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2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探讨快速成型技术应用于口腔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接受口腔修复治疗的患者80例,随机分成组,一组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口腔修复;另一组为观察组,采用快速成型技术进行口腔修复,比较组患者修复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口腔修复患者在修复满意率、不良反应率、总体效率、治疗效果等方面与对照组口腔修复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成型技术能够提高口腔修复的临床效果,以改善患者的口腔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患者修复后牙列间歇的满意程度较高,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 标签: 口腔修复 快速成型技术 口腔健康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口腔修复中快速成型技术的应用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为患者治疗提出一些借鉴和指导,以提高临床治疗的价值。方法随机在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来我院治疗的口腔疾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方法修复进行口腔修复治疗,为观察组患者使用与快速成型技术进行口腔修复治疗。比较组患者治疗效果和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等数据。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和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修复中快速成型技术的应用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有助于患者的康复,明显改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口腔修复 快速成型技术 应用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支架成型术的护理与观察要点。方法选取2016年的1月~2017年的10月在我院接受颈内动脉支架成型术治疗的31例病患,给予入组患者有针对性的护理及观察。结果本组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本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后的SAS、SDS量表评分低于接受护理前,接受护理前后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做好颈内动脉支架成型术的护理与观察工作,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能够提高手术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颈内动脉支架成型 护理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对快速成型技术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方法抽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之间98例我院口腔修复患者,以随机分配的方式将全部9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并且分别采用快速成型技术和常规方法进行固定修复,对比并评价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2周,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人数为48例,高于对照组患者的37例,总有效率为97.95%,高于对照组的75.51%,总满意人数为45例,高于对照组患者的34例,总满意度为91.83%,高于对照组的69.38%,P<0.05,患者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快速成型技术应用于口腔固定修复中,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及满意度,有利于促进患者的恢复和提高医院的声誉,值得进行推广。

  • 标签: 快速成型技术 口腔固定修复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TA根尖诱导成形术应用于感染型畸形中央尖治疗的临床效用。方法将102例感染性畸形中央尖患牙按照诱导的药物不同分作氢氧化钙组、Vitapex组和MTA组各34例,氢氧化钙组选用氢氧化钙糊剂治疗,Vitapex组选用Vitapex根尖诱导进行治疗,MTA组选用MTA根尖诱导进行治疗,比较三组治疗后感染相关指标情况和诱导周期及成功率等情况。结果MTA组患者牙周病变消失、红肿消退及咀嚼功能恢复等时间皆比氢氧化钙组和Vitapex组短,且诱导周期和诱导成功率等都明显优于氢氧化钙组、Vitapex组(P<0.05)。结论对感染型畸形中央尖采取MTA根尖诱导成型术可有效缩短感染时间和诱导周期,提高诱导成功率,推广价值高。

  • 标签: MTA 根尖诱导成型术 畸形中央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TA根尖诱导成形术应用于感染型畸形中央尖治疗的临床效用。方法将102例感染性畸形中央尖患牙按照诱导的药物不同分作氢氧化钙组、Vitapex组和MTA组各34例,氢氧化钙组选用氢氧化钙糊剂治疗,Vitapex组选用Vitapex根尖诱导进行治疗,MTA组选用MTA根尖诱导进行治疗,比较三组治疗后感染相关指标情况和诱导周期及成功率等情况。结果MTA组患者牙周病变消失、红肿消退及咀嚼功能恢复等时间皆比氢氧化钙组和Vitapex组短,且诱导周期和诱导成功率等都明显优于氢氧化钙组、Vitapex组(P<0.05)。结论对感染型畸形中央尖采取MTA根尖诱导成型术可有效缩短感染时间和诱导周期,提高诱导成功率,推广价值高。

  • 标签: MTA 根尖诱导成型术 畸形中央尖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临床近年来发生的急性输血反应,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急性输血反应的识别以及临床处理能力。方法随机抽取本地区某医院2016年4月-2017年6月期间输注各种血液成分的住院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对其急性输血反映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与研究。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在此期间,共有35268人输注了88439U的各种血液成分,其中主要为红细胞悬液、冰冻血浆以及去白血小板;笔者观察到输血期间共有165例患者出现180急性输血反应,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47%(165/35268),其中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以及过敏性输血反应(ATR)占95.56%(172/180)。结论由此可见,在临床出现的急性输血反应中,主要是以FNHTR以及ATR为主,输注血小板反应发生率最高。由此,给予患者合理输血、减少血液输注次数以及自体输血是当前减少输血反应的最好措施之一。

