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治疗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从2010年1月到2014年1月期间治疗过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伴有低血压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参附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而对照组则是采用50%葡萄糖液进行静脉注射,比较两组治疗的结果,分析参附注射液治疗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33.3%。结论参附注射液治疗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的疗效很显著。

  • 标签: 参附注射液 血液透析 低血压 疗效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0-0104-01
  • 简介:目的探讨铁调素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hemodialysis,MHD)患者贫血治疗中对铁稳态的调节作用,及与铁剂补充、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应用的相互影响,探求恢复机体铁稳态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的32例MHD患者,HD时间6月以上,血红蛋白低于110g/L,给予常规补铁及EPO治疗,应用ELISA方法测定患者血清铁调素水平,分析其与铁代谢指标血清铁,血清铁蛋白(Serumferritin,SF)与转铁蛋白饱和度(Transferrinsaturation,TSAT)以及红细胞生成、铁剂补充和EPO应用的相关性及相互作用。结果MHD患者血清铁调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24±124.2ng/L比72.4±12.3ng/L,P〈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铁调素与血清铁、SF及TSAT正相关(r分别为0.68,0.62,0.7,P值分别为0.005,0.004,0.001),与网织红细胞计数呈负相关(r=0.63,P=0.015)。常规血液透析可有效清除铁调素,但于2周后血液透析前血清铁调素水平几乎可恢复至原水平。在贫血治疗中,EPO应用而非静脉补铁可显著降低铁调素水平,改善贫血的同时促进了铁的利用。结论MHD患者铁调素显著升高,参与了铁代谢紊乱的发病和红细胞生成的调控;及时有效的清除铁调素和足量EPO应用可改善红细胞生成及铁的循环利用,恢复机体铁稳态,防止铁超载对机体的进一步损伤。

  • 标签: 铁调素 维持性血液透析 铁稳态 贫血 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hemodialysis,MHD)患者透析前体液分布情况与透析相关性低血压(intradialytic-hypotension,IDH)发生的关系,为透析超滤方案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生物电阻抗测量42例符合研究条件患者620次血液透析过程体液分布情况以及记录血压变化、低血压发生情况,根据是否出现透析相关性低血压分为低血压组和非低血压组,比较2组透析前体液分布、血压变化等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体液分布指标与透析相关性低血压发生的相关性.结果620次血液透析过程共出现143次透析相关性低血压,发生率为23.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透析前细胞外液、透析前收缩压、总体水/体质量、千克体质量总体液超滤速度与透析相关低血压发生相关(P<0.05).进一步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发现,千克体质量总体液超滤速度判断透析相关性低血压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80(95%CI:0.632-0.727,P=0,000),以界值0.198ml/kg.min预测透析相关性低血压敏感度为89.5%,特异度为60.5%.结论高超滤速度、透析前高收缩压、低细胞外液、低总体水/体质量比值是透析相关性低血压体液相关的危险因素,千克体质量总体液超滤速度可作为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预测因子.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 透析相关性低血压 体液分布 生物电阻抗
  • 简介: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renaldisease,ESRD)患者存在着异乎寻常的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病率和病死率,其五年生存率甚至比限多癌症还低。研究显示,高血压是心血管事件的重要风险因素,而心血管疾病又是ESRD患者的首要死因,因此控制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对改善ESRD患者的长期预后至关重要.

  • 标签: 血液透析患者 钠浓度 透析液 顽固性高血压 ESRD患者 心血管疾病
  • 简介:目的观察透析中心夜间长时血液透析(in-centernocturnalhemodialysis,INHD)模式对尿毒症患者高磷血症的疗效.方法调查INHD时间6个月以上的56例患者进入INHD前l~3个月及进入INHD至2013年5月透析情况、透析前血磷、血钙、血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检测值,分析血磷变化趋势,统计患者降磷药物服用情况.结果患者进入INHD前3个月内平均血磷水平变化无统计学差异,进入INHD后1个月平均血磷水平即显著下降(P<0.05),之后持续稳定在<1.67mmol/L水平;进入INHD后,有15例患者的31次(6.5%)检测出现低磷血症,发生过低磷血症的患者年龄更大、体重指数(BMI)更低、接受NHD时间更长(P<0.05):进入INHD后有14例(25%)患者停用降磷药物.结论INHD能持续、平稳、有效地控制透析患者高磷血症,低磷血症发生率较低.

