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PEGT/PBT材料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49年Coleman首先提到了用亲水性组分环氧乙烷(PEO)改善涤纶树脂染色性的思路[1].1972年,DuPont推出商业化的聚醚HytrelTM,主要成分为四亚甲基醚二醇(PTMG)/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PBT)嵌段共聚物[2].Witsiepe和Hoeslchele等在HytrelTM的基础上,首次合成了PEGT/PBT,但其遇水溶涨、易水解,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3].20世纪90年代初,Fakirov等用酯交换法,以聚乙二醇、1,4-丁二醇及对苯二甲酸为原料,钛酸四丁为催化剂,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软、硬段含量的PEGT/PBT多嵌段共聚物[4].

  • 标签: 聚乙二醇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多嵌段共聚物 聚四亚甲基醚二醇 钛酸四丁酯 聚环氧乙烷
  • 简介:为探讨对氨基苯砷酸(PABAA)及其氧化物的色谱行为,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分析了PABAA及其氧化物的光谱特征后.在十八烷基键合相硅腔柱上,以甲醇-缓冲液作流动相,研究了二者容量因子随流动相离子强度、柱温、甲醇含量变化的规律。用季铵盐作离子对试剂,反相离子对色谱法分离PABAA时,分离机理接近离子对机理,在适当条件下.所试验的化合物都可有所保留。对保留值作出贡献的有固定相排阻作用、分配作用,以及居次要地位的PABAA与同定相表面剩余硅醇基的相互作用。排阻作用及分配作用的相对重要性与流动相中甲醇和离子对试剂浓度有关.血清降解试验提示影响PABAA及其氧化物稳定性的因素与酶促催化作用有关。

  • 标签: 对氨基苯砷酸 氧化物 紫外分光光度计 光谱特征 色谱行为 砷化物
  • 简介:已内酰胺[NH(CH2)5—CO)。(聚酰胺—6或尼龙—6)是通过内酰胺开环聚合所取得的最普通的聚酰胺,是合成纤维工业和纺织业的重要原料。由于己内酰胺纤维本身存在静电现象,使纤维不能集束,织物易吸附灰尘、污垢,引起粘贴,并危害人体健康,给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危害和不便,下面介绍两种消除静电的方法。

  • 标签: 聚己内酰胺 永久性抗静电纤维 聚乙二醇醚 相对湿度 抗静电性能 导电性
  • 简介:髌骨骨折在创伤骨科较为常见,治疗方法颇多,各种治疗方法均易引起感染、创伤性关节炎、关节粘连僵硬等并发症。自1995年3月至2000年3月,本组应用髌器(上海产镍钛形状记忆髌器,简称NTPC)治疗各型髌骨骨折150例,经随访146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50例,男111例,女39例;年龄1981岁,平均43.5岁。①骨折类型:闭合性骨折124例(横断42例,纵型2例,撕脱13例,粉碎67例),开放性骨折26例(横断3例,纵型1例,撕脱2例,粉碎

  • 标签: 聚髌器 髌骨骨折 治疗学
  • 简介:针对抑制式模糊C-均值类算法所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改进算法——半抑制式模糊C-均值类算法。通过对抑制式模糊C-均值类算法的良性扩展,在保持收敛速度变化不大的前提下改善了类的效果。实验表明,该算法是有效的。

  • 标签: 模糊聚类 抑制式 半抑制式
  • 简介:目的探讨严重烧伤患者手术后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支链氨基酸代谢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1999年1月~2001年1月间,烧伤总面积大于30%、Ⅲ度面积大于10%TBSA、年龄12~50岁的重度烧伤患者50例,分为rhGH治疗组和对照组.伤后3d内切痂植皮,rhGH组从术后第1天开始每晚皮下注射rhGH(0.3U/kg),共10d.分别于术前、术后1、3、7、10、14d清晨抽取两组患者静脉血,观察生长激素(GH)、支链氨基酸指标和患者尿3-甲基组氨酸(3-MH)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血清GH浓度较正常值显著降低(P<0.05),术后3d起rhGH组血清GH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尿3-MH的排出量均有增加,但对照组显著高于rhGH组(P<0.05).患者血浆支链氨基酸水平术前及术后第1天低于正常值,rhGH组术后第3天、对照组术后第7天,血浆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水平升高,分别达峰值,之后逐渐降低,自术后第7天开始rhGH组血浆支链氨基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rhGH组血中GH浓度与尿3-MH排出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大面积烧伤患者术后应用rhGH,可促进骨骼肌摄取氨基酸,合成蛋白质,降低肌肉蛋白分解速率.

