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选择嘧啶于硫咪唑应用于甲亢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进行研究,录入74名符合要求的甲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选择随机对照试验,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内采用丙硫密定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应用硫咪唑进行治疗,治疗后由医务人员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本次研究结果中发现治疗完成后,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

  • 标签: 丙硫氧嘧啶 甲巯咪唑 甲亢
  • 简介:高压治疗时患者通常采用肺式阀(Ⅱ级减压器)吸氧。采用肺式阀吸氧时患者通常要克服300Pa左右的吸氧阻力。这个阻力来自肺式阀本身的固有结构,在目前的设备情况下这个阻力无法克服。对于普通患者来说这个吸气阻力通常也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但是对于一些特殊患者如年老体弱患者、气管切开患者或气管插管患者则无法使用一般的吸氧口罩而改用罩供罩通常做成65cm×65cm×45cm的长方体有机玻璃罩,

  • 标签: 供氧方法 氧罩 气管切开患者 吸氧阻力 高压氧治疗 吸气阻力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巯咪唑、丙硫嘧啶分别治疗甲亢的临床效果,并分析药物的安全性。 方法:采取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120例甲亢患者分为60例/组。对照组应用丙硫嘧啶治疗,观察组应用巯咪唑治疗。比较甲状腺功能指标、不良反应与肝损伤情况。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T3和FT4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肝损伤发生率也较对照组更低(p值<0.05);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差不大(p>0.05)。 结论:甲亢治疗中,巯咪唑和丙硫嘧啶的安全性相差不大,但前者的临床效果更好,对肝脏的损伤更小。

  • 标签: 丙硫氧嘧啶 甲巯咪唑 甲亢 临床效果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靶向纳米载体的构建及增治疗实体肿瘤。方法 :选择 2017年 8月 ~2018年 8月自己主管的病人中接受治疗的 30例肿瘤患者,将他们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 15例观察组患者在化疗基础上采用靶向增治疗, 1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化疗。结果 : 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后期生活质量做出评分,其中包括了患者的睡眠质量、饮食情况、活动受限程度等各项指标做出评分。统计发现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患者,差异显著( P<0.05)。结论 : 采用靶向纳米载体的构建及增治疗实体肿瘤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之质量,改善患者的生活,在化疗的基础上对肿瘤患者加强治疗,值得临床治疗推广。

  • 标签: 靶向纳米氧载体 增氧治疗 实体肿瘤
  • 简介:[摘要 ] 随着化学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和其他人为因素,耐药肺结核病的日益增多,尤其是多药肺结核病的增多对全球结核病控制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本文化疗方案采用了至少 3种二线药物及其他可能敏感药物组成多药联合,总疗程 21个月,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药物不良反应较轻,患者可以耐受,无因药物不良反应停止治疗者。该方案治疗多药肺结核有效且较安全,是值得推荐的治疗多药肺结核病的方案。

  • 标签: [ ]  肺结核 耐多药 化学疗法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莫西林的药理作用机制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7月在我院进行治疗消化道炎症患者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莫西林的药理作用机制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7月在我院进行治疗消化道炎症患者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多药肺结核患者耐药情况,以及提出控制策略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多药肺结核患者 200例,选取时间为 2016年 1月 -2019年 12月,将其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 200例患者的多药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200例多药肺结核患者中,初治 78例,占比为 39.00%,复治 122例,占比率为 61.00%;男性患者 120例( 60.00%),女性患者为 80例( 40.00%);吸烟患者 148例( 74.00%),不正规服药 136例( 68.00%)。 结论:在多药肺结核患者中,需要帮助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并指导患者在生活中戒烟戒酒,有助于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耐多药肺结核 患者 耐药情况 干预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胃炎治疗中实施哌拉西林舒巴坦的临床价值 。 方法: 选入我院于 2017 年 12 月— 2018 年 12 月期间所收治急性胃炎患者 64 例,采用 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将其 平分为 研究 组( n= 32 )和参照组( n= 32 )。 参照组行奥美拉唑治疗,研究组行哌拉西林舒巴坦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 24 小时尿蛋白水平 变化 和血浆白蛋白变化。 结果: ① 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组间对比 P<0.05 。 ② 研究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参照组,组间对比 P<0.05 。③治疗之前,两组患者尿蛋白水平和血浆白蛋白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之后, 两组患者尿蛋白增高,血浆白蛋白下降, 且研究组变化比参照组明显( P<0.05 )。 结论: 哌拉西林舒巴坦对急性胃炎患者而言,不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还能减少不良反应,可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哌拉西林舒巴坦 奥美拉唑 急性胃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27岁,一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9.9℃,伴有头痛、咳嗽、咯少量白色粘痰,寒战。在某医务室给予“青霉素80万u,2次/日,肌肉注射治疗3天,症状不缓解。于1997年11月21日来我院就诊。查体:体温39.2℃,脉搏88次/min,呼吸22次/min,

