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胃肠肿瘤化疗的护理工作给予一定建议。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胃肠肿瘤化疗患者73例,在其肿瘤化疗后,给予优质的护理服务,观察其恢复效果。结果化疗后给予优质的护理,患者恶心、腹泻、静脉炎等一系列化疗带来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都得到了明显缓解,且患者心理焦虑、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也有所缓和,基本能保持平和、积极的心情。结论化疗是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化疗期间所引起的诸多不良反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身心都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也是治疗中的难点,因此,化疗后优质的护理服务显得尤为重要。优质、个性化的护理能够减缓患者化疗后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胃肠道肿瘤 化学疗法 护理 建议
  • 简介:摘要胃肠损伤,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都是较为常见的腹部损伤。根据致伤机制,可以分为闭合性损伤和开放性损伤两大类。胃肠损伤的诊断不难,但确切的伤情难以判断,往往需要手术探查才能彻底清楚。同时就开放性胃肠损伤而言,胃肠的穿透伤由于其导致腹膜炎的概率高,同时一次手术困难大,手术并发症多,一直是腹部穿透伤中病死率最高的。其病死率高达33%。而在平时,刀刺伤或枪弹伤尽管所应用的抗生素比第二次世界大战要进步了许多,其腹腔脓肿和术后的并发症的发生率仍居高不下。因此,胃肠损伤的手术处理的任务较其他手术更为繁重。

  • 标签: 胃肠道损伤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手术患者行舒适护理干预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7月在本院诊疗的54例胃肠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甲组27例、乙组27例。其中甲组为常规护理,乙组为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总有效率、胃肠蠕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甲组总有效率为77.78%,显著低于乙组的96.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排气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排便时间等胃肠蠕动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护理模式相比,对胃肠手术患者中行舒适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总有效率,改善其胃肠蠕动功能,可在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胃肠道疾病 舒适护理 总有效率 胃肠蠕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对胃肠肿瘤病人进行围术期护理,分析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64例胃肠肿瘤病人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参照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患者,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参照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观察两组各项指标和疼痛程度等情况。结果参照组患者住院时间、排气时间和肠鸣音恢复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参照组抑郁和焦虑评分分别为(37.15±3.51)、(45.32±1.2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4.262±1.25)、(46.15±2.15),参照组患者切口感染、切口裂开、肠瘘、心功能不全、肺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患者,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肠肿瘤病人进行围手术期护理可缓解患者疼痛,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 标签: 胃肠道肿瘤病人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胃肠穿孔患者的CT诊断价值。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择2014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89例胃肠穿孔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采用腹部X线摄片检查形式,乙组采用CT扫描检查形式,对临床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中,乙组45例患者中诊断为阳性的患者有40例,诊断率为88.9%,甲组44例患者中诊断为阳性的患者有28例,诊断率为63.6%,88.9%>63.6%,乙组的诊断效果明显优于甲组,各项数据比较差异性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肠穿孔患者采用CT诊断形式,其临床价值更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胃肠道穿孔 CT诊断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腹部增强CT的胃肠准备进行探析,同时探析护理配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3年11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所收治的210例腹部增强CT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另选取我院自2012年1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所收治的210例腹部增强CT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给予观察组患者做好检查前胃肠准备以及护理配合措施;对照组患者不给予以上干预措施。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均显著性更佳,对比对照组患者而言,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且P<0.05。结论给予腹部增强CT患者做好胃肠准备以及护理配合可以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显著提升患者满意度。

  • 标签: 腹部增强CT 胃肠道准备 护理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对CT影像检查在胃肠间质瘤中的应用价值展开观察与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8例胃肠间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展开CT影像检查及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相比,患者的CT影像检查的符合率为93.1%,漏诊率为5.2%,病变误诊率为1.7%;此外,患者的病灶主要在胃部、空肠、直肠、食管及肠系膜等部位。经CT影像检查,37例为恶性病变,17例为良性病变;肿瘤主要骑跨胃肠壁内外或向胃肠腔内外生长。结论通过对胃肠间质瘤患者展开CT影像检查,可准确诊断出病情,且与术后病理检查存在比较高的符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CT影像检查 胃肠道间质瘤 临床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无痛胃镜与常规胃镜治疗胃肠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8年1月收治的胃肠疾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胃镜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无痛胃镜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67%,明显低于对照组5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术后心率和血压明显优于对照组,对照组术中心率、血压均显著高于术前、术后,P<0.05。结论采用无痛胃镜治疗胃肠疾病,患者痛苦少,不良反应少,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无痛胃镜 常规胃镜 胃肠道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胃肠穿孔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方便60例经手术治疗、病理证实胃肠穿孔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均接受数字化X线摄影(DR)、多层螺旋CT(MSCT)诊断,比较两种检测结果准确性。结果MSCT、DR检出腹腔游离气体分别为93.3%、58.3%,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T、DR检出胃肠穿孔准确率、病因诊断准确率显著大于DR(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能够准确显示胃肠穿孔部位,提示病因,具有显著价值。

  • 标签: 多层螺旋CT 数字化X线摄影 胃肠道穿孔
  • 简介:摘要报道我院1例31岁女性患者以咳嗽,鼻塞,头痛,咽喉疼痛,咽干,给予连花清瘟胶囊出现胃疼、胃部不适的不良反应,停用该药后症状未再出现,考虑连花清瘟胶囊引起的不良反应,密切关注服用连花清瘟胶囊的不良反应。

