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PICC置管后穿刺点液的原因及其相关处理对策。结果经过心理干预与对症处理,11例患者中10例患者的穿刺点液均痊愈并带管出院。结论在PICC置管前充分评估患者的情况,做好术前宣教;在PICC置管过程中,严格按无菌操作规程,动作轻柔,减少反复穿刺和破皮过大;PICC置管后,进行规范的导管护理;加强心理护理,理解、关心、包容患者,倾听患者的诉说,解释液的原因及治愈的案例,鼓励主动配合治疗;加强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低脂饮食以增加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物质的摄入,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加快破损组织的修补;积极对症处理,如换药、抬高置管侧肢体、调整导管的位置、药物治疗等措施不仅降低了穿刺点液的发生率,还提高了患者置管期间的生活质量。

  • 标签: PICC 置管后穿刺点顽固性渗液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祛瘀湿法在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选择自2016年9月—2017年9月符合研究标准的100例粘连性肠梗阻(PostoperativeileusPOI)的患者,采用单盲数表法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应用祛瘀湿法中药治疗+常规治疗。对照组接受抗感染、补液等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对比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胃动素(MOT)水平的变化。结果(1)两组治疗前白细胞介素—6水平比较无差别(P>0.05);治疗后3天及5天白细胞介素-6水平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和(P<0.01)。(2)治疗前两组胃动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第3天及第5天胃动素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祛瘀湿法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能够有效降低白细胞介素-6水平,促进胃动素(MOT)释放,对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疗效显著。

  • 标签: 祛瘀渗湿法 粘连性肠梗阻 IL-6 MO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介入术后穿刺口血的原因及对策。方法选择我科2013年1月~2015年10月25例住院治疗行外周介入治疗后穿刺口血的患者,分析介入术后伤口血的原因,并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本次未完善术前准备引发穿刺口血8例,占32%;术中操作问题引发5例,占20%;术后护理不当引发10例,占40%;其他2例,占8%。经精心护理和积极治疗,均痊愈。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分析外周介入治疗后穿刺口血的原因,并制订相应的对策,同时予以心理干预及健康宣教,可使事件发生率有效控制,提高患者知识掌握,提高护理安全,保障预后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外周介入 穿刺口渗血 原因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血液透析动静脉瘘穿刺处血防治方法探讨。方法2015年我中心通过内瘘穿刺进行血液透析患者30名,全年进行血液透析3692次,2016年针对以上患者分两组进行测试,通过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结果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 标签: 血液透析 动静脉瘘 渗血 防治
  • 简介:摘要帕金森症是近些年来较为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该病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有密切的相关关系,年龄越大,患病风险越大;主要的病理改变为脑内黑质纹状体通路神经发生病变,典型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肌肉僵硬、平衡障碍及运动迟缓等,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工作生活。目前临床上关于怕帕金森疾病的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延缓病情的发展,减慢神经元变性的速度,临床上药物治疗帕金森疾病的主要作用机制是以发病原因作为基础,主要作用于关键发病靶点或是信号通路,目前针对帕金森疾病的治疗主要有两类药物——胆碱能类和作用于多巴胺系统的药物。

  • 标签: 抗帕金森药物 抗胆碱能 多巴胺系统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减少老年患者PICC穿刺点血中的应用。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0例PICC穿刺点血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包括有效控制与护理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患者在有效控制、护理满意度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PICC穿刺点血老年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PICC 渗血 穿刺点渗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介入术后穿刺口血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方法将2016年4月—2017年3月104例外周介入术后穿刺口血患者根据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外周介入术后穿刺口血原因进行分析,并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健康教育评分、护理依从性评分、血消失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干预前后患者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结果外周介入术后穿刺口血的原因中,主要有患者全身因素、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障碍、药物因素、情绪紧张、置管护士穿刺技术不熟练、健康教育不全面等。经护理之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健康教育评分、护理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血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相近,P>0.05;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外周介入术后穿刺口血的原因较多,主要有患者因素、药物因素、护士操作技术和健康教育不全面等,通过针对性护理的实施,症状消除,患者心理状态改善,护理依从性提高,可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外周介入术 穿刺口渗血 原因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益气养阴解毒利法治疗消渴病痹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7例消渴病痹症患者,运用抽签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观察组4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营养神经、改善循环、降糖等一般治疗,在一般治疗基础上,观察组联合使用中药益气养阴解毒利法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据表格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然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PG、2hPG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消渴病痹症患者使用一般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中药汤剂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病症、控制血糖水平,具有显著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消渴病痹症 中药汤剂 益气养阴解毒利渗法 血糖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例脑梗塞患者围手术期栓和凝治疗,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查阅病历,分析1例脑梗塞合并肛周脓肿的患者的治疗方案,探讨围手术期如何进行栓和凝治疗。结果根据患者使用栓药物的出血风险为“低度出血”和停药所致的血栓栓塞风险为“较高风险”,权衡利大于弊,应继续使用栓药抗血栓治疗。根据“接受凝治疗患者围手术期风险类别”进行分类,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较低,可不予临时替代性的凝方法进行治疗。结论围手术期栓和凝治疗应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评估和预测,体现个体化治疗,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 标签: 脑梗塞 围手术期 抗栓 抗凝
  • 简介:摘要为了探讨心磷脂抗体(ACL)和精子抗体(AsAb)的血清检测对于女性不孕的诊断意义,将血清标本分为女性不孕患者组和健康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结合微孔板抗原成免疫复合物,再与酶标记物结合,通过酶底物颜色反应检测阳性率。最后发现不孕组心磷脂抗体与健康组心磷脂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4%(72/300)和1%(6/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66,P<0.05);不孕组精子抗体和健康组精子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5.7%(77/300)和1.8%(11/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71,P<0.05)。不孕组心磷脂抗体及精子抗体同时阳性率为7.7%(23/300);健康组心磷脂抗体及精子抗体同时阳性率为0%。因此心磷脂抗体及精子抗体与女性不孕密切相关。

