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基因治疗疾病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基因转染率,基因转染载体包括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超声微泡造影剂为一种新型非病毒载体,介导基因转染具有安全、靶向、目的基因转染率高等优点,本文对近年来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基因转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超声学 微泡 造影剂 基因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FOXO3a三倍突变体(FOXO3a-TM)基因体内局部转染对大鼠血管损伤后新生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方法实验建立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在建立模型基础上,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质粒对照组和FOXO3a-TM组。损伤术后,分别将PBS、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介导pECE(-)和pECE-HA-FOXO3a-TM体内转染至以上三组大鼠损伤血管壁。转染3d后培养并鉴定损伤局部平滑肌细胞,并以West-ernblotting法检测各组损伤及转染后血管平滑肌细胞中标记蛋白HA以及FOXO3a总蛋白的表达,以证实HA-FOXO3a-TM的有效表达,同时观察转染后不同时期新生内膜增生的影响。结果三组颈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均有FOXO3a表达,其中FOXO3a-TM组表达HA,空白对照组、质粒对照组不表达,证实HA-FOXO3a-TM的有效表达。以上三组大鼠转染后1和3个月,FOXO3a-TM组内膜/中膜面积比值比空白对照组、质粒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FOXO3a-TM基因体内转染损伤后血管可以增加活性转录因子FOXO3a表达,抑制血管新生内膜增生,减少再狭窄发生率。

  • 标签: 血管疾病 细胞增殖 肌细胞 平滑肌 转染 大鼠 Wistar
  • 简介:目的探讨转染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nducibleco—stimulator,ICOS)基因对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ytokine—inducedkiller,CIK)细胞杀伤胆管癌细胞的作用。方法构建含ICOS基因的腺病毒载体并转染给CIK细胞(CIK—ICOS细胞组),单纯CIK及CIK—EGFP细胞为对照组,观察3组CIK细胞体外增殖与凋亡情况以及对胆管癌细胞的杀伤作用;ELISA法检测3组CIK细胞上清液中IFN-γ、IL-2及TNF-α的表达。建立胆管癌移植瘤的SCID小鼠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SCID小鼠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CIK、CIK—EGFP、CIK—ICOS细胞治疗组,观察转染ICOS基因的CIK细胞对小鼠胆管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CIK—ICOS细胞组体外增殖明显强于CIK及CIK—EGFP细胞组;培养第加天CIK—ICOS与CIK细胞凋亡率分别为0.69%和2.90%,第23天分别为0.89%和4.92%;在不同效靶比CIK—ICOS细胞组杀伤效应均显著高于CIK与CIK—EGFP细胞组(F=13.37,6.46,25.51,P〈0.05);CIK—ICOS细胞组上清液中IFN-γ的浓度为(49.50±4.73)μg/L,显著高于CIK细胞组(30.53±3.73)μg/L及CIK—EGFP细胞组(30.12±2.64)μg/L(F=38.89,P〈0.05)。CIK—ICOS细胞治疗组小鼠肿瘤生长速度明显低于CIK与CIK-EGFP细胞治疗组,肿瘤坏死面积明显大于CIK与CIK—EGFP细胞治疗组,瘤内CIK细胞数量最多。结论CIK细胞在体内外均具有杀伤胆管癌细胞的作用。转染ICOS基因后,CIK细胞体外存活时间延长、增殖能力增强、IFN-γ的表达增多,其在体内外抗胆管癌作用明显增强。

  • 标签: 胆道肿瘤 可诱导共刺激分子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 简介:绿色荧光蛋白Greenfluorescenceprotein,GFP)最早被Shimomura等学者于1962年从水母(Jellyfish,AequoreaVictoria)发现。在1971年,Morin和Hastings注意到随着水螅体(Hyroid,Obelia)中发光复合物的分离,发光波长迅速变化:当发光复合物中的荧光蛋白从它的光源一水母发光蛋白中解离下来时,发射光从绿色变为蓝色。这些早期的观察标志着GFP的发现。在天然的发光复合物中,GFP把从水母发光蛋白(本质上是一种荧光素酶类的光蛋白)发射的高能量蓝光转换为低能量的绿光。

