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弗洛伊德在1891年对失语的精辟论断对于今天我们研究各种复杂的失语现象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弗洛伊德批评了早期失语理论的两种倾向:一种是完全用解剖学来解释失语,即“大脑定位学说”;另一种完全从心理学标准进行解释,将失语归为一种功能性常量的改变。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对失语的分类:纯粹的口头失语(purclyverbalaphasia),字符不能(asymbolicaphasia)和不可知的失语(agnosticaphasia)。这种考虑综合了解剖学和心理学的因素。

  • 标签: 失语症 解剖学 改变 早期 论断 大脑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脑卒中中医康复单元中失语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我院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间诊治的102例脑卒中失语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的68例患者运用中医康复单元治疗,观察组的54例患者采用传统家庭式语言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whoqol评分,以此来观察患者治疗的有效率。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中,22例明显好转,24例为好转,16例改善,6例无效,有效率为91.2%;对照组患者中,14例明显好转,16例好转,10例改善,14例无效,有效率为74.1%;两组患者有效率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实施中医康复单元中失语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脑卒中 中医康复单元 失语症 康复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失语患者言语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方法按照实验要求选出符合标准的患者100名,所有患者均来自2017年3月—2018年3月入院的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50名,对照组患者接受简单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在不同的护理模式下的语言功能、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语言功能恢复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脑卒中失语患者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的促进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具有临床意义,值得在全院进行推广。

  • 标签: 早期康复护理 脑卒中失语症患者 言语功能恢复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脑卒中后完全性失语患者康复治疗中应用言语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完全性失语患者49例,随机抽取25例作为治疗组,康复治疗中加入言语治疗,另24例作为对照组,仅给予康复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前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治疗后命名、阅读、书写评分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复述、理解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脑卒中后完全性失语患者康复治疗中应用言语治疗后,可改善患者的语言功能,促进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 标签: 言语治疗 脑卒中后完全性失语症 康复治疗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风后失语患者采取针刺配合语言训练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4年7月中风后失语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语言训练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针刺配合语言训练治疗,比较两组中风后失语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7.78%(P<0.05),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配合语言训练治疗对于中风后失语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针刺 语言训练 中风 失语症
  • 简介:摘要中风后遗失语状是大脑皮层语言中枢受损所致,临床表现以听力、会话、阅读等功能障碍为主。失语患者丧失正常言语交流后,可导致生活质量、社会交往等遭受重大打击。中医将中风后遗失语状称作“风懿”“不语”等,并在中医治疗方面总结出一套独具特色的理论和方法。

  • 标签: 中风 失语 中医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使用温馨交流卡对脑出血术后失语患者的交流效果。方法对21例脑出血微创术后失语患者在使用温馨交流卡前、后的交流效果、合作程度进行评价以及对温馨交流卡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患者在使用温馨交流卡后交流效果和合作程度方面效果显著,满意度较高。结论温馨交流卡可改善脑出血术后失语患者的交流效果,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脑出血 开颅术后 失语 交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失语患者的康复效果和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10月到2014年10月诊治的16名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将他们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结果通过两组护理结果的比较分析,观察组的护理有效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失语患者恢复语言功能非常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脑卒中 失语症 早期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提高失语患者对护患沟通满意度的研究。方法选取我院失语患者30例进行调查,了解患者对护患沟通满意度的情况,并制定相关护患沟通技巧指南,再次进行分析。结果实施相关沟通技巧指南后,患者对护理人员的说话方式、礼貌用语、行动能力以及沟通技巧的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的评分,实施后患者的满意度为96.24%,实施前满意度为15.63%,实施后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实施后的满意度(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制定相关沟通技巧指南后,失语患者对护患沟通满意度明显提高。

  • 标签: 失语患者 沟通 满意度 沟通技巧指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92例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92例,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实施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及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压疮、肺炎等并发发生情况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病情,提高护理满意度,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推广。

