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 输血是在患者临床治疗时候常用的一种医疗手段 , 同时也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手段。近些年来 , 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都在提高 , 使得临床用血的需求量也变得越来越大。但是随之而来也会出现一些问题 , 像是安全便成为了首要的问题。在血型鉴定的基础上 , 在人体之外进行检测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液是否出现抗原抗体反应 , 也就是所说的血液相容性实验 , 进而再进行交叉血。经过这样的步骤 , 才能够保证安全性。但是并不是所有实验的血型都相合 , 本文归纳总结不合的原因 及处理方式。

  • 标签: 输血 交叉配血 原因 处理方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静中心药物配置工作质量和效率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1日至2017年12月1日期间静中心药物配置工作质量和效率的资料,回顾性分析静中心规范药物配置工作前后的对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影响。结果工作人员素质缺乏、配置技巧欠缺、操作流程混乱,静中心的布局,静中心的制度管理缺陷等都是影响静中心药物调配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因素;规范药物调配工作后的药物调配量、调配失误率、运送耗费时间等都明显优于规范药物调配工作前(P<0.05)结论多因素影响静中心药物配置工作质量和效率,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技巧的加强,进一步完善静中心的管理制度,可有效提高药物配置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静配中心 药物配置 质量 效率,影响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聚凝胺法和微柱凝胶法在交叉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接收的同意开展交叉血者268例的临床资料,收集其输血标本,经开展微柱凝胶法、聚凝胺法采取交叉血试验,分析比较试验结果。结果行MGT时患者交叉血成功率为91.42%,明显低于行MPT时的96.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被选对象中,MPT阳性标本有9例,MGT阳性标本有21例,说明相比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法有较高的灵敏度。结论聚凝胺法特点是快速,适用于急诊工作中;微柱凝胶法特点是操作便捷、有较高宁敏度,适用于日常工作中。在临床工作中,将聚凝胺法、微柱凝胶法联合应用,能有效提高交叉血准确度和效率,保证临床血液安全性。

  • 标签: 聚凝胺法 微柱凝胶法 交叉配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凝聚胺法与微柱凝胶法在交叉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需输血治疗的398例住院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两组各有患者199例,A组应用微柱凝胶法予以交叉血试验检测,B组应用凝聚胺法予以交叉血试验检测,对比两种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A组患者交叉血相合率是90.45%,不相合率是9.55%;B组患者交叉血相合率是83.42%,不相合率是16.58%,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交叉血中应用微柱凝胶法的灵敏度要相对好于凝聚胺法,值得优先选用或是联合应用。

  • 标签: 凝聚胺法 微柱凝胶法 交叉配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凝聚胺法与微柱凝胶法在交叉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 2018年 1月 ~2019年 1月我院需输血治疗的 398例住院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 A组与 B组,两组各有患者 199例, A组应用微柱凝胶法予以交叉血试验检测, B组应用凝聚胺法予以交叉血试验检测,对比两种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 A组患者交叉血相合率是 90.45%,不相合率是 9.55%; B组患者交叉血相合率是 83.42%,不相合率是 16.58%,两组对比差异显著( P< 0.05)。结论:在交叉血中应用微柱凝胶法的灵敏度要相对好于凝聚胺法,值得优先选用或是联合应用。

