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系统的评价方法,以保证同一采供血机构实验室内多套检测系统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准确性和一致性。方法稳定性评价,采用A、B两套ELISA检测系统同时检测同一个弱阳性标本,连续20次,比较两套系统变异系数(CV值)大小。准确性和一致性评价,A、B两套系统同时检测室间质评阳性样本,根据本试剂组反馈结果的吸光度/临界值比值(S/CO值)均值(x)、标准差(SD),以x作为参考结果分别计算每个样本A、B系统结果的S/CO值标准差指数SDI1、SDI2;分析两套系统检测结果之间的差异。结果A、B检测系统CV值分别为6.5%和5.3%;A系统结果中有3个标本︱SDI1︱大于2,其他结果均小于2,且无趋势性偏移;B系统结果︱SDI2︱均小于2,且无趋势性偏移;两套系统检测结果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套检测系统稳定性较好,检测结果均处于可受控状态,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 标签: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检测系统 评价方法 稳定性 准确性 一致性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此次的临床研究,总结和分析免疫吸附法治疗多发性硬化的护理方法。方法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12年1月份到12月份接诊的12名多发性硬化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采用免疫吸附法进行治疗,治疗前进行相关的术前护理,手术过程也运用了相关的术中护理,在吸附治疗的过程中,兑换的生命体征进行了监护和护理,对术后的不良反应进行了有效的处理。结果经过此次的临床研究,患者在使用免疫吸附法进行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有所缓解。结论免疫吸附法在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状上具有较好的效果,医护人员在免疫吸附治疗过程中,要建立起静脉通道,同时对其局部加强观察,保证静脉通道的畅通。吸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患者的血管特点和相关的操作规范,对血泵血液的速度和压力进行合理调节,保证吸附过程的有效实施。

  • 标签: 免疫吸附法 多发性硬化 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DNA免疫吸附柱对狼疮肾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2例活动性狼疮肾炎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免疫吸附组各16例。常规治疗组应用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泼尼松龙)及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治疗,免疫吸附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予以DNA免疫吸附柱进行血液吸附,每半月1次,连续6次。治疗前及免疫吸附末次治疗后,分别收集患者血标本,测定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ds-DNA)的清除效果及对患者血常规、血沉、免疫球蛋白、补体、肾功能等影响程度,并观察记录临床表现情况。结果DNA免疫吸附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均明显改善;ANA抗体滴度吸附后明显下降[1:2000及1:300,P〈0.001];抗ds-DNA抗体吸附后明显下降[(36.5±10.4)IU/ml及(19.4±10.3)IU/ml];免疫球蛋白显著下降(P〈0.05);血常规、血沉、补体等无明显影响。结论DNA免疫吸附治疗狼疮性肾炎特异性强,毒副反应较少,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可能成为狼疮性肾炎多靶点疗法新的联合治疗手段。

  • 标签: 狼疮性肾炎 DNA免疫吸附 血液吸附
  • 简介:  摘 要:在现代生活中,食品微生物检测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由于传统技术方法的限制,现有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方法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为了满足未来发展的要求,需要推动酶联免疫吸附法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本文通过分析食品微生物检测的技术要求,对酶联免疫吸附法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以此为基础,本文结合时代技术发展的特点,对酶联免疫吸附法的应用特点和应用要点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对酶联免疫吸附法的应用和食品微生物检测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有很高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酶联免疫法 ;食品检测 ;微生物检测    Abstract: in modern life, the detection of food microorganism is one of the focuses of people's attention.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traditional technology,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in the existing methods of food microbial detect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future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in the detection of food microorganisms. In this paper,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was discussed by analyzing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food microorganism detection.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key points of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se studie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application of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ood microbial detection.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酶联免疫吸附实验与免疫胶体金法在梅毒检验中的优劣势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00例于2010年1月~2016年12月至本院就诊及住院的患者,取所有患者的静脉血液5mL,待血清析出后,3000r/min离心,时间为5min;先给予所有患者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梅毒检验,继而给予免疫胶体金法复检。就两种不同检测方法的结果加以分析与比较。结果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验后,共有22例(1.83%)患者为阳性;再经免疫胶体金法检验后,共有15例(1.25%)患者为阳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进行梅毒检验时,酶联免疫吸附法的阳性检出率高于免疫胶体金法,但为了确保梅毒确诊率,还应在结合患者各方面资料及其他检测方法加以综合判断。

  • 标签: 梅毒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免疫胶体金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艾滋病病毒抗体的失控原因。方法:随机选择2019年11月~2021年4月期间于本中心接受血清学检验疑似艾滋病感染者共83例为研究对象,实施回顾性临床研究。经采集受检者血液样本后,先行酶联免疫吸附检验,其后行实验室综合检查。以实验综合检查结果为准,经收集酶联免疫吸附检验结果失控样本临床资料后,分析失控原因。结果:经分析酶联免疫吸附检验结果后可知,确诊12例,漏诊2例、误诊4例;经收集确诊患者,漏诊、误诊患者基线资料后,经对比分析后可知检验试剂选择、样本管理、检验操作因素是导致最终检验结果失控的主要影响因素类型。结论:在艾滋病病毒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中加强检验试剂选择、样本管理质量及检验操作规范性管理,对降低检验结果失控风险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艾滋病病毒抗体 临床检验 失控原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近年来在血浆置换基础上发展了一种新的疗法,即免疫吸附。这是通过吸附除去内源性和外源性致病因子,净化血液,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免疫吸附是通过抗原抗体免疫反应或物理化学作用除去致病因子,主要是血浆吸附,从而避免了离心式和一次膜血浆分离大量丢弃血浆的弊端,因此利用血液直接吸附和血浆吸附,能特异地选择性地吸附血浆中特定的病因物质。

