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针对医学CT图像图像挖掘技术的应用方式进行分析,讨论数据收集与CT图像特征等,希望能够对相关研究活动带来一定的借鉴价值。

  • 标签: 医学CT图像 图像挖掘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红外偏振光穴位照射疗法的临床运用。方法我们于2014年7—12月,在深圳第二人民医院选择256例偏瘫肩痛患者,研究红外偏振光治疗仪与针刺联合应用对偏瘫肩痛的治疗效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K2型红外偏振光治疗仪结合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总结将近年来国内的临床应用结合我们的临床实践。结论红外偏振光治疗仪穴位照射治疗,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广泛重视,在康复工作中起重要作用,适于推广。

  • 标签: 红外偏振光 临床实践 适于推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诊断胎儿重复肾畸形的图像特征。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月到2018年8月收治的30名经超声诊断判断为胎儿重复肾畸形的孕妇,借助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孕妇的胎儿肾脏器官进行检查,分析其图像特征。结果经产后复查证实有14例男孩重复肾畸形,13例女孩重复肾畸形,3例女孩未发现重复肾畸形现象,产前超声诊断出现了3例误诊情况,误诊率为10.0%;12例患儿出现囊肿样改变等现象,20例出现了分离肾盂,5例肾窦区出现两个无分离的肾盂。结论胎儿重复肾畸形的诊断中借助超声图像特征能够实现高效、安全、高准确率的疾病判断;但是,当前超声诊断仍然存在一定的误诊情况,为此还需要在诊断技术革新上进行优化发展。

  • 标签: 重复肾畸形 超声诊断 图像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妇产科检查的过程中,超声联合检查对图像效果的影响。方法对120例妇产科患者分为3组分别采用不同超声检查,后分析3组检查方式对于患者图像效果的影响,3组共12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3年6月到2016年6月间收治。结果对照组37例被认为图像效果良好,占比92.5%;观察组38例被认为图像效果良好,占比95.0%;研究组均较好占比100%;3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产科超声联合检查方式与图像效果探讨发现,腹部超声和经阴道超声联合检查图像效果良好,值得临床引用。

  • 标签: 妇产科 超声 检查方式 图像效果
  • 简介:摘要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诊治中的应用是近年来中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通过整理近年来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妇科、骨科、针灸、内科等学科领域中的应用,探讨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临床应用所存在的优缺点,为指导中医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红外热成像 中医诊治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红外线耳温计与水银温度计作为体温测量工具测量值的差异,寻找安全、准确、快速的体温测量方法。方法对两个月至一岁以下患儿进行配对测量对比,耳温与肛温同时测量共51人次,比较两种测量工具的测温准确性。结果两种测量工具所测得体温数值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5)。结论儿科应用红外线耳温计测量体温是准确、安全、有效、快速的,可代替水银温度计。

  • 标签: 耳温计 肛温 准确性
  • 简介:摘要目的此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医学影像学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本文在此次的研究中,从阐述医学影像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目的和可行性的角度着手,对医学影像中计算机图像处理实际应用进行了论述,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文献分析法。结果将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应用到影像学处理当中,去噪的方式多种多样,在实际的操作中,结合影像自身的特点、噪声学的统计学特征以及频谱固有的分布规律等,当前,较为常用的是均值滤波、低通滤波以及的中值滤波等算法均能对图像予以平滑处理,使图像更清晰,图像生成的效果更具有真实性。清除干扰和降低噪声主要是通过增强清晰度、对边缘进行锐化、调整对比度以及伪色彩填充等,通过这几种方式和方法,能在不同程度上提升图像自身的清晰度。结论通过本文的论述得知,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对医学影像清晰度的提升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图像的降噪、图像质量的提升以及图像边缘的分割等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图像的质量。

  • 标签: 计算机 图像处理技术 医学影像学 技术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基于磁共振图像的膝关节软骨可视化初步研究。方法探究62例膝关节软骨健康的人群作为对象,此为2017年7月到2018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部分病人家属,将这些人群分为男组和女组,男组31例,女组31例,采用基于磁共振图像,对这些膝关节软骨进行可视化研究,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的膝关节差异及其效果分析。结果男组的膝关节软骨厚度为(2.85~2.88)女组膝关节软骨为(2.55~2.58),男女两组的膝关节软骨不同,在其可视化图像观察下,两组对照类型的不同,具体统计科学意义(P<0.01)。讨论采用采用基于磁共振图像,对这些膝关节软骨进行可视化研究,一段时间后,该方法准确可靠,识别率非常明显,具有非常高的临床推广。

