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种血细胞分离采集血小板对献血者血液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站57例血小板捐献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研究组29例与参照组28例。研究组2个治疗量的血小板采用TRIMA血细胞分离进行采集,参照组1个治疗量的血小板采用南格尔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进行采集。将两组血小板捐献者的血常规指标进行检测并观察。结果相比于采集前,两组献血者采集血小板后的血小板计数(PLT)明显降低(P<0.05),但是研究组的降低幅度比参照组更大,组间具有明显差异(t=7.02,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献血者采集前后的各项血常规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2种血细胞分离采集血小板均能够有效地将献血者采后即刻的血小板计数进行减少,但减少后仍均处于正常范围内。2种采集方式均具有显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 标签: 血细胞分离机 血小板 血液指标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8号Y型静脉留置针在血细胞分离术中的应用体会。方法采用18号Y型静脉留置针对40例行血细胞分离术的患者进行两侧肘部静脉穿刺。结果穿刺成功率100%,采血过程顺利,疗效达标。结论18号Y型静脉留置针操作简单,使用安全,减轻疼痛,病人自我感觉全舒适,值得在血细胞分离术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血细胞分离术 Y型静脉留置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评估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细胞形态观察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本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250例患者的血液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参照组进行血细胞分析仪检查,实验组进行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比较两组结果并分析两种方法联合使用在临床的应用价值。结果在检测异常淋巴细胞、异常血小板和幼稚细胞方面两组具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检测异常红细胞和白细胞方面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细胞分析仪筛选血细胞时具有一定假阳性风险,因此联合使用血细胞形态观察能提高检测的准确性,提高临床诊断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血细胞分析仪 血细胞形态观察 临床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外周血细胞相关形态检验方法应用于临床中的效果。方法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进行外周血细胞相关形态检验的100例患者纳入此文研究资料,对100例患者均予以血液分析处理,并予以100例患者显微镜下的血细胞形态分析和研究,统计和调查100例患者的检验结果。结果100例采取外周血细胞形态相关检验的患者中,血细胞形态呈现异常的患者占据90.00%(90/100),血细胞形态呈现正常的患者占据10.00%(10/100),假阳性率是10.00%,假阴性率是11.11%,血细胞形态呈现异常的患者占据百分比显著高于血细胞形态呈现正常的患者占据百分比。粒细胞的核左移现象占据44.44%(40/90),中毒颗粒现象占据1.11%(1/90),空泡变性现象占据1.11%(1/90),核右移现象占据1.11%,红细胞异常现象占据37.78%(34/90),血小板的形态及数量的异常现象占据14.44%(13/90),粒细胞的核左移现象占据百分比、红细胞异常现象占据百分比显著高于中毒颗粒现象占据百分比、空泡变性现象占据百分比、核右移现象占据百分比、血小板的形态及数量的异常现象占据百分比。结论外周血细胞相关形态检验方法用于临床中呈现良好应用效果。

  • 标签: 外周血 细胞形态 临床检验
  • 简介:摘要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血常规检验的重要内容,也是检验医学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在临床检验中所占比重很大,在临床诊断与治疗观察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血细胞形态学主要包括骨髓及外周血细胞形态两部分,血细胞形态诊断质量的高低,对于血液病的诊断是关键。本文对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临床意义进行探讨。

  • 标签: 血细胞 形态学检验 临床意义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溶血标本对HBsAg结果的影响并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方法选择我院30例HBsAg(+)和30例HBsAg(—)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记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标本均进行常规检测及溶血后检测,观察溶血对HBsAg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两次检测均为(+),对照组非溶血检测为(—),溶血检测HBsAg(+)10例,HBsAg(—)20例。结论标本溶血后对HBsAg(+)检测结果无影响,但是会导致HBsAg(—)出现假阳性,溶血标本不宜进行HBsAg检测。

  • 标签: 标本检测 溶血 乙肝表面抗原 ELISA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临床检验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到2016年12月由于发热、贫血和血常规检查结果提示为危急值范围入院检查的100例患者资料,将其纳入分析组;将同期在本院接受健康体检的100例体检者作为参照组对象,比较两组受试者平均红细胞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蛋白浓度以及红细胞平均体积。结果分析组患者平均红细胞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蛋白浓度以及红细胞平均体积均显著高于参照组对象,组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组患者血细胞形态异常发生率为90%,参照组患者血细胞形态异常发生率为10%,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检验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价值突出,能够清晰了解患者的病情状态,对患者的临床诊断与临床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

  • 标签: 临床检验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发热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中心发热患者80例作为发热组进行研究,另抽取我中心健康体检人员80例作为对照作与发热组行对比研究,观察分析两组人员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结果。结果血细胞形态检测结果对比,两组人员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差异不明显(P>0.05);平均细胞体积、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以及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两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血细胞异常检测,发热组总检出率为46.3%,较于对照组总检出率5.0%,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于发热患者的诊断中,运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能快速且准确的辅佐医务人员检验出患者所患病症,达到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临床诊断价值高。

  • 标签: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发热疾病 诊断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发热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2017年接受治疗的发热疾病患者50例,并设置为观察组,令选取进行体检的健康者50设置为对照组,并对者两组患者的血细胞进行常规分析以及采用显微镜对血涂片的染色情况进行检查,比较两组受检者异常血细胞形态的阳性比例、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分部宽度标准差(RDW-SD)、平均细胞体积(MCV)、红细胞压积(HCT)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血细胞形态异常的阳性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结果的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HCT、MCV、RDW-SD以及MCHC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结果的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P﹤0.05)。结论采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能够明显地检测出发热病患者病情发展与变化,并可作为有效地依据,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以及应用。

