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的诊断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例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例手术患者术后随访未见复发,1例拒绝手术患者死亡。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手术并保留合理安全切缘可提高本病患者生存率。

  • 标签: 恶性黑色素瘤 鼻腔鼻窦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腔恶性黑色素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鼻腔恶性黑色素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免疫组化进行分析。结果36例恶性黑色素细胞呈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及未分化小细胞等多种类型。27例见黑色素颗粒。免疫组化细胞HMB-45、S-100、Vimentin均阳性。结论鼻腔恶性黑色素是相对少见、恶性度极高的肿瘤,临床易误诊,结合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有助于与其他鼻腔肿瘤鉴别。

  • 标签: 鼻腔 恶性黑色素瘤 临床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手术是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在手术过程中无操作技术是手术医生及洗手护士应具备的基本业务素质及水平。无操作技术对于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其中洗手护士的操作技术是重中之重。本研究中洗手护士在手术前做好了各项准备,并在手术中严格按照无操作技术进行,有效降低了切口种植率,半年复发率及3年内的死亡率,所得数据均低于国内公布的数据,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无瘤操作技术 洗手护士 恶性肿瘤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对整合素αvβ3与脑胶质恶性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方法抽取我院于2014年5月—2016年5月间收治的18例脑胶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且经术后的病理检查得出有9例患者为低度恶性的肿瘤(Ⅰ级与Ⅱ级的脑胶质),另9例为高度恶性的肿瘤(Ⅲ级与Ⅳ级的脑胶质),分别设为甲、乙两组。取所有患者的脑胶质作为标本,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灶部位及大小均不影响整合素αvβ3的表达;比较组间整合素αvβ3的表达情况,P<0.05,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结论对于脑胶质的患者而言,其肿瘤的恶性程度可对整合素αvβ3的表达产生较大影响,这一发现可为脑胶质的靶向治疗研究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 标签: &alpha v&beta 3 整合素 脑胶质瘤 恶性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以腹腔镜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循证护理方法在无技术配合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采取随机方法,抽取本院收治的98例恶性肿瘤患者入组研究,所有入组对象均行腹腔镜治疗术,依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询证护理组和参照组,分别实施循证护理和常规护理方法。结果循证护理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结论为了提升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成功率,应在无技术配合的过程中,加大对循证护理方法的应用力度,促进护理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

  • 标签: 恶性肿瘤 循证护理 无瘤技术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降部恶性黑色素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报道1例原发性十二指肠降部恶性黑色素,对其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该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结果肿瘤位于十二指肠降部浸润性生长。组织学上可见肿瘤细胞呈结节状或巢状分布,并见少量黑色素沉积,细胞呈圆形、卵圆形、多角形或梭形,细胞界清,胞质丰富,核大深染,可见1~2个大的核仁。免疫表型肿瘤细HMB45(+),Malan-A(+),SMA肿瘤细胞(-),Ki-67增殖指数30%,S-100(+)及Vimentin(+),Actin(-),CD117(-),CD34(-),CK8/18(-),DES(-),EMA(-),SMA(-),及P-CK(-)。病理诊断原发性十二指肠降部恶性黑色素。结论原发性十二指肠降部恶性黑色素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临床与病理均要与转移癌、淋巴等相鉴别,预后不良。

  • 标签: 十二指肠降部恶性黑色素瘤 病理学诊断 鉴别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放疗结合口服替莫唑胺治疗恶性脑胶质术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5年6月在我院行恶性脑胶质术的患者44例,于术后对其进行放化疗治疗。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2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放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放疗的基础上给予替莫唑胺化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与局控率分别为63.64%,86.86%,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局控率分别为31.82%,77.27%,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有效率对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局控率对比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放化疗后的生活质量与中位复发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脑胶质术后给予患者放疗结合口服替莫唑胺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放疗 替莫唑胺 恶性脑胶质瘤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恶性血管破裂应用急诊护理干预对抢救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间收治的恶性血管破裂患者共94例,将其随机分组,给予急诊护理干预者设定为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者设定为对照组,每组47例患者。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比较短,(P<0.05)。抢救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5.74%、76.60%,(P<0.05)。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为23.39%、8.51%,(P<0.05)。结论对恶性血管破裂患者实施急诊护理方案进行抢救,可有效缩短抢救时间,同时对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增进疗效也有积极的影响,故方案推广意义大。