  • 标签: 绿色荧光蛋白 干细胞技术 骨髓基质 基因转染 发光蛋白 复合物
  • 简介:目的观察转染人骨形成蛋白-7(Bonemorphogeneticprotein-7,BMP-7)基因的骨髓基质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lls,BMSCs)与胶原膜(BME-10X)复合培养后的异位成骨能力。方法将hBMP-7基因转染Beagle犬BMSC,与胶原膜复合培养后,植入裸鼠皮下,8周后取材,HE、Mallory染色及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异位成骨能力。结果各组均有不同程度Ⅰ型胶原的表达,转染组和未转染组显著高于单纯膜组,转染组又显著高于未转染组(P〈0.05)。结论转染了hBMP-7基因的BMSCs具有更强的异位成骨能力,有望成为牙周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

  • 标签: 基因转染 骨形成蛋白-7 骨髓基质细胞 胶原膜
  • 简介:目的探讨重组ANGPTL-1基因转染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可行性,以及转染转染后对细胞增殖速率和I、Ⅲ型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体外重组ANGFPTL-1基因.借助真核表达载体系统.转入体外培养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基因表达及细胞转染效率;RT—PCR比较转染前后ANGPTL-1mRNA及I、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结果基因转染后,(63±7.1)%的被转染细胞表达目的基因转染组ANGPTL-1mRNA相对表达量较未转染组和转染空载体组明显增高(P〈0.01,n=5):转染组I、Ⅲ型胶原mRNA相对表达量较未转染组和转染空载体组均明显增高(P〈0.01.n=5)。结论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可作为ANGPTL-1转染的靶细胞,ANGPTL-1基因可能是促进I、Ⅲ型胶原合成的重要基因之一.

  • 标签: 血管生成素相关蛋白转录因子转 染皮 肤成 纤维细胞
  • 简介:造血干细胞因其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而成为基因治疗的理想靶细胞,但由于逆转录病毒介导的造血干细胞基因转染效率低,外源基因表达时间短等,大大影响了造血干细胞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为克服上速难点,目前的研究策略主要集中在构建新型理想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及从不同的方面优化转染体系,从而提高基因转染效率。

  • 标签: 逆转录病毒 造血干细胞 基因转染
  • 简介:目的为利用热休克蛋白70(heat-shockprotein,HSP70)防治严重烧伤后缺血缺氧性损伤的基因治疗提供可行的基因转染途径.方法利用微胶囊技术包裹含HSP70基因的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载体,检测其在人工胃、肠液中的融出率,并进行大鼠的口服转染,检测目的基因表达.结果用微胶囊技术可成功包裹腺病毒载体.制备的微胶囊在人工胃液中仅有少量崩解,而在肠液中则半数崩解.RT-PCR检测大鼠口服转染微胶囊后目的基因表达确切.结论利用微胶囊技术可成功包裹含HSP70基因的腺病毒载体,并保护其免受胃液损伤,在肠道中被释放吸收.

  • 标签: 热休克蛋白70 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 微胶囊 口服转染 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对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表型特征及免疫学功能的影响。方法贴壁法分离人脐血来源的单核细胞,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将其诱导分化为imDC后,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免疫表型鉴定,并将其分为转染组和对照组。转染组将pEGFP-NI质粒通过脂质体转染imDC;对照组不作特殊处理。流式细胞仪检测此法的转染率和两组细胞表面分子[CD86、CD83、人类白细胞DR抗原(HLA—DR)等]的表达率;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imDC在转染前后刺激未致敏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人脐血来源的imDC形态结构和表面标志符合文献报道的典型特征。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转染率约在10%左右。转染组CD86、CD83和HLA-DR的表达率分别为(12±6)%、(8.6±2.3)%和(71±7)%;对照组分别为(13±6)%、(9.1±3.8)%和(72±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LR提示imDC转染后其免疫刺激功能较转染前无明显变化(P〉0.05),刺激指数〈2。结论脂质体介导转染imDC后不影响其成熟特性,但转染率不高。