  • 标签: 血细胞形态 发热疾病 诊断
  • 简介:摘要血细胞分析仪应用到检验医学之中以后,对血细胞的自动分析起了很大的作用,对检验医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其应用之下,我国的医学中对血细胞的自动分析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不管是技术的分析上还是临床的应用上,都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趋势。虽然这样,但是我国国内的血细胞自动分析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笔者结合我国的现状,简单论述了我国血细胞自动分析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 标签: 检验医学 血细胞自动分析 问题 解决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涂片细胞形态学联合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635例血常规检验患者样本资料,分别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显微镜完成血常规检查;比较这两种方式的检验结果,并探讨其临床价值。结果显微镜检验的PLT、RBC、WBC阳性率分别为99.17%、98.20%、99.97%,显著高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验(P<0.05);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LY、NE、EO、BA的γ值分别为0.861、0.931、0.864、0.821、0.565,表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LY、NE、EO、BA的分类结果较好,而对MO的分类结果较差。结论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验细胞形态具有一定局限性,将其与血涂片细胞形态学联合应用,可有效提高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率。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血液涂片细胞形态学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显微镜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本实验室服务对象,根据SysmexXS-500i的性能特点,利用软件设置血液分析仪报警系统,经过比较评析,参照四十一条复查的规定,同临床医生探讨,拟定出符合本室需要的显微镜复查规范。方法把门诊与住院患者的标本依照相关的检测程序及办法,加以全血细胞检测、分析,登记各个标本的仪器警报内容,并将其制作出相应的血涂片一张,然后进行瑞氏染色,再通过显微镜来察看RBC、PLT、WBC的形状与数目,同时加以登记,最后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按复检规则将标本仪器检测信息与镜检结果进行比较,经统计分析得出真阳性率为8.4%,假阳性率为14.2%,真阴性率为74.4%,假阴性率是3.0%。结论假阳性与假阴性的比率是满足世界血液学复检专家组“假阳性率比20%低、假阴性率比5.0%低”相关要求的,复检率22.6%亦为正常。

  • 标签: 血细胞计数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 标本制备 复检规则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临床检验中行血细胞形态检查的必要性。方法择取我院于2015年1月-2015年12月选取所在科室80例进行资料统计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血细胞形态检查,观察并对比血细胞形态异常患者与同期选取80例健康人群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细胞比容(HCT)、红细胞分布宽度(RDW-SD)以及红细胞体积(MCV)指标之间的差异等。结果对出现发热、贫血以及处于危险范围内的80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72例患者检查结果为阳性,阳性率为90.00%。与健康人群各项指标相比,血细胞形态异常患者的各项指标均低于健康人群。P<0.05,两组差异于统计学而言有意义。结论血细胞形态检查不仅能够为临床医学提供准确的实验室依据,还能够真实反应出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对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检查手段已经被临床认可和广泛使用。

  • 标签: 临床检验 血细胞形态 必要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细胞形态学变化观察在血液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在我院接受血常规检测的100例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血细胞分析仪诊断及血细胞形态学诊断。结果血液分析仪的正常检测准确率低于血细胞形态学诊断(P<0.05);血液分析仪检测异常标本提示存在血小板疾病与贫血疾病例数与血细胞形态学复检的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液系统疾病诊断中血细胞形态学变化观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提高对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应积极应用于临床检验中。

  • 标签: 血液系统疾病 血细胞形态学 血细胞分析仪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血常规检验中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涂片细胞形态学的临床意义。方法我院于2016年7月—2018年7月选取120例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检验方法,将患者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其中参照组有60例,采用单一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验,研究组有60例,予以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液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比较两组检验结果。结果分析数据,研究组阳性率为(18.33%)、阴性率为(81.67%),参照组阳性率为(38.33%)、阴性率为(6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应用于血常规检验中,有着一定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血涂片细胞形态学 血常规检验 应用价值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血液学检验质量方面应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的应用效果。方法用健康体检者抗凝血样本分析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并将抗凝血样本分别予以显微镜下技数和全自动分分类,取三份样本连续测定10次,观察批内精度,将128例血液样本予以显微镜计数和五类血细胞分析仪检验,并对比其准确度。结果经过精密度和准确度检测,应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白细胞分类的变异系数处于变异系数允许范围,说明该仪器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合格,显微技术法和血细胞分析仪法结果无差异(P>0.05)。结论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具有精密度、准确度高的特点,可以广泛应用。

  • 标签: 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 血液学 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分析仪与血细胞形态观察联合应用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测的患者196例,患者分别采用血液分析仪与血细胞形态观察检测,分析二者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结果血液分析仪诊断的异常检出率高于血细胞形态观察诊断的异常检出率(P<0.05);血细胞形态观察对血小板疾病血样异常标本检出率高于血液分析仪诊断、对贫血血样异常标本检出率低于血液分析仪诊断(P<0.05)。结论血常规用血液分析仪检测虽然快速且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但也存在一定的诊断偏差,采用血细胞形态观察联合应用能够进一步提高对疾病的临床确诊率。

  • 标签: 临床诊断 血液分析仪 血细胞形态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用国际血涂片复审准则对SysmexXE-2100血细胞分析仪的适用性进行评估。方法应用Sysmex-XE2100血细胞分析仪对200例临床血液常规标本进行检测,用国际血涂片复审准则分出筛组和过筛组,过筛组再经普通光学显微镜对血涂片进行观察,然后统计、分析。结果本文选取的200例患者中,有36例是真阳性,占18%,有128例是真阴性,占64%,有32例是假阳性,占16%,有4例是假阴性,占2%。准确率为82%。结论Sysmex-XE21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后按照国际血涂片复审准则进行显微镜阅片筛查的有效性良好,结合临床分析能进一步提高结果的可靠性。

  • 标签: 国际 准则 血细胞分析仪 血涂片 复审 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