  • 标签: 急性输血反应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过敏性输血反应
  • 简介:目的:比较种幽门螺杆菌运送基(传统运送基和改良运送基)运送标本的检出率。方法:通过种不同的幽门螺杆菌运送基运送的胃黏膜标本分别进行细菌分离培养,比较者的阳性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改良的运送基运送的标本的幽门螺杆菌培养阳性率为44.44%,经普通运送基运送的阳性率为22.67%,对者进行X_2检验得:X_2=4.083得P<0.05,者阳性检出率有显著差异。结论:改良运送基可以提高幽门螺杆菌培养的阳性率。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运送基 尿素 细菌培养
  • 简介:病史摘要患者:男,56岁.主诉咳嗽、咳痰和近2个月伴发热20d.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咳嗽,咳少量白色黏痰,无胸闷、气促、胸痛、心悸、鼻出血、声嘶等症状,当时无发热,故未予特殊处理.

  • 标签: 咳嗽 咳痰 发热 肺弥漫性浸润影 诊断 韦格内肉芽肿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传统缝合法和皮下连续缝合法在颌面部手术缝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取方便抽样法抽取100例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来我院治疗的颌面部手术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组,连续缝合组和传统缝合组,各组均为50例患者。连续缝合组患者采用皮下连续缝合法缝合,传统缝合组患者采用传统缝合法缝合。结果连续缝合组患者的手术部位愈合的优秀率和合格率分别为80.0%和96.0%,传统缝合组患者分别为60.0%和82.0%,连续缝合组均显著高于传统缝合组,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缝合组手术切口渗血、渗液,手术切口线结反应或硬结发生率分别为2.0%和2.0%,传统缝合组分别为8.0%和18.0%,连续缝合组均显著低于传统缝合组,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缝合法相比,皮下连续缝合法应用效果更好,能够有效降低手术切口不良反应,促进外伤伤口愈合,瘢痕较小,美容效果更好。

  • 标签: 传统缝合法 皮下连续缝合法 颌面部手术
  • 简介:摘要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是医院开展科研工作的基础,科研经费的合理使用直接影响着科学研究的质量水平,是医院经费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篇文章分析了医院的科研经费管理中常见的点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 标签: 科研经费 医院 经费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塞来昔布联合维A酸治疗口腔白斑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间收治的口腔白斑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的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6例,研究组患者给予在常规补充维生素的基础上使用昔布联合维A酸软膏进行治,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塞来昔布,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4.6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5%,对照组分别为80.43%和23.91%,研究组症状消失时间和用药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补充维生素A和维生素E的基础上对口腔白斑患者使用塞来昔布联合维A酸进行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临床效果,缩短治疗时间,减少不良反应,可推广使用。

  • 标签: 口腔白斑病 维A酸 塞来昔布 维生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气阴虚心悸患者通过中医进行治疗的方法以及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3年2月到2014年2月气阴虚型心悸患者资料74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组,观察组37例,对照组37例,对照组患者通过西药盐酸美西律片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通过中药炙甘草汤加减量进行治疗,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之后的症状改善情况,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组患者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4.59%,对照组为81.08%,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气阴虚型心悸患者采取炙甘草汤进行治疗,能够显著减少患者的早搏次数,使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药物不良反应少,应该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使用。

