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3 个结果
  • 简介:以SD鼠为材料,阻断单侧和双侧颈总动脉10min,用免疫细胞化学ABC法,对大脑中动脉壁含血管活性肠肽(VIP)和神经肽Y(NPY)神经纤维的长度密度(LV)和形态作了研究.结果;含VIP神经纤维LV在缺血后早期(1~7d)比正常增加,随后逐渐下降至正常;神经纤维形态与正常无大异,含NPY神经纤维Lv形态在缺血后无明显变化.由于WIP扩张血管作用持久,在出现病理状态造成脑血流量减少时,可持久地维持血流量.更多还原

  • 标签: 血管活性肠肽 神经肽Y 神经纤维 大脑中动脉 免疫细胞化学
  • 简介:患者女,56岁,因头痛、呕吐6h,外院CT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而转入我院.急诊脑血管DSA结果显示前交通动脉瘤,呈球形,大小约2.6mm×3.5mm,颈较窄(图1).在全麻下行GDC(ev3公司)栓塞术,先填入第一个GDC(3mm×60mm),当填第二个GDC(2mm×40mm)时,送入约30mm就自动解旋,既不能推进,也不能后撤,并与第一个GDC缠绕、不能分离(图2),原计划埋线、以此结束手术,但病人家属不接受.于是尝试轻轻往外拔、试图使第二个GDC与第一个GDC分离,但不慎把原在动脉瘤内的第一个GDC也一起拉到了左大脑动脉主干内,此时第二个GDC与第一个GDC分离,第二个GDC被完整地拉出体外,而第一个GDC却变成了一个“麻花”团,其前端为一长约8.4mm的线段,后端呈三重折迭的“麻花”状、长约11.7mm(图3).

  • 标签: 前交通动脉瘤 大脑前动脉 GDC 瘤内 蛛网膜下腔出血 CT诊断
  • 简介:目的讨论以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瘤的疗效及技术要点.方法对42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术后早期处理出血.结果42个动脉瘤中38个瘤腔完全闭塞,3个95%闭塞,1个被90%闭塞.术后41例临床痊愈,1例死亡,死亡率2.4%.术中并发脑血管痉挛1例;术后弹簧圈末端逸出1例.1例复发者经二次补充GDC栓塞而治愈.全组出现与栓塞技术相关的并发症2例.术后随访3~50个月均无再出血.结论对后交通动脉瘤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血管内囊内栓塞疗效可靠;早期栓塞及有效的术后处理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方法.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电解质 可脱性弹簧圈 SAH
  • 简介:大脑新说愈老愈智殷海昌人的智力是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人体衰老,大脑会不会衰老?这是人们特别是老年人普遍关心的问题。最近,美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大脑成熟过程中的奥秘,认为大脑的功能“愈老愈智”。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鲍威尔经过多年研究证明,人从5...

  • 标签: 中老年人 大脑的功能 神经网络 老年性痴呆 思维能力 脑血管病
  • 简介:最近英国科学家对42个年龄为6~13岁的男孩大脑酸度的测定结果表明,人的智商与大脑皮层中的pH值有关。智商较高很可能与大脑的碱性较高有关。这是首次把人的智力水平与大脑的某种生物化学“标记”联系起来,有

  • 标签: 脑酸 生物化学 智力水平 智商 脑皮层 pH值
  • 简介: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脑中风发病率日益增加,伴随脑中风发生前后出现的癫痫症状愈来愈多,且临床特点复杂、多样,多伴有脑部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现将我院2000年3月~2003年6月收治的1020例脑中风患者中58例并发癫痫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 标签: 脑中风 癫痫 机理
  • 简介:动脉和腘动脉是下肢的主要动脉,损伤后如不能及时诊断治疗.将影响下肢血液循环,引起肢体坏死.甚至危及生命。本院自1995年至2005年收治各种原因造成的股动脉、腘动脉损伤共24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腘动脉损伤 股动脉 血液循环 诊断治疗 肢体坏死 下肢
  • 简介:目的观察实验性铅中毒对大鼠海马和大脑皮质一氧化氮合酶(NOS)性的影响,探讨NOS在铅中毒中枢系统损害中的作用机制。方法4周龄Wistar雄性大鼠按45mg/kg剂量行醋酸铅灌胃30d;大鼠海马和大脑皮质总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测定采用NOS催化L-Arg和氧分子生成NO法。结果与空白对照纽大鼠比较,染铅组大鼠海马和大脑皮质总NOS活性明显降低,而iNOS活性均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铅可以使大鼠海马和大脑皮质总NOS活性降低,iNOS活性升高。

  • 标签: 一氧化氮合酶(NOS) 海马 大脑皮质
  • 简介: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缺血症实施动脉旁路转流术的治疗经验。方法5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引起肢体缺血患者,通过多普勒血流仪检测和动脉造影,确定动脉病变范围。采用PTFE人工血管行动脉旁路转流。结果肢体获救率100%,术后病人静息痛消失,肢端溃疡愈合,踝肱指数上升。结论动脉旁路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缺血闭塞症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成功关键在于重建动脉流入及流出道的通畅。

  • 标签: 动脉闭塞 动脉重建术
  • 简介: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表现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97例患者中女性63例,男性34例.年龄34~79岁,平均50.78岁.分别进行椎动脉MRA及TCD检查.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结果97例患者中椎动脉MRA异常61例(占62.88%),TCD异常83例(占85.56%).结论椎动脉本身退变因素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一个主要因素.

