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低位小切口甲状腺次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4月我院行甲状腺次切术治疗的患者68例,按照术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6例行常规甲状腺次切除术治疗,观察组32例行低位小切口甲状腺次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预后。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未出现甲状腺危象及死亡。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颈部皮肤感觉异常持续时间、术后3个月抬头视物受限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P<0.05),且在并发症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低位小切口甲状腺次切除术具有手术切除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保证医疗效果的同时,兼具美容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低位小切口 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临床疗效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前牙瓷贴面(PLV)的美容修复效果。方法收集前牙变色以及牙釉质缺损患者76例共245颗患牙,采用PLV进行美容修复。结果245颗牙中,242颗牙美容修复成功,总成功率98.8%,随访1-2年,患牙的形态、美观及功能恢复满意。结论PLV可快速恢复患牙的外形及美观,患者的满意度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全瓷贴面 前牙 美容修复 效果
  • 简介:背景:围膝关节置换期疼痛处理一直是临床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寻找安全有效的镇痛方式,成为关节外科医生的重要任务之一。目的:比较硬膜外镇痛和股神经阻滞镇痛在患者膝关节置换后镇痛、康复的效果,探索相关的多模式联合镇痛方案。方法:随机选取行单侧膝关节置换的患者40例,按照镇痛方案的不同分为硬膜外镇痛组和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每组20例。患者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进行单侧膝关节置换并进行术前宣教和塞来昔布给药。置换后硬膜外镇痛组通过留置导管连接0.2%罗哌卡因、2mg/L芬太尼止痛泵镇痛;股神经阻滞镇痛组通过股神经阻滞导管间断注射0.2%罗哌卡因镇痛。观察膝关节置换后患者6,12,24h和2—7d每天的疼痛程度,以及2-7d每天的膝关节活动度。结果与结论:膝关节置换后2-7d,2组患者每天的静息痛和活动痛的目测类比评分均呈下降的趋势,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小于硬膜外镇痛组患者。置换后2-7d,股神经阻滞镇痛组和硬膜外镇痛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都逐渐升高,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大于硬膜外镇痛组。结果说明虽然硬膜外镇痛和股神经阻滞镇痛都能缓解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但股神经阻滞镇痛在膝关节置换后近期的运动镇痛效果优于硬膜外镇痛,能加快患者关节功能的康复,且多模式联合镇痛方案能有效控制疼痛。

  • 标签: 骨关节植入物 人工假体 全膝关节置换 硬膜外镇痛 神经阻滞 股神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甲状腺次切除术的临床措施和效果,为其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甲状腺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治疗的时间顺序及不同的临床治疗方案,将10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50例,临床期间采用甲状腺全部切除治疗,观察组患者50例,采用甲状腺次切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使用镇痛药情况,及临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镇痛药物使用情况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甲状腺次切除治疗甲状腺肿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临床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甲状腺肿 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甲状腺全切除术 出血量
  • 简介:科医学临床与教育》杂志(ISSN:1672—3686CN:33—1311/R)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浙江大学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性期刊,列入浙江省卫生厅评审高级卫技职务资格二级医学卫生刊物名录。本刊将尽力满足科医学教学和临床的需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普及与提高并重,活跃学术思想,促进改革创新,强调刊物的科学性、思想性、先进性、启发性和实用性。刊物适合全体医务工作者,重点是科医师、从事科医学科研和教学工作的人员、医学院校广大师生及参与科医师培训工作的临床专科医师。