  • 标签: 夜间血液透析 尿毒症 高磷血症 低磷血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年龄较大患者采用血液透析后的护理要点,旨在提升护理有效性,优化护患关系。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2013年期间收治的血液透析老年患者共76名,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即基础性护理;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方式。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有效程度与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有效程度更高,且患者及家人对护理满意度更高。结论对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方式能够有效提升护理有效程度,减轻患者血液透析后的不适感,改善护患关系。

  • 标签: 老年患者 血液透析 护理要点中图分类号R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4)01-0064-01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长期维持血液透析的患者在实施透析期间体质量增长的相关影响因素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方法我院选择2013年9月~2014年9月间诊治的94例肾内科维持血液透析的患者,对所选患者的体质量增长情况进行分析,根据透析期间体质量增长的平均水平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差异。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实施透析期间体质量增长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每周透析时数、体质量及近半年的急性透析次数无明显相关性,两组患者未见明显差异(P>0.05)。而与患者每日尿量、透析龄、是否量化食盐摄入、每次透析脱水量以及是否与家庭成员饮食存在差异有关,两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肾内科患者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期间体质量增长情况是直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以及透析质量的因素,然而体质量增长情况又与多种因素有关,在对患者治疗及护理期间应权衡利弊,定期进行健康教育,严格控制体质量增长,提升透析效果,降低各种并发症出现的几率。

  • 标签: 血液透析 体质量增长 影响因素 预防措施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014-01
  • 简介:目的回顾性地将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情况下所使用的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与间歇性血液透析疗法(IHD)进行临床治疗效果对比。方法以自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接受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的104例患者为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别归入c组(43例)和I组(61例)中,其中c组患者均采用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进行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治疗,I组患者均采用间歇性血液透析疗法接受治疗。经治疗12个月后,观察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内生肌酐(Ccr)等指标以及最终存活率。结果根据各类临床资料显示,c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BUN降至(19.32±4.54)mmol/L,Scr降至(410.37±138.41)μmol/L,Ccr升至(23.78±10.96)μmol/L,P〈0.05;I组患者BUN降至(26.03±3.59)mmol/L,Scr降至(423.41±152.84)μmol/L,Ccr升至(14.82±8.36)vmol/L,P〈0.05;随访调查对象存活率为c组88.4%、I组51.6%。结论治疗重症急性型肾功能衰竭,CRRT不仅效果好,且存活率高,临床效果明显优于IHD。

  • 标签: 重症急性型肾功能衰竭 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 间歇性血液透析疗法 尿素氮 血清肌酐 内生肌酐
  • 简介: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对维持性血透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2010年3月~7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5例,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后随访至患者死亡或2013年12月31日,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平均随访3.5年后死亡9例,其中7例死因为心脑血管疾病,平均动脉压、夜间舒张压最低值、夜间舒张压变异度及非杓型血压与年龄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分别为1.248,1.577,2.101,0.000,1.461,P〈0.05)。结论动态血压监测所得平均动脉压、夜问舒张压最低值,夜间舒张压变异度、血压节律可能对患者死亡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标签: 血液透析 动态血压监测 死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灌流(HP)联合血液透析(HD)治疗中毒患者的效果及护理。方法15例中毒患者在内科治疗基础上,采用HP联合HD治疗及护理。结果治愈出院14人,死亡1人。成功率93.3%无任何后遗症。结论中毒患者除内科综合治疗外尽早应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是中毒患者的关健。

