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更进一步对产后早期康复治疗对产妇近期功能的影响进行探究。方法择取2014年11月-2016年11月在我院妇产科接受治疗的400例不同分娩方式的产妇进行回顾分析。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及对每位产妇分娩后所采取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均分至产后行康复治疗的观察组与产后不进行治疗的对照组。对比分析治疗前后两组产妇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无论是阴道分娩产妇,还是剖宫产产妇分娩后,观察组产妇分娩后其电活动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显著,P<0.05,统计学意义明显。结论对于不同分娩方式产妇于产后早期行康复治疗能够有效促进产妇功能的恢复,尤其是自然分娩产妇效果更佳,值得推广。

  • 标签: 剖宫产 自然分娩 盆底肌康复 盆底功能 康复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表面电分析研究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4月我院产后门诊6~8周复查的产妇60例,按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组30例和阴道分娩组30例,采用表面电分析和生物反馈训练系统A2进行标准Glazen评估。结果剖宫产分娩组产妇产后较阴道分娩组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分娩组产妇产后阴道活动前,后静息电位较阴道分娩组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综合分没有明显差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产妇产后早期较剖宫产产妇强,但是阴道活动前后静息电位较剖宫产产妇低,故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的影响不同,但综合分没有明显差距,说明不同的分娩方式对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只是侧重点不同,这为我们在今后的产后早期康复方面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参考。

  • 标签: 盆底表面肌电分析 不同分娩方式 产后早期盆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对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在我院接受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治疗的患者104例作为实验对象,按照患者治疗意愿的不同分为接受康复治疗的观察组(n=52)和接受常规治疗的对照组(n=52)。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综合和性生活质量等情况上存在明显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康复治疗不仅仅改善了患者综合,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性生活质量,为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的首选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盆底肌康复治疗 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 盆底综合肌力 性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产后42天应用综合的电刺激护理对于产妇康复影响。方法选2016年06月份到2017年06月份在我院分娩后的产妇92例,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成常规组与电刺激组,每一组产妇46例,常规组采取常规方式护理,电刺激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的电刺激护理,观察产后42天产妇的康复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产妇后阴道电压与性生活质量的评分均发生显著的改善,但电刺激组产妇改善的情况较为显著,与常规组相比,有明显的差异,即有统计的意义,P<0.05;常规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总值为19.57%,电刺激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总值为4.35%,电刺激组产妇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常规组相比,数值明显要比常规组大,两组对比以后组间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在产后42天应用综合的电刺激护理能够降低产妇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产妇功能,值得应用。

  • 标签: 盆底电刺激 护理 产后42天 盆底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康复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156例产后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105例、51例。对照组给予肛提训练,观察组给予肌肉康复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会阴4~5级的比例为86.67%,对照组为70.59%,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尿失禁的发生比例(1.90%)明显低于对照组(9.80%,P<0.05)。结论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提高产妇产后,减少尿失禁的发生,提高其产后生活质量。

  • 标签: 产后 盆底康复治疗 会阴肌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肌肉锻炼治疗女性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1000例,将其按照平均分配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50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肌肉锻炼治疗手段,实验组患者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肌肉锻炼治疗手段,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尿失禁改善、盆腔脏器脱垂测定、性生活质量及功能评估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尿失禁、子宫脱垂、性生活质量及收缩等方面均有所改善,并且实验组患者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肌肉锻炼治疗手段治疗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存在推广和使用的价值。

  • 标签: 电刺激 盆底肌肉锻炼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产妇加强康复治疗后取得的临床成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入院的产妇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人。对照组治疗方法为常规基础康复训练,观察组为产后电刺激和生物反馈康复训练。针对治疗有效率及满意度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在治疗效果方面,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比对照组总有效率(75%)高(P<0.05)。观察组治疗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妇加强康复治疗后取得的临床成效显著,有效改善患者肌肉状况。

  • 标签: 产妇 盆底康复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康复训练在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作以评价。方法2016年6月—2017年3月我院共计开展112台全子宫切除术,其中一半手术患者在出院前一天经由专科护理人员指导学习锻炼方法,并在院后坚持开展为期半年的锻炼,便于叙述以下将本组患者统称为观察组;其余56例未接受锻炼指导同时也未在院后开展锻炼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将两组患者术后半年肌肉情况与张力性尿失禁发生情况作以比较。结果观察组肌肉张力达2度、3度的患者所占比重为71.4%、16.1%显著高于对照组46.4%、5.4%,观察组患者张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张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为0.0%显著低于对照组12.5%(P<0.05)。结论康复训练能有效预防全子宫切除术后障碍性疾病,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 标签: 盆底康复训练 全子宫切除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尿失禁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产后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复杂,严重危害女性健康。因此,本文从尿失禁的原因、肌肉锻炼以及生物反馈康复治疗等多个方面探讨了产后尿失禁采用产后康复治疗的价值,以期为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提供一定帮助。

  • 标签: 产后尿失禁 盆底康复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女性功能障碍是以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OP)包括子宫脱垂、阴道前壁膨出、阴道后壁膨出以及慢性盆腔疼痛(CPP)等为主要病症的一组妇科问题。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各种病因导致的支持薄弱,进而盆腔脏器移位连锁引发其他盆腔器官的位置和功能异常,是中老年的常见病,据权威机构调查,35岁~59岁中年女性中有60%以上患有功能障碍性疾病,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均寿命延长,人们对于健康和生活质量的要求日渐提高,损伤和机能退化造成的盆腔器官脱垂严重影响中老年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特别是妨碍妇女的工作和社会活动,被称为“社交癌”。功能障碍性疾病,尤其对于女性健康的性生活有很大的影响,该影响现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女性人群中的性问题广泛存在,与健康状况和社会心理因素相关,并可影响到与配偶的相互关系及家庭稳定以至于社会和谐。

