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白塞病(BD)合并眼炎的临床特点,提高对BD眼炎的认识。方法分析2006年1月-2016年10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诊治的48例BD合并眼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8例患者中男性35例(72.92%),女性13例(27.08%);93.75%患者为双眼受累,76.34%的患者眼部视力有下降,其中致盲率为14.58%;眼部损害常见为全葡萄膜炎(36.5%),其中男性与女性比较,全葡萄膜炎、角膜后沉着物、虹膜后粘连、玻璃体混浊及白内障的发生有显著差异(P<0.05);男性患者与女性近期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白塞病眼炎男性多见,以全葡萄膜炎常见,而且致盲率高;男性患者比女性近期疗效差。

  • 标签: 白塞病 眼炎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傅元谋教授重视辨证论治,创制来脉去脉,重视脾胃阳气,重视湿邪为病,运用小青龙汤加减治疗临床多种疾病,具有良好的疗效。

  • 标签: 名医经验 傅元谋 小青龙汤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缺氧性肝炎的生化、临床特点,提高临床诊断认识。方法对17例缺血性肝炎患者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缺血性肝炎患者血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测值明显升高,总胆红素(TBIL)水平轻度升高。缺血性肝炎的诱因主要为心力衰竭、感染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后等。结论缺血性肝炎患者生化改变多以ALT、AST、LDH为主,呈显著升高趋势,病因纠正后可快速下降。缺血性肝炎死亡率较高,应提高临床认识,及早诊断与治疗。经积极治疗,存活患者的肝功能常能快速恢复。

  • 标签: 缺血性肝炎 乳酸脱氢酶 转氨酶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的用药特点及安全性。方法对相关参考文献进行分析和整理,分析儿童用药的特点及安全性策略。结果儿童用药的禁用药物应当避免应用,必须要用时也应当谨慎使用,同时还需要密切注意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及药物反应等。结论儿童用药的最大特点就是其用药时,儿童也在不断的生长发育,部分药物可能会对其生长发育造成影响,因此,为了儿童的健康和安全,在用药时必须要慎重,要结合药物的作用特点,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

  • 标签: 儿童 用药特点 安全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肿瘤出血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式。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8年7月我院接收的60例脑肿瘤出血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分别实施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B组的总有效率高于A组;B组身体指标、不良症状评分优于A组;B组和A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6.7%和20.0%,B组低于A组;B组的健康指标评分、生活质量评分高于A组;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脑肿瘤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效果显著,能避免出现感染的现象,并发症少,值得应用。

  • 标签: 脑肿瘤出血 手术治疗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头颈部涎腺恶性肿瘤的临床发病情况和分布特点。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105例头颈部涎腺恶性肿瘤患者,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发病特点。结果头颈部涎腺恶性肿瘤病例中,女性占67.6%显著高于男性32.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主要发病部位分布在腮腺、颌下腺、腭部、舌下腺和颊部等,其中,发病部位前三名的为腮腺、颌下腺、腭部,占比分别为46.7%、24.8%、13.3%;发病最高的病例类型为粘液表皮样癌,占比35.2%,其次为腺样囊性癌,占比23.8%,腺癌,占比16.2%;发病最高的年龄段为30~60岁,占为60.0%。结论头颈部涎腺恶性肿瘤的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分布在腮腺、颌下腺、腭部等部位,且其病理分型较多,最常见的为粘液表皮样癌,临床可根据这些特征尽早对患者进行确诊和行针对性治疗,才能提高患者的预后生存质量。

  • 标签: 头颈部 涎腺恶性肿瘤 临床资料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细菌性肝脓肿的病原学特点,为肝脓肿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本院2017年6月1日—2018年10月1日97例临床诊断肝脓肿病人肝脓肿穿刺脓液标本细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剔除重复菌株,结果按照CLSI2017年版标准判定,采用WHONET5.6软件进行耐药分析。结果97例肝脓肿病人肝脓肿穿刺脓液标本培养其中90%为肺炎克雷伯菌,其他10%有大肠埃希菌(5%)、肠球菌(2%)、铜绿假单胞菌、产气肠杆菌等,且单纯肺炎克雷伯细菌感染引起的肝脓肿细菌敏感性高,对CLSI推荐应用的常规抗菌药物均敏感,敏感率达90%以上。结论细菌性肝脓肿的致病菌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临床经验用药以碳青霉烯类、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类、喹诺酮类以及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皆为宜。

