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摘要:  急诊科护理工作的特点是工作量大、涉及面广、风险性强。急诊科患者病情危重、复杂、变化快、病死率高,加之患者家属对突发事件难以接受,对病情变化难以理解,易发生各种纠纷。

  • 标签: 急诊 护理 风险 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分析急诊科护理风险因素,提出防范对策,以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方法:分析护理风险的因素,制定应急措施与方案,降低纠纷、投诉率。结果:经过防范措施的执行,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明显提高,主观能动性明显增强,改善了护患关系,降低了发生护理纠纷的几率。结论:提高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改善护理质量,可使患者享受满意、规范、可靠、安全的护理服务。    关键词:急诊科;护理风险;因素;方法对策    在医护护理工作过程中,难免会存在某些护理风险,属于一种可能发生、不确定性不安全因素。医院急诊科属于危重症疾病抢救的重要环节,因急诊病情变化快、发病急、抢救难度较高、风险较大 [1] ,所以,急诊科的整个护理过程均伴有护理风险。本文临床分析急诊科护理风险因素,提出防范对策,旨在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现总结如下:     1 护理风险因素    首先,护士因素。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1 )技术方面。因护士的操作不熟练,技术水平较低,在 10min 内不能完成静脉穿刺、呼吸机连接、呼吸道通畅等护理工作,延缓了抢救的最佳时机。( 2 )理论知识。在护理实践中不能贯穿理论知识,无法预见性实施护理措施,停滞于机械执行、医嘱执行的层面。( 3 )责任心。由于护士的责任心不强,在护理工作时,不能按照规章制度执行,操作流程随意性较大,存在违规操作行为。( 4 )沟通技巧。护士与患者进行沟通时,因护士缺乏相应的沟通技巧,不能很好实施告知程序,患者及家属对医学知识了解不深刻,甚至模糊,具有较高的护理期望值,极易引发护理纠纷 [2] 。    其次,急救设备。因急救药物使用不合理、数量短缺,仪器设备出现故障,对急救抢救工作造成严重影响,极易导致护理风险事件。    第三,护理文书。护士在书写护理文书时,存在乱涂、不规范现象,不能确切描述病情,不合理使用医学术语,不能及时监测患者病情、用药效果,导致医护记录不一致。    第四,转运。急诊科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对于烦躁患者,未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极易导致患者坠床。各种管道未妥善固定,引起管道移位、滑脱。未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未准备好急救设备,未做好相关科室协作,不能及时治疗、监护患者,耽误治疗时机。在衔接过程中,接收科室、急诊科室护士未仔细做好交接,存在护理缝隙。     2 护理风险的防范对策    首先,建立防范意识,构建风险管理制度。护士通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有利于发现潜在的法律风险,并根据法律程序进行护理。严格交接班,确保急救药品与仪器的完好率,以便于抢救时能正常使用。构建风险防范制度,强化护士识别风险能力,将隐患消除于萌芽状态。由于急救科室的抢救患者较多,在抢救时医生有过多的口头医嘱,因此为保证护士医嘱的可靠性、准确性,应专门设计医嘱记录表,护士与医师核对正确后方可执行医嘱护理 [3] 。    其次,加强护士质量意识、责任意识,构建切实可行的护理程序,重视落实、执行。流程化、系统化各项护理工作,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修正、完善,确保流程的可操作性与科学性。定期组织护士进行护理质量培训,掌握检查标准,提高护士护理过程中的自我控制能力,同时为护士提供相互沟通、自我表现的平台。相关科室进行写作,共同分析、总结急诊科存在的不规范行为、不安全隐患,以使质量护理贯穿于每个护士的心里,提高护士的护理积极性。    第三,加强急诊护士的专业能力,由于护士能力属于护理技术发展的关键,专业知识向能力转化,才可实现主导作用。因此,为加强护士专业水平、个人能力,应强化护理理论知识、沟通技巧、团队配合、技能操作等培训。每周组织护士进修理论学习,主要关于急救护理流程、护理规章制度、疾病护理常规、心理护理、应急预案、沟通技巧、药物知识,鼓励护士通过网络远程教育进行学习,以拓展护士的知识面 [4] 。    第四,加强管理急救仪器与设备。对于急诊科的急救设备,必须由专人管理、检查、负责,在抢救前,严格监测仪器的交接,禁止仪器带病应用,确保仪器、设备无无故障使用。根据规定基数配置药品,确保药品无过期、变质、短缺等问题。按照国家规定登记、保管、使用特殊药品,及时补充一次性急救器材,确保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五,护理文书层面。根据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结果,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评估,重点观察病情变化,完整、及时、客观记录好病情动态。针对急诊抢救患者,入科室后,急诊护士应仔细填写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护理措施等。    第六,转运。若患者病情平稳,方可实行转运。若患者存在生命危险,应先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方可移动,护士必须仔细评估病情,主要包含患者生命体征、管道衔接与固定情况、肢体与皮肤静脉穿刺情况、运送时可能发生的状况,仔细准备好药品与仪器。在转运前,通知相关科室准备。转运时,仔细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对于因病情危重需转运检查、治疗患者,必须由医生监护。对于出现病情变化者,必须给予抢救措施。急诊科护士必须与接收科做好交接工作后,并待患者护理到位后,方可离开 [5] 。    第七,风险处理、上报制度。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事件,不管是否发生,应鼓励护士及时上报,以便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及时处理、改进不安全隐患与差错。使患者损害最大限度的减小,分享风险事故经验,经过分析与讨论后,改善护理不良环节、不合理流程。     3 结语    综上所述,护理风险管理、护理质量管理是相互促进与联系的,通过提高护士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及时识别护理工作中潜在风险,做到防范于未然,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 1 】 冀琨 .34 例急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 .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 下旬版 ),20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重症医学科患者的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防范策略。 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选择 2017 年 12 月到 2018 年 12 月本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 20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未实施防范措施的为对照组 100 例,实施防范措施的为观察组 100 例,对比两组患者发生感染的情况与科室质量的管理以及灭菌情况。 结果: 对 患者进行分析,发生感染的部位主要集中在呼吸道与泌尿道,病菌主要是革兰阴性杆菌,最终确定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和住院时间以及侵入性的操作和抗菌药物等有关。将过程管理运用其中之后,医院的感染率得到明显下降(P< 0.05 ),还使得综合质量的管理合格率以及灭菌质量得到一定提高。 结论: 医院重 症医学科发生感染的情况非常复杂,发生感染的几率也非常高,将有效的管理措施运用其中,能够降低感染发生率,促进患者安全不断提高。

