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如何控制食品细菌检验箱的使用误差。方法回顾性分析食品细菌检验箱检验结果常常出现的误差,进行总结验证。结果正确对待检验样品稀释倍数、准确控制加样时琼脂温度并掌握培养基煮沸时间等有利于减少食品细菌检验箱的使用误差。结论食品细菌检验箱是一项对卫生防疫工作极为重要的卫生装备,减少误差可以有效提高食品检验和食品卫生监督的质量。

  • 标签: 食品细菌检验箱 使用误差 琼脂温度 培养基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临床血液检验减少误差的有效措施。方法对2016年4月至2017年11月本院100份血液生化检验样本展开分析,仔细全面分析影响标本检验结果的相关因素,并制定出针对性改善措施。结果检验、送检、标本采集以及患者自身原因是影响检验结果的主要因素,其中标本处理不当、送检时间较长以及血液量不足占比较高。与其他因素对比P<0.05,构成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检验结果带来的影响诸多,建议临床强化患者相关知识教育、严格把控送检流程,此保障最精准的检验结果。

  • 标签: 检验结果 血液生化检验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在临床血液检验中降低误差的措施。方法此次抽取2017年3月—2018年6月在我院做血液检验的患者(20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乙组、甲组,每组100例。本次乙组常规血液检验,而甲组是总结血液检验误差原因并实施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总结血液检验的误差情况。结果甲组血压检验的总误差率(4.0%)低于乙组(12.0%),差异显著(χ2=4.348,P=0.037)。结论在临床血液检验中,误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自身、标本检验、标本送检以及标本采集,针对上述原因实施有效措施可降低血液检验的误差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常规检验引起误差的常见因素,并就原因进行分析和提出解决对策,为提升临床血常规检验水平提供保障。方法以5000名健康老年人体检者为研究对象,以外周静脉方式采集血液标本进行血常规检验,并就检验结果展开误差因素统计与分析。结果从5000份受检血液样本统计中发现,有500份血液标本存在误差误差率为10%。对诱发血常规检验误差因素进行归纳发现,主要有受检者自身因素、血液标本保存不合理、采集时间不当,送检时间过长,以及抽血量不足两毫升或多于两毫升。检验人员自身在血液标本管理中的操作不当、不规范也是重要因素。结论血常规检验作为临床诊治常用的检验方法,应该加强检验责任意识培养,规范检验操作方法,完善血液标本的管理、保存、送检时间,对影响血常规检验的不利因素进行规避,提升血常规检验准确性水平。

  • 标签: 血常规 检验误差 影响因素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原因,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6年10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180例受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防范管理的实施情况,分为观察组(误差预防管理)96例和对照组(常规管理)84例,分析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发生原因及两组血常规检验误差的具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受检者在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方面的检验误差以及仪器使用误差和操作不当误差等发生率(5.2%<33.3%)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根据其发生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干预措施,以降低血常规检验误差发生率,进而提升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误差 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常规检验的误差影响因素及对策。方法选择我院血常规检验的健康体检者1000名作为研究对象,均抽取外周静脉血,总结检验误差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并制定合理的措施处理。结果1000份样本中误差90份,误差原因主要有体检者自身因素、采集时间不合理、保存不恰当、抗凝剂浓度不合格、送检时间较长等。结论影响血常规检验误差的因素较多,应强化体检者血常规检验意识,规范工作人员技术,提高医务人员责任意识,以及制定合理的操作流程,严格务实。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误差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引起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并总结其预防策略。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根据血液检测标本误差原因采取预防策略后检测的1275例血液检验标本以及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未采取预防策略的1450例血液检验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引起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并总结预防措施。结果分析2014年1月-2014年12月1450例血液样本情况,发现引起血液标本误差的常见原因包括患者因素、采集因素、送检因素以及检验因素等;预防策略实施后血液标准检测误差发生率明显低于预防策略实施之前,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起我院血液检测误差的因素多种多样,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有助于减少血液检测误差发生率。

  • 标签: 血液检测标本误差 原因分析 预防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临床血液检验误差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方法抽取了来自我院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期间血液检验科血液检验不合格样品132例,检查血液样本检测的各个过程,找到误差产生的原因,计算各种原因所占的百分比,然后针对这些原因找到相对应的防范对策。结果在132例不合格血液检测样品中,血液检验误差产生的误差有如下几个方面受检者自身原因(27.3%),样品采集原因(32.6%),样品送检原因(21.2%),样品检测原因(18.9%)。结论在血液样品的采集、送检和检测等过程中,务必要严格地看待每个检测环节,而且按照检测要求进行操作,才能防止血液检验误差的产生。

  • 标签: 血液样本 误差 原因分析 对策
  • 简介:摘要伴随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医疗技术也不断发展起来,医院对检验设备以及仪器的应用也越来越微量化和全自动化,同时检验设备性能也愈加稳定,且各种检验试剂的操作也更加简单和快速,另外也提高检验准确性,正因为如此逐渐发展出检验学,其为临床诊断工作提供了保障。本文对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实验误差与排除进行综述。