  • 标签: 肝脓肿 肺炎克雷伯菌 敏感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2017年-2018年我院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的特点进行分析。方法以2017年-2018年我院119份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对119份抗菌药物所致不良反应报告中性别、年龄分布情况与抗菌药物不良反应部位及表现情况、不同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布及不同给药途径不良反应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119例不良反应报告中,发生群体中以老年人比率最高,女性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男性,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对皮肤及其附件带来了损害,导致不良反应的药品以头孢菌素比率最大,给药途径上以静脉滴注给药方式的不良反应最多。结论针对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应加强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减少其不良反应。

  • 标签: 抗菌药物 不良反应 特点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泌尿外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特点。方法对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泌尿外科出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498例出院病人中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24例,24例次,感染率0.44%;患者年龄30~82岁,平均年龄62岁,60岁以上16人,占66.67%;24例多重耐药菌,均为革兰阴性菌,其中大肠埃希菌15例,占62.5%,肺炎克雷伯菌感染2例,鲍曼不动杆菌2例,产酸克雷伯菌2例,摩氏根菌摩氏菌1例次,非脱羧勒克菌阴沟肠杆菌1例,阴沟肠杆菌阴沟亚种1例;患者原发疾病中10例为膀胱癌患者,占41.67%,且均破坏人体的正常结构,其中9例患者留置输尿管皮肤造口,1例长期留置肾造瘘管。结论泌尿系统多重耐药菌感染以大肠埃希菌条件致病菌为主,主要发生在年龄大、病情重、免疫力低下患者身上,要加强医务人员对易感患者的监测,对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认知和干预,积极从院内治疗护理拓展到院外延伸服务,从而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的感染。

  • 标签: 泌尿外科 感染 多重耐药菌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医院药品管理特点以及管理改进措施。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使用的327种药品,对其管理特点以及相应的管理改进措施进行分析,并对实施管理改进措施前后的药品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施后过期失效、储存条件不足等药品问题发生率显著较实施前低(P<0.05);实施后药品管理评分显著较实施前高(P<0.05)。结论在医院药品管理工作中,存在药品过期失效、储存条件不足等管理问题,需要针对性管理改进措施进行干预,加强药品管理工作力度,从而降低问题发生率,确保病患者用药安全。

  • 标签: 医院 药品管理 改进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双眼复视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7月于我院123例双眼复视患者的临床特征。所有患者完善相关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为双眼复视,患者年龄中位数为59岁。其中5例临床表现为共同性斜视,余118例均表现为非共同性斜视。复视病因主要为血管性疾病引起的神经源性眼球运动障碍,其次为甲状腺相关疾病、重症肌无力引起的肌源性眼球运动障碍。结论双眼复视常见于年龄较大患者,患者常合并血管性疾病等全身疾病。患者临床多表现为眼球运动障碍性复视,以神经源性病因为主。复视患者病因复杂,应积极寻找病因,避免误诊。

  • 标签: 复视 斜视 眼球运动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中电惊厥发作的脑电图(EEG)临床特点,提高对电惊厥发作的早期识别能力。方法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11月入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PICU的电惊厥发作患儿95例,其EEG及临床特征。结果EEG示电惊厥发作占同期EEG的12.1%(150/1238),其中63%为无临床发作,39%为癫痫持续状态,且多为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导致电惊厥发作的前三位疾病为急性中枢感染性疾病(32例)、缺氧缺血性脑病(16例)及癫痫相关疾病(13例);在完善脑电监测之前,38%以上的患儿有至少一次的临床发作,且37例为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结论电惊厥发作患儿中临床下放电、尤其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在儿童重症监护中并不少见,对重症患儿应进行长程视频甚至连续脑电监测,以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电惊厥发作,改善患儿预后。

  • 标签: 电惊厥发作 PICU 脑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并归纳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失眠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本文将88例于我院心理咨询门诊就诊的失眠患者纳入研究,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各项临床数据,统计并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的差异以及失眠的形式与原因。结果88例患者中,处于50~59岁间的患者数量明显多于其他年龄段,经检验数据体现为P<0.05的结论,可进行统计;不同年龄段中患者性别差异不大,P>0.05,不具有统计价值;患者失眠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难以维持以及早醒等形式,混合型失眠较为常见,而造成失眠的原因主要有精神因素、体质因素以及药物不适等因素,其中焦虑、抑郁等精神因素的影响显著高于其他因素,P<0.05,可进行统计。结论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的失眠患者受焦虑、抑郁等精神因素较大,多表现出混合型失眠,临床应给予高度重视。

