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8 个结果
P1
  • 简介:

  • 标签:
P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药煎煮管理新模式在提高中药民族药煎煮质量中的效果。方法:从本院2022年1月-12月收治的患者中抽取200例并等分为对照、实验两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饮用传统模式煎煮的中药民族药,实验组饮用新模式煎煮的中药。结果:实验组成品药液有效成分提取率提高15%,杂质含量降低20%,批次间一致性显著改善,煎煮时间缩短30%,P<0.05。结论:新模式提升了煎煮过程标准化水平,增强了质量控制准确性,患者接受度和满意度均有所提高。在提高中药煎煮质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为中药产业的现代化、标准化发展提供支持。

  • 标签: 中药煎煮 管理新模式 煎煮质量 效果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FX玻璃离子以及光固化树脂充填后牙龋洞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102例牙龋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1例,对照组应用光固化树脂充填,研究组应用FX玻璃离子充填。结果研究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FX玻璃离子以及光固化树脂充填后牙龋洞效果显著,患者满意度高,值得应用。

  • 标签: FX玻璃离子 光固化树脂 牙龋洞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检测P27,P63,P504s对于诊断鉴别前列腺良恶性疾病的价值。方法:选取38例前列腺良恶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P27,P63,P504s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良性前列腺增生疾病P27、P63蛋白表达阳性率高,前列腺癌P504s蛋白表表达阳性率高。结论:P27,P63,P504s联合检测对于鉴别诊断前列腺良恶性疾病的准确率高。

  • 标签: P27 P63 P504s 联合检测 前列腺良恶性疾病 诊断
  • 简介:2016年是泌尿外科医生值得纪念的年度,40年前,也就是1976年,世界上第一篇有关经皮肾手术的文章得以发表。经过40年的发展,经皮肾技术已十分完善,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到了泌尿外科医生的广泛认同,美国泌尿外科学会(AmericanUrologicalAssociation,AUA)、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uropeanAssociationOfUrology,EAU)和中国泌尿外科学会(ChineseUrologicalAssociation,CUA)均将其列为2cm以上肾结石的首选治疗方法.

  • 标签: 经皮肾手术 P.D.F V.I.P 泌尿外科学会 泌尿外科医生 经皮肾镜取石术
  • 简介:目的探讨p27^kipl、p53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关系和预后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同步检测20例胃良性病变标本及80例胃癌组织中pZ7、p53的表达。结果80例胃癌中p27蛋白阳性率为41,25%(33/80),低于胃良性病变标本100%(20/20),p53阳性率在胃癌中为43.75%(35/80),而在胃良性病变标本中为0。胃癌p27阳性组的p53阳性率为66.67%,显著高于p27阴性组(P<0.05),p27与p53呈正相关,p27与预后弱相关,p53与预后密切相关。结论p27、p53相互作用,对胃癌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p27表达愈强,p53表达愈弱,说明预后较好,反之则差,联合检测pZ7、p53可辅助胃癌诊断,估计预后,选择治疗方案。

  • 标签: 胃癌 P53蛋白 P27^KIPL蛋白 基因表达 病理学
  • 简介:目的:探讨nm23,mdm2,p185,p21及p53在骨巨细胞瘤(GCT)的表达及与GCT病理分级和复发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nm23,mdm2,p185,p21p53在52例GCT中的表达(GCT按Jaffe分级,I级15例,II例25例,Ⅲ级12例),结果:52GCT中nm23,mdm2,p185,p21andp5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4%(21/52),34.6%(18/52),21.2%(11/52),13.5%(7/52),26.9%(14/52)。其阳性表达与病理分级差异均无显著性(P值分别为0.797,0.871,0.441;0.658;0.699)。nm23,mdm2,p185,p21,p53在复发和无复发的病例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2%(9/13),30.8%(12/39),61.5%(8/13),25.6%(10/39),38.5%(5/13),15.4%(6/39);23.1%(3/13),10.3%(4/29),46.2%(6/13),20.5%(8/39)。nm23,mdm2表达与GCT复发率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03,0.018),而p185,p21,p53的阳性表达与GCT复发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nm23,mdm2,p185,p21及p53在GCT中的表达与病理分级差异无关,而nm23,mdm2的表达与其复发有关。

  • 标签: 骨巨细胞瘤 基因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 复发
  • 简介:P-选择素是反映血小板活化的最特异性的标志物,本文综述了P-选择素的分子结构、配基、生物学特性、生理功能,及其在血液透析中的作用。

  • 标签: P-选择素 血液透析 血小板活化
  • 简介:<正>p27kipl是近年发现的具有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诱导分化等作用的抑癌因子。本文就有关膀胱癌中p27kipl蛋白表达及抑癌作用进行综述。1p27kipl基因及其蛋白1994年,Polyak等在转化生长因子β和经细胞接触处理的生长抑制细胞中发现了一种热稳定蛋白,该蛋白能与细胞周期蛋白(cyclin)-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复合物(cyclin-CDK)紧密结合,抑制CDK的活性,称为p27kipl。p27基因定位于人12号染色体的p12.0~