  • 标签: 免疫吸附疗法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临床应用 抗原抗体免疫反应 血浆置换 致病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分别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诊断梅毒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465例门诊体检以及住院患者血清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检测所有血清标本的梅毒螺旋体(TP)抗体(TP-Ab),若检查结果显示TP-Ab阳性,应该再次采用RPR检测。其中252例疑似梅毒的高危群体,应该同时进行ELISA检测、RPR检测。结果本次研究的465例患者中两种检测方法均表示阳性者44例,其中梅毒潜伏感染者3例,确诊梅毒患者41例。95例TP-ELISA(+)RPR(-)患者中,梅毒治愈12例,梅毒早期感染者5例,其余原因不明。3例患者检测RPR(+)TP-ELISA(-),结果都属于RPR生物学假阳性。结论梅毒初筛适用ELISA法,梅毒治疗期间适合采用RPR试验法观察患者的治疗疗效,将两种检测方法联合应用,可有效提高梅毒诊断正确率,为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提供充分的参考。

  • 标签: 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梅毒 临床诊断价值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3-0227-02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化学发光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筛查HIV抗体的效果。方法:择取104例对象,均为我院接收的疑似HIV感染患者,时间区间在2021年03月至2022年03月。所有患者均进行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以金标准检测结果为参考。比较不同检测方法检测后的检测结果、阳性检出率、漏诊率。结果:在对疑似HIV感染患者进行检测后,化学发光法检测结果中阳性患者有95例,漏诊患者有1例;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结果中阳性患者有86例,漏诊患者有10例。化学发光法的阳性检出率高于酶联免疫吸附法,且漏诊率低(P<0.05)。结论:在对疑似HIV感染患者进行HIV抗体筛查时,运用化学发光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均可起到筛查效果,但前者的阳性检出率更高,更能准确评估患者病情,为后期临床诊治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 标签: 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HIV抗体筛查 阳性检出率 漏诊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化学发光发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对乙肝五项的检测结果。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做乙肝五项检测的200份血清标本,将所有血清标本分成两份,分别采用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HBsAg阳性率、HBsAb阳性率、HBeAg阳性率、HBsAb阳性率、HBeAb阳性率)。结果:化学发光法的HBsAg阳性率、HBsAb阳性率、HBeAg阳性率、HBsAb阳性率、HBeAb阳性率高于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乙肝五项检测中,化学发光法的检测阳性率高于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值得推广。

  • 标签: 乙肝五项 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检测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艾滋病在筛查HIV抗体中实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60例我中心自愿咨询检测艾滋病高危感染风险患者,进行艾滋病筛查,病例选择时间是2022年1-12月,在筛查HIV抗体中分别实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胶体层析法,对比组间数据,包括HIV抗体阳性、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率。结果:胶体层析法的阳性检出率为83.33%,酶联免疫法阳性检出率为86.67%,两种检测方式检测所得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应用于HIV抗体检测中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均显著高于胶体层析法(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艾滋病在筛查HIV抗体中实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临床诊断价值较高,可以准确诊断患者病情,有利于患者获得对症治疗。

  • 标签: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筛查HIV抗体 艾滋病 临床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是临床医学检验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用于测定各种血清免疫学标志物,比如对于乙肝血清标志物两对半的检测,还有就是对于HCV抗体和梅毒抗体等检测,把受到检测的标本和酶标记抗原固相结合,表面抗原和抗体就起反应,从而研究乙肝病毒临床毒分类。

  • 标签: 酶联免疫 实验 乙肝两对半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胶体金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结果。方法:实验对象为梅毒检验患者,人数为70例,实验时间为2021年1月-2022年12月,平均分组,根据检验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胶体金法检测,观察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进行检验,对比两组的准确性。结果:通过指标检验对比结果显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更加理想(P

  • 标签: 胶体金法检测 梅毒 检验效果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献血者血液筛查中核酸检测联合酶联免疫吸附法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23年1月-2023年10月期间进行无偿献血者标本45756例,选择酶联免疫吸附法予以检测,对于血清学合格标本者实施核酸检测。结果:45756例献血者进行酶免检测后有305例出现双试剂不合格,比例为0.667%,去除双试剂不合格45171例通过核酸混样后拆分检测后可知33例患者出现HBV-DNA阳性,比例为0.073%,检测出HIV-RNA一例,以及未检测HCV-RNA阳性。结论:献血者血液筛查中进行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会出现漏检,进行核酸检测能够将输血传播等风险降低,将血液质量以及输血安全性提升。

  • 标签: 核酸检测 酶联免疫吸附法 献血者 血液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