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3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乳腺磁共振检查方法,结合临床需要,对乳腺磁共振检查流程进行标准化并优化扫描序列及参数,为常规乳腺体检及疾病筛查提供参考标准,使得乳腺磁共振更广泛的应用于临床中。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优质护理在CT增强扫描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接受CT增强扫描的患者19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心率、呼吸、脉搏、体温)、不良反应以及检查成功率。结果两组在心率、呼吸、脉搏、体温上比较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轻度、中度、重度)比较P>0.05;两组检查成功率比较P<0.05。结论接受优质护理的患者在进行CT增强扫描时,生命体征较平稳,不良反应减少,检查成功率提高。

  • 标签: 优质护理 CT增强扫描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不同CT检查方法对患者进行扫描,对比分析图像质量。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8年3月收治的62例行常规头颅CT检查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实验组31例采用探测器160mm轴宽度进行扫描,对照组31例采用探测器40mm轴宽度进行扫描,对比分析二种扫描模式得到的图像。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脑灰、白质CT值和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的灰白质对比噪声比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常规头颅CT检查,采用宽体探测器轴160mm扫描方式更为合适,该检查方式适合推广使用。

  • 标签: 头颅CT 宽体探测器 脑灰 白质 CNR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早期肺癌的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7年2月医院收治的肺部孤立性肺结节患者68例,分别进行病理检查和CT动态增强扫描检查,两种检查在1周内均完成。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判断CT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早期肺癌中的准确率。结果病理检查结果为,肺炎4例、肺结核6例、早期肺癌58例,CT增强扫描检查结果为,肺炎6例、肺结核8例、早期肺癌54例,诊断准确率为94.12%,与病理检查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良性结节和早期肺癌患者相比,在血容量、血流量、通过时间、表面渗透性方面,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早期肺癌的诊断中,可应用CT动态增强扫描的方法,能够取得理想的诊断准确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CT动态增强扫描 早期肺癌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时有效预防造影剂渗漏的护理措施及发生外渗后的正确处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取的在CT增强扫描中出现造影剂渗漏及渗漏后护理的24例患者。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人均选择四肢表浅静脉穿刺,穿刺成功后连接高压注射器,注射速率2.0mL/s-4.0mL/s。结果根据穿刺部位及局部肢体处的肿胀等情况分为轻、中、重三度,本组中轻度占62.5%,中度占25.00%,重度占12.5%,1例重度渗漏病人在注射后4h出现肌筋膜高压综合征而行切开引流,其余病人均经过冷热敷加50%硫酸镁局部湿敷后恢复。结论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技巧和工作责任心,加强心理护理,可以有效避免造影剂渗漏的发生;及时进行冷热敷加硫酸镁湿敷及密切观察可以加快渗漏处的恢复和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针对不同患者出现的不同反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做好心理护理,及时解除患者的痛苦。

  • 标签: 预防医学 造影剂,诊断和治疗物质外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评估宫颈鳞癌病理分化程度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1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宫颈鳞癌患者临床资料,依据病理分化程度分为高、中、低分化组。分别于CT平扫及增强扫描测量病灶CT值,并计算病灶强化程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分化程度宫颈鳞癌强化程度的差异。结果高、中、低分化宫颈鳞癌患者的静脉期强化程度分别为(20.89±12.79)、(29.00±13.21)、(37.28±16.13)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分化与低分化、中分化与低分化宫颈鳞癌强化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对宫颈鳞癌病理分化程度的评估有重要临床价值。

  • 标签: 宫颈鳞癌 CT 增强扫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CT增强扫描高压注射造影剂的外渗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2月-2017月5月收治CT增强扫描患者421例临床资料,探究高压注射造影剂外渗的原因、预防及护理措施。结果注射造影剂外渗的原因来源于患者及护理人员两方面,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减少外渗发生率,发生后应及时处理。结论针对CT增强扫描高压注射造影剂外渗问题,有必要针对其发生原因,做好预防措施,发生后需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以提高护理质量。

  • 标签: CT增强扫描 高压注射 造影剂外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比较多层螺旋 CT胸部低剂量与常规剂量检查的病变检出率及 图像质量。方法 选取我院 2015年 5 月至 2018 年 1月期间 819 例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其一般资料和常规剂量、低剂量 CT胸部平扫的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统计结果显示,多层螺旋 CT胸部 低剂量扫描与常规剂量扫描在病变检出率及 图像质量上无明显差异。结论 低剂量 CT扫描可取代常规剂量 CT扫描,作为胸部健康体检的常规检查。

  • 标签: 多层螺旋 CT 低剂量 常规剂量
  • 简介:摘要: CT增强扫描通过造影剂的密度差,实现对病变组织的定性诊断。经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入造影剂后,由于操作技术、个体特征的不同,部分患者在注入造影剂后容易发生造影剂外渗。造影剂外渗将会对局部组织形成一定刺激,患者表现为疼痛、肿胀等症状。严重者则会造成患者组织坏死,甚至肢体功能障碍。强化造影剂外渗护理是 CT增强扫描护理的主要内容。