  • 标签: 生长激素 烧伤 促生长素 氨基酸类 支链氨基酸代谢
  • 简介:通过体外实验,探讨青蒿琥抗乙肝病毒(HBV)的作用。方法将青蒿琥作用于HBVDNA转染细胞系2、2.15细胞,MTI法检测细胞活力,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HBsAg、HBeAg的变化,从而评价青蒿琥抗乙肝病毒的效果并探讨其药理机理。结果青蒿琥对2、2.15细胞株的半抑制活性浓度(即毒性浓度)TC50=2、9166,对2.2.15细胞分泌HBsAg、HBeAg的半抑制浓度分别是IC50=0.39、IC50=0.803,治疗指数(r兀=TC50,IC50)分别为7.478、3.63均>2。结论青蒿琥在体外有一定的抗乙肝病毒作用,且有量效关系。

  • 标签: 青蒿琥酯 乙型肝炎病毒 体外实验
  • 简介:目的了解力克肺疾(DIP)对耐异烟肼(INH)及耐对氨基水杨酸钠(PAS)菌株的交叉耐药情况,作为耐药病人对3种药物的选择依据。方法对临床所获得522林痰分枝结核杆菌采用罗氏绝对浓度间接法进行3种药物的平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DIP、INH、PAS的耐药率分别为26.5%、51、4%、29、9%耐INH或耐PAS菌株中对DIP的耐药符合率为44.18%、85.6%。结论对已耐INH的肺结核病人仍有55.82%对DIP敏感,因此,此类病人半数以上可选择DIP作为一个敏感的新药。

  • 标签: 力克肺疾 结核 耐药试验
  • 简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是血站作为预防输血后肝炎而长期使用的一项检测项目.随着血液检测自动化的应用,许多血站已采用大型全自动生化仪或全自动酶标仪,应用酶动力学法进行ALT的自动定量检测.笔者根据本血站的实际情况,用ALT质控血清对ALT检测中的几个常见问题(时间、温度等)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 标签: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检测 质控血清 预防 输血 酶动力学法
  • 简介:目的优化抗毒酶基因纳米粒制备工艺,并对纳米粒部分性质进行研究.方法用复凝聚法制备抗毒酶基因纳米粒,采用规格化的正交表安排试验,用SAS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用透射电镜观测纳米粒粒径和形态;用Pcs测定粒径和Zeta电位;用体外转染试验评价纳米粒的体外转染活性,用倒置显微镜观察转染结果.结果正交设计试验结果表明,优化的抗毒酶基因纳米粒制备条件是:壳聚糖浓度300μg·ml-1,丁酰胆碱酶基因质粒浓度100μg·ml-1,硫酸钠浓度8mmol·L-1,pH值5.5,涡旋混合时间30s.所制备的纳米粒在透射电镜下观察,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粒子的粒径在100nm以下,粒径分布比较均匀.Pcs测定结果表明:98%以上的粒子粒径分布在50~100nm范围,与透射电镜结果相符;平均Zeta电位为15.9±6.3mV.体外基因转染试验表明:纳米粒能将所包裹的基因递送到细胞内,并表达目标蛋白-丁酰胆碱酶.结论壳聚糖浓度、质粒基因浓度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在制备条件选择中具有决定性作用,丁酰胆碱酶基因-壳聚糖纳米粒制备工艺可行,递送基因能力较强.本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纳米粒作为基因递送载体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 标签: 纳米粒 丁酰胆碱酯酶 酶基因 透射电镜 壳聚糖 质粒
  • 简介: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因严重并发症死亡。作者观察了5例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与环磷酰胺治疗疗效不佳的狼疮性肾炎患者,应用霉酚酸(MMF)后狼疮活动控制,现报道如下。