  • 标签: 综合医院 心理咨询门诊 失眠患者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8年8月收治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45例,观察患者的临床特点,并采用针对性方案完成对患者的治疗,随机将45例患者分成对照组(n=22)与观察组(n=23),统计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1.82%,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6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检查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发病后生化检验和CSF检验指标异常,患者常合并神经外系统病灶,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脑积水和脑结核瘤,患者发病后应及早治疗,并积极预防后遗症,综合治疗一般能取得较好效果。

  • 标签: 结核性脑膜炎 临床特点 治疗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在对输血患者出现的临床不良反应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6254例输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对出现的不良反应类型进行记录,同时分析这些病例中的临床特点和相关因素。结果在全部的6254例输血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数量为32例,占比0.512%,其中出现过敏反应的22例,占比0.352%;出现发热反应的10例,占比0.160%,未出现溶血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血液成分按比例排序分别为机采血小板、红细胞悬液以及血浆,发生占比分别为0.288%、0.160%和0.064%,前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后两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实验结果还证明,年龄小于18岁的、有输血史的或有过敏史的患者更容易产生不良反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液病组患者和儿童血液病区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高。结论输血患者的年龄、输血史、过敏史都会诱发输血不良反应,在输血前应关注患者基本情况,出现类似特征时密切关注,临床上应当积极利用白细胞过滤器等有效措施避免输血不良反应的出现。

  • 标签: 输血 不良反应 特点 白细胞过滤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准确率。方法根据不同年龄段将患儿分为Ⅰ组(年龄1~4岁,29例)及Ⅱ组(年龄>4岁,20例)。对49例患儿的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以及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在不同年龄段儿童中的结果进行分析。结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差别较大,容易误诊,外周血涂片检查异型淋巴细胞比例结合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能够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 标签: 传单 EBV 异型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人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阑尾炎老年病患78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过程。结果老年人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特征①病情发展快且凶险;②容易误诊;③伴随较多基础疾病;给予所有患者外科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成功治愈。结论老年人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特征为易误诊、病情发展快且凶险等,临床一旦诊断,在无明显禁忌症者应及时给予手术治疗。

  • 标签: 急性阑尾炎 临床特点 老年 诊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未婚女性流产的心理特点与PaC护理策略。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期间本院产科接收的未婚女性流产患者80例,研究通过分组形式展开,两组例数相等,对照组(n=40)应用日常基础护理,观察组(n=40)则应用心理特点分析与PaC护理策略,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整体满意率、治疗依从性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护理后总满意率较对照组提升17.50%,两组总满意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未婚女性流产患者在日常基础护理过程中增加心理特点分析与PaC护理策略,可以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促进身体恢复,促进后期恢复,全面提升护理质量。a

  • 标签: 未婚女性流产 心理特点 PaC护理 质量
  • 简介:摘要小儿汗证是儿童时期的常见病,临床观察尤其在小儿外感热病后期表现尤其突出,小儿本身脏腑娇嫩,藩篱疏松,易感外邪,外感热病后期正气损耗,气阴两虚,营卫失调,所致腠理不密引发汗证,不利于正复御邪;更会导致体虚复感。本文以外感热病后期的突出症状汗证为切入点,探讨小儿在外感热病过程中生理病理特点,浅析把握治疗的关键时机,注重益气养阴,敛汗固表,扶正驱邪,对于小儿汗证的治疗乃至病后调理、防病御邪、增强体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小儿汗证 外感热病 后期治疗时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梗患者再入院冠脉造影的临床特点。方法以本院2016年8月—2018年2月诊治的急性心梗行PCI术后再住院患者52例作为此次的研究样本,对比患者两次住院治疗期间的血脂指标和冠脉造影特点差异。结果与第一次入院相比,患者的单支血管病变占比更高,而多支血管病变占比降低;患者再入院时间集中在出院1个月以内,占比为46.15%,其次是出院后12~14个月,占比为23.08%;患者再次入院后血糖、LDL-C、HDL-C、TG、TC大多数有所下降;在逐渐对比中随着患者病变血管数量的增多个指标水平呈现递增趋势。结论急性心梗患者容易在PCI术后容易在一个月左右发生不良症状,冠脉造影结果显示大部分再住院患者由原本的非梗死相关血管狭窄病变所引发。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造影 再入院患者 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