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腔镜下电针分离粘连与冷刀分离粘连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50例中重度宫腔粘连行宫腔镜分离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研究组(n=25)及对照组(n=25),对照组患者给予宫腔镜下电针分离术,研究组患者给予宫腔镜下冷刀分离术,并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月经改善情况以及宫腔粘连复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P<0.05);研究组宫腔粘连复发率为8.00%,对照组宫腔粘连复发率为24.00%(P>0.05);研究组患者月经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宫腔镜下电针分离宫腔粘连相比,采用冷刀分离宫腔粘连临床效果显著,患者月经恢复情况佳,粘连复发率降低,值得推广。

  • 标签: 宫腔镜 宫腔粘连 电针分离 冷刀分离 疗效比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腔镜微型剪刀分离手术与电切分离手术治疗宫腔粘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3月收治的60例宫腔粘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宫腔镜微型剪刀分离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宫腔镜电切分离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宫腔镜微型剪刀分离术治疗。两组患者均随访3个月,评价两组患者宫腔形态恢复及月经量改善情况,统计两组术后宫腔粘连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宫腔形态恢复总有效率及月经量总改善率均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宫腔粘连复发率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3%(P<0.05)。结论宫腔镜微型剪刀分离手术与电切分离手术治疗宫腔粘连手术效果相当,但相对后者,前者具有操作简单、术后复发率低等优点,值得基层医院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宫腔镜电切分离术 宫腔镜微型剪刀分离术 宫腔粘连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感染人体的细菌L型的分离培养,寻找一种培养细菌L型的最佳办法,以便临床鉴定与研究细菌L型。方法对在普通血液培养过程中瓶底出现轻微暗紫红、上清液微混或瓶壁有少量颗粒状物生长时,分别用血浆分离针抽取可疑培养物同时转种于普通血液琼脂培养基、L型增菌培养基及L型琼脂培养基中培养,观察其生长情况。结果在血琼脂固体培养基上最终形成了细菌L型,在液体培养基上形成了细菌型、L型、将可疑培养物再用血浆分离针转种于L型细菌液体培养基上又分离出23例L型细菌,使原来一般血培养阳性率提高。结论经过对细菌L型的分离培养研究,发现血琼脂固体培养基培养对于培养细菌L型有较好的效果,在临床上可以用于鉴定与研究细菌L型。

  • 标签: 细菌 L型 分离培养
  • 简介: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vesicles,EVs)的定义及临床研究价值一、EVs的定义EVs是一种由细胞来源的脂质双分子层包绕的球状膜性结构,包括通常所说的微泡和外来体。EVs是一组直径介于40~5000nm间的囊泡状小体,多种细胞均可向其生存的微环境中分泌EVs[1-2]。EVs可携带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蛋白酶、各种生长因子及受体、组蛋白、