  • 标签: 树突细胞 转染 脂质体 免疫表型分型 胎血
  • 简介:本研究探讨用多西环素调控IL-3基因表达的小鼠骨髓基质细胞系对小鼠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的促进作用.构建含小鼠IL-3基因逆转录病毒载体系统,转染小鼠骨髓基质细胞系,获得QXMSC1Tet-on-IL-3;体外加入多西环素诱导IL-3基因表达并检测IL-3表达活性;观察细胞培养条件上清液对造血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的作用及QXMSC1Tet-on-IL-3与骨髓细胞共培养对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多西环素提高了QXMSC1Tet-on-IL-3细胞系IL-3的表达,促进骨髓造血祖细胞克隆形成数;与骨髓细胞共培养可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结论:应用多西环素诱导外源基因转染的骨髓基质细胞IL-3的表达,可促进造血.

  • 标签: 多西环素 IL-3 骨髓基质细胞 QXMSCl 造血干细胞 基因转染
  • 简介:目的探讨BMP7腺病毒基因转染对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的体外、体内的生物学功能影响。方法抽取羊的骨髓,分离、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用重组骨形成蛋白7腺病毒(adenovirusbonemorphogeneticprotein7;Adeno-BMP7)转染(M.O.I=100)70%-80%融合时的第二代细胞,三天后分别进行透射电镜观察、流式细胞仪检测、Western-blot、钙结节染色以及珊瑚和细胞复合物皮下回植。结果在体外:细胞超微结构观察显示Adeno-BMP7基因转染后的BMSCs的物质合成代谢功能活跃;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Adeno-BMP7基因转染对BMSCs的细胞周期无明显影响;Western-blot检测证明转染Adeno-BMP7后的BMSCs有BMP7在蛋白水平上的表达;染色表明转染Adeno-BMP7后的BMSCs可形成较大的钙结节。在体内:转染Adeno-BMP7的BMSCs可明显促进新骨的形成,与没转染Adeno-BMP7的BMSCs有差异。结论Adeno-BMP7转染可促进BMSCs的体外成骨定向分化,Adeno-BMP7转染后的BMSCs具有更强的体内成骨能力。

  • 标签: 重组腺病毒 骨形成蛋白7 骨髓基质干细胞 组织工程
  • 简介:本研究探讨多药耐药(mdr1)基因体外转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以应用于基因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体外分离、培养、鉴定MSC;采用具有高效转染非分裂期细胞的慢病毒载体(1entiviralvector,LV)系统将mdr1基因导入BMMSC中;采用RT—PCR和GFP荧光技术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台盼蓝染色及MTT法检测转染后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表明:慢病毒感染MSC的感染复数(multiplicityofinfection,MOI)为10,最佳感染率可达80%;Msc表面低表达CD34、HLA—DR、CD31、CD45,高表达CD44、CDl05、CD90、CDl3;GFP荧光表达自72小时开始出现,以后逐渐增强;转染细胞中显示目的基因mRNA的表达;转染对MSC存活及增殖几乎无影响(P〉0.05)。结论:慢病毒载体可成功转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使其mdrl表达增高,转染对MSC存活及增殖基本无影响。

  • 标签: mdr1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慢病毒载体 基因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外源性人端粒酶蛋白催化亚单位(hTERT)基因转染对人胚胎成纤维细胞(hEF)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EF.应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IRES2-增强性绿色荧光蛋白(EGFP)-hTERT正义重组质粒及pIRES2-EGFP空载质粒分别导入hEF中,相应称为hEF-hTERT和hEF-EGFP.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正常hEF、hEF-hTERT、hEF-EGFP中hTERT蛋白、分化抑制因子Id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Ⅰ、Ⅲ型胶原的表达水平.用噻唑蓝(MTT)法测定3种细胞的生长曲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并计算增殖指数(PI).结果(1)Westernblot:与hEF-EGFP和hEF比较,hEF-hTERT中的hTERT蛋白、Id1、PCNA和Ⅰ、Ⅲ型胶原表达水平均较高.(2)MTT法:细胞接种后第4-6天,hEF-hTERT的吸光度(A)值明显高于hEF和hEF-EGFP(P<0.05),接种后1-6dhEF与hEF-EGFP的A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细胞周期:与hEF-EGFP和hEF比较,hEF-hTERTG0/G1期细胞较少,S、G2/M期细胞较多;其PI为57.47%,高于hEF-EGFP(13.13%)和hEF(17.38%).结论外源性hTERT基因转染可使hEF增殖能力增强.