  • 标签: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椎动脉MRA表现 诊断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眩晕
  • 简介: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并不罕见的危重急症,但由于临床医师对此病缺乏认识,相当一部分病例因漏诊、误诊而死亡。为了进一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现将我们在1802例尸检中发现的8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尸检资料报告如下。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例尸检 动脉瘤例
  • 简介: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arterystending,CAS)是目前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之一,与手术治疗相比具有创伤小、痛苦少、见效快、致残率低、并发症少、安全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考虑其仍是一种侵袭性的介入性治疗,同样会有并发症,所以严格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非常重要。2001年10月-2003年2月期间,我院共进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20例21支颈动脉狭窄,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标签: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治疗 颈动脉狭窄 护理
  • 简介: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我国足趾移植与皮瓣移植水平目前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是由于移植组织血管条件和受区组织压迫刺激等原因,常常出现术后动脉栓塞、痉挛等血管危象,既往对于血管栓塞的病例,均选择手术探查,再次修复血管,为患者造成一定的痛苦及心理影响.我们于2000年6月~2005年5月对19例足趾及皮瓣移植术后发生的血管栓塞,采用选择性经桡动脉造影,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均获得成功,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动脉危象 桡动脉溶栓 治疗足部
  • 简介:目的:对比常规3D-FISP,MTS及TONE三种序列MRA的效果。材料与方法:对10例受检者分别使用三种方法进行MRA成像,以相同标准评价其图像背景均匀度,血管与背景间的对比度,脑动脉末梢分支清晰度等方面。结果:在图像背景均匀度方面,TONE法与常规3D-FISP法相近,而MTS法因脂肪等组织很少被抑制而呈不均匀背景。在血管与背景间的对比度方面,MTS法与TONE法均优于常规3D-FISP法。在脑动脉末梢分支清晰度方面,TONE法优于常规3D-FISP法,而MTS法又优于TONE法。结论:MTS法与TONE法均能有效地改善MRA对细小动脉的显示能力,尤以MTS法明显,但因其成像时间较长及背景信号不均匀等缺点,在多数情况下,以使用TONE法较理想。

  • 标签: MRA 3D-FISP MTS TONE 对比
  • 简介: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猝死的原因、临床特点、病理基础,从而早期诊断,有效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3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猝死患者的临床尸检病理资料。结果13例中,老年人11例。Ⅰ型1例;Ⅱ型6例;Ⅲa型和Ⅲb型各3例。死亡原因:急性心包填塞8例,以Ⅰ型和Ⅱ型多见;休克4例;1例引起反射性心跳骤停。结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起病隐匿,但其动脉夹层一旦破裂或撕裂,则发病急骤,常导致严重后果。尽早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有效控制高血压是预防夹层动脉瘤的根本措施。对于老年人,应定期查体,防治急性事件发生,降低病死率。

  • 标签: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猝死 高血压 尸检病理
  • 简介: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主要发生在内膜,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侧端居首位,故对我国动脉粥样硬化高(北京),低(南京,宁波渔区)发区327例意外死亡年轻人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侧端做了多参数形态测量,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以探讨动脉粥样硬化高,低发区同龄年轻人冠状动脉管壁结构重塑的差异及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发现北京年轻人冠状动脉管壁结构重塑改变早,进展快,各项指标明显高于低发区同龄年轻人,其中35-39岁组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检出率达10.7%,与动脉粥样硬化中,晚期病变的高检出率相符;宁波渔区居民总趋势与北京相似,但管腔狭窄检出率4.7%;南宁年轻人管壁结构重塑晚于北京两个年龄组,程度轻,进展慢,管腔狭窄检出率1.8%。说明三地区同龄年轻人在增龄过程中,由于环境因素等的影响,冠状动脉管壁结构的重塑存在明显差异,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标签: 血管壁结构重塑 动脉粥样硬化 形态定量 青年 冠心病
  • 简介:目的探讨介入方法对急性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5例患者经降压、止痛等术前准备后(发病2周内)在全麻下行腔内隔绝术。结果5例患者腔内隔绝术均获成功,出现Ⅰ型内漏1例,经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胸痛全部缓解,均未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介入治疗对于急性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良好的疗效。

  • 标签: 夹层动脉瘤 血管内支架 腔内隔绝术 急性DebakeyⅢ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