误时间。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rt-PA 静脉溶栓 门-针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急性期的有效治疗方法和手段缺乏突破,造成大量病人留有神经功能缺损,1所以中后期的康复十分重要。包括物理训练和心理治疗,良好的心理治疗能够帮助患者建立认识疾病的正确态度,树立信心配合治疗,2而后抑郁的发生则加重了患者原有的认知功能损害,影响肢体功能康复,3所以针对性的治疗更为重要。目前后抑郁的临床治疗主要包含一下几个方面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中医中药治疗、其他,如音乐治疗、漂浮治疗等,每种方法各有利弊。早期药物治疗十分必要,4应足量足疗程,但应尽量减少不合理用药。抗抑郁药物作用机制尚不明,目前存在较大争议。5其他疗法也只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作用,但针对性及疗效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卒中后抑郁 抗抑郁药物 综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强度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对老年恢复期患者下肢运动、平衡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120例老年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根据靶心率的不同分为3个亚组,共4组,每组30例,各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加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末、6周末行偏瘫侧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Berg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训练过程监测心率和血压。结果当训练强度为80%最大心率时患者无法耐受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对照组、60%最大心率组、70%最大心率组的下肢运动、平衡及日常生活能力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而70%最大心率组较对照组效果最优(P<0.05)。结论MOTOmed训练系统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可较好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平衡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在患者可耐受情况下70%最大心率组优于60%最大心率组。

  • 标签: 脑卒中 偏瘫 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 最大心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临床路径管理对脑出血患者相关性肺炎的干预作用。方法将我院患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共选取患者100人,患者均为脑出血患者患者的纳取时间为2015年2月——2017年2月,根据患者的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评分均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的50人和实验组的50人,分别给予其常规管理和临床路径管理。对其实际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12.00%和34.00%,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对其差异性进行比较,其较为显著,表示为P<0.05,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管理依从性分别为94.00%和84.00%,其差异性较为显著,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得出P<0.05,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脑出血患者来说,给予其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开展,其对应的有效率是相对较高的,能够有效预防相关肺炎的发生,提高患者预后效果。

  • 标签: 临床路径管理 脑出血患者 性惯性肺炎 应用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对脑梗死患者实施护理单元对护理质量与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从2016年3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中选取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42例,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42例,实施脑卒中护理单元。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护理质量与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7.62%高于对照组的76.19%,护理效果显著(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实施护理单元的临床效果显著,有效的提高了护理质量,改善了患者的神经功能,患者更加接受与认可,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脑梗死 卒中护理单元 护理质量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强度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对老年恢复期患者下肢运动、平衡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120例老年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根据靶心率的不同分为3个亚组,共4组,每组30例,各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加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末、6周末行偏瘫侧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Berg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训练过程监测心率和血压。结果当训练强度为80%最大心率时患者无法耐受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对照组、60%最大心率组、70%最大心率组的下肢运动、平衡及日常生活能力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而70%最大心率组较对照组效果最优(P<0.05)。结论MOTOmed训练系统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可较好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平衡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在患者可耐受情况下70%最大心率组优于60%最大心率组。

  • 标签: 脑卒中 偏瘫 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 最大心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后抑郁在急性期的检出率,分析PSD相关的社会心理因素,为后抑郁的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自2017年01月至2017年12月在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患者共579例,按照患者的PHQ-9量表评分和诊疗指南将患者分为PSD组和非PSD组,搜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在入院第1周采用病人健康问卷抑郁自评量表(PatientHealthQuestionnaire-9,PHQ-9)、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DepressionScale,HAMD)、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arthelIndex,BI)、简易应对方式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评定,分析在该地区急性期患者后抑郁检出率和影响后抑郁的危险因素。结果后抑郁在急性期(4周)的检出率为38.17%,其中以轻中度抑郁为主。PSD组BI评分均较同期非PSD组低;PSD组患者较非PSD组更倾向于消极应对问题;经多因素分析,脑卒中患者的独居、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性格(内向)、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BI属于PSD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牡丹江地区PSD在急性期(4周)的检出率偏高,对于BI评分较低、消极应对、社会支持度较差的患者的情绪状态应给予重点关注。

  • 标签: 脑卒中 卒中后抑郁 发病率 社会心理因素
  • 简介:摘要本文就团体心理治疗的概念、方法、疗效机制、成本-效益及在康复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回顾学习团体心理治疗对于患者心理支持和对神经功能康复促进作用,尤其是伴有后抑郁的患者,比单一口服抗抑郁剂效果更佳,目的在于使团体心理治疗这种极具成本效果的干预方式得到重视和推广应用。