  • 标签: EGFP 基因转染 增殖 人胚胎成纤维细胞 HTERT蛋白 ID1
  • 简介:摘要:大面积烧伤患者因愈后汗腺无法再生,造成排汗功能丧失。尽管目前在动物实验中汗腺样细胞可以恢复汗腺功能,但在人体上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既往研究显示,可以利用汗腺发育关键基因诱导干细胞向汗腺样细胞分化。现欲将EDA基因及其受体通过慢病毒基因转染技术整合至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上,依靠EDA基因对汗腺发育的调控作用,达到向汗腺样细胞诱导的分化的目的。通过回顾国内外文献,对实验各组成部分进行综述,并分析实验可行性。

  • 标签: 慢病毒载体 ADSCs EDA EDAR 汗腺样细胞
  • 简介:微小RNA(MicroRNAs,miRNAs)是一种内源性非编码RNA,主要参与基因转录后水平的调控。虽然miRNA的生物学功能刚刚被人们熟知,它在疾病的发病和进展中所显现的治疗潜力已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以miRNA为基础的基因治疗,不管是增强或抑制miRNA的表达和活性,都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但是靶向特定器官和组织特异性差的缺点,使得其应用于临床还存在限制。

  • 标签: 微小RNA 体内转染 治疗 非病毒载体
  • 简介:目的探讨以转染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基因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lls,BMSCs)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在犬眼眶壁骨缺损中的修复效果。方法体外分离扩增犬自体BMSCs至第2代,用腺病毒转染VEGF基因。采用Real-timePCR和WesternBlot检测目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情况。细胞接种在珊瑚支架材料上构建组织工程骨,Elisa检测转基因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蛋白持续表达情况。成年比格犬24只,双侧眼眶内侧壁制造直径12mm圆形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4组:A组植入转染VEGF的组织工程骨,B组植入未转染基因的组织工程骨,C组植入单纯珊瑚材料,D组为旷置组。分别在手术后4周、12周、24周取材,行大体观察、Micro-CT分析、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管形成情况,以及组织学观察和组织形态学检测比较骨缺损修复效果。结果VEGF基因修饰的BMSCs能够高表达目的基因和蛋白,构建组织工程骨后能够在体外持续分泌VEGF蛋白22d。C组和D组均未修复眶壁骨缺损。A组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4周时的新生血管形成量和新生骨体积明显高于B组(P〈0.05),但12周、24周时两组的新生血管量和新生骨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转染VEGF的BMSCs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体内回植后早期能够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加速新骨生成。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骨髓基质干细胞 组织工程骨 血管化 眶壁骨缺损
  • 简介:目的探讨转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基因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在RGD多肽表面修饰的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材料上的增殖、黏附、分化情况,以研究TGF-β基因和RGD多肽在调控种子细胞生物学行为方面的作用。方法将GRGDSPC多肽共价结合到改性PLGA支架材料上,把TGF-β基因转入BMSCs,以单纯PLGA支架材料、单纯BMSCs作为对照,分别将单纯BMSCs和转TGF-β基因BMSCs两组细胞种植于两种材料上,培养1、2、3d后,计数细胞密度以反映细胞增殖情况;接种后4、12h,沉淀法定量检测黏附的细胞数;培养24h后用FITC连接的鬼笔环肽对细胞骨架染色,观察细胞骨架的组织情况;用成骨性培养基培养7、14、21d,检测细胞中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来了解BMSCs分化情况。结果转TGF-β基因细胞密度显著增大,且在各时间点有较高的ALP活性。RGD多肽修饰的PLGA材料上细胞黏附率高,并有较高的荧光素密度及较粗大的细胞骨架,且在第14天时表现出高的ALP活性。结论TGF-β基因和RGD多肽同时应用有利于BMSCs黏附到支架材料上,并能促进其增殖和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