  • 标签: 国家教育部 医学临床 征订启事 杂志 全科医师培训 征稿
  • 简介:目的比较腹部Ⅲ类切口采用层缝合法与传统分层缝合法关腹的效果,以指导其临床应用。方法2004年4月~2011年3月行急诊开腹手术且符合Ⅲ类切口标准的患者298例,观察组162例采用层缝合法关腹,对照组136例采用分层缝合法关腹。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及平均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10.9vs.129.7,90.8vs.115.3,P〉0.05)。观察组术后使用镇痛药物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22.2%vs.11.0%,P〈0.05),术后早期(48h内)下床活动患者比例低于对照组(38.3%vs.72.1%,P〈0.01),平均拆线时间延长(15.4vs.8.4,P〈0.01)。观察组术后发生并发症21例(13.0%),对照组50例(36.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切口感染、层裂开、窦道形成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切口脂肪液化、切口疝发生率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不存在弥漫性腹膜炎、手术时间长,肥胖、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患者,两组术后各种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层缝合能降低腹部Ⅲ类切口感染、窦道形成、层裂开的发生率,但拆线时间延长,术后疼痛感更明显,早期下床活动者减少,更适用于存在弥漫性腹膜炎、手术时间长,肥胖、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患者。

  • 标签: 缝合技术 切口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作为保留胰腺功能手术的一种,保留中段的胰腺切除术近年在临床逐步开展,且适应证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但保留中段的胰腺切除术仍是不完全成熟的手术,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维持残胰充分的血供、如何保证肿瘤的R0切除,如何判断残胰的功能,保留中段的胰腺切除手术的具体适应证及远期疗效等。由于存在较高的手术难度和严重并发症的风险,目前,保留中段的胰腺切除术仅适合在有经验的胰腺中心探索。

  • 标签: 胰腺肿瘤 胰腺切除术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小切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11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采用小切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48h引流量、术中输血患者比例、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术后Harris髋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创伤小,效果肯定,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小切口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异硫氰酸苯乙酯(PEITC)对人胆管癌QBC-939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PEITC处理QBC-939细胞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运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率;Hoechst33342染色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凋亡细胞的形态;使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周期。设置对照组:加入和药物等体积的DMSO。结果:20、30、40、50μmol/L的PEITC作用于QBC-939细胞24h后,细胞活力分别为(88.07±2.40)%、(68.02±4.04)%、(52.57±1.91)%、(36.37±3.42)%,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O.05);30μmol/L的PEITC处理QBC-939细胞12、18、24、48h后,细胞活力分别为(90.74±2.96)%、(78.22%±4.85)%、(69.67±4.58)%、(40.48±2.59)%,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QBC-939细胞经30μmol/L和50umol/L的PEITC作用处理24h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0.51±2.77)%、(58.62±3.75)%,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GJM期的细胞比例从(5.06±1.86)%上升到(16.96±2.71)%、(26.68±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PEITC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而发挥抗胆管癌作用,并具有时间-剂量依赖性。

  • 标签: 异硫氰酸苯乙酯 胆管癌 细胞凋亡 细胞周期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63例(69膝)行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3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优47例,良9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为88.89%;所有患者术后疼痛均明显减轻,行走及活动范围增大,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63例行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术后疼痛明显缓解,活动度增加,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临床手术 术后康复
  • 简介:背景:髋关节与半髋关节置换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较为有效的方法,由于患者身体条件及基础疾病的影响,对关节置换方式的选择是临床需慎重考虑的方面。目的:对比髋关节置换与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75例,髋置换组38例,平均年龄(68.4±5.3)岁:半髋置换组37例,平均年龄(72.5±6.2)岁,对两组患者置换后Harris评分和Merled—Aubigne-Postel髋关节功能分级,置换中出血量及置换时间,置换后并发症及死亡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与结论:75例患者均获8个月以上随访。两组患者关节置换后髋关节疼痛、髋关节活动范围及髋关节行走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置换后并发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髋置换组平均置换时间长于半髋置换组,置换中出血量显著多于半髋置换组(P〈0.05)。提示: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实施半髋置换,操作时间短,置换中出血少,且置换后疗效与髋置换相当。

  • 标签: 骨关节植入物 人工假体 股骨颈骨折 全髋关节置换 半髋关节置换 髋关节
  • 简介:目的总结螺旋臼髋关节置换术(THR)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手术经验,探讨其临床效果.方法对17例(22髋)DDH患者行zweymuller螺旋臼髋关节假体置换术.观察治疗效果.结果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患髋无痛,活动度无明显受限,随访(26.0±5.3)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37.46±7.12)分恢复到(88.31±7.23)分,下肢平均延长(4.52±1.07)cm.结论THR是治疗DDH最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手术难度较大,需处理好髋臼骨缺损,选好假体,谨慎操作.