  • 标签: 气阴两虚型 心悸 中医 炙甘草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颌面部手术进行皮内连续缝合与间断对位缝合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40例颌面部需行手术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0例颌面部软组织裂伤,20例为颌面部择期手术。将随机的10例颌面部软组织裂伤患者和随机10例颌面部择期手术患者为A组,余下患者为B组,共分为组。缝合皮肤时A组采用6-0可吸收线连续皮内缝合,B组采用6-0尼龙线间断对位缝合。结果1例患者伤口红肿,经抗感染治疗好转,余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手术并发症。术后3月随访,组患者中,颌面部择期手术患者无论何种缝合方法,瘢痕不明显;而13例颌面部外伤患者(7例为连续皮内缝合,6例为间断对位缝合),瘢痕均较明显,余7例患者瘢痕不明显。结论颌面部手术的疗效瘢痕大小与皮肤缝合方法关系不大,而与颌面部伤口与皮纹方向是否一致有关。

  • 标签: 颌面部手术 连续皮内缝合 间断对位缝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近视性弱视的种综合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3月—2016年5月接收的近视性弱视患儿84例,平均分组,对照组患儿使用视觉功能功能训练法、全遮盖法与闪烁红光法进行综合治疗,观察组患儿则使用视觉功能功能训练法、闪烁红光法、海丁格刷法以及短小遮盖法予以联合治疗,对组患儿的临床治疗给予详细的观察。结果研究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明显统计学上的差异性(P<0.05);治疗前,组患儿的视力情况比较无明显统计学上的差异性(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儿的视力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性(P<0.05);组患儿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临床上使用视觉功能功能训练法、闪烁红灯法、海丁格刷法以及短小遮盖法对近视性弱视患儿进行联合治疗,效果更加明显,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近视性弱视 选择性治疗 联合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窥镜逆行胰腺导管插管术(ERCP)插管困难患者行二ERCP的临床效果。方法在医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11月期间诊治的ERCP插管困难患者中选取87例作研究对象,在其常规插管失败后,进行乳头预切开,再次尝试插管,若1h后插管操作仍未成功,则择期进行二ERCP插管。结果①本组患者的总体ERCP的插管成功率是93.10%,与首次ERCP插管成功率64.37%相比较高(P<0.05);②本组患者首次ERCP插管时的并发症发生率是14.94%,与二ERCP的并发症发生率3.45%相比较高(P<0.05)。结论ERCP插管困难患者行二ERCP的临床效果肯定,可显著提升ERCP插管成功率,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可行性均较高,可借鉴。

  • 标签: ERCP 插管困难 二次ERCP 并发症 插管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二剖宫产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方式。方法根据我院收治的90例二剖宫产手术患者进行研究分析,为患者提供术前、术中、术后护理,总结临床护理体验和结局。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的完成手术,没有出现并发症病例。使用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围手术期人性化护理服务,让产妇对护理人员的依赖感增强了,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结论围手术期在整个护理过程中都有所贯穿,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几率显著下降,临床中各种护理缺陷得到了控制,减少误差和事故,提升了手术的安全性,临床中可以进行推广使用。

  • 标签: 二次剖宫产术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剖宫产术中单腰麻方法取得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行剖宫产术产妇2000例,以数字随机分组形式分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0例,分别给予连续硬膜外麻醉、单腰麻方式,对比组产妇麻醉效果与麻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组患者麻醉相关指标观察,局麻用药量观察组较少,且麻醉起效时间与运动阻滞恢复时间观察组耗时均较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有效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8.50%(985/1000)、96.20%(962/1000),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1.60%(16/1000)、3.50%(35/1000),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中,麻醉方式选择单腰麻方法,麻醉效果较好,且无明显麻醉不良反应情况,应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推广。

  • 标签: 剖宫产术 腰硬联合麻醉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腹腔镜下行子宫全切术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总结。方法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以及充分的术前准备,包括术中密切配合和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细心的护理。结果患者临床疗效良好,无一例发生感染、出血、腹腔脏器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腹腔镜下行子宫全切术术前的心理护理及术前的肠道准备和术后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护理,可以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腹腔镜手术的成功率,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腹腔镜 子宫次全切除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子宫全切手术治疗子宫肌瘤术后护理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8月到2017年8月我院妇科就诊的66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组患者均行子宫全切手术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在术后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合理的基础上实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收缩压及心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患者出院时、出院后1周以及出院后2周生存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明显,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肌瘤患者应用子宫全切手术进行治疗可以获得较好效果,术后护理的应用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提高。

  • 标签: 子宫次全切手术 子宫肌瘤 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