  • 标签: p27kipl基因 膀胱癌 抑癌因子 蛋白表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建立川崎病(KD)冠状动脉炎的鼠动物模型,观察小鼠冠状动脉损伤(CAL)p53、p21蛋白基因表达及意义。方法将48只川崎病冠状动脉炎小鼠分为实验组(KD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三步法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p53、p21蛋白基因表达。结果p53及p21蛋白在正常对照组心肌细胞的胞质中均为弱阳性(±)表达(为无意义表达),在KD实验组心肌细胞的胞质中均为中度阳性++表达,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川崎病CAL的发病与p53、p21蛋白过度表达密切相关,p53、p21蛋白是导致川崎病CAL病理变化的重要风险易感因子。

  • 标签: 川崎病 冠状动脉损害 小鼠 p53蛋白 p21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p63、p16、ki-67联合检测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开展宫颈活检的124例研究对象,按病情分为宫颈鳞状细胞癌组18例,CINⅠ组25例,CINⅡ组35例,CINⅢ组46例,另选取同期到院正常宫颈粘膜上皮37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p63、p16、ki-67检测,记录五组p16、p63、ki-67阳性表达率及阳性表达程度。结果对照组的p16、p63、ki-67无阳性表达,宫颈鳞状细胞癌组及各CIN的三种抗体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CINⅢ组、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的三种抗体阳性最高。p16、p63、ki-67在CINⅠ组、CINⅡ组、CINⅢ组和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的表达强度逐渐增加,且与CIN分级呈正相关。结论p16、p63、ki-67联合筛查有助于进一步筛查CIN和宫颈癌,并可对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p63 p16 ki-67 宫颈上皮内瘤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p27蛋白表达与胃癌发生、发展、组织学类型及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胃癌及正常胃粘膜中p27蛋白表达。结果p27在胃癌中高表达,为31.3%(20/64),与正常胃粘膜组织100%(10/10)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p27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及临床分期有关(P<0.05)。结论p27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抑制作用,p27蛋白低表达的胃癌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及肌层浸润。

  • 标签: 胃癌 P27蛋白 低表达 正常 淋巴结转移 胃粘膜组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本文通过观察胃癌和癌前病变中的Hp感染情况及p^53、p^21ras、bcl-2蛋白表达情况,研究Hp感染与p^53、p^21ras、bcl-2基因蛋白表达的关系,分析Hp感染在胃癌发生过程中可能的致癌机制。

  • 标签: BCL-2蛋白 HP感染 P^53 癌前病变 P^21RAS 胃癌
  • 简介:近年来细胞粘附分子及其研究已成为热点,对其调节细胞与胞外基质间相互作用等功能,以及在细胞生长发育、免疫应答、炎症反应、血液凝固、组织修复和肿瘤转移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给予高度关注。选择素(selectins)是新近被发现的细胞粘附分子中一个家族,包括P-selectin,E-selectint和L-selectin,主要功能为介导活化血小板、内皮细胞与自细胞、肿瘤细胞等粘附和相互作用,并与免疫损伤、炎症、血栓形成及肿瘤转移等密切相关。

  • 标签: P-选择素 临床意义 P-SELECTIN L-SELECTIN 细胞粘附分子 检测
  • 简介:目的研究党参多糖对辐射所致小鼠造血干细胞中p53、p21、Bax、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及延缓造血干细胞衰老的可能机制。方法将C57BL/6J小鼠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空白组、模型组和党参多糖低、中、高剂量组。模型组和党参多糖各组采用3Gy/8F强度的X射线均匀照射小鼠,建立造血干细胞衰老模型。党参多糖各组在照射期间分别给小鼠灌胃党参多糖100、200、300mg·kg^-1,空白组、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氯化钠溶液。采用免疫磁珠分离造血干细胞,并检测各组细胞周期变化。用β-半乳糖苷酶染色验证小鼠造血干细胞衰老模型是否成功,用免疫印迹法检测造血干细胞p21、p53、Bax和Bcl-2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比其他各组造血干细胞G1期阻滞明显增加(P〈0.05);模型组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细胞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p53、p21、Bax蛋白表达上调(P〈0.05),Bcl-2蛋白表达下调(P〈0.05)。党参多糖各组比模型组造血干细胞G1期阻滞明显降低(P〈0.05),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p53、p21、Bax蛋白表达下调(P〈0.05)、Bcl-2蛋白表达上调(P〈0.05)。结论党参多糖能够延缓X线诱导的造血干细胞衰老,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53-p21信号通路,Bax与Bcl-2凋亡途径有关。

  • 标签: 党参多糖 造血干细胞 细胞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