  • 标签: 髋关节发育不良 全髋关节置换 螺旋臼生物型假体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综合护理措施对胸腔镜肺癌手术恢复的影响。方法2010年2月1日到2013年,从我医院收治肺癌的患者人数来统计共计100多例,其中进行手术的人数为40多人,今选择40人根据不同的护理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其中14位病人为女性患者,26位病人为男性患者,随机的把7为女患者和13位男性患者分为A组,其余7位女性患者和其余13位男性患者为B组,两组在病情,家庭经济状况,年龄上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可以把数据进行分析。(1)把疼痛感做相关记录,对结果进行分析;(2)对并发症进行记录,对结果进行分析;(3)对功能恢复进行记录,对记录结果进行分析。摸清不同的护理措施对胸腔镜肺癌手术恢复的影响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为后续的康复治疗提供有力证据。结论胸腔镜肺癌手术患者在恢复过程中,心理上和生理上都会非常脆弱,家属和相关医疗人员要给予孜孜不倦的关怀,对胸腔镜肺癌手术患者在身心上的恢复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 标签: 综合护理,全胸腔镜肺癌手术
  • 简介:背景:通常评价关节置换患者出血量主要是记录置换中的出血量和置换后的引流量,这些只是显性失血量,研究表明隐性失血量可达到并超过总量的50%。目的:比较膝关节置换高负压引流和普通负压引流失血量,评价高负压引流对膝关节置换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60例单侧膝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根据置换后采用的负压吸引不同分为高负压引流组和普通负压引流组(对照组),每组30例。通过Gross方程推算,对膝关节置换后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最)和输血量进行分析,并对两组置换后并发症及功能恢复状况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高负压引流组患者总失血量为(646±184)mL,隐性失血量为(215±128)mL;对照组患者总失血量为(867±296)mL,隐性失血量(457±268)mL;高负压引流组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高负压引流组平均输血量224mL,对照组平均输血量467mL。单侧膝关节置换后采用高负压引流,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及置换后输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尤其是隐性失血量的减少,有利于病情的观察、处理,规避潜在的风险,有利于置换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 标签: 骨关节植入物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负压引流 手术后出血 隐性失血 输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在治疗周围型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自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进入我院进行治疗的周围型肺癌患者40例,观察这40例患者在手术中术中出血量、手术的时间以及术后胸腔引流的时间,术后住院的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结果这40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37min,出血量为264ml,疼痛评分为4.5分,胸腔引流的时间为5.1天,这4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一共有6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有3例患者出现了乳糜胸,占临床治疗总人数的7.5%,3例患者出现了声音嘶哑,占临床治疗总人数的7.5%。在患者出院之后,我们在36个月之内,进行了随访,其中死亡2例,其余患者生存质量良好。结论采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周围型肺癌患者进行治疗,具有疼痛小,出血量低,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 周围型肺癌 临床研究
  • 简介:目的研究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小剂量肝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在纽约特种外科医院的行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共993例,从2006年1月到2010年5月。其中男473例,女529例,均排除了患有血小板减少症、出血体质以及不能行硬膜外麻醉的患者。手术采用硬膜外低压麻醉(平均动脉压维持在45~55mmHg),行后外侧切口,尽量减少股静脉扭曲的时间,反复冲洗和吸引出股骨髓腔内容物。当处理髋臼侧的时候,下肢处于中立位置。处理股骨侧髓腔之前2—3min,静脉给予肝素(10—15U/kg)。结果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83分钟(35~268min),平均失血量183ml(50—1400m1)。术后随访3个月。本组患者共有13例发生血栓性疾病,占患者总数的1.3%。所有血栓患者中确诊为DVT的有10例,发生率为1%。没有一例患者发生切口血肿及主要出血并发症。随访期间没有一例患者死亡。结论髋关节术中给予肝素血栓发生率低,术后无相关的出血并发生。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肝素,低分子量 血栓形成
  • 简介:目的探讨反式维甲酸(ATRA)在肠道缺血再灌注中的抗氧化作用。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32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阻断组、DMSO组和ATRA组,每组8只。采用血管钳钳夹肠系膜上动脉60min后,使血液复流120rain的方法制备大鼠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分离肠系膜上动脉不钳夹。ATRA组大鼠术前5d以15μg/gATRA每日灌胃1次,开腹前6h再予ATRA处理1次;DMSO组则在相同时间点给予等量的DMSO液灌胃处理;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鼠术前5h的血浆ATRA浓度。HE染色观察回肠黏膜病理形态学改变,对肠黏膜组织行Chiu氏评分;比色法测定血清二胺氧化酶(DAO)水平、回肠组织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Westernblot检测回肠组织中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的蛋白表达量。组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ATRA组大鼠血浆ATRA浓度为(827±276)μg/L,高于假手术组、阻断组和DMSO组的(48±12)μg/L、(55±15)μg/L和(63±20)μg/L(t=11.242,11.138,11.013,P〈0.05)。假手术组大鼠回肠黏膜形态正常;阻断组和DMSO组大鼠回肠黏膜结构破坏严重;ATRA组大鼠回肠黏膜损伤程度明显减轻。阻断组、DMSO组和ATRA组大鼠回肠黏膜Chiu氏评分分别为(3.83±0.77)分、(3.92±0.87)分和(2.42±0.75)分,显著高于假手术组的(O.37±0.28)分(t=9.803,10.040,5.793,P〈0.05),而ATRA组评分明显低于阻断组和DMSO组(t=4.009,4.247,P〈0.05)。阻断组、DMSO组和ATRA组大鼠血清DAO水平分别为(26.3±4.4)U/L、(25.1±4.3)U/L、(20.8±3.8)U/L,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的(14.2±1.9)U/L(t=6.493,5.835,3.534,P〈0.05);但与阻断组及DMSO组比较,ATRA组血清DAO水平明显降低(t=2.959,2.301,P�

  • 标签: 缺血再灌注损伤 肠道 抗氧化剂 全反式维甲酸
  • 简介:建立操作空间,切开颈白线,显露甲状腺。分离峡部下缘显露气管,并以气管为辨识,靠左侧横断峡部,分离椎状叶同时清扫Ⅵa区LN,分离部分硬固定,增加腺体游离度。显露并脱帽法离断上极血管,沿真假被膜间游离腺体外侧,分离右甲状腺下极血管,显露右喉返神经,显露下甲状旁腺。分离Berry韧带,显露保护喉返神经外上方的上甲状旁腺,完整切除右甲状腺叶。取出标本,展示并保留标本,右下甲状旁腺自体移植。分离气管左侧清扫Ⅵc区左侧界,切开胸腺上部清扫Ⅵc下界,沿右颈总动脉表面清扫Ⅵb区外侧界,沿右喉返神经表面分离清扫Ⅵb区LN。进一步游离喉返神经下段,分离并清扫Ⅵb区喉返神经后方LN,中央区清扫结束展示清扫后右甲状腺区域。缝合颈白线,放置引流。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腹腔镜检查 甲状腺切除术
  • 简介:目的评价腹腔镜胃癌胃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进展期胃癌腹腔镜下胃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平均手术时间230min,1例因术中出血中转开腹。平均淋巴结活检数量为23枚。平均住院时间为10.2d,平均第一次进食半流食时间为6d,术后平均排气时间3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2%(2/11,切口感染1例、肠梗阻1例),术后随访率81.8%,术后因肿瘤复发死亡3例,其余均健康生存。结论对于进展期胃癌患者行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性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胃肿瘤 腹腔镜检查 胃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