  • 标签: 霉酚酸酯 狼疮性肾炎
  • 简介:目的探讨可生物降解丙交-乙交共聚物(PLGA)(80∶20)三维多孔支架生物相容性及用于构建组织工程鼻软骨可行性,为临床鼻软骨缺损的修复提供新来源.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新生兔关节软骨细胞,采用计算机形态分析和MTT法检测兔软骨细胞在PLGA膜和支架表面粘附、扩展和增殖情况.将培养扩增的兔软骨细胞,按6×106cels/ml浓度接种于预加工的人鼻软骨外形PLGA多孔支架内,抗坏血酸体外诱导培养4周,形成软骨样组织,倒置显微镜、组织切片、扫描电镜观察人工软骨的组织形态结构.结果培养开始阶段,软骨细胞在PLGA膜表面粘附较差,以后逐渐增高,24小时接近于对照组;MTT法结果显示,软骨细胞在PLGA支架内培养7天时细胞绝对数量明显增加,而相对增殖率逐渐下降.肉眼观察,培养物为人鼻软骨外形的透明软骨样组织,具有一定弹性和硬度,表面有大量软骨基质形成;倒置显微镜下可见人工软骨周围有大量软骨细胞聚集和细胞外基质形成.组织切片及扫描电镜分析,多孔支架材料的网孔不完整,孔内有大量软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可见典型软骨陷窝样结构.结论可生物降解PLGA制备的三维多孔支架具有较好生物相容性和可塑性,可用于组织工程鼻软骨体外构建,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可降解高分子 丙交酯 乙交酯共聚物 三维支架 细胞相容性 软骨组织工程
  • 简介: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完全缓解率高达86%。但约1/3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高白细胞综合征,导致部分患者早期死亡或因不能耐受而中断治疗。为预防此综合征的发生,根据ATRA诱导分化治疗APL过程中白细胞的动态变化规律,我们在早期预防性应用相对较小剂量的联合化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 标签: 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维甲酸 高白细胞综合征 预防
  • 简介: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ATRA联合As2O3治疗初治和复发APL患者20例(可评价的19例),治疗方法如下:ATRA25mg/m^2·d,分2~3次服用,0.1%As2O3溶液10ml加入10%葡萄糖溶液500ml持续静滴4~6h,1次/d。结果:20例患者除1例初发APL患者早期死亡外,18例[17例初发,1例复发(第1次)]完全缓解(CR),CR率94.7%,获得CR的平均时间为25.8±3.8d,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ATRA联合As2O3治疗APL患者不仅能获得较好的疗效,而且能缩短达到CR的时间。

  • 标签: 维甲酸 砷剂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治疗
  • 简介:抗原肽(multipleantigenpeptides,MAPs)是1988年由美国的Tam教授首先提出并应用的.它是一种呈放射分支状的聚合肽大分子物质,由一个分支状的肽核和以共价键连接的表面活性肽组成,与传统的连接在线形串联氨基酸骨架上的肽复合体不同.

  • 标签: 多聚抗原肽 临床检验 生物医学 检验医学 免疫检测 血清学检测
  • 简介:对于二维灰度图像,基于灰度信息的图像信息熵分析法,由于没有考虑到图像的空间信息,存在着对图像信息描述不准确的问题。在进行图像分割时,若图像复杂到一定程度时,无法得到满意的效果。本文从空间信息和灰度信息出发,将图像的空间信息和灰度信息作为特征向量,对比较复杂的图像进行类分割,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经分析和实验验证,本文提出的基于空间信息和灰度信息的塔型模糊C-均值类(PFCM)图像分割方法与传统的非塔型类算法相比,具有收敛速度快,稳定性好等优点。同时,由于对初始类中心的合理初始化,消除了聚类分析中常见的死点问题。

  • 标签: 空间信息 灰度信息 模糊塔型聚类 图像分割
  • 简介:目的研究人体病理状态时的体液单体氨基酸的核磁共振(氢)波谱的表达特征,并在平等条件下与正常体检健康人体的体液单体氨基酸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差异,并推导图谱信息与疾病的相关关系,建立监测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实验诊断方法学,为临床诊断提供全新的检验指标。方法对55例临床各系统疾病、33例健康对照者的体液(血清、血浆、胸水、脑脊液、精浆)进行分析。结果指纹区信息提示:结核患者的体液中均出现4.60~4.62ppm(无量纲单位)的化学移氨基酸,化学官能团为>CH=CH2,统计学处理r>0.999,P<0.001,在对照组中仅1例出现该特征峰谱,相关十分显著。结论主要应用于核物理研究的NMR设备,其功能拓展为医学检验分析人体异常蛋白质提供了全新的检测技术手段,具有灵敏准确的优点。

  • 标签: 病理 体液 | 方法学 结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