  • 标签: 临床医学检验 实验误差 排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消毒供应室运用品管圈(QCC)管理方法降低器械包包内误差件数的效果。方法成立“萤火圈”品管圈小组,实施对圈员知识培训、主题选定、现状调查、要因分析、对策拟定及实施、标准化流程内容等一系列品管圈活动。结果器械包包内误差件数由实施前的2.1%降到实施后的0.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器械包包内误差件数,提高消毒供应室的服务质量。

  • 标签: 品管圈 器械包 误差件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引发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相关原因,制定对应性预防措施干预。方法纳入本院近年血液检验结果出现误差标本40份,对其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诱发误差原因并总结制定对应预防措施。结果常见引发血液标本误差产生原因如下采集因素影响、检验原因影响、送检原因影响以及患者自身因素。结论在进行血液检验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会导致医生难以准确诊断和掌握患者病情,在此过程中应注重对血液采集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强化对患者健康宣教力度,最大可能降低误差发生。

  • 标签: 血液检验 误差 原因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主要原因,并研究预防对策。方法选2015年2月~2016年2月本院检验科128份出现误差血液检验标本展开观察研究,总结影响血液标本检测结果的主要原因,研究相应的预防对策。结果引起误差原因主要有4个方面,分别为患者自身原因62份,占比48.44%;采集原因31份,占比24.22%;送检原因27份,占比21.09%;检验原因8份,占比6.25%。结论患者自身原因以及采集、送检以及检验等几个因素均为导致血液检验标本检测数据出现误差的主要原因,需针对各原因加强各环节的预防控制,降低误差风险。

  • 标签: 误差 血液检验标本 原因 预防对策
  • 简介:创新与创业活动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核心[1]。创业意向(entrepreneurialintention,EI)是潜在创业者是否从事创业活动的一种主观态度,是对人们具有创业者特质的程度以及对创业的态度、能力的一般描述,是对创业行为最好的预测指标[2]。

  • 标签: 创业意向 理论模型 外在环境因素 人格特质 模型框架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摆位误差分析与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使用ELEKTA-Synergy直线加速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肿瘤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放疗前KV-CBCT扫描,结合扫描图像、CT图像和靶区中心匹配,分析X、Y、Z轴方向误差值变化,判断摆位重复性。结果系统误差(均数)与随机误差(标准差)三轴方向变化为肺癌x(1.80±1.71)mm,y(1.07±1.01)mm,z(2.15±1.87)mm;肝癌x(1.63±1.78)mm,y(1.09±1.11)mm,z(2.88±2.41)mm;脑癌x(0.81±0.82)mm,Y(0.78±0.72)mm,z(0.87±0.80)mm。结论肿瘤放疗中经常会有摆位误差。在实际应用中,只有充分了解误差原因,才能更好的结合体位固定技术和CBCT位置验证,确保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摆位的准确性及重复性。

  • 标签: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图像引导放射治疗 摆位误差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产生原因以及预防对策进行详细探究。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医院血液检验科出现误差的血液检验标本共50份作为研究对象,将存在误差的50份血液检验标本,送回临床科室,对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产生原因以及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液检验标本产生误差的原因,标本采集原因、标本送检原因、标本检测原因、患者自身原因等方面,应针对各类误差的产生原因提出相应的预防策略,以减少检验误差。结论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产生原因有很多种,对此,在血液样本采集前,应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严格控制标本采集、分类、运输、检验等环节,同时要求医护人员严格依据相关规范执行血液样本管理,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血液检验样本标本误差率。

  • 标签: 血液标本 采集 送检 检测
  • 简介: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在2005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以及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和2017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22个部门共同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中,均强调了要“重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 标签: 心理危机干预 高校 教育部办公厅 防御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服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乔·格里芬(JoeGriffin)和伊万·泰里尔(IvanTerrell)通过收集关于收集和了解大脑工作方式的可验证科学信息,创立了一种新的组织概念—人类天赋法,通过认识人类的生物天性,以快速动眼状态为切入,提出APET模型,它构成了认知行为治疗模型的基础,从而提供了更开阔的视野,该方法的知识和应用将给人们的多个领域带来新的改变。

  • 标签: 乔· 格里芬 伊万· 泰里尔 了解大脑 人类天赋法 APTE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制作一种简易、稳定的大鼠脊髓半切损伤模型,通过行为学测试动物的运动功能,为临床研究提供适宜的模型。方法根据实验要求选取SD大鼠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和半切损伤组,于手术后第1、7、14、21、28d这五个时间点采用BBB运动功能评分标准和斜板试验标准进行大鼠肢体功能检测,同时采用尼氏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结构变化。结果通过尼氏染色发现脊髓内部的灰质和白质已经出现变性坏死。术后半切损伤组的BBB运动功能评分及斜板试验评分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方法可以成功制备大鼠脊髓半切损伤模型,并且术后各项功能稳定、可靠,可以广泛应用于脊髓损伤相关机制研究及药物治疗。

  • 标签: 脊髓 半切 损伤 模型 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