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60例(70只眼)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切口方向将其分为甲、乙两组,甲组患者30例(37只眼),乙组患者30例(33只眼)。甲组患者的切口方向为角膜曲率最大子午线方向,乙组患者切口方向为颞上方及鼻上方,将两组患者的术后手术性角膜散光度以及术前术后角膜的散光度进行对比,分析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结果:对比研究发现,甲乙两组术后3个月手术性角膜散光度差异不大,但甲乙两组平均角膜散光度差异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

  • 标签: 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手术 切口方向 散光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科患者留置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透明敷料不同更换频率对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的影响,为选择合适的透明敷料更换频率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11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肿瘤科留置PICC导管的120例患者,其中男76例,女44例,随机分为4组:透明敷料7、8、9、10d组,每组患者30例,比较4组患者PICC导管相关感染发生情况。结果:120例肿瘤患者中有3例发生过敏性皮炎,其中9d组1例、10d组2例;16例发生导管口感染,7d组、8d组、9d组、10d组的导管口感染率分别为16.67%、13.33%、13.33%、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77,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结论:PICC透明敷料更换频率可适当延长,但不超过10d更换一次。

  • 标签: PICC透明敷料 更换频率 导管相关感染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地塞米松注射液联合康惠尔透明贴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相关皮肤过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我院2015年10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PICC相关皮肤过敏患者6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31例,均给予康惠尔透明贴干预,研究组联合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给药,就两组患者疗效及治疗后舒适度、睡眠质量改善情况进行评定比较。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SQI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体会在帕金森病患者脑深部刺激电极植入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复合头部神经阻滞麻醉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我院2019.1-2020.5内行脑深部刺激电极植入术的43例帕金森病患者,遵从“平衡序贯法”分为对照组(20例,右美托咪定+切口局部浸润麻醉)和观察组(23例,右美托咪定+头部神经阻滞麻醉);观察麻醉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耗时、麻醉时间等指标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但麻醉方案实施后,观察组患者各时段镇静效果较好,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头部神经阻滞麻醉方案,在帕金森病患者脑深部刺激电极植入术中具有显著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头部神经阻滞麻醉 帕金森病 脑深部刺激电极植入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 nSIMV联合 PS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疗效。方法:将我院 84例肺透明膜病新生儿均分成实验组( nSIMV联合 PS治疗)、对照组( nCPAP联合 PS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效果显著。

  • 标签: 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肺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 肺透明膜病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患有肺透明膜病的新生儿 34例作为本次的观察对象,选取时间为 2017年 12月 -2019年 3月间,将其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进行比对,一组为采取常规疗法进行治疗的常规组,一组为采取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进行治疗的联合组,分析两组的治疗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联合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 p<0.05),差异显著。结论 对新生儿肺透明膜病采取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联合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