  • 标签: 早期综合护理干预 脑梗死 偏瘫失语 康复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电针结合语言训练治疗癔病性失语的疗效进行观察,并分析此种治疗疗效的优越性。方法将本院收治的30例癔病性失语患者进行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一)的10例患者采用单纯的电针疗法,对照组(二)的10例患者采用单纯的语言训练治疗法,实验组的10患者则采用电针结合语言训练的治疗方法,对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检查,最终将三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采用电针结合语言训练治疗癔病性失语的实验组不仅见效快并且恢复效果明显。结论对于癔病性失语患者的治疗,在常规治疗方案运用电针穴位的基础上结合语言训练取得很好的效果,此种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 标签: 电针穴位 联合治疗 语言训练 癔病性失语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对脑梗塞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5例,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对观察组患者采取综合早期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和生理能力较对照组患者好结论对脑梗塞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可以使得患者的疾病康复得到有效促进,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患者的运动功能也得到明显改善,临床预后质量也得到显著提高,在临床上体现了早期护理干预的重要性

  • 标签: 脑梗塞 偏瘫 失语 早期护理干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焦虑、抑郁与强迫患者主观幸福感的异同特点。方法2016年4月至2017年2月我院门诊及病房接收并进行就诊的焦虑55例、抑郁78例与强迫50例患者分别与5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通过幸福感指数问卷与HAMD抑郁量表测评调查分析。结果焦虑、抑郁与强迫患者的主观幸福感与正常人对照具有较大差异性(P<0.05),强迫患者组主观幸福感与绝望感因子、迟缓因子、日夜变化等因子呈现负相关性,焦虑患者与睡眠因子、认知因子、绝望感因子呈现负相关性,而抑郁主管幸福感与绝望感因子呈现负相关性(P<0.05)。抑郁患者的绝望感因子、强迫患者的绝望感因子以及焦虑患者的睡眠因子与认知因子等都是限制患者主管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结论焦虑、抑郁与强迫患者主观幸福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只有最大程度上降低这些因素的影响才能提高焦虑、抑郁与强迫患者的主观幸福感。

  • 标签: 主观幸福感 抑郁症 焦虑症 强迫症
  • 简介:摘要焦虑是困扰人们工作、学习及生活的重要的情绪和心理障碍,焦虑是一种常见的神经,是在人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负性情绪。近十年来,有关焦虑心理生理机制的相关研究,国内外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对焦虑的定义、分类、人格特征及治疗进行了整理与总结。

  • 标签: 焦虑症 治疗
  • 简介:摘要夫妇结婚后同居1~2年,性生活正常,且未避孕而未受孕者为原发性不孕;若曾有妊娠史,而后未避孕连续1~2年未孕者为继发性不孕。

  • 标签: 不孕症 盆腔黏连 输卵管功能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抑郁与躁狂患者心肌酶谱比较进行分析。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收治的30例抑郁和30例躁狂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纳入的时间段为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抑郁患者为观察组,躁狂患者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心肌酶五项进行检测分析,对比观察抑郁与躁狂患者的心肌酶谱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磷酸肌酸激酶、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的水平具有显著差异,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得出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郁与躁狂患者的心肌酶谱有明显的差异,可以通过心肌酶谱中的数据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及时了解患病情况采取有效的预后措施,有益于提升抑郁和躁狂治疗工作的质量。

  • 标签: 抑郁症 躁狂症 心肌酶谱
  • 简介:摘要妊高是孕妇常见的并发,尤其是中重度妊高严重危害了胎儿和孕妇的生命安全。其死亡率高,并发抽搐,心力衰竭较常见。所以早期发现,早期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能够很好的避免和降低胎儿和孕妇的病死率。加强生活指导,心里护理等各个阶段的护理尤为重要。

  • 标签: 妊高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M受体阻滞剂与α受体阻滞剂联合用药治疗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过度活动。方法40例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过度活动的患者,随机分组,每组20例;实验组口服“甲磺酸多沙唑嗪片,4mg,每日1片,睡前口服”;对照组口服“酒石酸托特罗定片,2mg,每日1次;甲磺酸多沙唑嗪片,4mg,每日1片,睡前口服”。均口服药物8周。期间无因服药不适导致停药患者。治疗8周后,通过对比治疗前、后国际前列腺组织评分(IPSS),尿急症状评分,最大尿流率(Qmax),平均尿流率Qave,残余尿等,来对比分析二者差别。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联合用药不但能改善IPSS,尿急症状评分,最大尿流率(Qmax),平均尿流率Qave,而且具有较好安全性。结论M受体阻滞剂与α受体阻滞剂联合用药治疗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过度活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 标签: 托特罗定 甲磺酸多沙唑嗪 前列腺增生症 膀胱过度活动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