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区域医疗协同服务管理成效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0-20
/ 2

某市区域医疗协同服务管理成效初探

羊晶璟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信息科江苏镇江212001)

【摘要】某市组建了以XX医院为核心的“医疗协同服务联合体”,进行区域医疗协同服务管理尝试,以促进医疗业务健康成长,调动积极性,加快人才培养并强化学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但也存在“医疗协同服务联合体”规模较小、内部信息共享渠道不畅、双向转诊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本文对上述成效和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区域医疗协同服务;医疗管理;成效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0-0242-02

某市医疗卫生资源呈典型的二元分布局面,公共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主要的城区,部分城区仍存在“看病贵”“看病难”的为问题。XX医院是某市主要的优质医疗资源之一,为了促进区域医疗业务健康成长,早日实现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发展,在新医改后某市建立了以XX医院为核心的“医疗协同服务联合体”,开展区域医疗协同服务管理尝试,对改善某市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匀的局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报告如下。

1.某市“医疗协同服务联合体”简介

某市“医疗协同服务联合体”是基于XX医院作为核心的垂直区域医疗协作模式,对原有法人性质不做改动,施行托管制下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1-2]。以XX医院为核心,由其托管xx区、xx区、xx区等多所分医院,XX医院从管理、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给予分医院支持,XX医院有管理控制权,各区县政府具有被托管医院的所有权,区县分医院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各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对其有业务引导权。具体合作模式:(1)XX医院提供管理机制和技术支持,委派管理专才和学科专家到分医院,配合以相应的激励、补偿等措施,到院后对学科建设进行指导,实现等级创建目标,双方专业人员实现无缝对接和点对点帮扶。(2)引导人才建设走上轨道,制定科学培训计划,接受托管医院科室工作人员到核心医院接受培训和学习,同时设立专项培育基金,大胆选用优秀青年人才,并资助其进行专业培训。(3)建立双向转诊渠道和机制。建立系统的双向转诊“联络”,负责全程转诊。建立核心医院“扩展服务”系统,组织转诊合作医院举行双向转诊联席会并反馈意见[3]。(4)搭建集团化信息平台,实现医疗信息资源的共享,并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XX医院依托此平台建立远程会诊和教育中心,进行资源共享[4]。

2.某市区域医疗协同服务管理成效

现以xx区医院、xx区医院、xx县医院为例说明某市区域医疗协同服务管理的初步成效。与2014年相比,2015年xx区医院、xx区医院、xx县医院的门诊人次、住院人次和手术台次都有明显的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在区域医疗协同服务管理机制的带动下,某市各区县医院加强学科建设,提高科研能力,建设重点学科,规范职能部门,实现高层次科研项目零的突破;XX医院也因其在建设市区域医疗协同服务管理机制中的核心带头作用而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肯定和关注,并已由市政府对其突出贡献进行了表彰。

3.医疗协同服务管理中尚存的问题及其对策

3.1“医疗协同服务联合体”规模有限

某市“医疗协同服务联合体”中,纳入分医院的区县基层医院较少,覆盖范围还不是很大,若要完全改变目前全市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状况,其所起的作用还是比较有限的。由于“医疗协同服务联合体”的实践还处于摸索阶段,此合作模式整体而言尚显松散[5],其能否经历时间的考验还是一个未知数。

对此,笔者认为可通过政策的激励,吸引更多的区县级基层医院加入“医疗协同服务联合体”,除了综合性医院之外,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也可通过“医疗协同服务联合体”模式与XX医院、区县综合性医院建立协同服务管理模式[6-7],根据具体需求来对其进行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加强其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

3.2内部信息共享渠道不畅

大部分区县医院还没有纳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各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HIS)中存在着诸多不同的版本,各院业务数据结构不同,信息系统架构性能不稳定等诸多因素导致内部信息共享还较为困难,某市也还没有形成类似于上海那样的“医联网”工程[8],造成各医院间的信息彼此孤立的局面,在分享内部信息方面离某市区域医疗协同服务管理的要求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对此,建议争取国家及各级财政的支持,增加对于“医疗协同服务联合体”信息化建设的投入[9],同时进一步完善某市各级卫生信息平台,从资金投入、技术与管理等多方面促进内部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共享。

3.3双向转诊机制不健全

由于尚处于“医疗协同服务联合体”的初步阶段,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的体系还没有完全建成,加之传统行政区域内患者转诊是由各级医院利益和患者的愿望或习惯决定的[10],从而造成由下级医院转往上级医院容易,而由上级医院转往下级医院相对困难的局面;同时也存在基层医院因担心病源流失而上转缺乏动力的情况,因此即便构建了“医疗协同服务联合体”,但因上述原因导致双向转诊受限,目前的转诊利益分配、风险承担等机制还未完全明确,整体机制上缺乏对全市“医疗协同服务联合体”双向转诊的统一规划管理,责、权、利分配机制的不健全造成双向转诊主要还得依靠协商进行。

对此,笔者认为应尽快完善分级诊疗的相关标准,健全转诊流程制度,健全双向转诊机制,由于转诊患者造成的经济损失,考虑通过进修学习、职称晋升、政府补助等渠道进行合理的弥补,通过以上激励方式,逐步建立健全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急慢分治、防治结合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11]。

4.小结

某市自组建以XX医院为核心的“医疗协同服务联合体”以来,不断进行区域医疗协同服务管理的创新尝试,以促进区域医疗业务的健康成长,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加快医疗人才的培养,强化学科建设,提升了各级医疗机构的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对上级医院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病源;对于基层医院来说,则引进了大医院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了自身业务水平;对整体区域而言,明显缓解了以前“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同时避免了地方财政的重复投入,减少了资源浪费,优化了区域医疗资源配置,实现了互利多赢,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尚处于探索的初期,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了“医疗协同服务联合体”规模较小、内部信息共享渠道不畅、双向转诊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尚有待各部门机构群策群力,进一步提升区域医疗协同服务管理水平,解决疑难问题,把工作真正做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刘婷婷,林琳,夏令国,等.国内区域医疗联合体的研究现况与述评[J].卫生软科学,2016,30(6):5-9.

[2]史明丽.我国纵向型区域医疗联合体的进展与挑战[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3,6(7):28-32.

[3]孙喜琢,宫芳芳,顾晓东,等.基于远程区域医疗联合体的实践与探索-以大连市中心医院为例[J].现代医院管理,2013,11(3):8-10.

[4]潘金国,刘宪,潘清,左利.发挥品牌优势建立以我院为中心的区域医疗联合体的实践与思考[J].科学咨询,2014,15(20):21-23.

[5]罗阳峰,杨国良.武汉市某医院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的实践与思考[J].医学与社会,2015,8(6):74-76.

[6]杜巍巍,胡弘,朱嘉龙.以省级龙头医院托管县级医院构建医疗联合体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院,2015,19(3):24-26.

[7]吴飞,李政.集团化医院架构下的数据集成平台建设与实践[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3,9(4):96-99.

[8]骆敏华,陈俊峰,段光锋等.上海市中心城区医疗联合体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10):1-2.

[9]范靖,徐幻,周凌明等.城市区域卫生集团化模式探讨[J].医学与哲学(A),2012,33(7A):37-38.

[10]谢英,李颖.三甲医院与县二级医院构建医疗联合体的现状研究分析-以内江市为例[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6,33(7):505-507.

[11]殷小平,甘筱青,杨耀防.以地市级三甲医院为龙头组建医疗联合体的思考[J].中国医院,2013(12):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