  • 标签: 磁共振图像 膝关节软骨 可视化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对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情绪与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12月180例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用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用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结果研究组SDS、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图像质量合格率98%,对照组图像质量合格率84%,差异明显(P<0.05)。结论采用综合护理对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的情绪与图像质量干预有着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冠状动脉CTA检查 患者情绪 图像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红外线灯结合大黄粉穴位贴敷治疗神经源性直肠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神经源性直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给予腹部按摩)与观察组(30例,给予红外线灯结合大黄粉穴位贴敷),比较两组患者排便时间、排便性状、排便次数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排便时间、排便性状均低于对照组,且排便次数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83.33%(25/30)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20/30)(P<0.05)。结论红外线灯结合大黄粉穴位贴敷治疗神经源性直肠具有较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神经源性直肠 红外线灯 大黄粉穴位贴敷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通过对RICU患者跌倒/坠床的原因分析、总结,结合临床护理经验与生活经验,开创新方式、方法,即将红外线报警原理的设计加入到RICU或ICU使用的电动病床设计中,在患者试图下床时及时给值班护士发出警示信号,从而防止患者自行下床,从源头杜绝ICU患者坠床或因下床而发生跌倒的问题,降低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隐患,同时提高护士工作效率。

  • 标签: 红外线报警器 RICU病床 患者跌倒/坠床安全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爱立敷外用结合红外线照射预防PICC置管后静脉炎的疗效。方法将98例行PICC的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8例,对照组50例,实验组于PICC置管12h后在穿刺点上方沿血管走行给予爱立敷外贴长度5cm×6cm,同时红外敷线照射,每天2次,连续7d;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导管护理+红外线照射,观察两组静脉炎的发生率、发生严重程度、发生时间级治愈时间。结果实验组静脉炎发生率8.3%,对照组为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静脉炎发生时间延迟(74±19.16hVS119±28.51h,P<0.05);治愈时间缩短(88±15.95hVS55±16.10h,P<0.05)。结论爱立敷外贴结合红外线照射能有效防治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

  • 标签: 爱立敷 红外线 PICC 机械性静脉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红外线烤灯理疗在治疗机械性静脉炎中的效果。方法针对20例PICC置管发生机械性静脉炎予红外线烤灯理疗并观察效果。结果与传统的热敷比较效果明显。结论红外线烤灯理疗在治疗机械性静脉炎中的效果优于传统热敷.1

  • 标签: PICC 红外线烤灯理疗 机械性静脉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局部艾灸配合红外线照射在促进肠梗阻术后切口愈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取本次研究肠梗阻患者100例,时间为2015年10月18日至2017年12月26日,后对收取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即观察组——实施局部艾灸配合红外线照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对两组切口肿胀和疼痛情况、愈合时间和感染发生率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观察组肠梗阻患者切口肿胀和疼痛情况(肿胀1级占比98.00%;2级占比4.00%;疼痛1级占比68.00%;2级占比32.00%)显著优于对照组各项指标,P值<0.05。观察组肠梗阻患者愈合时间(13.34±1.23)d;感染率2.00%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相比较,P<0.05。结论局部艾灸配合红外线照射在促进肠梗阻术后切口愈合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能降低感染发生率,值得研究。

  • 标签: 局部艾灸 红外线照射 肠梗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良恶性疾病诊断中近红外线扫描、X线摄影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间我院接诊的125例乳腺良恶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近红外线扫描、X线摄影检查结果,并将两种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①病理检查中,乳腺良性疾病者74例,乳腺恶性疾病者51例;②X线摄影诊断敏感度94.12%、准确度92.00%、特异度90.54%均显著高于近红外线扫描78.43%、73.60%、70.27%(P<0.05)。结论相较于近红外线扫描,X线摄影在乳腺良恶性疾病诊断中应用价值更高,值得推广。

  • 标签: 乳腺良恶性疾病 近红外线扫描 X线摄影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低管电流(17mAs)设置下,管电压及是否自动控制设置对低剂量胸部CT扫描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月于我院行低剂量胸部CT检查的患者180例,根据检查时参数设置的不同分为4组。对所有扫描图像采用全模型迭代重建(IMR)。比较4组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结果4组肺窗、纵隔窗IMR图像评分,IMR图像的SNR及辐射剂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肺窗、纵隔窗IMR图像质量评分均高于C组,C组高于D组(P<0.05);A、B、C、D组IMR图像的SNR值依次降低,两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辐射剂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最高,D组最低,与其余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管电流17mAs时,采用管电压100kV、自动曝光控制扫描可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且辐射剂量较低。

  • 标签: 多参数设置 低剂量胸部CT扫描 图像质量 辐射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