  • 标签: 抗精子抗体 抗心磷脂抗体 不孕 酶联免疫吸附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低口服补液盐加锌制剂用于小儿急性腹泻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腹泻患儿中随机选择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组1,组2和组3,每组有患儿40例。对组1的患儿采用口服补液盐进行治疗,对于组2的患儿采用低口服补液盐进行治疗,而组3的患儿在采用低口服补液盐加锌制剂进行治疗,对比三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临床症状的改善时间以及住院的时间。结果在经过治疗之后,组1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72.5%,组2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84.7%,组3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97.5%,通过对比发现组3的治疗有效率要明显高于组1和组2的治疗有效率(P<0.05)。而在脱水程度以及腹泻症状的改善情况方面,组3的改善情况要明显优于组1和组2的改善情况(P<0.05)。结论低口服补液盐加锌制剂用于小儿急性腹泻治疗中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有效的提高治疗有效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低渗口服补液盐 锌制剂 小儿急性腹泻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两种环瓜氨酸肽(CCP)试剂的检测结果进行比对。方法试剂供应商分别是,浙江夸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宁波美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评价方法的指标为精密度、线性范围,相关性及偏倚

  • 标签: 抗CCP抗体 线性实验 精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甲状腺药物应用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0年3月到2016年3月间收治的口服甲状腺药物治疗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320例其临床资料,总结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320例患者中,有16例发生了药物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性别、初诊还是复发无关,主要是集中在治疗后的3个月(68.8%);有6例患者是发生的单一不良反应,另外10例皆是2种或者是合并有2种以上的不良反应,以皮肤反应最为常见,且服用他巴唑治疗的患者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6.2%要明显高于服用丙基硫氧嘧啶患者的1.1%(P<0.05)。结论甲状腺药物不良反应会贯穿于治疗过程的始终,特别是在开始治疗的前三个月,要尤其重视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抗甲状腺药物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作者阐述了传统和新型高血压药物的特点,药物治疗的针对性、副作用最小和联合用药的基本原则,ACEI与CCB、ACEI与β受体阻滞剂和ACEI与ARB等常用联合用药方案的优势,通过合理用药保证24小时血压平稳,同时给予生活方式干预,将靶器官损害降至最低,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命质量。

  • 标签: 抗高血压药物 治疗原则 联合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高血压药物药理分类、合理使用情况。方法抽选2015年7月—2017年7月本院接收的100例高血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对药物药理分类、应用情况做统计处理。结果100例入选患者中,不同种类的高血压药物中,利尿剂使用比例为38.00%,β受体阻滞剂为25.00%,钙离子拮抗剂为16.00%,(P<0.05)。结论不同种类的高血压药物的作用特点均表现出明显差异,需严格遵照医嘱合理用药,以确保患者的血压水平能够控制在稳定状态,提升用药安全性。

  • 标签: 抗高血压药物 药理分类 使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口服血小板药物对冠心病的影响。方法从我院患冠心病患者中选取68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普拉格雷片,34例)和对照组(硫酸氯吡格雷片,34例),对比两组患者血小板反应指数、血小板聚集率、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小板反应指数和血小板聚集率没有显著差异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小板反应指数和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且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血小板药物能有效提高冠心病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降低血小板反应指数和血小板聚集率,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抗血小板药物 普拉格雷片 硫酸氯吡格雷片 冠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