  • 标签: 盆底功能障碍 性疾病 女性性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例地西泮中毒合并肢体下降患者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方法对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例地西泮中毒合并肢体下降患者临床治疗过程进行回顾。结果经对症治疗后,患者经5天住院后顺利出院。结论地西泮中毒合并肢体下降患者病情有一定复杂性,需施予综合治疗,并加强观察。

  • 标签: 地西泮中毒合并 肢体肌力下降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早期功能障碍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2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不同分娩方式,将其分为剖宫产组与阴道顺产组,每组产妇均为60例,研究两种分娩方式对早期功能障碍的影响。结果顺产组产妇的子宫脱垂率、阴道后壁脱垂率以及阴道前壁脱垂率均高于剖宫产组(P<0.05);两组深层受损率、浅层受损率以及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剖宫产并不会将产妇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与受损率降低,但是能够将产妇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生率降低,采用这种分娩方式能够在产妇早期康复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 标签: 不同分娩方式 产妇 早期盆底功能障碍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灸结合康复疗法对改善妇科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患者盆腔功能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72例妇科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研究组采用针灸结合康复疗法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盆腔功能障碍总发生率、治疗总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对妇科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患者治疗效果确切,联合康复疗法能够进一步提高患者盆腔功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

  • 标签: 针灸 盆底康复疗法 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 治疗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生散生油纱治疗慢性溃疡经久不愈的临床效果。方法收取我院100例慢性溃疡经久不愈患者,收取时间在2013年2月直至2015年2月,并将慢性溃疡经久不愈患者按照不同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生散生油纱治疗。结果观察组慢性溃疡经久不愈患者住院时间(20.01±1.27)天、创面愈合时间(15.45±1.06)天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慢性溃疡经久不愈患者总有效率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散生油纱治疗慢性溃疡经久不愈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 标签: 生肌散生肌油纱 慢性溃疡经久不愈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方法治疗不稳定骨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74例不稳定骨骨折患者,根据患者的骨折分型进行分组,其中骨折分型为C型的35例患者为甲组,骨折分型为B型的39例患者为乙组。两组患者在入院之后均接受针对性的治疗,分析治疗并发症,通过为期8~12个月的随访,对比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等结果。结果甲组和乙组患者手术治疗并发症发生率差异较小,结果不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患者下地行走的时间在3~6个月之间,甲组稍长于乙组患者,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甲组患者随访期间的骨功能恢复结果较乙组患者更差,二者差异结果显著(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下肢畸形等后遗症。结论骨骨折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临床分型采取具体的治疗措施能够取得一定的疗效,且分型为B型的患者恢复情况优于C型。

  • 标签: 不稳定盆骨骨折 手术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胸大瓣转移术预防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我院2015年7月-2017年2月期间收录的乳腺癌患者中抽取94例,将其采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探讨组各47例。其中使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来治疗对照组患者,探讨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胸大瓣转移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出现上肢淋巴水肿情况和严重程度。结果探讨组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大瓣转移术可有效预防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产生,提高了预后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胸大肌肌瓣转移术 乳腺癌 上肢淋巴水肿 改良根治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tark术式和传统剖宫产手术对腹腔及腹壁粘连情况的差异。方法收集我院接受剖宫产术式的产妇,妇女以往均有明确的剖宫产史,根据手术方法分为研究组(采取Stark术式)和对照组(采取传统剖宫产手术)。在行再次剖宫术的过程中,观察两组腹腔及腹壁粘连程度。结果两组孕周、孕次、产次分别为(38.11±1.35周、2.68±0.54次、2.26±0.47次)、(37.89±1.58周、2.71±0.61次、2.19±0.52次)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腹腔及腹壁粘连发生情况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随着人群剖宫产率的增加,再次剖宫产的孕妇逐年上升趋势,相对于传统剖宫产手术方式,Stark术式可以减少腹腔及腹壁粘连情况。

  • 标签: Stark术式 传统剖宫产 盆腹腔 腹壁粘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次全切术与子宫腺症病灶切除术治疗子宫腺症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子宫腺症患者39例,采取子宫次全切术23例(A组),子宫腺症病灶切除术16例(B组),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痛经、月经量、子宫体积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指标均下降,并且研究组治疗后各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子宫次全切术与子宫腺症病灶切除术对卵巢功能影响无差异,子宫腺症病灶切除术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 标签: 子宫次全切术 子宫腺肌症病灶切除术 子宫腺肌症
  • 简介:摘要目的在食管胃静脉曲张的治疗过程中应用胃镜下胃曲张静脉注射组织胶联合食管曲张静脉结扎术,观察分析治疗效果。方法在2016年3月2017年12月期间从我院选取198例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99例,对照组采用食管曲张静脉结扎术进行治疗,而在观察组中采用胃镜下胃曲张静脉注射组织胶联合食管曲张静脉结扎术进行治疗,比较总治疗有效率。结果接受1个月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治疗效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接受3、6个月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食管胃静脉曲张的治疗过程中应用胃镜下胃曲张静脉注射组织胶联合食管曲张静脉结扎术,不仅治疗效果显著,而且降低了近期出血的风险,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胃底曲张静脉 组织胶 食管曲张静脉硬化 胃底静脉曲