  • 标签: 血液灌流 血液透析 中毒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血液灌流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对92例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先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后改为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在患者更改治疗方式前和更改后3个月,分别进行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量表)调查,并比较患者更改治疗方式前后外周血尿素氮、血红蛋白和甲状旁腺激素的水平。结果患者更改治疗方式后,睡眠质量好的患者所占比例明显升高(P<0.05),PSQI量表各部分的评分明显降低(P<0.05),外周血甲状旁腺素水平下降、血红蛋白水平升高(P<0.05)。结论长期、规律的血液灌流联合常规透析治疗,可有效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提高血红蛋白水平,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 血液灌流 睡眠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健康教育干预对正畸患者整个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需要进行正畸治疗并佩戴固定矫正器的10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干预组在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同时,有接受过培训的护士对患者进行连续6个月的健康教育干预,包括从电子邮箱发送佩戴固定矫正器时期的注意事项,以及发送运用牙模型示范佩戴固定矫正器时期如何正确刷牙的图片。结果经过干预的患者依从性,托槽脱落,牙周情况和牙齿脱矿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干预对改善正畸患者治疗过程中依从性,托槽脱落和牙龈红肿发炎以及釉质脱矿的情况有明显改善。

  • 标签: 健康教育 口腔正畸 依从性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178-02
  • 简介:目的了解腹膜透析患者血红蛋白波动与其心血管预后关系。方法搜集2006年5月1日~2011年9月1日在上海仁济医院开始透析并持续腹膜透析3个月及以上患者的基线及随访期间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随访截止日期为2011年12月1日。按血红蛋白波动绝对值、血红蛋白波动趋势及红细胞生成素反应性对血红蛋白波动进行分组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98名患者中,最终333名纳入分析。在血红蛋白波动绝对值分组中,透析开始3个月时血红蛋白升高〈10g/l组新患心血管病(cardiovasculardisease,CVD)人数百分比(27.2%VS.2,2%,P〈O.05)及CVD事件人时发病率显著高于≥10g/l组(1/76.2vs.1/120.1次/病人月)。在血红蛋白波动趋势分组中,透析3个月血红蛋白始终较高组(HH组)既往患CVD再发CVD事件的人数百分比显著高于其他3组。在红细胞生成素反应性分组中,红细胞生成素反应性〈0.01g/1/100u的患者CVD事件人时发病率(1/59.2次/患者月)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腹膜透析患者血红蛋白波动影响其心血管预后。研究提示对于既往无CVD合并症的患者,应及时纠正贫血,而对于既往有CVD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不宜长期维持在高水平。在临床中需密切注意红细胞生成素低反应的患者可能更易出现CVD事件。此结论推广还需进一步证实。

  • 标签: 血红蛋白波动 心血管事件 腹膜透析
  • 简介:目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密度情况进行测定研究,了解骨质疏松患病情况.方法选择中日友好医院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14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按性别、透析龄、血清全段甲状旁腺素(intactparathyroidhormone,iPTH)值分组,记录患者的年龄、身高、体质量等资料.应用跟骨超声骨密度测定仪进行跟骨密度测定,测定iPTH水平,用SSP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质疏松总患病率为51.77%,骨量减少为41.84%.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为65.00%,明显高于男性34.42%,x2值13.0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透析龄增加,患者的骨质疏松患病率逐渐升高,iPTH值各组比较差异无明显性.结论血液透析患者普遍存在低骨量,骨质疏松患病率高,应给予针对性治疗.

  • 标签: 血液透析 骨密度 跟骨超声定量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闭塞发生的原因,对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有效护理,预防动静脉内瘘闭塞。方法分析我院血透患者内瘘闭塞的主要原因和相关因素,并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引起内瘘闭塞的主要原因有患者透析中低血压、血液黏度增加、内瘘局部压迫不当、内瘘使用过早及内瘘穿刺不当、患者对内瘘的保护意识不强等。结论防止低血压、适度的压迫止血是保护内瘘的重要护理方法。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合理使用内瘘,加强健康宣教是预防动静脉内瘘闭塞的重要方法。

  • 标签: 血液透析 自体动静脉内瘘 闭塞 原因 护理
  • 简介:目前,我国注册的尿毒症透析病患者达27万人,可容纳超过50名患者同时治疗的大型血液净化中心也愈来愈多。血液透析治疗是一项高风险医疗技术,随着透析室规模的扩大,在治疗过程中发生意外概率随之升高。安全警示标识是一项护理安全管理措施,是为了防范在就医过程中,由于生理、病理、心理、社会、环境等诸多不确定因素所致难以预料的意外事件或风险事件发生,而特别制作的各种有针对性、目的性、科学性的警示标识。

