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9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1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3例,分别采取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方式和常规方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退热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前后的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免疫指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血清降钙素原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动脉血氧分压高于对照组,两组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社区获得性肺炎,N乙酰半胱氨酸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以及炎性因子水平,值得应用。

  • 标签: N-乙酰半胱氨酸 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2012年10月收治的34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其中男26例,女8例,将3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泼尼松进行治疗,治疗组在泼尼松治疗的基础上大剂量使用N-乙酰半胱氨酸,对两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随着研究和临床资料的不断积累,临床对于NAC用于治疗IFP将会有更深入的广泛应用。

  • 标签: NAC 乙酰半胱氨酸 治疗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高风险COPD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收治稳定期高风险COPD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前者行舒利迭联合噻托溴铵治疗,后者在前者基础上加服NAC,比较2组治疗1年后的肺功能、CCQ问卷结果、急诊或住院次数等指标。结果肺功能上,2组治疗后FEV1、FEV1/FVC、6分钟步行距离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但研究组治疗后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后CCQ得分及观察期内急诊或住院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NAC联合噻托溴铵等药物治疗稳定期高风险COPD,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肺功能,改善其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减少住院及急诊次数,效果显著。

  • 标签: N-乙酰半胱氨酸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肺功能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对肺纤维化大鼠氧化/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物(N-乙酰半胱氨酸组)高、低剂量组,造模第7天后取血浆及肺泡灌洗液(BALF),检测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及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肺纤维化模型组大鼠BALF和血清中GSH含量及SOD水平的显著下降,高、低剂量NAC组血浆中GSH含量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或P<0.01),而用高、低剂量NAC干预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BALF和血清中SOD水平均有显著性升高(P<0.05或P<0.01),且其作用呈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结论N-乙酰半胱氨酸对肺纤维化大鼠急性肺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其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减少脂质过氧化有关。

  • 标签: N - 乙酰半胱氨酸 肺纤维化还原型谷胱甘肽超氧化物歧化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高糖致大鼠腹膜间皮细胞(HPMC)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磷酸氧化酶(NOX-2)及硫氧还蛋白-1(Trx-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高糖所致腹膜间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10)每日一次25ml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在接受28d腹腔注射后,改为每日一次5ml生理盐水灌胃,连续灌胃8周。模型组(n=10,HGC)每日一次25ml4.25%腹腔透析液腹腔注射,连续注射28d,并于入组后第8、10、12、22、24、26d给予0.6mg/kg剂量的LPS进行腹腔注射,以建立腹膜纤维化模型。于28d后同样改为每日一次5ml生理盐水灌胃,连续灌胃8周。治疗组(n=10,NAC)在成功建立腹膜纤维化模型后,给予100mg/kg剂量的NAC悬液每日一次灌胃,连续灌胃8周。实验周期12周。后取腹膜组织以免疫组化学检测壁层腹膜间皮细胞NOX-2及Trx-1的表达。结果对照组NOX-2及Trx-1少量阳性表达,而HGC与NAC组NOX-2及Trx-1阳性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上调,但HGC组显著高于NAC组,三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乙酰半胱氨酸可拮抗高糖致大鼠引起的腹膜间皮细胞NOX-2及Trx-1表达,减轻氧化应激损伤,从而延缓腹膜纤维化的发生。

