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腔内成形(PTCA)和/或支架术后肌钙蛋白Ⅰ的变化,预后意义和相关因素,并探讨相应内皮素的变化以及和心肌缺血损伤的关系.方法监测34例行择期PTCA和/或支架且术前肌钙蛋白Ⅰ和肌酸激酶(CK-MB)正常的患者术后6,12,18,24h肌钙蛋白Ⅰ和CK-MB;术前,术后即刻,6h,24h的内皮素水平.观察6~10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结果35.30%行择期PTCA和/或支架且术前肌钙蛋Ⅰ和CK-MB正常的病例术后肌钙蛋白Ⅰ升高.6~10个月随访中术后肌钙蛋白Ⅰ升高组和肌钙蛋白Ⅰ正常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无显著性差异,但肌钙蛋白Ⅰ升高组中再发心肌缺血均出现在肌钙蛋白Ⅰ峰值大于该组平均峰值者.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示球囊扩张总时间和不稳定性心绞痛与PTCA和/或支架术后肌钙蛋白Ⅰ升高有关.术后即刻血浆内皮素升高,术后6h升高更明显,术后24h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PTCA和/或支架术后肌钙蛋白Ⅰ升高并不少见.术后肌钙蛋白Ⅰ升高和中期随访中心脏事件发生无明显关系,术后肌钙蛋白Ⅰ较大幅度升高和住院期间再发心肌缺血有关.球囊扩张总时间较长或不稳定性心绞痛易出现PTCA和/或支架术后肌钙蛋Ⅰ升高.PTCA和/或支架术后内皮素普遍升高,术后24h应预防冠脉痉挛.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支架术 肌钙蛋白I PTCA 内皮素 心肌缺血
  • 简介:近年我们在多巴胺升高血压下,对1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施行PTCA,取得了满意效果。1资料和方法1.1病例选择11例患者皆符合1978年WHO制定的AMI诊断标准,入院时收缩压(SBP)均小于90mmHg。其中男10例,女1例,平均65.4±5.6岁。根据心电图诊断梗死部位:广泛前壁(包括前间壁、前壁)9例,下+后壁1例,前间壁+下壁1例;冠脉造影证实梗死相关血管(IRA):前降支(LAD)

  • 标签: 多巴胺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经皮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
  • 简介:目的探讨腔内血管成形(PTA)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应用价值。方法66例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患肢均有不同程度的缺血症状,均采用PTA和(或)支架植入进行介入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踝/肱指数(ABI)。结果66例患者成功完成介入治疗,共植入支架73枚,其中髂动脉植入27枚,股浅动脉植入32枚,髂-股动脉植入14枚,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患肢缺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ABI由术前0.39±0.12上升至0.72±0.15,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5个月),10例患者因复发而再次接受介入治疗。结论PTA及血管内支架植入,因其创伤小、可重复性高、疗效显著等特点已成为治疗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有效手段。

  • 标签: 下肢 动脉闭塞性疾病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支架
  • 简介:急性心肌梗死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首位死亡原因。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是目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最为有效的手段。我院自2008年5月至2010年2月共进行经冠状动脉支架置入116例,患者术后精心护理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标签: 冠状动脉支架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和探究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所采用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随机抽取了2020年2月-2021年2月我院接收的120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而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了围手术期护理,然后对其护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护理实施后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且实验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间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为其提供系统性的围手术期护理,既可以改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而且还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治疗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术前访视的目的是对要进行经冠状动脉介入的患者和患者的家属来进行术前的访视,对术前进行的常规宣教。将在2015年6月到2016年的5月的200位进行经冠状动脉介入的患者随机的分成2组,其中100位患者进行手术,另外的100位患者在术前手术护士进行术前宣教。得到的结果是进行术前宣教的患者不仅对手术的依从性、并发症的发生还有患者家属的反应都比只进行手术的患者的满意度高。由此得到的结论就是在术前对患者进行术前宣教是十分必要的。