  • 标签: 团体 心理治疗 卒中康复
  • 简介:摘要我院自成立中心以来,完善了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绿色通道,较大程度上缩短了患者溶栓患者的治疗窗,减少患者急性脑梗死并发症,增加患者就医满意度及生活质量,同时随着溶栓患者基数的加大,亟需护理加强护理措施,跟进溶栓前、、后护理治疗。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对急性缺血性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筛选出本院2017年1~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急性缺血性患者,根据有无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将患者分为有服药史组与无服药史组,每组均为40例,两组患者均应用静脉溶栓治疗,对比其治疗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24h的NIHSS评分,有服药史组低于无服药史组,差异显著(P<0.05)。随访3个月,有服药史组的总有效率是95.0%,无服药史组是82.5%,有服药史组高于无服药史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对急性缺血性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具有一定的影响,有助于缓解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升短期疗效。

  • 标签: 抗血小板药物 急性缺血性卒中 静脉溶栓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社区二级预防与康复治疗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促进效果。方法选取66例患者,以抽签法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使用常规内科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社区二级预防与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情况及患者满意率。结果治疗后,两组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升,且研究组远高于对照组,组间相差较大,在统计学上有参考意义(P<0.05);研究组满意率为96.97%(32/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79%(26/33),组间相差较大,在统计学上有参考意义(P<0.05)。结论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社区二级预防与康复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满意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社区二级预防 康复治疗 卒中 生活活动能力 促进
  • 简介:摘要脑卒中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吞咽障碍是较为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进食交流功能,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情感交流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目前西医疗法创伤大费用昂贵,而针刺疗法治疗疗效显著,治疗费用低,创伤较小,操作方法多样,法包括头针、体针、耳针、针灸结合康复等。现对近期相关针灸治疗后吞咽障碍的相关报道予以综述如下。

  • 标签: 卒中后吞咽障碍,针灸治疗,综述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生活习惯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出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数量呈现出激增趋势,且患病年龄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的青年人数量增加,使患者家庭以及社会都承担着沉重负担。而影响青年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以及相关病因较多,且具有复杂性,但是多数病因以及危险因素都具有可控性,通过良好的预防措施可有效较少疾病发生率,因此本文对青年缺血性病因学诊断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青年 病因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对急性缺血性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8年1月我科室收治75例急性缺血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有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分组有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为研究组(20例),无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为对照组(55例),对比两组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情况及90d远期预后效果、90d后死亡率。结果研究组急性缺血性患者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率高于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意义,P<0.05,两组急性缺血性患者90d远期预后效果及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对急性缺血性患者静脉溶栓治疗远期效果无影响,但会增加近期颅内出血转化风险。

  • 标签: 抗血小板药物 急性缺血性卒中 静脉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物标记物[超敏c反应蛋白(hCRP)、白细胞(WBC)、D-二聚体、B型尿钠肽(BNP)、降钙素原(PCT)]预测急性缺血性相关肺炎(SAP)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连续收治的急性缺血性患者165例,入院24小时内分别测定hCRP、WBC、D-二聚体、BNP、PCT,根据是否发生肺炎分为肺炎组(30例)和非肺炎组(135例),比较两组基线特征和生物标记物水平,筛选预测SAP最佳的的生物标记物。结果SAP组患者hCRP、PCT水平高于非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显示PCT、hCRP是SAP发生的危险因素(P均<0.05);联合PCT和hCRP预测SAP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8%、82%。结论联合PCT和hCRP可有效预测SAP高危患者

  • 标签: 急性缺血性卒中 肺炎 生物标记物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护理方法及其对相关性肺炎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参照组两组,每组5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和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分析两组疗效和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的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8%)明显低于参照组(24%)。干预后吞咽功能较干预前改善(P<0.05),干预后干预组吞咽功能与参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对于预防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效果明显。

  • 标签: 脑卒中 吞咽障碍 护理 肺炎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方式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5年5月-2016年7月后肩手综合征患者120例随机分两组。A组给予常规治疗,B组给予综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后肩手综合征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BI和FMA评分的差异;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水肿、肩部疼痛和关节活动度积分的差异。结果B组患者后肩手综合征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P<0.05;治疗前两组BI、FMA评分、水肿、肩部疼痛和关节活动度积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B组上述指标改善幅度更大,P<0.05。结论后肩手综合征给予综合治疗可有效改善临床水肿和肩痛等症状,提高肢体活动度和生活自理能力,值得推广。

  • 标签: 卒中后肩手综合征 治疗方式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