  • 标签: N-乙酰半胱氨酸 高糖 腹膜间皮细胞 氧化应激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 硫氧还蛋白-1
  • 简介:摘要目的对稳定期COPD治疗中N-乙酰半胱氨酸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择2011年10月到2013年10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稳定期COPD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表的方法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祛痰、平喘治疗,观察组患者则给予N-乙酰半胱氨酸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肺功能、步行6min距离以及呼吸困难评分各项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随访中,观察组患者的COPD加重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稳定期COPD治疗中应用N-乙酰半胱氨酸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疗效确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稳定期COPD N-乙酰半胱氨酸 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 治疗效果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雾化吸入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以我院于2017年12月—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加重期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患者40例;参照组实施超声加压雾化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较治疗前有显著的效果,上加用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比单独超声加压雾化治疗更具有优势(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雾化吸入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可有效治疗支气管扩张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症状,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该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 标签: 入N-乙酰半胱氨酸 支气管扩张症 临床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与患者前额叶皮层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站精神科2011年3月-2012年9月收治的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按照其临床症状分为阴性组(n=20)及阳性组(n=20),并选取同期20例正常体检者作为正常组,对比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NAA、胆碱复合物(Cho)及肌复合物(Cr)变化与正常组检测值,分析阴性精神分裂症与NAA含量的关系。结果阴性组治疗前前额叶皮层NAA/Cr明显低于阳性组及正常组(p<0.05),Cho/Cr无明显差异;阴性组治疗后前额叶皮层NAA/Cr明显上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ho/Cr均无明显变化(p>0.05),且NAA/Cr及Cho/Cr水平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别(p>0.05);阴性组治疗前PANNS评分总分(88.3±10.6)分,治疗后降至(45.2±5.3)分,显著下降(p<0.05);阳性组治疗前PANNS评分总分(89.2±11.4)分,治疗后降至(44.3±4.9)分,显著下降(p<0.05)。两组患者组间及治疗前后PANNS评分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阴性组左侧前额叶皮层NAA/Cr值与PANNS总分及阴性症状值呈负相关(p<0.05),右侧前额叶皮层NAA/Cr值及阳性组双侧NAA/Cr值均与PANNS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与患者前额叶皮层NAA含量呈负相关,其左侧前额叶皮层NSS降低则提示患者为阴性症状,且NAA值越低则临床症状越严重,与患者左侧前额叶神经元损害有关。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阴性症状 磁共振波谱 前额叶皮层 N-乙酰天门冬氨酸 含量
  • 简介:摘要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受体)是谷氨酸受体中重要的离子型受体。NMDA受体参与了神经系统的多种重要生理功能,而NMDA受体过度激活引起的神经毒性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而引起疾病的发生。近年来研究表明NMDA受体不仅存在中枢神经系统也存在外周组织中比如肺组织,NMDA受体过度激活可能与多种肺部疾病的发生存在密切联系。

  • 标签: 谷氨酸 NMDA受体 支气管哮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肺疾病(COPD)中N-端脑钠肽前体的变化和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0例COPD患者,根据病情随机分为COPD组(A组)与COPD合并肺心病组(B组)。COPD合并肺心病组再依据病情分为功能代偿和功能失代偿两组。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患者血浆NT-PproBNP水平,心脏超声检查确定是否有肺心病及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B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A组,有显著性差异,A、B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肺心病功能失代偿组患者血浆NT-P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功能代偿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NT-PproBNP可作为判断COPD患者是否患有肺心病,右心室功能受损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

  • 标签: N-端脑钠肽前体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anti-N-methyl-D-aspartate-receptor,NMDAR)脑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收集11例2016—2017年间,在浙江省台州医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成人抗NMDAR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症状、病程特点、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结果6例病前有前驱期症状,5例无前驱期症状;10例患者脑电图异常,4例患者出现头MRI异常。其中1例患者住院期间因癫痫持续状态转入ICU治疗,预后不良(mRS评分3分),余10例患者预后良好(mRS评分0~1分)。结论抗NMDAR脑炎患者可表现为迅速进展的精神异常和癫痫,其中有前驱期症状的患者可能有着更高的MRI阳性率,早期免疫抑制治疗效果良好。

  • 标签: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 MRI 脑电图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发热38.5℃以下,对于正常背景小儿来说,这一适应性防御反应有利于疾病的康复,不需要用解热药.世界卫生组织仅推荐扑热息痛在儿科临床应用。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以毒性最低、安全、高效快速降热和维持降热时间长为特点.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的主要作用是抑制在发热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的前列腺素的合成。

  • 标签: 发热 药理 适应证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对2010年版中国药典二部所收载的对乙酰氨基酚泡腾片酸度测定中的温度条件提出修改建议。方法分别在15℃、25℃、37℃时对3批对乙酰氨基酚泡腾片进行酸度测定,并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由于原标准中的温度跨度过大,致使酸度测定结果的重现性可能无法保证。结论应考虑临床实际用药条件对乙酰氨基酚泡腾片酸度测定中的温度条件进行修订。

