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淋巴毒素α(lymphotoxinα,LT-α)C804A位点单核多态性与河南汉族人群脑梗塞的关系。方法PCR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对30例脑梗塞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LT-α-C804A位点检测出C/C、C/A、A/A三种基因型。病例组中C/C、C/A、A/A基因频率分别为16.7%、36.6%、46.7%;对照组中分别为20%、55%、2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3)。病例组与对照组中C、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5%、65%和47.5%、52.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LT-α-C804A基因单核多态性与河南汉族人群脑梗塞发生有相关性,LT-α-C804A位点C→A的基因突变可能是脑梗塞患者的一个危险因子。

  • 标签: 脑梗塞 单核苷酸多态性 淋巴毒素&alpha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宁夏地区回族群体Runx2基因单核多态性和脊柱后纵韧带骨化及与骨化阶段的相关性。方法回族脊柱后总韧带骨化患者40例根据骨化类型分为单阶段骨化18例(A组),连续型骨化22例(B组),对照组40例C组,外周血DNA提取,通过PCR扩增和单碱基延伸反应、质谱技术分析Runx2基因单核三个位点与脊柱后总韧带骨化发病的关系。结果Runx2基因RS1321075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1),基因位点分布在Runx2的6号染色体中,A、B组间比较含RS1321075SNP.A等位基因(AA和AT)患者的平均骨化阶段数2.7814,不含RS1321075SNP.A等位基因(TT)患者的平均骨化阶段数3.8571,A、B组间比较患者骨化节段数的方差分析P=0.041(P<O.05),两组患者骨化有统计学差异,含有A等位基因患者的骨化节段数明显少于不含A等位基因的患者,RS1321075SNP的A等位基因与回族脊柱后总韧带骨化阶段有相关性。结论宁夏回族人群中OPLL患者Runx2基因中SNP的变化可能导致OPLL,回族Runx2基因单核多态性于脊柱后纵韧带骨化具有相关性。

  • 标签: 后纵韧带骨化 Runx2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回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染色体9p21区域rs10757278基因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患者心肌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确诊为MI的115例维吾尔族患者作为MI组,所有患者经动脉造影证实至少一支血管狭窄>50%以上;选择同期于我院参加体检的健康人群92人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对象的rs10757278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相对危险度及95%可信区间。结果MI组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及高脂血症病史等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I组和对照组间rs10757278位点的基因型分布频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3);MI组和对照组等位基因A/G分布频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染色体9p21区域rs10757278位点基因多态性是新疆维吾尔族MI患者的易感基因。

  • 标签: 维吾尔族 心肌梗死 基因多态性
  • 简介:摘要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因病程长、HBVDNA及ALT波动等因素,较HBeAg阳性CHB患者更易进展为肝硬化、原发性肝癌(HCC)等终末期肝病。现在多数学者已达成共识,即对HBeAg阴性CHB进行长期抗HBV治疗。目前,抗HBV药物主要分为两大类干扰素类和核苷)类似物(NUCs)。干扰素疗程固定,但治疗中的低HBVDNA阴转率、停药后的低远期反应率和高复发率提示治疗效果不理想1-2;NUCs包括拉米夫定(LMV)、阿德福韦酯(ADV)、替比夫定(LdT)、恩替卡韦(ETV)、替诺福韦酯(TDF)。LMV和LdT是治疗的有效药物,遗憾的是病毒耐药发生率较高。ADV、ETV和TDF的耐药发生率较低,但ADV抑制病毒能力相对较弱,ETV抑制病毒能力强,但价格较高,而TDF在我国尚未上市。HBeAg阴性CHB因其本身的难治性和用药的长期性,患者很难承受疾病、药物所带来的精神及经济负担。根据当前药物所能达到的有限治疗水平和我国国情,在对HBeAg阴性CHB初始抗病毒治疗时,为实现长期、有效抗病毒治疗,如何在保证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的基础上,兼顾经济性,仍然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 标签: 病毒性肝炎,乙型 HBeAg,阴性 核苷(酸)类似物 成本-效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最佳护理方法。方法对60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发热的护理,皮疹的护理,积极的心理护理,合理的饮食护理等综合护理。结果通过配合积极治疗,控制住了疾病的发生发展,病情得到有效缓解和控制。60例患儿全部治愈出院。结论通过积极治疗,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合理的饮食等护理,提高了治疗效果,减轻了患儿的痛苦,降低了住院时间,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 标签: 小儿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护理方法及其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1月到2016年9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护理,给予试验组患儿整体护理。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时间和家属满意度评分,并对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患儿住院时间和家属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P<0.05。并且试验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P<0.05。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护理中整体护理的应用效果显著,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患儿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方法。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100例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给予综合护理。结果所有患儿均好转出院,预后良好。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传染性疾病,不需进行特殊治疗,主要的治疗方法为加强护理,优质的护理可以加强改症的预后。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综合护理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151例IM患儿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效果。结果IM临床表现以发热、咽峡炎、肝脾淋巴结肿大最常见,外周血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及EBV-IgM抗体检测可帮助确诊;更昔洛韦治疗IM效果确切。结论应重视IM临床特点,有助于早期诊断并提高确诊率,更昔洛韦治疗IM值得推广。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临床特点 更昔洛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6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按随机数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3例。对照组采用更昔洛韦的治疗,实验组在更昔洛韦的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热程、咽峡炎改善时间、淋巴结开始缩小时间、肝脾明显缩小时间、异型淋巴细胞<10%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更昔洛韦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显著,加快了患者的恢复,值得推广。