  • 标签: 安全警示标识 血液透析 安全管理
  • 简介:目的观察甲状旁腺切除术(PTX)对伴有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econdaryHyperparathyroidism,SHPT)的血液透析患者钙磷代谢以及动脉钙化、动脉僵硬度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1例有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血液透析患者,行甲状旁腺切除术,对患者术前、术后1年应用多层螺旋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并测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同时将患者术前、术后1年的血钙、血磷、钙磷乘积、PTH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1年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有明显减低(P=0.0236),左右两侧肢体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平均值减少(=0.0034,P=0.0012),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血钙、血磷、钙磷乘积、PTH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04,0.0002,0.0000,0.0000).结论甲状旁腺切除术(pTx)能纠正钙磷代谢紊乱,减轻动脉钙化程度,改善动脉僵硬度.

  • 标签: 血液透析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甲状旁腺切除术 冠状动脉钙化积分 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
  • 简介:目的:探讨左卡尼汀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方法将4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A、B、C组,每组16例。C组采用常规血液透析治疗;A组在维持常规透析治疗基础上,每次透析结束后给予左卡尼汀1.0g;B组每次透析结束后给予左卡尼汀2.0g。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3个月后血清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一氧化氮(NO)、血红蛋白(Hb)和白蛋白(Alb)水平的变化。结果A、B组治疗1、3个月后各观察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治疗3个月后,A、B组血清MDA水平较C组显著降低(P〈0.05),血清GSH-Px、NO、Alb、Hb水平较C组显著升高(P〈0.05),且B组各指标改善程度较A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左卡尼汀可以显著改善血液透析患者氧化应激状态,促进营养供给,并推动内皮细胞功能恢复,具有延缓血管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且相比于小剂量(1.0g),大剂量(2.0g)具有更好的效果。

  • 标签: 血液透析 氧化应激 营养状况 左卡尼汀
  • 简介:探讨B型脑钠肽(B—typenatriureticpeptide,BNP)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aintenancehemodialysiS,MHD)容量负荷关系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北京同仁医院血液透析中心MHD患者87例,测定血浆BNP水平,根据BNP水平从低到高将患者分为4组,随访3个月,观察BNP水平变化与MHD患者容量负荷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基础血浆BNP水平最低的组1,3个月后患者透析后体质量较前无明显变化[(70.12±13.60)kg比(70.01±13.5)kg,P=0.772],BNP水平较前无明显变化[74.4(43.0~110.9)ng/ml比66.7(23.6~125.4)ng/ml,P=0.184]。基础血浆BNP水平较高的的组2、组3、组4,3个月后患者透析后体质量、BNP水平较前显著降低(P〈0.05)。组2患者透析后体质量较前明显下降[(65.01±14.05)kg比(65.49±14.42)kg,P=0.003],BNP水平显著降低[161.1(73.5±280.8)ng/ml比180.5(129.0±275.9)ng/ml,P=0.039]。组3患者透析后体质量明显下降[(65.23±9.26)kg比(66.19±9.05)kg,P=0.000],BNP显著降低[220.0(124.8~311.0)ng/ml比371.3(276.8±427.3)ng/ml,P=0.000]。组4患者透析后体质量明显下降[(70.32±14.90)kg比(73.11±15.90)kg,P=0.000],BNP显著降低[641.0(232.0±3521.0)ng/ml比2276.5(679.8±3789.0)ng/ml,P=0.000]。MHD患者基础血浆BNP水平越高,3月后透析后体质量下降越明显,基础血浆BNP水平与透析后体质量下降呈正相关(R=0.763,P〈0.001)。随诊3个月中,患者透析前收缩压变化、透析后体质重变化、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变化与MHD患者血浆BNP水平变化相关(月=0.740,R=0.507)。血浆BNP水平评估MHD患者透析后体质量变化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8(P〈0.001),最佳诊断分界点为276ng/ml。结论血浆BNP水平可作为临床上评估MHD患者容量负荷增加的一个有效参考�

  • 标签: B型脑钠肽 血液透析 容量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