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泻患者粪便常规临床检验结果。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腹泻患者415例参与研究,全部患者均接受粪便常规临床检验,分析病原菌和病毒的临床检出结果。结果415份粪便样本检出200份病原,检出率48.19%,病毒有97份,占23.37%,细菌有103份,占24.82%。结论对腹泻患者进行粪便常规临床检验,可以了解患者病原菌,科学指导临床治疗。

  • 标签: 腹泻 粪便常规 临床检验 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粪便培养检验方法与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2月期间腹泻患者80例粪便标本进行的细菌培养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粪便细菌培养阳性80例中,急性肠炎30例,急性菌痢8例,胃肠功能紊乱28例,消化不良3例,腹泻待查8例。粪便细菌培养阳性21例,其中副溶血弧菌8例,志贺菌属6例,沙门菌4例,类志贺邻单胞菌2例,温和气单胞菌1例。21例细菌培养阳性患者中急性肠炎12例,急性菌痢5例,胃肠功能紊乱2例,腹写待查者1例,消化不良者1例。结论用于肠道传染病和细菌性炎症性肠病的病原体分离和鉴定,粪便培养能为临床及早作出诊断提供依据。

  • 标签: 粪便培养 检验方法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粪便隐血实验检出率低,照成假阴性漏诊的原因,找出相应的的对策,提出合理的建议,提高检验质量。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到2015年间粪便化验患者100人,分两次用不同的方法检测粪便隐血,比较两次化验结果的检出率,找出假阴性漏诊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结果100位患者初次化验粪便隐血检出36人,第二次更换容器,控制饮食,停止药物,增加采集量,更换实验方法,检出44人,可见采取措施后完全可以提高检验质量,提高检出率。

  • 标签: 粪便隐血 假阴性 检出率 分析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婴幼儿腹泻粪便中轮状病毒的感染情况,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对2014年1月~2015年12月来本院儿科门诊就诊和住院的1650例5岁以下腹泻婴幼儿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结果轮状病毒阳性258例(15.64%),秋、冬季是轮状病毒好发季节。结论轮状病毒是引起本院婴幼儿腹泻的主要致病原,及时检测为临床采取正确治疗和隔离措施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婴幼儿腹泻 粪便 轮状病毒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腹泻粪便轮状病毒检验结果,为临床提供可靠的理论根据。方法应用金标免疫层析法对265例婴幼儿腹泻患儿新鲜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检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65例腹泻婴儿中,轮状病毒感染阳性率为33.96%;轮状病毒感染的对象主要为1岁到2岁婴幼儿,占75%。结论加强腹泻婴幼儿大便中人类轮状病毒检测,对临床早诊断、早治疗和预防并发症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婴儿 腹泻 轮状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伪膜型肠炎患者粪便移植治疗与护理。方法总结一例重症伪膜型肠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治疗,并对粪便移植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文献进行学习。结果经过三次粪便移植后患者完全好转出院。该患者无腹痛、腹泻情况,大便呈黄色成形软便。结论粪便移植对于治疗伪膜型肠炎效果显著,加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病人的护理能够提高病人的舒适度及预防各种并发症。

  • 标签: 粪便移植 艰难梭菌 腹泻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红蛋白(Hb)法与转铁蛋白(Tf)法在粪便隐血试验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5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1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两组的粪便标本分别行Hb法、Tf法以及联合检测法实施潜血试验。比较两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Hb法、Tf法以及联合检测法检出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内上消化道出血(A组)与下消化道出血(B组)三种检测方法的检出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Hb法联合Tf法可有效提高大便潜血试验的敏感度,有利于快速准确诊断、鉴别消化道出血,值得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粪便隐血试验 血红蛋白法 转铁蛋白法 消化道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腹泻粪便镜检脂肪球与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胶体金对1387例腹泻婴幼儿大便样本进行轮状病毒检测,同时行显微镜检查。结果不同性别轮状病毒阳性率和镜检脂肪球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轮状病毒阳性率和脂肪球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轮状病毒阳性组镜检脂肪球阳性率显著高于轮状病毒阴性组(P<0.05)。结论大便常规检测发现脂肪球时,提示临床医生怀疑轮状病毒感染,需及时进行轮状病毒检测,避免临床误诊、漏诊,及早确诊并指导临床医生合理及时用药。

  • 标签: 腹泻 脂肪球 轮状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问卷调查、粪便隐血试验(Fecaloccultbloodtest,FOBT)联合结肠镜检查作为早期大肠癌筛查方式的可行性分析。方法问卷调查结合FOBT为初筛模式,初筛后选定高危人群行全结肠镜检查。结果筛查受检者共计2000例,男性1102例,占55.10%,女性898例,占44.90%。其中≥50岁共1518例,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者482例,阳性率31.75%;共87例患者发现95枚结肠息肉,多数息肉分布于左半结肠,以直肠居多。病理证实腺瘤性息肉48枚,炎性息肉19枚,增生性息肉11枚,直肠癌17例;40~49岁受检者共计482例,隐血试验阳性者134例,阳性率27.80%,共18例发现23枚息肉,病理证实腺瘤性息肉15枚,炎性息肉6枚,增生性息肉4枚,发现直肠癌2例。结论问卷调查后,FOBT阳性患者进一步行全结肠镜检查可提高早期大肠癌检出率,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适宜在城市社区及农村地区展开结直肠癌的规模性普查。