  • 标签: CT增强扫描 碘造影剂 外渗 防治和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多层螺旋CT低剂量胸部扫描对肺结节的诊断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肺结节患者84例,将其分为试验组(n=42)及对照组(n=42),试验组患者行多层螺旋CT低剂量胸部扫描,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剂量扫描,研究两组患者诊断结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结节大小及个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节毛刺征、分页征、钙化征、空泡征、支气管征、胸膜粘连征及密度不均匀灶等形态学特征,两组患者组间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低剂量扫描的辐射性较对照组的常规剂量相比显著降低,且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低剂量胸部扫描诊断肺结节患者,产生的辐射较少,临床应用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多层螺旋CT 低剂量胸部扫描 肺结节
  • 简介:摘要腕关节外伤发生骨折和脱位是最为常见的,这种情况如果治疗不够恰当,容易导致患者出现骨坏死以及腕关节脱位等一些并发症,在这样的情况下,会影响着患者腕部和手部的功能,因此准确进行诊断,可以避免患者出现误治的情况。影像学检查在外伤诊断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定位,但是受到腕关节解剖结构复杂等因素的影响,患者的骨块会出现相互重叠,使用X线平面对患者进行诊断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CT扫描有着比较高的分辨率断层,同时在后处理成像方面的效果比较理想,能够显示骨折的位置和形态,并且也能够让人们观察到累及关节面的情况,对于不稳定或者脱位的现象,也能够有着清晰的展示。本文主要对螺旋CT扫描技术在腕关节外伤当中的应用进行梳理,以此来为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 标签: 螺旋CT扫描 腕关节 外伤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卵巢黄体囊肿破裂出血诊断时,应用CT检查(增强扫描)的效果。方法在2017年1月到2018年3月间展开本次研究,将对应时间段内36例卵巢黄体囊肿破裂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对患者实施CT检查(增强扫描),并和手术所见进行对比,探讨CT检查的价值。结果本次影像学检查诊断准确率为97.22%,所得患者病灶长度和手术结果基本一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T检查(增强扫描)对卵巢黄体囊肿破裂出血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可为临床及时治疗提供指导。

  • 标签: 卵巢黄体囊肿破裂出血 CT 检查(增强扫描)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早期诊断中螺旋CT多期扫描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我院经胃镜证实为胃癌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层螺旋CT对其进行CT扫描、静脉期、实质期以及动脉期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影像学表现,诊断分期与病情,并将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60例患者经CT扫描检查共显示60个病灶,螺旋CT扫描检查率100%,所选患者均为进展型胃癌,将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相比较准确率为86.67%。结论胃癌早期诊断采用螺旋CT多期扫描技术操作较为简便,且诊断准确率较高,无创伤,可为临床医生提供有价值的影像资料,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胃癌 早期诊断 螺旋CT 多期扫描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在磁共振增强扫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 医院 2016 年 1 月 -2016年 6月收治的 2 00例磁共振增强扫描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100 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 SAS与 SD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为 98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7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磁共振增强扫描中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磁共振增强扫描 护理干预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螺旋CT扫描后处理技术在骨创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本院中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间收治的70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分组方案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中均包含3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使用X线片检查,实验组患者使用螺旋CT扫描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案的准确率。结果实验结果显示,使用螺旋CT扫描的实验组,准确率为10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2.86%,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扫描和X线片检查对比优势明显,其准确率更高,能够清晰的将病变位置及受伤程度显示出来,为后续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是一种有效的诊断方案,具有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

  • 标签: 螺旋CT扫描 X线片检查 骨创伤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技术对胃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7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全部患者进行螺旋CT多期扫描。将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比较胃癌病理结果与螺旋CT多期扫描结果,记录螺旋CT多期扫描胃癌影像学特征。结果螺旋CT共检出70个病灶,准确率为100%;与病理分型结果相比,CT分型准确率为81.43%;与病理分期结果相比,CT分期准确率为82.86%;CT增强扫描在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图像各有差异。结论对于胃癌早期诊断,螺旋CT多期扫描可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利于为疾病分型与分期、临床手术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胃癌 螺旋CT多期扫描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低剂量技术在肝癌患者腹部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到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肝癌患者共50名,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例数为25例,对照组采用多层螺旋CT常规剂量扫描,观察组采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发射剂量、CT图像评分。结果观察组多层螺旋CT低剂量发射剂量小于对照组(1.76±0.134.97±0.31)mSv,差异值为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CT图像评分与对照组无太大差距(5.22±0.64VS5.12±0.32)分,差异值为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多层螺旋CT常规剂量技术先相比,多层螺旋CT低剂量技术发射剂量不仅小,利于减少机器对患者身体的辐射,而且CT图像评分与CT常规剂量技术毫无太大图像质量问题,该扫描方式具有独特的临床优势,只等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肝癌 多层螺旋CT低剂量 多层螺旋CT常规剂量 腹部 影像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放射状扫描在半月板撕裂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1月-2018年5月期间的90例用MRI放射状扫描配合常规扫描作为观察组,用MRI常规扫描为对照组,并将最终结果与关节镜结果相比较对比两组半月板撕裂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放射状扫描配合常规扫描可以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度,两种方法的特异性无统计学差异。MRI常规扫描配合放射状扫描(常规扫描)对于内侧半月板撕裂的诊断灵敏度分别为91.20%(79.80%),特异度为91.60%(89.90%)准确度94.60%(81.80%)。MRI常规扫描配合放射状扫描(常规扫描)对于外侧半月板撕裂的诊断灵敏度分别为82.35%(80.50%特异度为89.90(88.70%),准确度95.90%(78.60%)。结论MRI放射状扫描成像能提高半月板撕裂诊断灵敏度、准确度,值得广大临床医师应用及推广。

  • 标签: 放射状扫描 磁共振成像 半月板撕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