  • 标签: 凝聚胺法 微柱凝胶法 交叉配血
  • 简介:背景:近年来,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有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外诱捕参与到血栓的起始和生长阶段,并与内皮细胞、血小板及凝血途径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外诱捕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关系,以在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和治疗找到新的方向。方法:以“中性粒细胞外诱捕”、“静脉血栓栓塞症”、“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为中文关键词,“NETs”、“VTE”、“DVT”、“PE”为英文关键词,在万方、中国知、维普、PubMed、WebofScience、Medline等数据库检索有关中性粒细胞外诱捕和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文章。检索时间为2004年至2018年3月,纳入文献类型为期刊论文、会议文献、学位论文、综述。结果与结论:初检得到1226篇文献,其中英文文献1094篇,中文文献132篇,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纳入50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显示:①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的形成是一种级联细胞死亡程序,被称为NETosis,是一种区别于细胞凋亡和坏死的细胞死亡方式;②中性粒细胞外诱捕参与血栓形成的起始和生长阶段;③内皮细胞的活化和Weibel-Palade小体的释放在血栓形成的起始阶段起着重要作用;④中性粒细胞外诱捕作为血小板黏附聚集的支架;⑤中性粒细胞外诱捕参与内源性和外源性途径的凝血过程。

  • 标签: 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 静脉血栓栓塞症 深静脉血栓形成 肺栓塞 血栓 内外源性凝血途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手术器械包组符合率中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针对手术器械包组符合率低的情况,运用品管圈手法,采取相应的措施并组织实施。结果手术器械包组符合率由81.2%增长至94%。结论将品管圈的方法应用到手术器械包组中取得了满意效果,提高了护士工作满意度,减少了手术护理风险,降低了器械包使用的成本支出,最大限度保障了手术安全。

  • 标签: 品管圈 手术器械包 组配符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自制Y型片腹腔镜下阴道骶前固定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纳入98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纳入标准在我院确诊为盆底缺陷性疾病,自愿在我院接受治疗并参与此次研究,纳入时间段2017年12月至2019年3月期间,将患者均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比两组临床手术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于患有盆底缺陷性疾病的患者的治疗来说,自制Y型片腹腔镜下阴道骶前固定术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及应用。

  • 标签: 自制Y型网片 腹腔镜下 阴道骶前固定术 盆底缺陷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自制 Y型片腹腔镜下阴道骶前固定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纳入 98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纳入标准:在我院确诊为盆底缺陷性疾病,自愿在我院接受治疗并参与此次研究,纳入时间段: 2017年 12月至 2019年 3月期间,将患者均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比两组临床手术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P< 0.05)。结论:对于患有盆底缺陷性疾病的患者的治疗来说,自制 Y型片腹腔镜下阴道骶前固定术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及应用。

  • 标签: 自制 Y型网片 腹腔镜下 阴道骶前固定术 盆底缺陷性疾病
  • 简介:背景:股骨近端畸形存在严重解剖结构异常,导致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具有手术复杂、耗时长、技术要求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疗效差等特点。目的:探讨股骨近端畸形部位截骨矫正联合组式生物柄假体进行股骨固定与重建的全髋关节置换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8月至2014年9月,应用股骨畸形部位截骨联合组式S-ROM生物型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合并股骨近端弯曲畸形的髋关节疾病患者12例(12髋)。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龄38~52岁,平均43.5岁。12例均为并发股骨近端转子下部位弯曲畸形的晚期髋关节病变,其中髋关节发育不良6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行股骨截骨术后3髋,股骨近端骨折术后2髋,陈旧性化脓性髋关节炎1髋。记录术前肢体短缩、术中截骨及术后肢体长度,对临床结果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进行评价,术后复查X线片观察假体位置,是否有骨溶解、假体松动、下沉等。结果:12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20~55个月,平均42.5个月。术后患者双下肢不等长相差(1.0±0.5)cm,与术前(3.2±1.2)c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01,P=0.002)。Harris评分为由术前平均(47.2±9.9)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89.7±3.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1,P=0.001)。术后即刻X线检查示股骨截骨后下肢力线恢复,假体柄初始生物压固定牢固,髓腔填充良好。依据Engh骨长入标准12髋均为稳定骨长入。无感染、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伴有股骨弯曲畸形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时,精确的股骨截骨、紧密的截骨断端髓腔对合以及正确应用组式S-ROM假体进行股骨重建与固定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股骨近端畸形 股骨截骨 全髋关节置换术 组配式人工关节假体 股骨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