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HLA配型不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亲缘单倍体相合骨髓输注,探讨降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的方法及其临床的意义。方法:亲缘相合及非亲缘HLA不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亲缘单倍体相合骨髓输注共30例,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8例(其中1例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7例(其中合并BCR/ABL融合基因阳性者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RAEB2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3例。第一供者来源亲缘单倍体相合移植20例,非血缘不全相合移植10例。预处理方案采用改良马利兰/环磷酰胺(马利兰、阿糖胞苷、司莫司汀、环磷酰胺/氟达拉滨)+抗人胸腺T细胞免疫球蛋白。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采用短程甲氨蝶呤+环孢素A或吗替麦考酚酯的方案。结果:30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0.5×10~9/L及血小板≥20×10~9/L的时间分别为14(8-26)d及11.5(10-24)d,植入证据检测为100%第一供者造血,100d内Ⅰ-ⅡaGVHD的累计发生率是22.3%(95%CI9.9%-34.7%),Ⅱ-Ⅳ和Ⅲ-ⅣaGVHD累积发生率分别为22.7%(95%CI,10%-35.4%)和12.7%(95%CI6.9%-15.5%)。11例1-2个位点不合移植患者中有4例发生Ⅱ-Ⅳ度aGVHD(13.3%),19例3-5个位点不合移植患者中有5例发生Ⅱ-ⅣaGVHD(16.7%)。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组和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组复发率、2年无病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Ⅰ-Ⅱ和Ⅲ-ⅣcGVHD累积发生率为13.3%(95%CI,1.4%-26.8%)和3.3%(95%CI,0%-12.2%),其中1例(3.3%)为广泛慢性GVHD。2年预计总生存率(OS)及2年无病生存率(DFS)分别为68.2%(95%CI51.0%-85.4%)和81.1%(95%CI66.0%-96.2%)。结论:两种HLA不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aGVHD发生率低,在缺乏HLA相合供者时,联合亲缘单倍体相合骨髓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方法安全有效。

  • 标签: HLA不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物抗宿主病 恶性白血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治疗寰枢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经X线或CT检查证明为寰枢关节脱位患者66例。采取综合治疗2个疗程后与治疗前相对照,1、观察X线张口位片寰椎前弓后缘与齿状突前缘之间距离是否在正常范围,2、观察寰枢关节位置及临床体征症状是否消失。结果总有效率96.2%。结论本方法对本病有校正寰枢关节脱位,恢复颈椎力学平衡,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综合治疗 寰枢关节半脱位 疗效 观察 力学平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脑卒中早期肩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62例脑卒中早期肩关节脱位患者随机分为PNF组(n=31)和对照组(n=31),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PNF组加用PNF技术,包括徒手接触、简短口令、关节挤压等方法刺激肩关节,每日一次,共治疗4周后评定疗效。结果PNF组上肢运动功能Brunnstrom分级,肩关节脱位恢复率比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NF技术治疗脑卒中早期肩关节脱位疗效较好,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上肢功能。

  • 标签: 脑卒中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肩关节半脱位 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坐卧位经口气管插管在重症患者的应用。方法选取2007年3月~2010年12月我院综合ICU对139例重症患者(需心肺复苏患者除外)采用坐卧位进行经口气管插管,观察其疗效。结果139例重症患者中,136例采用坐卧位经口气管插管成功,插管成功率97.8%,3例气管插管出现困难,经尝试3次插管失败后改用纤支镜引导下经口插管成功。结论对重症患者采用坐卧位进行经口气管插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增加患者及操作者的舒适度,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半坐卧位 口气管插管 重症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环槽式外固定架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方法对24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6例采取自身取髂骨植骨,8例采取同种异体骨植骨并用环槽式外固定架固定,术后根据骨折类型及手术固定情况,早期行膝关节功能锻炼。结果术后骨折均能达到功能复位,随访达到8-13个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6个月。无骨感染及关节僵硬。结论环槽式外固定架结合植骨为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提供了稳固的固定,不影响软组织的外科处理,骨折局部血供破坏少恢复快,关节功能恢复早。有效的防止了骨折再移位及膝关节力线的改变,避免术后胫骨平台发生二期塌陷,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有效方法。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植骨环槽外固定架Semi-ringexternalfixationinthetreatmentofcomplicatedslottibiaplateaufracture

  • 标签:
  • 简介:脾损伤是游离结肠脾曲过程中的并发症之一,尤其是当脾曲有粘连时脾损伤的发生率更高。国外报道结肠手术中医源性脾损伤发生率为0.42%,损伤后导致脾切除的发生率为76%。