  • 标签: 肺炎 军团菌 体温 查体 肌肉注射治疗 病例介绍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深入研究对重症脑创伤恢复期患者实施高压辅助治疗干预后,患者血清评分、认知功能和脑代谢水平。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期间收治的重症脑创伤恢复期患者共140例,将其随机分组,给予高压辅助治疗干预措施组为研究组,给予常规治疗干预措施组为参照组,研究组和参照组各70例患者。对比两组患者血清评分、认知功能和脑代谢水平。结果:干预期结束后,研究组重症脑创伤恢复期患者血清评分、认知功能和脑代谢水平显著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重症脑创伤恢复期患者实施高压辅助治疗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清评分、认知功能和脑代谢水平,故方案值得推广。

  • 标签: 高压氧辅助治疗 重症脑创伤恢复期患者 临床效果 脑氧代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钆贝胺 MRI肝胆期对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 2017年 10月 ~2019年 10月我院诊断的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患者 30例,均行钆贝胺 MRI增强扫描,观察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诊断效果。结果: 30例患者均为单发,增生组织大小 0.5~4.0cm,平扫低信号 20例,等信号 8例,略高信号 2例,动态增强扫描发现 26个病灶有强化反应, 2个有轻度强化反应,处于门脉期或者延迟期的病灶均表现为等信号或者略高信号, 2例处于延迟期的病灶发生环形假包膜( P<0.05)。结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患者采取钆贝胺 MRI诊断能够明确组织大小及形态,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价值。

  • 标签: 钆贝葡胺 MRI 肝胆期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诊断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联用阿莫西林、奥美拉唑的效果。方法:2021年2月到2022年4月,选取11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实施单双数法分组,对照组单用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联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症状消失时间较对照组更优,可见比较差异(P<0.05)。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确诊后,联用阿莫西林、奥美拉唑治疗,治疗效果显著,症状消失时间更短,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慢性浅表性胃炎 奥美拉唑 阿莫西林 治疗有效率 症状消失时间
  • 简介:硝哒唑原为抗阴道滴虫药,故又名“灭滴灵”.它同时对贾氏虫病和阿米巴都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因此,以往的药物手册中都将它列人抗寄生虫病药,据资料介绍,1962年首次发现该药有抗厌氧菌的作用,并且是一种广谱抗厌氧菌药,它疗效确切.除口服外,还能外用和静脉点滴。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入抗厌氧菌的基本药物,中国药典1985年版正式将其列为抗厌氧菌的药物,

  • 标签: 厌氧菌感染 甲硝哒唑 首选药物 首次发现 灭滴灵 抗厌氧菌药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阿莫西林所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并对其开展药学临床分析。方法 选取本院 120例使用阿莫西林治疗的患者开展本次研究,将其中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 4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其余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 8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本次研究的标本纳入时间范围为 2018年 02月 -2019年 01月。对比两组患者的用药情况,并观察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时间以及主要临床症状。结果 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给药途径以及给药量有明显差异。( P< 0.05);观察组患者在给药 30分钟后,有 5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给药 30钟后 1小时内,有 10例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给药 1天后 7天内,有 20例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给药 7天后 14天内,有 3例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给药 14天后,有 2例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在给药 1天后 7天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数量最多,对比其他时间段有明显差异,( P< 0.05);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过敏反应 19例( 47.50%)、消化系统不良反应 9例( 22.50)、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6例( 15.00%)、其他不良反应 6例( 15.00%)。过敏反应所占比例最高,与其他不良反应相比有明显差异( P< 0.05)。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在对患者采用阿莫西林药物进行治疗时,需要对患者选择合适的给药的方式,合理的对患者用药,并对患者的各种症状密切监视,尤其是要做好对过敏反应的观察,并对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积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帮助患者摆脱痛苦。

  • 标签: 阿莫西林 不良反应 对比分析 相关药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