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3 个结果
  • 简介:巨核细胞是血小板的前体细胞.巨核细胞造血是血小板释放进入血循环前的细胞发育过程,包括有丝分裂、核内有丝分裂和细胞浆成熟等,其调控机制非常复杂.近年来,由于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的分离纯化和重组表达及对基质细胞在巨核细胞造血方面作用研究的深入,使巨核细胞造血调控的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

  • 标签: 巨核细胞集落 巨核细胞造血 血小板释放 造血调控 血小板生成素 纤维母细胞
  • 简介:作者应用静脉套接神经吻合修复神经缺损18例,取得较好疗效.该术式可避免牺牲另外神经,不易粘连,应用膜技术诱导组织再生,促进神经恢复.同时该术式利用"桥梁"样结构,增加静脉壁的支撑力,扩大了静脉移植修复缺损神经的长度.

  • 标签: 周围神经损伤性缺损 静脉套接式神经吻合 神经修复
  • 简介:目的探讨肝移植围手术期血小板的调控方法.方法我院在1999.3~2005.3行原位肝移植30例,其中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并脾亢者24例为脾亢组,无脾亢者6例为非脾亢组;脾亢组按预定目标输注血小板及凝血因子,依监测结果调整;非脾亢组依据术中、术后出血量及监测结果输注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结果脾亢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器官或部位总数,出血次数,出血总量均显著多于非脾亢组.术前ld非脾亢组与脾亢组输注血小板后的血小板计数无显著差异.而术后l~lOd前者明显高于后者.结论非脾亢组围手术期术中、术后血小板调控目标以(50~150)×109/L之间为宜.脾亢组血小板调控目标以输注应以(100~200)×109/L之间为宜.1及24小时血小板计数增加校正值(CCI)监测结果为调整依据.

  • 标签: 肝移植 血小板 调控
  • 简介: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与重建是当前神经领域的一大难题.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着力研究雪旺细胞和生物材料复合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并将其与日益完善的显微外科技术结合起来,提高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水平.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进行回顾,着重从组织工程方面阐述周围神经修复方法的现状与前景.

  • 标签: 组织工程 显微外科 周围神经 神经再生 雪旺细胞
  • 简介:目的研究修复上肢神经缺损新的手术方法.方法应用植入自体雪旺氏细胞的胚胎神经复合型神经桥接体,修复上肢神经缺损46例(52条),术后1年进行神经功能评定.结果本组46例获随访40例,随访时间12~36个月,按Seddon的周围神经损伤术后恢复评定标准进行评定,优良率为69.57%.结论植入自体雪旺氏细胞的胚胎神经复合型神经桥接体移植,是一种修复上肢神经缺损的新方法,具有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前景.

  • 标签: 胚胎神经 雪旺氏细胞 上肢神经 移植
  • 简介:造血生长因子通过与其受体的相互作用调节血细胞的增殖与分化。造血生长因子与受体结合后激活JAK,JAK发生自我磷酸化的同时也使受体磷酸化,继而通过SH2蛋白激活ras通路。JAK还可以使STAT磷酸化。STAT磷酸化后移到细胞核内,启动有关基因的转录。

  • 标签: 血细胞生成 信号传递 造血调控 造血生长因子
  • 简介:脊椎动物骨骼的形态与大小因功能各异而相差悬殊,但多数骨骼却是以相同的生长方式-软骨内成骨-长成的.位于骨骺与骨干交界处的软骨生长板(growthplate)-即骺板(epiphysealplate)-不断增生、增厚,间质发生钙化,软骨细胞凋亡,继而新骨沉积,形成骨干的纵向生长.在幼年时期,软骨的增生、退化与新骨生成的速率保持平衡,从而保证了在骨干长度增加的同时,生长板能够保持一定的厚度.当软骨生长板发育到成熟阶段,软骨增殖与成骨活性中止,生长板完全被骨化,骨的纵向生长也随之停止.因此,软骨生长板调节控制骨的纵向生长速度与骨的最终长度.骨的生长与分化受局部因素(如骨形态发生蛋白、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与全身因素(如生长激素、性激素、甲状腺素等)的调控.本文就近年来局部因素对软骨生长板基因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软骨细胞凋亡 生长板 纵向生长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骨形态发生蛋白
  • 简介:神经最容易受压的部位是上臂外侧、桡神经沟部,此处紧贴肱骨,当睡眠位置不良,压迫时间过久,易损伤桡神经.特别是酒醉大睡后,发觉垂腕,故西方人称之为"周末综合征".作者将本院自2001~2003年诊治的42例上臂桡神经受压损伤的神经肌电图检查报告如下.

  • 标签: 桡神经 上臂 神经肌电图 损伤 受压 检测报告
  • 简介:我院疼痛门诊1999年1~3月对21例神经衰弱的病人进行星状神经节照射,取得非常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组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30~65岁,均被确诊为神经衰弱,来门诊就诊的发病时间均在半年以上。症状:失眠、多梦、睡眠浅、头痛、头晕、眼花,心悸、心前区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治疗方法:应用超激光疼痛治疗仪(简称SL)取C型探头行双侧星状神经节照射,照射的强度是80%,照射时间10min,照射1s间歇2s。星状神经节的定位方法:病人取仰卧位,使枕部与背部在同一高度,面部向正前方,颏抬向前,颈椎前弯,口微张以减少颈前肌张力,照射点距正中线外侧1.5cm,胸锁关节头侧3c