  • 标签: 脾损伤 结肠脾曲游离 左半结肠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不同手术方法进行左肝切除术对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3.2-2015.3收治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共118例,均采取左肝切除术治疗,将其按手术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每组59例,分别行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情况与术后恢复效果。结果对比术中情况与术后其他并发症上两组患者不具备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术后恢复上,常规组患者在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上明显落后于研究组患者;并且在对比术后需要镇痛人数、切口感染发生率上,常规组患者同样不及研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开腹切除左肝,腹腔镜手术以其操作简便、创伤小以及良好的预后恢复效果为临床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带来福音,可作为该病首选的治疗方式,望临床借鉴采纳。

  • 标签: 肝内胆管结石 腹腔镜 开腹 左半肝切除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左结肠梗阻中应用扩大右半结肠切除术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30例左结肠梗阻患者分成2组,观察组15例行以扩大右半结肠切除术,对照组15例行以传统手术,对比2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吻合口瘘情况、大便次数以及5年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淋巴结清扫数高于对照组,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吻合口瘘情况优于对照组,大便次数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5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扩大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左结肠梗阻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治疗效率,能够发挥出较好的远期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 标签: 扩大右半结肠切除术 结肠癌 左半结肠梗阻 远期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标准治疗后左结肠癌与右半结肠癌患者的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35例结肠癌根治术后经FOLFOX4方案化疗后复发的左结肠癌患者与右半结肠癌患者。结果全体患者的中位DFS为13.0m,(95%Cl10.99-15.00),其中左结肠癌亚组中位DFS为17.0m,(95%Cl13.00-21.00),右半结肠癌亚组中位DFS为11.0m,(95%Cl7.97-14.02),HR1.491,(95%Cl1.055-2.108),p=0.01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左结肠癌患者预后好于右半结肠癌患者,DFS明显延长,有统计学差异。

  • 标签: 左半结肠癌 右半结肠癌 预后
  • 简介:背景:高压氧可有效促进骨折处和创伤组织的血氧张力,有助于新生血管的形成:其次,高压氧可促进骨痂生长和骨折的有效愈合:此外,高压氧还能促进新骨形成,具有较好的抗感染和抗炎作用。目的:探讨经头皮冠状瓣切口入路并联合高压氧治疗复杂颌面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1月至2015年11月在唐山市开滦总医院接受治疗的190例颌面部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95例。对照组采用头皮冠状瓣切口入路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高压氧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骨折愈合速度、张口度等。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骨折愈合速度快,张口度恢复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经头皮冠状瓣切口入路治疗复杂颌面部骨折疗效显著,辅助使用高压氧能够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缩短愈合时间,促进患者张口度的恢复。

  • 标签: 复杂颌面部骨折 经头皮半冠状瓣切口入路 高压氧 张口度 组织工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左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Ⅰ期手术患者在临床中的有效护理方式。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前来我院接受左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Ⅰ期手术治疗的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在围术期间均被予以全面的临床护理,分析患者对于本次护理的护理满意度及具体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34例患者对于本次护理的总满意度为91.18%(31/34),患者体征状况平稳、恢复速度较快。结论临床护理可以对左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Ⅰ期手术患者的治疗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左半结肠癌 急性肠梗阻 临床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术中O-arm导航辅助下后路椎体切除治疗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2014年1月—2叭5年3月收治的14例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9例,年龄9~15岁。患者均为单发性完全分节椎体畸形,其中椎体位于T91例、T102例、T115例、T123例、L12例、L21例。患者术前均拍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及矢状面Cobb角。在O—arm导航辅助下植入椎弓根螺钉,术中O-grill导航3D重建椎体畸形,明确椎体切除范围,彻底切除椎体畸形。术中经O-arm扫描、术后经CT扫描观察螺钉位置;分析手术前后Cobb角,评价脊柱侧凸、后凸矫正率。结果14例患者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20枚,其中11例置入4对椎弓根螺钉,2例置入5对,1例置入6对;经术中O-arm扫描确认位置良好,术后CT扫描评估螺钉置入准确性:0级118枚(98.3%),1级2枚(1.7%)。本组病例手术时间平均为(195.4±17.4)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611.9±173.0)mL,术后随访3~15个月,平均9.6个月。术前侧凸Cobb角为62.8°±15.8°,术后为10.9°±5.3°,矫正率为83.34%±6.08%,末次随访时为12.1°±4.8°;术前后凸Cobb角为57.5°±15.5°,术后为17.0°±6.6°,矫正率为70.66%±6.79%,末次随访时为17.9°±7.0°。随访期间未见明显角度丢失。术后与末次随访时侧凸、后凸角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而术后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本组病例术后无神经并发症,未发生螺钉松动、脱出、折断等。结论在后路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手术中,O-arm导航能够指导椎弓根螺钉的准确置入和椎体的精�

  • 标签: 脊柱侧凸 脊柱后凸 O-arm导航 半椎体切除 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