  • 标签: 结肠镜检查 结直肠肿瘤 普查 潜血
  •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分析引起临床输液微粒污染的原因、对人体的危害,从而制定预防措施,达到预防或减少输液微粒污染及输液反应。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实际,分析造成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总结出引起输液微粒污染的因素,如药物因素、溶媒选择、操作因素、输液器具、环境及空气微粒污染等,针对以上因素,制定相应预防措施。结论输液微粒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必须把好药物关、器具关、操作技术关和环境空气净化等各个环节,将输液微粒降低到最低程度。

  • 标签: 输液微粒污染 相关因素 防治措施
  • 简介:摘要本文针对医院制剂室内由生产人员、生产车间的空间和表面以及工艺用水这几个方面造成的微生物污染,提出相应的防控污染的几种方法,分别是对生产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对生产人员的行为管控等;选择好洁净区表面消毒所用的消毒剂,比较多种空间消毒方式的优缺点,选择适宜的方法;做好纯化水的微生物防控灭菌措施。

  • 标签: 医院制剂 微生物 防控方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连续配药护士右手保持无污染时间。方法将输液室10名配药护士随机分成观察组(1、2)和对照组。分别监测配药护士右手在30min、60min、90min时染菌量(cfu/cm2)及一次性大剂量配药后注射器活塞合格率。结果观察(1、2)组配药护士右手的染菌量(cfu/cm2)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注射器活塞用后均合格。结论在配药过程中,只要配药护士右手保持在无污染状态,在连续配药90分钟时不需要进行手清洁消毒,符合手卫生标准。

  • 标签: 连续配药 护士右手 无污染时间
  • 简介:摘要随之而来的危害就是农药对食品的污染,造成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量过高。现今农药残留已成为中国公民膳食中主要的食品安全问题。我国农药残留限量的制定将更趋于科学化,农药多残留联合暴露风险评估技术研究对完善我国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体系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 标签: 农药残留 污染途径 暴露量 危害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创伤性骨科手术中手套的污染问题,评估影响手套污染和穿孔的因素,从而减少医患之间的交叉感染。方法我院骨科30例开放复位内固定术的病例,整个骨科手术团队使用双手套,每组手套更换之后进行挤压漏水法观察手套穿孔情况以及细菌培养鉴定检测手套的污染情况。结果骨科主刀医生的手套污染和穿孔率最高,检出的污染菌为表皮葡萄球菌(64.29%),藤黄微球菌(20.78%)等。结论在骨科内固定术中更频繁的更换外层手套可以降低术中手套的污染和穿孔率。

  • 标签: 感染 创伤 穿孔和污染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血液细菌的污染,探讨血液细菌筛检方法,预防和控制血液细菌污染,确保患者安全用血。方法通过分析BACT/ALERT3D系统对血液标本(无偿献血24小时后)进行细菌筛检,阳性标本作细菌鉴定。结果13548份血液中,初筛为阳性的105袋(0.78%),复筛确认阳性的12袋(0.09%),经转种、涂片后,鉴定为5瓶为污染,7瓶有分枝杆菌生长(其中4瓶为结核分枝杆菌、3瓶为非结核分枝杆菌)。结论目前的采血模式是安全的,梅里埃全自动细菌培养仪的微生物检测是精确检测病原体的检测系统,但仍需建立及逐步完善安全输血监测体系。

  • 标签: 血液标本 细菌污染 梅里埃细菌培养仪 安全用血
  • 简介:摘要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现在已成为医院进行生化分析的主要工具,但值得注意的是仪器的较差污染不容忽视,本研究总结分析了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交叉污染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VSD负压引流治疗肢体损伤感染创面的护理要点,为二期皮瓣或植皮手术做好准备。方法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对46例应用VSD治疗肢体损伤后创面污染严重或软组织缺损患者的VSD专科护理、疼痛护理、感染护理方面进行观察。结果46例应用VSD治疗的患者,创面感染控制,肉芽生长良好,二期手术皮瓣或植皮全部成活,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密切的护理观察和严格的引流管理,是护理的关键环节,为二期皮瓣或植皮手术创造了有利条件。

  • 标签: 负压封闭引流 肢体损伤 创面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新法复苏用于胎粪污染致新生儿窒息的临床效果予以分析和讨论。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5年年1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因为胎粪污染导致发生窒息的新生儿43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复苏方法,观察组采用新法复苏。对两组患儿的抢救时间、成功率、病死率、转新生儿科治疗率等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抢救成功率和病死率与对照间没有明显的差异,且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患儿的抢救时间、转新生儿科治疗数等于对照组之间有明显的差异,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胎粪污染导致窒息的新生儿使用新法复苏效果十分显著,可以有效缩短抢救时间,减少病死率,降低新生儿因为窒息引发的各类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值得我们在临床上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

  • 标签: 新法复苏 胎粪污染致新生儿窒息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一些基层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IntensiveCareUnit,NICU)中噪音高于70dB很常见。该研究旨在探讨NICU噪音污染对早产儿听力发育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2014年收至NICU治疗,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前100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2014年~2015年收至NICU治疗,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后100例早产儿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早产儿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采取噪音干预措施。病情许可后尽早进行听力检查[AutomaticAuditorBminstemResponse(AABR)],对于初次筛查没有通过的早产儿,在出生后40~45天进行复筛。仍未通过的患儿3个月接受诊断性筛查。观察比较2组早产儿的听力筛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早产儿最终的听力筛查结果中,通过的早产儿90例(90%),对照组通过的早产儿76例(76%),干预后的NICU早产儿听力通过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NICU噪音可造成早产儿听力损失,改善NICU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可减轻此类不良影响。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噪音 早产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