  • 标签: 恶性血管瘤破裂 急诊护理 抢救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个性化护理对恶性淋巴患者化疗后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4年以来我院收治的恶性淋巴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患者采用常规化疗方法进行治疗,期间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在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护理进行干预。记录两组在化疗期间恶心呕吐、肝肾功能损伤、静脉炎等不良反应的情况并对生活质量作出评价,并作出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化疗期间出现恶心呕吐、肝肾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的数量较对照组患者明显较少,且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应用于恶性淋巴患者化疗护理有很好的效果,可以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出现的概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明显的提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个性化护理 恶性淋巴瘤 化疗 不良反应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循证护理在改善恶性淋巴化疗患者不良情绪及生活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10例化疗的恶性淋巴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对比分析两组的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结果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循证护理的方式对行化疗的恶性淋巴患者进行护理,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循证护理 恶性淋巴瘤 化疗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栓塞患者中临床护理路径(CNP)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52例肺栓塞患者,数字随机抽取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观察两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96.15%明显高于对照组65.38%,组间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栓塞患者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护理满意度,临床应用价值高。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肺栓塞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β-连环蛋白(β-catenin,β-cat)与脑膜病理分级及周水肿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膜中β-cat的表达及在不同脑膜分级中的表达;头颅MRI评估周水肿的程度。结果①β-cat在脑膜与正常蛛网膜组织中表达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正常蛛网膜组织β-cat表达强度高于脑膜组织。②β-cat蛋白表达程度与脑膜级数呈负相关。Ⅰ、Ⅱ、Ⅲ级脑膜组织之间β-cat蛋白表达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③在不同病理类型之间β-cat的表达情况差异无显著性。④β-cat蛋白表达程度与周水肿级别之间存在负相关。结论β-cat可能与脑膜周水肿的形成有关。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恶性肿瘤患者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42例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过程,观察心理护理的应用效果。结果心理护理干预后个月,患者的焦虑及抑郁评分明显比护理前低(P<0.05);护理干预后1个月患者心理、生理、社会关系、环境四方面的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护理前(P<0.05)。结论给予恶性肿瘤患者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恶性肿瘤 心理护理 生存质量
  • 简介:摘要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脏替代治疗方式之一。它通过将体内血液引流至体外,经一个由无数根空心纤维组成的透析器中,血液与含机体浓度相似的电解质溶液(透析液)在一根根空心纤维内外,通过弥散/对流进行物质交换,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同时清除体内过多的水分,达到净化血液、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目的。恶性高血压为血压显著升高,收缩压、舒张压均增高,常持续在26.6/17.3kPa(200/130mmHg)以上,多见于中青年人,病情进展迅速,可发生剧烈头痛,往往伴有恶心、呕吐、头晕、耳鸣、视力迅速减退、眼底出血、渗出或视盘水肿、肾功能急剧减退等。可在短期内出现心力衰竭,表现为心慌、气短、呼吸困难。本型高血压亦易发生高血压脑病,与血压显著增高相关。在血液透析过程中,有20%~30%的患者尽管通过透析去除水和钠,但血压反而持续偏高,多半在透析中、后期发生,而且有逐渐升高之势。血压超过24/13.3kPa(180/100mmHg),患者可出现头痛,甚至伴发急性脑血管病的程度。透析中高血压很少自行缓解,对降压药反应较差,也可伴随热原反应、失衡综合征或硬水综合征等其他透析反应发生。

  • 标签: 血液透析 恶性高血压防治 发病原因 并发症 硬水综合征动脉压升高 失衡综合征 连续性血液透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我科进行诊治的72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进行化疗,对其化疗时的护理措施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70例患者顺利完成化疗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其中有2例恶性肿瘤患者在进行化疗中出现了严重的过敏反应,被迫停止化疗进行抗敏治疗。结论高质量的护理可以减轻预防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恶性肿瘤 化疗 护理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