  • 标签: 重症医学科 医院感染 危险因素 防范措施
  • 简介:【 摘要】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工作潜在风险防范护理的效果。 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 2016 年 5 月 -2017 年 11 月 90 例手术室患者分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化护理干预,实验组开展潜在风险防范护理。比较两组手术室患者满意水平;住院时间、护士责任意识、风险意识;护理前后患者不良情绪因子;风险和纠纷出现率。 结果:实验组手术室患者满意水平高于对照组, P < 0.05 ;实验组住院时间、护士责任意识、风险意识优于对照组, P < 0.05 ;护理前两组不良情绪因子相近, P > 0.05 ;护理后实验组不良情绪因子优于对照组, P < 0.05 。实验组风险和纠纷出现率低于对照组, P < 0.05 。 结论:潜在风险防范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减轻患者不良情绪,提升护士责任和风险意识,更好规避风险和提升患者满意度。

  • 标签: 手术室护理工作 潜在风险防范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医疗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肾内科作为一种常见病,他在日常的整治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隐藏风险,如果处理不当或者用药常识不够,不仅会给病人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也会给医院带来不可磨灭的损失,比如医患纠纷、医院名誉等。

  • 标签: 肾内科 护理 法律问题 防范措施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安全核查制度在手术室护理差错防范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我院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1 月收治的 69 例手术室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实验组 35 例,常规组 34 例,给予常规组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安全核查制度,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 结果: 实验组的满意病例为 69% ,较为满意病例 28% ,不满意为 1% ,总满意度为 97% ;常规组 的满意病例为 54% ,较为满意病例 29% ,不满意为 17% ,总满意度为 83% ,实验组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常规组的满意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安全核查制度在手术室护理差错防范中的应用价值高,能够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减少手术室差错,降低医患纠纷的发生率,提高治疗的配合度,提升护理总满意度,是一种可靠安全的护理方案,值得在临床医学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安全核查制度 手术室护理差错防范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在 围手术期护理风险防范工作中,应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的作用效果。 方法: 2017 年 8 月 ~2019 年 8 月, 选择 200 例在本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按照入院时间的先后,将其分为两组。 2018 年 8 月之前的患者( n=100 )纳入对照组,在围手术期内接受基础性护理, 2018 年 8 月之后的患者( n=100 )纳入观察组,全面实施围手术期预见性护理。在此基础上,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 0.05 ),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护理质量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显著高于对照组( P < 0.05 )。 结论 : 在 围手术期护理风险防范工作中,合理应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在降低护理风险的基础上,促进护理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 标签: 围手术期护理 预见性护理 护理风险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对新生儿进行护理时存在的潜在不安全因素,总结这些不安全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进行防范。方法:对我院新生儿科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1月期间收治在新生儿监护室的新生儿患者共计 200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新生儿监护室内常见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并针对这些不安全因素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结果:对这 200例患儿的住院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新生儿监护室出现的不安全护理事件总共有 5例,具体来说,包括 2例针刺伤、 1例院内感染、 2例蓝光烫伤,不良事件的整体发生率 2.5%。对于住院的新生儿来说,造成其出现不安全事件的因素主要包括护理人员人为因素、外界环境因素以及技术因素等。结论:由于新生儿的免疫能力较差,自我防范意识还不成熟,因此出现不安全事件后无法及时的对护理人员进行提醒,这对于新生儿来说是十分致命的。因此,在对新生患儿进行护理时,护理人员要提起精神,十分耐心、细致的对患儿进行护理,注重医护之间的配合,显著提升医护人员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最大程度的避免新生儿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 标签: 新生儿护理工作 不安全因素 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