  • 标签: 胞外囊泡 微泡 外来体 分离与纯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焦虑症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该院诊治的焦虑症患者45例,其中重度焦虑8例、中度焦虑32、轻度焦虑5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经过2个月治疗护理疗效显示,8例重度焦虑患者中(有2例未愈、4例转为中度焦虑、2例转为轻度焦虑)、32例中度焦虑患者中(4例未愈、5例转为轻度焦虑、23例无焦虑)、5例轻度焦虑患者治愈。患者满意度91.1%(41/45)。结论对焦虑症患者采取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焦虑状态,缩短患者治疗时间,提高护理干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焦虑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焦虑症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焦虑症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常规组采取药物干预,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之后的心理情况以及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之前两组患者的抑郁、焦虑以及生活指数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之后,实验组患者的抑郁、焦虑以及生活指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对焦虑症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显著,能够显著优化患者的心理情绪,并且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医患矛盾,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焦虑症 焦虑抑郁评分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接受治疗性血细胞分离采集患者给予护理措施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围术期的护理指导和干预,观察并对比护理前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结果护理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76例(95.00%)明显高于护理前64例(80.00%),护理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3例(3.75%)明显低于护理前10例(12.50%),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接受治疗性血细胞分离患者,采取围术期的护理指导和干预,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积极做好患者的心理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治疗性 血细胞分离采集技术 护理措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焦虑症患者的亲情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之间收治的焦虑症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两组,每组39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增加亲情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在进行治疗前,先用焦虑自评表对患者进行评估,组间结果无差异(P>0.05),护理后,对照组的自评表评分及满意度,均比对照组差(P<0.05)。结论亲情护理,对焦虑症患者效果理想,能够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焦虑症 亲情护理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焦虑症是神经症中极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临床特征为反复发作或者持续性以及广泛性焦虑,由于焦虑的原因以及内容通常情况下与实际生活环境不符,因此患有该病的患者往往还会出现胸闷、尿急尿频、呼吸急促、震颤以及运动性不安等临床症状,临床上将焦虑症分为两种,一种是广泛性焦虑症,一种是惊恐障碍,但是前者的患病率远大于后者,因其病因不明确,使用西医治疗的方法难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临床上通常使用中医药对该病进行治疗。基于此,本文着重度对中医药治疗此病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介绍,以此来供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 标签: 焦虑症 中医药治疗 研究进展
  • 简介:目的了解我国近海海水中肠杆菌科细菌的分布情况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海水经增菌培养、细菌分离,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102份海水共分离出肠杆菌科6属6种24株,其中大肠埃希菌15株,阴沟肠杆菌2株,聚团泛菌2株,弗劳地拘橼酸杆菌2株,产酸克雷伯菌2株,蜂房哈夫尼菌1株。药敏结果显示,16株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沙星、阿米卡星、奈替米星、氨曲南、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陛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在90%以上,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新诺明、头孢呋辛、氯霉素和哌拉西林的敏感率在80%-90%,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和四环素的敏感率在70%以下。结论海水中肠杆菌科细菌调查及药敏试验对海水细菌所致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近海 海水 肠杆菌科 细菌 分离 药敏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乙肝患者应用PEG-IFN期间症状困扰、生活受干扰程度及焦虑、抑郁程度,并分析症状困扰、生活受干扰程度与焦虑、抑郁的相关关系,为进行有针对性的症状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于2015年2月到2017年2月以便利抽样方法选取在我院应用PEG-IFN治疗的84例慢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MDAnderson症状调查量表和焦虑抑郁量表调查该群患者应用PEG-IFN期间的症状困扰和焦虑、抑郁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患者的症状困扰及生活受干扰评分为2.27和2.67,患者焦虑、抑郁状态与症状困扰和生活受干扰程度呈正相关。结论症状困扰在应用PEG-IFN的慢乙肝患者中较为普遍,且症状困扰会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在护理此类患者过程中,护理人员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减轻症状困扰,同时应关注患者焦虑、抑郁等心理状况,指导合理的宣泄情绪,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慢乙肝 抗病毒 症状困扰 焦虑 抑郁
  • 简介:摘要脊髓损伤指的是各种因素导致的脊髓结构、功能性损伤,导致损伤水平之下的脊髓出现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反射异常等。多数脊髓损伤为突发性事件,在严重损伤患者身体的同时,还会给患者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心理问题,以抑郁、焦虑等为主要表现,使得临床治疗依从性降低,影响脊髓康复。针对性进行焦虑抑郁的护理是缓解患者负面心理情绪的重要手段,也是临床医护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 标签: 脊髓损伤 焦虑 抑郁 护理措施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门诊老年输液病人焦虑的护理措施以及效果,总结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间门诊收治的88例需行输液的老年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焦虑护理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状况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护理干预前的焦虑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比较,焦虑评分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门诊老年输液患者给予合理的情绪干预,能够缓解其焦虑情绪,从而促进护理工作的开展,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门诊 老年输液病人 焦虑 护理体会
  • 简介:目的:比较弧菌在科玛嘉弧菌显色培养基与常规弧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及菌落特征。方法:用科玛嘉弧菌显色培养基与常规弧菌培养基分离弧菌。结果:弧菌在科玛嘉弧菌显色培养基上与硫代硫酸盐.柠檬酸盐.胆盐一蔗糖琼脂培养基(TCBS)及双洗平板上所获的菌落数显示有较好的相似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χ^2检验),但科玛嘉弧菌显色培养基的灵敏度(95.6%)和特异度(94.3%)较高。结论:科玛嘉弧菌显色培养基用于临床对弧菌的分离培养既迅速,又简便,值得推广。

  • 标签: 科玛嘉弧茵显色培养基 弧菌 分离培养 菌落特征
  • 简介:目的:了解近期临床上分离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变化特点,以利于病原菌的监控和治疗,并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回顾总结1997年1月-2001年12月采集的所有病人感染性标本,使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少数标本使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最高,其次为大肠埃希菌,肠球菌的检出率呈逐年上升。革兰阴性(G^-)杆菌对亚培胺南较敏感,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较强;革兰阳性(G^+)球菌对万古霉素最敏感,屎肠球菌耐药性较强。各菌种随年代的推移耐药性都呈增加趋势。结论: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或减少院内感染。

  • 标签: 1997年-2001年 临床分离 菌群 耐药性 病原菌 抗生素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全骨髓贴壁法从兔骨髓中分离培养BMSCs,并进行成骨的诱导分化及鉴定。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兔BMSCs,观察其形态特征;选择维生素C、β-甘油磷酸钠、地塞米松等生长因子诱导BMSCs的成骨分化,碱性磷酸酶染色测定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抗原CD29、CD34、CD44、CD45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体外培养兔BMSCs成梭型,细胞扁平,胞体狭长,增殖能力强。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第3代培养的细胞CD29和CD44阳性,CD34和CD45阴性。成骨诱导培养10d,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提示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兔BMSCs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分离方法,可作为稳定种子细胞进行体内组织工程研究。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全骨髓贴壁培养 细胞鉴定 成骨诱导
  • 简介:摘要目的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和焦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到2016年5月我院脑卒中后出现抑郁与焦虑的患者8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后抑郁与焦虑症状的变化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在采用心理护理后,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病情比护理前有了明显好转,观察组患者抑郁与焦虑症状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即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抑郁和焦虑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有利于脑卒中后患者抑郁和焦虑症状有明显好转,治疗效果能得以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也会明显提高,值得广泛应用与推广。

  • 标签: 心理护理 脑卒中 抑郁 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