  • 标签: 连花清瘟胶囊 胃痛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4年8月至2016年7月之间在我院接受检查和治疗的58例胃肠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通过手术病理检查确诊,并接受多层螺旋CT诊断。结果58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胃部的有31例、19例在食道、另外分别有3例患者肿瘤位于小肠与肠系膜,另外有2例患者漏诊,诊断率为96.55%;接受平扫时肿瘤的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有明显增强表现。结论多层螺旋CT能够很好的观察到患者肿瘤的形态结构,具有较好的定性和定位能力,诊断准确性也较高,值得应用。

  • 标签: 多层螺旋CT 胃肠道肿瘤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床上活动运用在胃肠手术患者中对于其胃肠功能和康复进程的积极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1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胃肠手术的80例患者进行研究;以入院单双日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引入早期床上活动,比较两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进食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统计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进食时间、排气和排便时间均快于对照组,各项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为95.00%(38/40),高于对照组的87.50%(35/40)(P<0.05)。结论对胃肠手术患者实施早期床上活动可有效加快其康复进程并推动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

  • 标签: 胃肠道手术 早期床上活动 胃肠功能 康复进程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晚期肿瘤化疗病患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102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晚期肿瘤化疗病患,将其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1例,对对照组病患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对观察组病患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并对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比较两组病患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病患满意度,观察组病患均明显比对照组病患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统计学上有意义。结论对晚期肿瘤化疗病患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提高临床效果,具有重大意义,值得广泛进行推广。

  • 标签: 晚期肿瘤 综合护理 病患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胃肠反应和睡眠质量产生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3月作为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中从我院选取60例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进行探究分析,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将常规护理应用在对照组中,将综合护理干预应用到观察组中,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胃肠反应发生率明显较低(P<0.05)。结论在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显著,有效预防了肿瘤病人化疗时胃肠反应。

  • 标签: 肿瘤患者 胃肠道反应 综合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胃肠间质瘤应用钡剂造影及CT扫描的影像。方法选取我院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间质瘤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其全部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应用钡剂造影及CT扫描。观察分析间质瘤性质、部位、CT影像特征及钡剂造影表现。结果30例患者中,间质瘤恶性15例、良性7例、交界性8例。钡剂造影显示良性间质瘤体积较小,表现为蠕动波变小,腔内小充盈缺损;而经CT平描,间质瘤密度呈均匀强化。CT平扫显示密度不均,且壁外或跨壁巨大肿块;增强扫描后主要为不均匀强化。结论采用钡剂造影检查胃肠间质瘤缺乏特征性,但在初步定性、发现及定位病变方面有利,而采用CT扫描特征性较强,且针对间质瘤的定位和准确定性意义重大,因此临床应用时需将两者联合使用。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钡剂造影 CT扫描 影像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胃肠肿瘤患者术前及术后安全有效的护理对策。方法按照入院顺序随机抽取我院自2007年1月—2017年7月收治的胃肠肿瘤患者70例,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5)。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优质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质量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的护理质量比较,观察组的较高;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的较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胃肠肿瘤患者术前、术后进行优质护理,护理质量明显改善,并发症极少,安全有效,值得借鉴和推广。

  • 标签: 胃肠道肿瘤 围术期 优质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胃肠肿瘤经腹腔镜切除联合内镜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胃肠肿瘤患者100例参与研究,随机平均分成2组,对照组利用传统手术方式治疗,观察组选择腹腔镜切除联合内镜治疗,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对照组为12%。结论腹腔镜切除联合内镜治疗胃肠肿瘤能够提升疗效,减少了对患者的损伤,值得推广。

  • 标签: 胃肠道肿瘤 腹腔镜 内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内镜下治疗胃肠息肉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9月我院200例胃肠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单双号将入选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100例,对照组及研究组患者分别行常规的治疗护理及综合护理干预,比较干预前后两组心理状态、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研究组焦虑、抑郁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应用推广。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内镜治疗 胃肠道息肉 心理状态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系统化整体护理对改善肿瘤化疗患者的胃肠反应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我科室进行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胃肠反应发生率。结果经过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8.3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8.1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3,P<0.0a5)。结论系统化整体护理可有效预防和控制肿瘤化疗患者胃肠反应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为顺利化疗打好基础,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系统化整体护理 恶性肿瘤 化疗 胃肠道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胃肠粘膜下海绵状血管瘤病例的CT表现以及MR表现。方法抽取因患有胃肠粘膜下海绵状血管瘤而进入我院的3例病例,在分析其临床资料的同时,观察其影像学信息,并且总结患者影像学征象。结果胃肠管壁弥漫性血管瘤病例消化道系统中多个节段的肠壁组织均会受累,不仅较长节段的管壁组织呈现出不规则性的环形增厚征象,而在肠壁增厚因素的影响下,机体管腔保持狭窄状。不仅如此,病变组织中还有结节状的钙化影征象、多发点状的钙化影征象出现。结论本病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认识其CT及MR表现,可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准确率。

  • 标签: 胃肠道粘膜下海绵状血管瘤 MR表现 CT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