  • 标签: 术前访视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介入护士 家属和患者
  • 简介: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介入术后1天、1个月桡动脉结构变化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2例接受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1天及1个月应用12MHz高频超声观察桡动脉。采用t检验比较术前、术后1天及1个月的内-中膜厚度(IMT)。结果术后1天桡动脉前后壁IMT较术前均增厚(P均〈0.001),而术后1个月IMT值有所下降(P均〈0.001),但仍大于术前。术后1天及术后1个月IMT增厚者分别为44例(86.62%)、30例(57.69%);术后1天、1个月桡动脉局部管腔狭窄率〉15%者分别为8例(15.38%)、5例(9.62%);术后1天、1个月出现管腔闭塞者分别为5例(9.62%)、3例(5.78%);术后1例形成桡动脉假性动脉瘤,48h后闭合,形成前臂血肿。结论动脉介入对桡动脉有一定损伤,损伤反应及并发症于术后1天最为明显,于术后1个月有所恢复,此时桡动脉内-中膜仍较术前增厚。高频超声对显示桡动脉术后改变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冠状血管 超声检查 介入性 桡动脉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椎体成形(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或后凸成形(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治疗合并脊柱侧凸的脊柱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采用PVP或PKP治疗合并脊柱侧凸的脊柱压缩性骨折61例(PVP50例,PKP11例)。测量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6个月和最后一次随访时脊柱侧凸Cobb角,以及伤椎最塌陷处的高度。结果骨水泥渗漏17例。61例随访8?12个月,平均9.4月,术前与术后4个时间点脊柱侧凸Cobb角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5.745,^=0.000)。术前脊柱侧凸Cobb角为16.4°±5.5°,显著大于末次随访13.3。±5.5。(P=0.000)、术后6个月13.4。±5.5。(P=0.000)、术后3个月13.9。±5.6。(P=0.000)和术后3d14.2。土5.5°(P=0.000)。术前与术后4个时间点椎体最塌陷处高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07.928,P=0.000)。术前最塌陷处椎体高度(1.9±0.6)cm,显著低于末次随访(2.0±0.6)cm(P=0.000)、术后6个月(2.1±0.6)cm(P=0.000)、术后3个月(2.1±0.6)cm(P=0.000)和术后3d(2.1±0.6)cm(P=0.000)。结论PVP或PKP治疗合并脊柱侧凸的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可显著改善脊柱侧凸畸形以及伤椎最塌陷处高度。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后凸成形术 脊柱侧凸 骨折 脊柱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持续护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共有66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参与了这项研究,随机分为持续护理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在治疗的过程中应用动脉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3月-2018年4月期间前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进行研究,同时将这些患者分为实验1组与实验2组,每组患者的人数为30例,实验1组应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法,实验2组采用溶栓治疗法,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在血管通过率、死亡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临床指标上,实验1组患者均显著优于实验2组(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溶栓治疗相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血管通过率,临床效果显著好于溶栓治疗,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 标签: 经桡动脉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探究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手术治疗疗效。方法: 2015.3-2017.3椎体成形手术治疗 37例,椎体后突成形治疗 8例, 40例采用“ C”臂下穿刺椎弓根影入路, 5例椎旁入路。结果:本组 43例均获满意随访,随访时间 3-24个月,平均 15个月,切口无感染,椎管无渗漏,无神经激惹及损伤症状。结论:椎体成形及后突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具有明显效果。

  • 标签: [ ]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经皮 椎体成形术。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桡动脉穿孔的危险因素及处置策略。方法回顾分析动脉PCI中桡动脉穿孔的16例患者,记录中桡动脉造影情况、桡动脉穿孔原因、导致穿孔的器械、处理方法和术后恢复情况等,通过定义桡动脉穿孔分型指导处置策略。结果16例患者中桡动脉穿孔的原因包括,桡动脉解剖学变异为12例,桡动脉痉挛2例,超滑导丝穿出2例。其中7例Ⅰ型桡动脉穿孔均未行特殊处理,其余9例患者均接受加压包扎,前臂血肿张力较大的患者进行穿刺减压。术后随访4例患者出现桡动脉闭塞。结论桡动脉穿孔是动脉PCI的少见并发症,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及时行桡动脉造影,早期识别桡动脉穿孔并及时给予治疗,是有效预防前臂严重血肿、骨筋膜室综合征甚至于急性手缺血的关键。

  • 标签: 中桡动脉 介入治疗术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椎体后凸成形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2016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椎体成形治疗)和观察组(椎体后凸成形治疗),每组各30例,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长,伤椎高度、骨水泥注入量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ADL评分、VAS评分、Cobb角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疼痛程度和后凸角度更低,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用于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应用。方法:总结回顾在2017年11月至 2020年1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的690例冠心病病人,采用冠状动脉支架技术,植入患者血管当是进行治疗,整理分析研究患者的有关病历记录资料,然后对患者的治疗和恢复状况纳入到讨论研究中。结果:通过造影检查技术检测,在690 例冠心病患者中共植入715枚支架,植入成功682例,植入失败8例,支架植入成功率为98.84% 。值入失败的8例患者是因动脉严重迂曲,导致的导管后坐力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值入支架的位置无法准确达到靶部位。结论:对于冠心病患者实施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治疗,治疗的有效成功率较高,且有着并发症较少,总体安全性较高等优点,可以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值得临床推进应用。

  • 标签: 冠心病 皮冠状动脉支架 植入手术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应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5年3月收治的9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借助于随机表法,我们将其列入观察组(本组共计46例)与对照组(本组共计46例),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行常规溶栓治疗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两组治疗有效率、动脉再通率对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冠状动脉介入疗法价值显著,可推广。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常规溶栓 急性心肌梗死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