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防护的较好方法。所谓就近躲避,就是因地制宜地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对策。

  • 标签: 地震应急防护 防护原则
  • 简介:摘要重大自然灾害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失,也给人们造成严重心理创伤,心理创伤若得不到及时有效干预,很难在短时间内脱离恐慌,回归正常状态,今后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会很高。如果处理不好,心理问题可能一直伴随他们终生,甚至导致精神疾病,给本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心理救援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灾后救援中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而我国、我省、在这方面的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完善的灾后心理救援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如何将整个救援工作规范化,实行统一的组织管理,规范的救援模式,形成救援的长效机制,使救援实施得到科学、长期、稳定的保障,对于今后在灾后开展及时、有效、持续的心理救援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自然灾害后 心理救援模式 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地震对儿童的心理影响以及相关干预措施。方法分析不同年龄层次儿童在地震后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对儿童的不良心理反应和由于心理产生的生理反应进行探讨,并研究有效的干预措施。结果地震对各个年龄层次儿童的心理影响不尽相同,理性分析儿童的心理情况,并用更加温和无害的方式选择合适的心理安慰、心理指导能够有效改善儿童的心理状态,保证其心理健康。结论地震容易对儿童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很可能导致严重终生心理阴影,通过研究地震对儿童的心理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式能够尽可能的消除心理问题、缓解其心理伤害,让其健康快乐的成长。

  • 标签: 地震 儿童心理影响 干预措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对地震灾害中被困人员采用获救后的抽样,采取问卷调查和心理访谈方法,对地震灾害中的被困人员心理进行分析,总结出被困人员在地震灾害中的心理规律,找出造成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依此救援人员对被困人员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可以实现提高地震灾害中抢救被困人员效率的目的。

  • 标签: 地震灾害 被困人员 心理分析 心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云南鲁甸地震灾区群众的心理状况,并根据调查分析结果提供相应的心理救援服务。方法选取灾后255名受灾群众为研究样本,收回有效问卷255份。使用自编的个人基本信息表及基本心理状况访谈表了解基本信息。使用PCL问卷及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了解心理状况。结果参与问卷调查者均未筛查出PTSD,94.9%的受灾群众在灾后普遍采用了积极的应对方式。结论多样化以及长期持续的灾后心理援助对于改善受灾群众心理状态具有积极作用。

  • 标签: 地震灾区 心理状况 PCL问卷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 简介:了解地震灾区高三学生的焦虑程度及其影响的主要因素,为突发事件下对高中学生的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焦虑自评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卡特尔16PF人格问卷等对宁强震区的在校高三学生进行调查。①震区高三学生的焦虑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健康人群(P〈0.01);②学生的焦虑水平与其人格、特质应对方式以及个人状况中的一些因素具有相关性(P〈0.01);③16PF中的忧虑性、特质应对方式中的消极应对因素以及个人状况中的生活状况是影响学生焦虑程度的3个主效应因素(P〈0.01)。由此可见,突发事件发生后,消除高中学生的焦虑状况应主要从消除其忧虑性、消极应对方式以及改善其生活状况着手。

  • 标签: 焦虑 人格 生活质量 自然灾害
  • 简介:摘要某市组建了以XX医院为核心的“医疗协同服务联合体”,进行区域医疗协同服务管理尝试,以促进医疗业务健康成长,调动积极性,加快人才培养并强化学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但也存在“医疗协同服务联合体”规模较小、内部信息共享渠道不畅、双向转诊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本文对上述成效和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初步探讨。

  • 标签: 区域医疗协同服务 医疗管理 成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90例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用氯胺酮实施麻醉,试验组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区域麻醉。结果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麻醉过程中的MAP、SpO2均无明显差异(P>0.05),均未发生呼吸抑制,试验组的HR、RR、唤醒时间、氯胺酮用量及追加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中小型手术中应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区域麻醉,效果更优。

  • 标签: 亚麻醉剂量 氯胺酮 芬太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调查研究三年后汶川地震灾区初中生心理状况,对地震灾区初中生的中后期心理辅导,提供准确、有效的参考数据。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颅内肿瘤手术中伴有非手术区域血肿的危险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2013年2月—1017年9月期间实施颅内肿瘤手术的50例患者,观察组为术中伴有非手术区域血肿(25例),对照组为术中不存在非手术区血肿患者(25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信息。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肿瘤病灶大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合并脑积水与脑萎缩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颅内肿瘤手术中伴有非手术区域血肿的危险因素较多,在实际手术中应注重对上述因素患者非手术区域的监测,便于尽早处理。

  • 标签: 颅内肿瘤手术 非手术区域血肿 危险因素 研究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护理部区域化负责制在护理质量管理中实施进行探讨及效果分析。方法自2015年1月到同年12月这一年我院接待了2045位病人,经由护理部的主任进行区域划分负责不同病区的病人的护理质量调查,根据流动性督导和驻守督导的方式,全面的来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估,记录区域化前和区域化后的变化,并且做出客观的评价和分析。结果实行护理部区域化负责制后,各区域的护理质量明显提高,不仅工作质量提高了,效率也有很大的提升。患者对医护者的满意度等护理质量指标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行护理部区域化负责制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临床护理的质量和效率,在临床中有很大的参考和推广价值。

  • 标签: 护理部 区域 质量 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鞘内法区域性血流阻断在肝切除术中的手术方法和体会。方法对36例肝脏肿瘤患者施行精准肝蒂解剖后选择性阻断入肝血流,行解剖性肝切除术。患者年龄平均(47.1±3.5)岁。采用锐性+钝性相结合精准解剖肝蒂,显露门静脉、肝动脉,结合术中B超声技术,精确判断肝组织缺血范围,选择性阻断入肝血流后规范切除肝段和(或)肝叶。结果36例均成功完成鞘内法区域性血流阻断入肝血流,规范切除肝段和(或)肝叶。平均手术时间(60.6±15.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53.6±35.5)ml,平均术后住院(7.3±1.6)d。结论只要熟悉掌握肝门板解剖,做好手术计划,手术技能娴熟,鞘内法区域性血流阻断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肝血流阻断 肝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