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行为诱导在腭裂术后语音治疗中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1例腭裂术后语音障碍的患者在语音治疗过程中应用行为诱导的方法,对患者治疗过程的依从性及训练前后语音清晰度的变化进行评价。结果语音清晰度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患者的依从性较行为诱导前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对患有唇腭裂的患者积极开展术后语音训练工作,灵活调整方法,有利于先天性唇腭裂患者术后语音功能的恢复。

  • 标签: 行为诱导 腭裂术后 语音治疗 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开展小儿诱导以及维持麻醉工作期间,观察七氟烷药物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01月-2017年04月收治的32例住院患儿作为实验对象;凭借数字奇偶法对本次研究收治的住院患儿分组;对照组开展麻醉诱导工作期间,选择氯胺酮药物完成;观察组开展麻醉诱导工作期间,选择七氟烷药物完成;对两组患儿麻醉诱导时间、拔管时间以及术后意识恢复时间等回顾性分析。结果同对照组住院患儿麻醉诱导时间、拔管时间以及术后意识恢复时间比较,观察组住院患儿获得显著性缩短(P<0.05)。结论临床对住院患儿在开展诱导麻醉工作期间,合理选择七氟烷药物完成,对于麻醉诱导时间、拔管时间以及术后意识恢复时间的缩短可以做出充分保证,从而优化住院患儿的麻醉效果。

  • 标签: 七氟烷 小儿诱导 维持麻醉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莫西沙星诱导尖端扭转型室速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近10年有关莫西沙星致TDP的病例报道进行分析。结果当患者具有在使用莫西沙星时导致QT间期异常延长的因素时使用莫西沙星易发生TDP。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重视莫西沙星诱导TDP的不良反应。

  • 标签: 莫西沙星 尖端扭转型室速(TDP) 不良反应 (ADR)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进行诱导产生L型、L型返祖,分析原菌株和返祖菌株的药物敏感情况和产酶情况以及其相应的分子机制。了解L型在ESBLs耐药传播中的作用和产酶L型菌株药敏的特征改变,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应用K-B法进行L型细菌的诱导,对原菌株和返祖菌株的药敏特征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原菌株和返祖后仍有ESBLs质粒菌株,产ESBLs,对β-内酰胺类、头孢类、单环β-内酰胺类、糖基甙类、磺胺类抗生素耐药,对喹诺酮类、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结论返祖后菌落可分为两种有ESBLs质粒菌株和ESBLs质粒丢失菌株。

  • 标签: 产ESBLs细菌L型 诱导 返祖 药敏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额全身麻醉中七氟烷与氯胺酮在麻醉诱导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接受全身麻醉的64例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32例(七氟烷联合氯胺酮麻醉)和对照组32例(氯胺酮麻醉),对比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两组在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清醒时间、苏醒时间方面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将七氟烷和氯胺酮两种药物进行混合使用来对患儿的身体进行麻醉,能够有效的降低患儿的苏醒时间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是一种较为安全和便捷有效的临床麻醉方式。

  • 标签: 小儿 七氟烷 氯胺酮 麻醉诱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高渗盐水诱导痰是指支气管哮喘患者以雾化吸入高渗盐水的方法诱导生成痰液,并对痰液细胞成分、可溶性介质进行分析,从而反应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气道粘膜炎症。是一种操作简单、无创、安全、可靠的研究方法,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的发生、发展及临床病情监测的研究中。本文综述了高渗盐水诱导痰的方法、痰液的处理及诱导痰液在支气管哮喘中的诊断、治疗及应用进展。

  • 标签: 高渗盐水 诱导痰 哮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七氟烷用于小儿诱导及维持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本院采取随机的原则选取来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88例(2016年10月—2017年10月),随后同时采取随机抽签的方法将这88例患者分为两组,将其命名为氯胺酮组与七氟烷组,每组各44例。其中氯胺酮组患者采取氯胺酮药物进行诱导麻醉,而七氟烷组患者则采取七氟烷药物进行诱导麻醉。结果七氟烷组患者的血压、心率、诱导时间、拔管时间以及苏醒时间等情况显著优于氯胺酮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用于小儿诱导及维持麻醉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 标签: 七氟烷 小儿诱导 维持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七氟醚麻醉诱导在小儿全身麻醉中的应用体会。方法采用随机方法将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需进行全身麻醉的65例患儿进行分组,观察组患儿应用七氟醚进行麻醉诱导,对照组患儿应用丙泊酚,对比两组患儿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0%,观察组患儿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手术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全身麻醉中应用七氟醚麻醉诱导,不良反应少、起效快、效果好。

  • 标签: 七氟醚 麻醉诱导 小儿 全身麻醉 应用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对硫糖辅助治疗急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研究中对照组用法莫替丁治疗,观察组用法莫替丁+硫糖治疗;将患者各项临床数据详细整理后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症状积分低、临床治疗效果优,与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结论急性胃炎患者接受硫糖辅助治疗的效果更佳。

  • 标签: 硫糖铝 急性胃炎 疗效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在小儿麻醉诱导期应用舒芬太尼对丙泊酚镇静作用的影响。方法将我院在2016年2月—2017年5月收治的80例择期手术患儿,将其数字随机分为三组,分为A组(30例)、B组(30例)与C组(20例),A组取0.01μg/(kg·min)舒芬太尼静脉输注,B组取0.02μg/(kg·min)舒芬太尼静脉输注,C组单纯给予生理盐水滴注,输注后30min后,靶控输注丙泊酚,比较A、B、C三组患儿的BIS与丙泊酚EC50及OAA/S评分。结果丙泊酚EC50与BIS呈现出负相关(P>0.05),BIS与OAA/S评分相关系数为正相关(P<0.05)。A组、B组EC50、均低于C组,三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C组的BIS、LOC时间均低于A组、B组,三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讨论将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应用在小儿麻醉诱导期,麻醉有效性好、安全性高,可相应的减少丙泊酚浓度,增加对小儿麻醉的镇静作用,具有相互协同作用。