  • 标签: 星状神经节 神经衰弱 超激光疼痛治疗仪 不良反应 星状神经节阻滞 颈下神经节
  • 简介:血管内治疗对于多种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成熟的微侵袭治疗手段。过去的几十年见证了神经血管内治疗领域的巨大进步,这些技术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颈动脉海绵窦瘘等,技术日趋完善。近年来神经血管介入治疗技术日新月异,2003年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internationalsubarachnoidaneurysmtrial,ISAT)和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国际研究(internationalstudyofunrupturedintracranialaneurysms,ISUIA)的结果影响了世界,已经在治疗动脉瘤的医生中产生热烈辩论。

  • 标签: 经血管介入治疗 微创神经外科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 神经血管内治疗 颈动脉海绵窦瘘 蛛网膜下腔出血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调控气腹所致应激反应的程度,为临床选择合理的麻醉方法。方法将90例腹腔镜气腹病人随机分为3组:硬膜外组(A组),全麻组(B组),全麻复合硬膜外组(C组)。观察记录麻醉前、气腹前、气腹后20min、放气后20min血液中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肝脏分泌的急性反应蛋白(CRP)浓度,同时常规监测MAP、HR、SPO2。结果三组患者中气腹时A组和B组的应激反应显著增强(P<0.05),且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现为E、NE、CRP在气腹后20min明显升高(P<0.05),而C组病人在气腹前后则无明显变化。结论气腹对机体呼吸、循环和内环境干扰导致应激反应显著增强,而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可明显降低气腹所致的应激反应,是气腹下腹腔镜手术较好的麻醉方法。

  • 标签: 应激反应 麻醉方法 对比研究 调控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 去甲肾上腺素
  • 简介:为了开发新的抗偏头痛药物,用电刺激三叉神经节和辣椒素静脉注射刺激的方法,造成大鼠硬脑膜内血浆蛋白渗出,建立神经原性炎症动物模型。本实验观察到电刺激三叉神经节增加了刺激侧硬脑膜内~(125)Ⅰ-HSA的渗出,而非刺激侧~(125)Ⅰ-HSA的渗出水平未发生明显波动。另外观察到抗偏头痛发作药物二氢麦角胺具有减少血浆蛋白渗出的作用。

  • 标签: 偏头痛 神经原性炎症 动物模型
  • 简介:患者,男,64岁。进行性眩晕,伴右耳耳鸣,头痛、右侧面部感觉减退,味觉丧失及走路不稳1月余入院。体检:共济失调,眼球呈旋转性震颤,右侧头面部痛觉、温觉、触觉丧失。右侧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沟右侧变干,张口下颌略偏向右侧。听力右侧较左侧稍差。CT检查:右桥小脑角小脑侧有一约4cm×3cm的液性暗区,密度较均匀,边缘规则,诊断:右小脑囊性占位(外院)。MRI所见:右桥小脑角区有一囊性占位病变,靠近小脑侧。边缘光滑,与小脑分界清晰。

  • 标签: 桥小脑角 囊性 MRI诊断 听神经瘤 下颌 鼻唇沟
  • 简介:目的探讨腓总神经损伤性瘫痪的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的效果,寻求影响其效果的相关因素。手术治疗组18例,术前平均瘫痪计分4.5分(4~5分),术前时间间隔平均14月(2~32月)。手术方法为腓骨头水平区神经外减压术。非手术治疗组,瘫痪计分4分或5分的病例13例。两组病例进行同期疗效评估。结果随访时间平均18月(12~38月)。手术组术后平均瘫痪计分1.2分(1~4分);非手术组平均瘫痪计分由4.4分降至3.2分(1~5分)。两组恢复率统计学上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Fisher检验)。结论腓总神经损伤性瘫痪在有限时间的非手术治疗不恢复者,减压手术可助其恢复。

  • 标签: 瘫痪 计分 非手术治疗 腓总神经损伤 术前 减压手术
  • 简介:目的通过458例上肢神经损伤的治疗,分析神经损伤的疗效与年龄、受伤机制和部位、受伤到治疗的时间、治疗的方法的关系.方法手术探查后采用端端外膜缝合、束膜缝合、外膜缝合加静脉套接及神经移植和束间松解方法共修复217例,273条神经,术后随访8个月~6年.结果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功能评定标准进行评定,优119例,良45例,优良率76%.结论神经损伤的病人.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 标签: 上肢 神经损伤 神经修复 手术方法
  • 简介:神经母细胞瘤(olfactoryneuroblastoma)又称嗅神经上皮瘤,是由鼻腔嗅神经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临床罕见.我院收治1例,并结合此例复习文献,就其发病情况、临床分期及治疗探讨如下:

  • 标签: 嗅神经母细胞瘤 治疗 肿瘤 手术 放疗
  • 简介:目的探讨不可逆正神经高位损伤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对1975年12月至1996年10月间采用桡侧腕长伸肌代拇长屈肌;示指指深屈肌切断,远端编入环指指深屈肌;小指展肌移位,恢复对掌功能的方法,治疗正中神经高位损伤的11例病人,其中9例获随访.结果随访9例病人效果满意.结论肌腱移位治疗不可逆正中神经高位损伤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 标签: 正中神经 功能重建 正中神经高位损伤 肌腱移位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补阳还五汤对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脊神经节感觉神经元存活的影响.方法成年SD大鼠20只,在右侧梨状肌下缘0.5cm处切断坐骨神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以生理盐水灌胃,实验组以补阳还五汤灌胃,4W后观察相应节段运动神经元和感觉神经元存活率、神经元胞体直径和面积.结果4W后相应节段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率:对照组为59.87%,实验组为69.22%(P<0.01);脊神经节感觉神经元存活率:对照组为70.99%,实验组为79.13%(P<0.01).对照组运动神经元和感觉神经元胞体直径、面积明显小于实验组(P<0.01).结论补阳还五汤能提高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脊神经节感觉神经元存活率,减轻神经元胞体萎缩程度,有利于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 标签: 补阳还五汤 周围神经损伤 神经元 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