  • 标签: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更昔洛韦 丙种球蛋白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乙肝肝硬化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运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并确诊的6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手段;实验组30例结合常规治疗手段,服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期间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在血清蛋白(ALB)、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胆碱酯酶(CHE)、总胆红素(TBIL)等肝功能指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在临床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时其疗效显著,相对中成药物治疗,能有效地改善病患的肝功能,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核苷类 抗病毒药物 肝硬化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将还原性谷胱甘肽与核苷类似物用于治疗乙肝肝硬化中的效果。方法将我院中2015年9月—2018年4月间收入的乙肝肝硬化患者进行抽样选取,分析患者一般资料后,纳入76例患者到本次研究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分组方案,将所有患者进行两组均分,每组中均包含38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拉米夫定进行治疗,而实验组患者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还原性谷胱甘肽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病症均有所改善,但实验组患者的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还原性谷胱甘肽与核苷类似物应用于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治疗中,能够对患者的病变状况进行改善,同时不会引起患者产生其他不良反应,具有积极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还原性谷胱甘肽 核苷类似物 肝硬化 乙型肝炎 感染病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3月~2014年9月我院儿科收治的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5例患儿的临床特点。结果25例患儿临床症状呈多样性,常见症状有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发热占28.0%,咽峡炎占44.0%,淋巴结肿大占76.0%,肝脏肿大占84.0%,脾脏肿大占68.0%,眼睑水肿占32.0%,皮疹占24.0%。实验室检查显示异型淋巴比例占72.0%,肝功能损害占64.0%,心肌酶异常占44.0%,尿常规异常占36%。结论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早期的临床表现不明显,实验室检查具有复杂性,提高实验室检查结果与临床特点的重视程度,能够减少临床误诊、漏诊的可能性,提高确诊率。

  • 标签: 小儿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最佳护理方法。方法对50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发热的护理,皮疹的护理,积极的心理护理,合理的饮食护理等综合护理。结果通过配合积极治疗,控制住了疾病的发生发展,病情得到有效缓解和控制。50例患儿全部治愈出院。结论通过积极治疗,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合理的饮食等护理,提高了治疗效果,减轻了患儿的痛苦,降低了住院时间,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 标签: 小儿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系统护理干预用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护理中的效果。方法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对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0月中的3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进行分组,观察组19例接受系统护理干预,对照组19例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比较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4.74%,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68.42%(χ2=4.3779,P=0.0364);观察组住院并发症发生率为5.26%,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1.58%(χ2=4.3779,P=0.0364)。结论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实施系统护理干预能够提升护理满意度,减少并发症,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小儿 系统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马兜铃肾病的临床治疗及防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马兜铃肾病患者30例临床治疗方法及防治方法进行分析。结果30例马兜铃肾病患者经临床治疗,治愈3例,好转2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结论对马兜铃肾病的治疗应当以预防为主,应用含有马兜铃的中药应当慎重,如必须应用,也应从最小剂量开始,短期应用为宜。但对个别敏感的患者,即使低剂量仍能引起肾损害,故应提高警惕,加强研究,保证安全。

  • 标签: 马兜铃酸肾病 治疗 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确诊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给予更昔洛韦治疗,对照组给予阿昔洛韦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是90.91%、69.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住院时间分别为(8.12±2.42)天、(10.23±4.45)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03%和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 标签: 更昔洛韦 阿昔洛韦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儿童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6年3月收治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小儿患者3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患儿病毒唑治疗,观察组给予患儿更昔洛韦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显效12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患儿显效5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1.3%;两组疗效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发热、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咽峡炎的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出现1例恶心、1例腹痛;对照组患儿出现1例腹痛,2例恶心;和滴注速度有关,缓慢滴注后症状缓解,未出现严重副反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疗效显著,缩短病程,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更昔洛韦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小儿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胃酸分泌抑制剂在临床使用情况调查分析,以促进临床合理使用该类药物。方法从药品入库出库记录资料中查出胃酸分泌抑制剂品种、门诊处方住院病历使用情况,根据药品说明书、诊疗规范、临床路径、药学医学最新教科书等,分析患者疾病是否需要使用胃酸分泌抑制剂,判定其合理性。结果门诊处方质子泵抑制剂使用率为51%,住院病历质子泵抑制剂使用率为81%处方用药存在问题的比例为13.1%,病历用药存在问题的比例为11.3%,其中泮托拉唑钠使用出现问题的频次最多。结论医务人员有待于加强法规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提高临床合理用药能力与规范管理水平。

  • 标签: 抑酸药 合理使用 改进措施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柳烯喷剂治疗花斑癣的疗效。方法治疗组86例采用每天一次外用柳烯喷剂,共4周;对照组48例采用硝酸咪康唑乳膏外涂每天2次,共4周。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67.44%,总显效率为89.53%,对照组痊愈率为25.00%,总显效率为54.71%。治疗组和对照组痊愈率、总显效率比较统计学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柳烯喷剂治疗花斑癣,疗效满意,复发率低,无明显副作用,有应用价值。

  • 标签: 柳烯酸 花斑癣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水杨联合红蓝光治疗痤疮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5月至2017年8月期间确诊为痤疮的89例患者,按照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2例,采取外涂维A酸乳膏治疗)和治疗组(47例,采取水杨联合红蓝光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73.8%低于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93.6%,治疗组患者的丘疹个数、脓包个数、结节个数明显比对照组患者的数量少,统计学比较分析,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组间对比分析(χ2=0.686,P>0.05)。结论痤疮采取水杨联合红蓝光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皮损,效果明显,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水杨酸 红蓝光 痤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