  • 标签: 组织工程 修饰 TGFΒ 骨髓细胞
  • 简介:目的了解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和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基因转染对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Wistar大鼠造成30%TBSAⅢ度烫伤,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注射4.6PμgpcDNA3.1/IGF-I+脂质体2000+生理盐水);B组(注射3.6μgpcDNA3.1/HSV-tk+脂质体2000+生理盐水);C1组和c2组(均注射2.3μgpcDNA3.1/IGF.I+1.8μgpcDNA3.1/HSV-tk+脂质体2000+生理盐水);D组(注射3.0μgpcDNA3.1+脂质体2000+生理盐水).每组6只大鼠,均于伤后即刻及7、14、21、28d于大鼠左后背部创缘皮下注射上述混合物,其中C2组大鼠另于伤后29、30、31、32d皮下注射丙氧鸟苷(2.5mg/100g).称量烫伤大鼠体质量,计算创面愈合率.伤后35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IGF-I基因在创面局部及肝脏组织的表达,放射免疫方法检测血清中IGF-I水平,RT-PCR检测HSV-tk基因在创面局部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C1、C2组Fb凋亡情况.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Turkey法处理.结果A、C1和C2组大鼠体质量于伤后7~35d呈现增加趋势,与B、D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764、4.519、5.009、13.449、5.877,P值均小于0.05);该3组大鼠创面愈合率高于B、D组(F值分别为5.286、100.880、152.380、127.850、147.750,P值均小于0.05).A、C1和C2组大鼠创面组织Fb中IGF-I出现阳性表达,各组大鼠肝脏组织中未出现IGF-I阳性表达.各组大鼠血清中IGF-I含量为(1185±170)~(1270±130)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55,P=0.838).B、C1、C2组大鼠创面组织中HSV-tk基因呈阳性表达.透射电镜显示C2组大鼠Fb出现凋亡,C1组大鼠未见此现象.结论利用脂质体将pcDNA3.1/IGF-IpeDNA3.1/HSV-tk基因转染于烫伤大鼠创面周围,可促进创面愈合,对瘢痕增生有一定抑制作用.

  • 标签: 烧伤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 单纯疱疹病毒属 创面愈合 基因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携带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转染SW626细胞(人卵巢腺癌细胞株)后hTERT基因在靶细胞中的表达.方法将携带目的基因hTERT的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及包装系统共转染293T细胞(人胚肾上皮细胞株),通过超速离心沉淀法浓缩病毒上清后转染SW626细胞.转染前将靶细胞分为转染组、空转组及对照组,完成转染后于显微镜下观察靶细胞中绿色荧光蛋白显色,并应用PCR检测SW626细胞中hTERTmRNA的表达.结果293T细胞经重组慢病毒与包装质粒共转染后能产生重组病毒并且能够成果的将目的基因hTERT高效地转导入靶细胞SW626细胞中并稳定表达,荧光显微镜下可直接观察到GFP;转染后的SW626细胞经检测,其内hTERT基因mRNA表达明显增强.结论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LV4-pGLV-EF1a-EGFPhTERT能够高效稳定地将外源hTERT基因导入SW626细胞并使其长久表达,为卵巢肿瘤生物治疗研究奠定了科研基础.关键词慢病毒;转染;hTERT;端粒酶中图分类号R3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423-01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过表达Tenomodulin(TNMD)对NIH3T3和C3H10T1/2细胞系肌腱相关分子表达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NIH3T3和C3H10T1/2细胞系,利用脂质体法在两种细胞系中分别转染pCAGGS空载体和pCAGGS-TNMD表达载体,G418进行稳定筛选。RT-PCR确认成功转染后,利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同时定量PCR检测肌腱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两种细胞系转染后细胞形态均无明显改变。基因水平上,NIH3T3细胞过表达TNMD后,collagenⅥ和biglycan显著降低,collagenⅠ没有显著差别。而在C3H10T1/2细胞中,collagenⅠ和biglycan显著升高,collagenⅥ没有显著差别。结论过表达TNMD对NIH3T3和C3H10T1/2细胞系的细胞形态没有影响,但能影响肌腱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

  • 标签: 肌腱 过表达 Tenomodulin NIH3T3 C3H10T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