  • 标签: 对乙酰氨基酚泡腾片 对乙酰氨基酚 酸度 温度
  •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对乙酰氨基酚残留的准确性。方法以0.4mol/LNaOH溶液为溶剂,在257nm处测定吸光度。结果该检验方法在1ug/ml~8ug/ml范围有较好线性关系,准确度与精密度分别为0.59%、0.3%,检测限与定量限分别为0.25μg/ml、0.76μg/ml。平均擦拭回收率大于72.17%。结论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对乙酰氨基酚的残留灵敏度高,是一种可靠的质量控制手段。

  • 标签: 清洁残留 对乙酰氨基酚 紫外分光光度
  • 简介:摘要目的以茶碱为内标,建立HPLC法测定人血浆中对乙酰氨基酚浓度的方法。方法经0.5%异丙醇叔丁基甲醚和二氯甲烷萃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结果血浆中对乙酰氨基酚能很好分离,无血浆内源物干扰,最低检测浓度(LLOQ)为0.5mg?L-1,对乙酰氨基酚的血药浓度在0.5-20m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6);低、中、高浓度(1mg?L-1、5mg?L-1、15mg?L-1)绝对回收率分别为71.82±10.14%、61.48±1.8%、63.45±4.02%,日内及日间RSD均小于15%。结论该实验建立的检测方法简便、快速、无干扰,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适合对乙酰氨基酚血药浓度检测。

  • 标签: 对乙酰氨基酚 高效液相色谱法 血药浓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氟乙酰胺中毒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的动态变化。方法对92例急性氟乙酰胺中毒者进行血清cTnT、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检测。结果发病后3hcTnT阳性检出率为53.8%,明显高于CK(20%)、CK-MB(23.1%);中毒后5dcTnT阳性检出率为69.2%,而CK和CK-MB仅为8.0%和4.0%。结论(1)急性氟乙酰胺中毒者存在急性心肌损伤;(2)血清cTnT能早期确切诊断急性心肌损伤,有较宽的时间诊断窗,是心肌损伤早期诊断较敏感和特异的血清标志物。

  • 标签: 急性中毒 氟乙酰胺 心肌肌钙蛋白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格教学在血液净化N0-N1层分级护士培训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两组护士均进行血液净化N0-N1层分级护理知识学习,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方法;研究组在对照组教学措施基础上加入微格教学方法,记录两组患者本次培训前后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技能掌握情况,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经培训后,两组护士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技能掌握情况均显著提高,且研究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培训基础上加入微格教学方法可显著提高血液净化N0-N1层分级护士培训效果,保障血液净化患者顺利完成治疗并获得满意疗效。

  • 标签: 微格教学 血液净化 护士培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乙酰天麻素片在临床应用中治疗眩晕症的疗效及复发率。方法搜集2017年5月-2018年5月来我院脑病四科门诊就诊患者中符合“眩晕症”(脑动脉硬化性眩晕及颈性眩晕)诊断标准的11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治疗组80例,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治疗组采用乙酰天麻素片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均停药1月随访,治疗组复发率为5%,对照组复发率为27.8%,其复发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有3例出现恶心、干呕、胃部不适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5%。结论乙酰天麻素片治疗眩晕症效果显著,安全且复发率低,临床中可使用。

  • 标签: 眩晕综合征 乙酰天麻素片 临床观察 复发率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方法对旋覆花当中的绿原以及咖啡含量进行同时测定。方法采用正交分析对旋覆花的提取进行工艺优化,并针对旋覆花当中绿原及咖啡的含量选用高效液相法进行检测,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比例为7030);色谱柱为Interil-ODS(250mm×4.6mm,5μm);检测波长为325nm;流速则控制为0.5mL?min-1。结果经过检测后发现,绿原和咖啡在0.83-4.54ug/ml、0.45-2.10ug/ml的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SD为1.21%、1.43%。结论采用HPLC法对旋覆花当中的绿原及咖啡含量同时检测,方法简便快捷。

  • 标签: HPLC法 旋覆花 绿原酸 咖啡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