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脑血栓形成患者循环微粒及微粒来源细胞的磷脂酰丝氨酸暴露是否相关,并检测其促凝活性。方法研究对象为脑血栓形成患者,经体检健康志愿者做为对照组。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红细胞、血小板磷脂酰丝氨酸暴露及微粒释放水平,用凝血时间测定、内源、外源FXa及凝血酶生成实验评估微粒及细胞的促凝活性。比较正常人与脑血栓患者的结果差异是否有显著性,得出结论。结果利用凝血时间、内外源FXa、凝血酶生成实验比较脑血栓患者及正常人RBC、血小板促凝活性,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脑血栓形成患者红细胞、血小板磷脂酰丝氨酸暴露和微粒释放较正常人明显增高,实验证明暴露磷脂酰丝氨酸的红细胞和血小板及微粒高度促凝,对CT早期诊断和抗凝治疗策略等方面提供了可能。

  • 标签: 微粒释放 脑血栓形成 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在本院接收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当中随机抽选出100例,入选患者入院时间范围为2020年2月-2020年11月,根据1:1的方式分作两组,给予常规护理患者划成对照组,给予临床护理干预患者划成试验组,两组护理管理方法不同最终取得效果也存在一定差异,对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焦虑、抑郁情绪差异较小(P>0.05);经过护理之后,试验组患者负性情绪得到了有效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存在一定差异(P

  • 标签: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临床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腰椎压缩性骨折行手术后的临床护理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接收的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54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术后对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对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对比2组的各项观察指标。结果观察组的平均下床时间、平均出院时间、肺栓塞发生率、骨水泥渗漏发生率和穿刺感染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后采取心理、并发症、饮食、恢复锻炼等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缩短患者下床及出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腰椎压缩性骨折 临床护理 干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间充质干细胞(MSC)已经用于多种损伤组织的修复,但无论全身或局部应用,培养的MSC进入体内后短期内大量死亡。为探讨死亡细胞发挥组织修复作用的机制,本研究以大鼠MSC为对象,利用低氧及乏营养为诱导条件,对凋亡MSC释放的亚细胞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低氧(1%O2)及无血清培养均可诱导MSC凋亡,尤以二者联合为著,72h后细胞凋亡比例达(17.44±2.15)%。与此同时,培养上清经低温超速离心后,流式细胞仪分析证实,细胞可释放大量的膜微粒(microparticles,MP),其表面同时表达CD29、CD44A和凋亡相关的磷脂酰丝氨酸。结论:MSC经诱导后释放MP,其量相当于原细胞数目的15.2倍。MP是组织损伤后细胞间信息传递的重要介质。本研究为探讨MSC治疗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膜微粒 细胞凋亡
  • 简介:目的观察谷氨酸能神经系统对吗啡引起大鼠纹状体抗坏血酸(AA)释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AA在脑内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脑微透析技术结合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HPLC-ECD)检测.结果(1)吗啡(20mg·kg-1,ip)显著增加大鼠纹状体抗坏血酸释放(P<0.001);(2)MK-801(1.0mg·kg-1,ip)显著降低大鼠纹状体抗坏血酸的基础释放(P<0.001),同时MK-801可明显抑制吗啡引起的大鼠纹状体抗坏血酸释放(P<0.001),两因素方差分析表明:MK-801与吗啡对大鼠纹状体抗坏血酸的释放有交互作用(P<0.05);(3)大鼠去前额皮层后,吗啡对大鼠纹状体抗坏血酸释放的升高作用消失,两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去皮层与吗啡对大鼠纹状体抗坏血酸的释放有交互作用(P<0.001).结论吗啡引起的抗坏血酸释放与中枢谷氨酸能神经系统有关,皮层-纹状体谷氨酸能神经通路的完整性,是吗啡引起的大鼠纹状体抗坏血酸释放的必要条件.

  • 标签: 抗坏血酸释放 谷氨酸能 大鼠 吗啡 机制探讨 纹状体抗坏血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