  • 标签: 小儿 麻醉诱导期 舒芬太尼 丙泊酚 镇静作用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ATO)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双诱导化疗方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疗效及PML-RARa融合基因转变情况。方法本中心自2014年6月以来,共收治APL患者39例,按照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指南(2014版),对其中23例APL患者予ATO+ATRA双诱导,联合小剂量化疗,达完全缓解后,序贯应用ATO+ATRA,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23例患者中,除2例患者治疗早期因脑出血死亡,1例患者因未定期化疗复发,1例患者治疗后期中枢复发,其余患者均获得完全缓解,完全缓解率达91.3%,开始诱导至完全缓解平均26.5±3.5天。结论双诱导方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大部分患者均可取得较好疗效,可长期生存。

  • 标签: 三氧化二砷 全反式维甲酸 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 简介:摘要目的就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全麻诱导对剖宫产新生儿的影响作以分析。方法拟取2014年5月—2017年5月就诊我院妇产科自愿行剖宫产术分娩的86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麻醉方式分组,以所采用的麻醉方法命名组别,其中40例产妇实施全麻,46例产妇采取硬腰联合麻醉。对比分析新生儿娩出后第1、5、10分钟Apgar评分与胎儿生后第3、14、28dNBNA分值。结果组间比较新生儿娩出后第1、5、10分钟Apgar评分与胎儿生后第3、14、28dNBNA分值未见显著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充分把握用药时机与剂量的前提条件下,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全麻诱导用于剖宫产术是可行且安全的。

  • 标签: 氯胺酮 丙泊酚 全麻诱导 剖宫产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针对诱导期血液透析患者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方法的价值,形成护理安全性提升的良好基础。方法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76例诱导期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常规组和护理风险管理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和护理风险管理模式。结果护理风险管理组患者发生护理风险和护理纠纷的例数较少,对护理风险管理服务的评价较高。结论诱导期血液透析患者极容易因护理人员风险防控意识不佳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因此,护理人员应重视做好护理风险管理工作,为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保障。

  • 标签: 护理安全 护理风险管理 血液透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酒精诱导精神障碍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酒精诱导精神障碍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结果研究组患者被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后焦虑好转情况比对照组患者更明显。结论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治疗治疗,缩短住院时间,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医院的治疗质量,临床推广有意义。

  • 标签: 心理 酒精 精神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磷酸凝胶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应用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自2014年10月至2016年8月期间接受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86例,根据随机分类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基础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磷酸凝胶进行灌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经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较对照组高,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也远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相比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磷酸凝胶治疗效果显著,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信赖和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磷酸铝凝胶 溃疡性结肠炎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碳酸镁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9月—2017年3月收治的胃溃疡患者38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两组患者均进行1周三联疗法清除幽门螺杆菌,之后对照组采取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采取碳酸镁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症状缓解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19例,治愈9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患者19例,治愈6例,有效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7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症状平均缓解时间为(2.2±0.8)d;对照组患者症状平均缓解时间为(6.5±1.7)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碳酸镁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铝碳酸镁 奥美拉唑
  • 简介:摘要过敏性休克是外界某些抗原性物质进入已致敏的机体后,通过免疫机制在短时间内触发的一种严重的全身性过敏性反应,多突然发生且严重程度剧烈,若不及时处理,常可危及生命。在麻醉过程中,由于各种药物应用所引发的交叉反应,患者发生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为1/6000。麻醉诱导发生的严重的药物过敏反应,虽然少见,但相当凶险,及时发现,积极抢救,合理用药才能化险为夷。

  • 标签: 全麻 过敏性休克 抢救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羟二十万四烯酸(20-HETE)诱导心肌细胞内活性氧(ROS)产生,加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方法选取Wistar成年雄性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前灌流20min平衡,行30min全心缺血,再经15min灌注。将浓度30mM的20-HETE加入KH液内,查看其给大鼠心脏功能造成的影响。对照组KH液内仅加入对应浓度乙醇。测定两组ROS、脂质过氧化及心肌组织Nox2mRNA表达情况。结果观察组荧光强度明显高于IR对照组(P<0.05),经统计,20-HETE(30nM)荧光强度相较于对照组上升21%;观察组蛋白质羟基化产物水平比对照组升高(20.0±3.1)%,NOX2亚基mRNA表达比对照组升高(76.3±2.6)%。结论20-HETE导致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加重可能和激活Nox2氧化酶,致使其衍生ROS水平增加有关。

  • 标签: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2-羟二十万四烯酸 活性氧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研究鸦胆子油乳(Fructusbruceaeemulsion,FBE)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细胞的毒性作用,并探讨其诱导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CCK8法检测鸦胆子油乳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鸦胆子油乳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凋亡和ROS生成的影响,最后通过CCK8观察N-乙酰半胱氨酸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活力的恢复。结果CCK8结果显示鸦胆子油可显著降低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的活力,并且呈现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在12小时其半数抑制率(IC50浓度)为382μg/ml,24小时其IC50浓度为296μg/ml,48小时其IC50浓度为198μg/ml。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鸦胆子油乳能够增加多发性骨髓瘤细胞ROS的生成,并诱导其凋亡。最后用ROS清除剂预处理RPMI-8226细胞发现可以有效的恢复鸦胆子油乳诱导的细胞死亡。结论鸦胆子油乳在体外可以有效的激活ROS生成,诱导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从而激活细胞凋亡。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鸦胆子油 凋亡 氧化应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